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234|回复: 1

卍续藏第22册No.0434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8 09: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34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34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No. 434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后学秀水觉海寺沙门了根纂注

  嗣法(达智达纯)同(达本凌居士达清陈居士)校订

  △序明题义。

  此经本名无量平等清净觉经。一名无量寿佛经。凡前后诸师。译改经名。难以尽举。自唐时。此经传至中华。元奘法师。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师系洛州陈氏子。童年出家。即善讲论经律。时号神人。岁至二十一。自贞观三年。往西域取经。备经险难。历过一百五十国土。遂至舍卫。取经六百余部。今此弥陀经亦在内焉。至贞观十九年还京。师手译者。计成千余卷。今称阿弥陀经者。即罗什师译之名也。以经中正宗专持名号方法。众所乐闻。举此六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首云佛者。即释迦佛也。是净饭王之子。佛母摩耶夫人。降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童名悉达。年至二十五出家。赴象头山习定。任其芦穿膝。雀巢灌顶。饥餐麻麦。如是苦行六年。夜睹明星。方获大悟。即说法度人四十九年耳。住世寿至八十。涅槃后一千余年。至汉明帝。永平十一年。教流震旦。至今时又一千余年矣。所云佛字之义。曰觉。佛说阿者无也。弥陀者量也。故又号曰无量寿佛。或问曰。阿弥陀佛是何时人耶。答云。诸佛皆有法报化三身。随机应现。若论事者。虽应化圣人。事必有时。然此阿弥陀佛。是无量劫前。及无量劫后。统属现在说法。并可略举言之。乃无量劫前。彼方有一国王。名曰法藏。舍位出家。所发四十八愿。广度众生。即今阿弥陀佛。是法藏比邱所成之佛。而且阿弥陀佛随时应现于世。所为愚迷人众。演习净业自成阿弥陀佛之起居。莫可胜数。故而前朝后代皆有阿弥陀佛显名出世。审此意者。何可定耶。又问曰。阿弥陀既是前劫中佛。乃释迦佛云。阿弥陀佛现在说法。莫非又同时耶。答云。昔有智觉菩萨云。总持经中说三十七佛。皆乃无量劫前毗卢遮那一佛化身。此毗卢佛道有五智。一曰。大圆镜智。性也。二曰。平等性智。体也。三曰。妙观察智。用也。四曰。成所作智。信也。五曰。清净智。是毗卢佛用中用也。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众如来。其妙观察智。更流出西方极乐世界。为无量寿如来。则一佛双现两土。可知阿弥陀在释迦佛之前无量劫矣。况此经中。我佛所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之证据。又问曰。果然如是。但此阿弥陀经是释迦佛亲口所说。因何亦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耳。答云。我佛知其阿弥陀佛。应机说法无量。愿度众生无量。光明接引无量。莲华化生无量。若今时人。一心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坚心不退。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虽然佛不同时。可谓阿弥陀佛尚在矣。故不可以过现未三世中推论出世耳。但诸佛菩萨。千般说法。万种化度。因何我等总不成佛。何故。夫佛及凡夫。同为这一个性灵而已。佛将拔苦愿力。或应化世间入类度人。虽足无停息。其佛性。照而常觉。觉而常照。古今动静不异。所谓无量寿也。我等凡夫。性本同觉。因心执着色相为重。是以物欲所蔽。常背其觉。虽头出头没。长在丽天杲日之中。却如黑夜度日。若明此经之义。则知自心以暗转明。如失物复得。岂非一生之大幸耶。人若阅经听讲。慎勿轻心放过。名曰受持此经。事虽难信。且努力细审一番看。

  △表显译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代姓之并举。三藏者。通秦文字兼知西语并显师德之称。法师者。为佛法所属明剖诲人。鸠摩。童年耆德也。罗什者。译梵成华。西语曰梵。中国曰华。能达两地文字之什。所称罗什也。师系中天国人氏。其国即秦代也。父名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遇龟兹王以妹配之。生师。师年七龄。随母入寺取钵顶首。遂悟万法惟心句。即通三藏教义。王施金狮子座。其秦国太史奏云异星现于西城。比星出大德智人故。王云。朕知龟兹有什师。深契佛法。能作后学宗师。莫非此耶。遂遣将迎师归国。师知中途国主。名姚苌。欲害什师。辞之不觐。后姚苌亦闻师名。固请不允。苌亡。子兴复请。始应赴姚以致归秦。秦为国师。因姚氏父子请归于秦。故云姚秦也。师所译经计三百余部。发挥幽致。在宏始十一年间。终而舌根不坏。盖云师译之经。佛语不虚。所以舌根应验如此。

  △特示极乐正宗纲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如者不思善。不思恶。心即不乱。湛然之义。曰如。是者。即此心。亦非执有。亦非执无。曰是。我闻者。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之所亲闻。一时者。佛及弟子说听成就一时也。此出阿难问佛求定经体。佛示。经首当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说某法言之。故凡经首皆同此类。盖是遵佛遗敕之体。佛即教主。是觉中之圣。觉有二义。一曰外觉。观诸法空。二曰内觉。湛然空寂。所谓不被尘惑。如如不动。为圣中圣也。在住也。舍卫者国名。其国富庶远闻。祗太子讳。又僧舍曰祗园。如兰若华宫鹿苑之类乎。其国主。号曰波斯匿王。佛乃竺国教主。缘至舍卫邻国。遇一长者。名曰给孤。见佛道貌威仪。法忍莫测。即买祗陀太子之园。将珍宝庄严。迎佛供养。太子云。园属卿者。树不属卿耳。要伐其树。长者思惟。华树盈润堪可供佛。太子云。取树者。一叶一金钱。长者欲偿其价。太子心回意转。请佛说法。不应如此。太子云。卿舍其园。我舍其树。同为施主。长者。于中即造六十四所大寺。正中佛居。其余普施孤独穷民。感叹太子施树。合名曰祗树给孤独园耳。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佛亦随众。比邱者。佛之弟子。戒行无违。道德并茂。曰比邱。指高僧之统呼。如称僧伽六和等也。比邱兼有三义。一曰乞士。乞法资慧命。乞食资色身。二曰怖魔。使魔生惊怖故。三曰破恶。破见思烦恼诸恶故。大者。尊德之称。佛有往来。比邱随侍。一日佛示比邱。各去游方化度众生。我今自往摩竭提国去。彼国有四迦叶。摩诃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弟子。是火龙外道。佛行至晚。于大迦叶借宿。迦叶允佛。与火龙窟中安歇。更深。火龙七窍出火。烧如来身。如来以般若清凉三昧而坐。此火返烧本龙。龙见如来面前一钵清凉而入藏之。迦叶见佛威光。领二百五十弟子投佛出家。在后三迦叶俱领弟子。从佛出家。佛又念瓶沙国王。率四迦叶千弟子。入王舍城。王知佛来。令百官迎佛入国。有一长者。名迦陵。见佛入国君民敬奉。未有精舍。长者即舍竹园。王起殿宇。请佛安居。后有阿舍婆耆比邱入村。舍利弗。忽逢于路。见佛威仪。问其何故。比邱答云。我佛天人之尊。予尚年幼。学道日浅。岂解如来妙法。即说偈曰。佛说一切法。除人一切心。人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舍利弗。闻偈便悟如来元旨。皈告目犍连。亦于言下开悟。是二人。共领二百五十弟子依佛出家。是故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者。承上文而言。阿罗汉者。即梵语也。唐言无著。谓无烦恼。无贪嗔。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无法可学。是名阿罗汉。罗汉能含四义。一者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者杀贼。杀尽烦恼贼。断迷果也。三者远恶。断尽三恶觉。三恶。即贪嗔痴。破恶果也。四者无生。不受后有。谓三界惑尽。更不受生。怖魔果也。乃至无学之学。是名真学。故云大也。知者。不被诸相所缠。不被烦恼所缚。不被思爱所留。不被无明所覆。故名曰知。识者。有生必有死。有象必有坏。所以个臭皮囊一包脓血。岂我之常物。凡所有相无相。尚非是道。知其至理之义。无以为之。故名曰识。恒任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人法两忘。此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识。是名知识。果然如是得力操持。可谓真善知识矣。

  长老舍利弗。

  长老者。齿德过人之称。非独舍利弗为称长老。后至阿?楼?等尊者。皆是长老。佛为是等上首弟子。统能智愿行三德具足。能解此经。佛所先云长老二字。似乎概呼之意。首举舍利弗者。缘伊智慧第一。舍利弗即名鹙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鹙鹭。兼母之名耳。

  摩诃目犍连。

  此云大采菽。是姓名也。其族人众。即他为长。故名大采菽。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摩诃。此云大。迦叶。此云龟氏。具云大龟氏。其祖感灵龟负仙图而出。遂以族名。又云饮光。繇宿生为冶金师。有贫女同以金珠。同修塔像。后身常得金色为名。能持一切苦行。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

  此云文饰。谓文采修饰故。南天竺国婆罗门族氏。善分别佛义。敷演教道。论义第一。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从形状得名故。系舍利弗之母舅。具大辩才。答问第一。

  离婆多。

  此云星宿。一云室宿。因父母祷星而生。室宿者。二十八宿中第十三宿也。谓正心不动故。无颠倒第一。

  周利槃陀伽。

  此云继道。因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唯诵半偈。得证罗汉果。

  难陀。

  此云善欢喜。是佛之亲弟。

  阿难陀。

  此云庆喜。是白饭王子。白饭王。与佛父净饭王弟兄。庆喜。是释迦佛之堂弟。是佛成道日生。举国忻庆之为名。十龄出家。依佛十年。方为侍者。总持佛教。忆念不忘。独力结集藏典。多闻第一。法度鬼魅。此尊者为始。

  罗睺罗。

  此云覆障。即释迦佛之子。母耶输陀罗夫人。在母胎六年。因夙世曾塞鼠穴六日。所报此障是也。此讳。是修罗名。修罗。能障蔽日月之光。昔佛欲出家。父王曰。汝未有子。岂可出家乎。因待子六年之阻。佛亦受障矣。故以为名。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缘夙生为牛。因过去世中轻弄沙门。后报为牛。殃尽作佛。立此名者。过未免怀。位居天上尸利沙园。诸天供奉。故称受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

  此句上三字。云不动意。即名也。下三字云利根。即姓也。先名后姓者。是族例。凡年至十八。称名在先。善能供养四维上下十方圣贤。行此人天福田良果。名曰应供第一。

  迦留?夷。

  此云黑光。因形粗色黑故。

  摩诃劫宾那。

  此云房宿。母祷房星而生。将宿作名。房宿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所称知星第一。

  薄拘罗。

  此云善容。昔世广施庄严。不犯杀戒。满九十一劫。劫有三种。小劫。中劫。大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也。庄严者。有二义。一者。法像华丽。香华幢幔。种种供养。此为人天小果。是外庄严也。二者坚持苦行。六度齐修。六度者。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是也。心心不着世间。念念总归极乐。趋登净土九品化生。此为内庄严耳。不犯杀戒者。天有好生。万物贪生。伤物命为己之谋生。岂是仁心乎。昔佛云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所谓飞走虫鱼。乃未来诸佛之流。历劫眷属。若无一人沉溺众生。所谓断其物命。即是出佛身血。食其肉者。宁非父母之身。故经云。弑父。弑母。弑阿罗汉者是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且恐因果不爽。命命填还。岂不惧乎。见此尊者。具此慈悲庄严。然后作佛。相貌端严。寿至一百六十。为之寿命第一。

  阿?楼?。

  此云无贫。因夙生饥世。曾施饭于辟支佛时。满八十劫资用充足。故名如是。缘出家后。惟常贪睡。佛每说法。昏寐不觉。佛示修习禅定。照见金刚三昧。遂其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

  此句。佛为弟子举不尽故。承上十六尊者。应下千二百五十人之总结也。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证曰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

  并者承前及后之意。菩萨者。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证曰觉。未尽无明曰有情。能灭妄想。惟持一心故。摩诃萨者。此云大道心。即菩萨号。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故。昔古德云。劝至十人念佛者。即名善人。至百人千人者。即是大乘地行菩萨耳。

  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首。又云妙德。万行万德之首师。广行方便。德化众生。称为吉祥王菩萨也。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曰法王子。又云佛子。自古圣先贤。至于此土。为绍隆佛种。当继佛位。所以文殊有愿。为诸佛出世之母。我佛首举文殊。而推菩萨中智慧之首也。

  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即弥勒也。又云慈氏。即姓也。阿逸多。名也。又云无能胜。在母胎时发愿。愿我来生当得慈心三昧。凡遇刀兵劫。护持众生。人若当害。我愿代之。大誓救苦无能胜也。位列兜率天宫龙华会主。可知天宫菩萨。亦从净业。所云十方微尘恒河沙界。无处不是净土。故昔韦提希尊者。愿生极乐国。求佛教正受。系念弥陀佛。

  干陀诃提菩萨。

  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能持梵行故。梵行者。执持佛号正法流通。直至法若灭已彼愿无终此不休息。是广大心耳。

  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者。善知法性常住。愿行无作正勤。如一众生。住无量劫总不成佛。誓不弃舍。此大慈悲常行精进。是名正法供养如来之极至也。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此句。结上文省有文殊弥勒等。应后普贤观音一切菩萨也。佛为菩萨万行具足之首。护持众生念佛。同证弥陀知见。可知菩萨出现于世。互相广度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于十方皆坐道场。诸佛菩萨。有如是慈悲。接引众生。我等凡夫。岂可不念佛恩。安然颓废。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闻经。一切凡众。皆同闻故。释提桓因者。是天中之主。即忉利天也。无量者。尽三十三天一切诸天故。大众者。自诸天以下。人及修罗。六道一切众生也。俱者。谓诸菩萨诸天大众俱。通结言之。佛说此经时。非但诸佛菩萨。天人修罗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下及地狱饿鬼畜生。亦证净土三昧顿破幽暗。可知念佛之法。救苦甚速。所以善恶众生。即生莲界。故如来说法。天人共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信得佛法住持。但念阿弥陀佛。

  此经。从如是我闻。至诸天大众俱。为之证信序引。诸佛菩萨诸天大众。自远一时聚会。名曰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处。为处成就。闻众。为众成就。皆出世尊。特然与运慈悲救度众生之因。下文流通正宗之义。则如此经。现世众生。见者闻者。如佛亲身授记。务令感发道心。亲近弥陀。同出苦轮。幸勿疑谬。慢佛背恩。

  △对机说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8 09: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34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摘自《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34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凡佛说法者。都因弟子求示不二之谈。然后演唱一乘也。故一切经首。先有所问。世尊起发。独此弥陀经者。不因启请而说。所以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起句。乃佛自发端头兴其教也。何故。佛为众生根钝业深。难离障缘。不能解脱禅定。汩没生死。无有出期。佛以广施慈悲。指出净土一门。愿诸众生横超生死。譬人病危。命在呼吸。传有良方。依法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若现成有药。入口即活。传持念佛之法。亦复如是。佛欲急救众生之患。故说此经。不待人请。但世尊不立文字语言。是最上乘说法。何故更说此经耶。乃为上根者。若有开口。使入障门。中下根者。未免诱引而上达。可知世尊。不待祈而自立法者。格外慈恩。从权度人。最为急切之务。凡仁者。速与投剂。受用无穷。人若甘心世乐。不知乐是苦因。生死关头。茫无畔岸。信此佛言。执持佛号。开悟自性。顿出火坑。若非从佛之教。焉知净土之乐。幸遇佛恩。特示一法。遵行立效。欲出苦轮。刻不待时。

  △标土显依。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从是西方者。以此娑婆应对指西也。过者。从此土向西而去曰过。佛土者。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至十万亿佛土。言去西方可谓远矣。然据事则远。据理则近。所谓事者。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对此娑婆极苦之地。而言西方极乐。即名净土。乃远之远矣。论理者。自性本属清净。离障绝非。则是个不二间心。即天然自性之义何有远近分别心起。即至极乐矣。岂非近乎。古云。无处不是净土者是耳。佛偏指出西方者。定人趋向之心。更云有世界。名曰极乐者。何乐也。世间之乐。心生忻喜。着境之乐。境灭成空。一生一灭。情缘不绝。所以圣道难成。况且境有善恶。夫至道虽善。境犹不可存。何况恶境。恶业若深。沉没苦海。转转不已。极乐者。无境为心。无心为本。便绝憎爱之端。此乃入佛知见。无一为之之乐。即名世外之乐。亦无乐也。是名极乐。此乐无尽。所云极也。然世人。皆好于便宜事上计校。譬如贩物。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行远途。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失。遇所失而尚知其忧也。独不忧吾身。光阴有限。一日无常茫然何往。此失极大。何不聪之甚也。故佛重念佛之门。惟愿众生。向此无尽乐中。操持一番。即登彼土。名曰佛子。此利非小。岂不快乎。

  △标主显正。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其者。承上文而言。土必有人。指出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号曰阿弥陀佛。佛云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者。但弥陀成佛。在世尊之前十劫矣。何云现在说法乎。此乃世尊住世时。因有弟子。嫌自福轻障重。虽蒙佛教。恐不成道。倘世尊便获涅槃。即不见金色如来。有此感慕悲嗟。佛乃慰彼而言也。所云西方阿弥陀佛。现在说法者。不言我灭度后。有佛在。而且弥陀佛。常为分身说法。历劫度人。岂非现在乎。因为众生根浅。真空未达。见相皈依。故所佛令弟子专修净土。示彼择其善者而从之。此是世尊度人心切。故有如是安顿。真为广大慈悲。审斯意。非但弥陀现在说法。世尊至今亦现在说法也。真乃千古深心。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若肯往。何不奉行日课佛号。先宜勘破现生。劳苦聚合。骨肉非常。将此情缘心。一刀割断。永为声闻作伴。终朝侍佛。人何为不奋勉耶。

  △初示总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者。复省前文指出极乐之名。更令众生巨生忻乐之心。而为归趋佛国故。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谓苦乐二义。举数难尽。即此人世奔波劳碌。老厌龙钟。病受痛疴。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避偏遇。求则欲得偏失。更被种种患苦逼恼。此乃苦中苦也。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所受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不受胎身。则无病苦。影现法身。则无死苦。彼土亦无妻子眷属。则无爱别离苦。常随诸佛菩萨。则无冤憎会苦。再者。此土常不遇佛苦。彼土华开见佛之乐。此土无佛亲自说法苦。彼土面奉诸佛授记之乐。此土难免三灾八难苦。彼土常闻水鸟香林自然妙法之乐。此土奸凶恶友牵缠苦。彼土诸上善人同居和睦之乐。此土每逢群魔恼乱苦。彼土永离恶道之乐。此土长沾垢秽经营苦。彼土受用自然甜和慧命之乐。此土轮回不息苦。彼土永断生死之乐。此土寿命短促苦。彼土与佛同寿长生之乐。此土饥寒残疾脓血苦。彼土禅定三昧之乐。此土光阴迅速虚度苦。彼土得证法身佛为父母之乐。他方此界种种实报苦乐。沥心分证。究竟则理上一毫不爽。是故诸佛菩萨。善知苦乐二境。宣示取舍之门。愿诸众生归栖正路。此乃世尊汲引之法。所以智者大士。一生念佛。坐必向西。苏东坡常带西方公据弥陀佛像。皆是归栖极乐之心。今人欲觅撇苦之法。须凭念佛能消万劫之苦。归栖彼土捷径之方。至于苦空之时。便觉自性无染。则无苦义。自性常净。则无乐义。悟斯无苦无乐之义。得证极乐之义。则知彼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以此自然之乐。故名极乐。所以菩萨心。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故世尊。怜悯众生沉溺苦海。发此攒眉之急。不惜狼藉授此极乐之乐。胜代地狱之劳。今人当思世间。一衣一食之惠。必思一答。佛有如是痛心。岂可违命。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净土不生。何土可生。

  又云三灾者。一曰饥馑劫。二曰疾疫劫。三曰刀兵劫。

  又云八难者。地狱。饿鬼。畜生。盲陇。喑哑。辩聪。佛前佛后。北俱卢洲。

  △详示胜境。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此说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横者曰栏。竖者曰楯。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者。七宝之前四也。即金银琉璃玻璃。是此四宝。于后复现三宝。共成为七。周匝者遍满也。围绕者回护也。栏网者。皆四宝所成。俱以弥陀佛。万行功德。成就之庄严也。行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故。七重者。一重栏网。围绕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比之此土。如华果木石之类。亦散乱不一。但荣枯无定。彼土庄严。纯一宝成。古今如是。长日光色华耀。罗覆树林华果。旃檀香树。吉祥果树。种种名树罗列回护。虽云七重。举其大意。是此庄严。遍满世界。莫可穷尽。行行相直。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果果相当。所有金根金茎。枝叶华果亦皆似金。或有金根银叶。枝叶华果。亦分金银。如是相间。即名三宝。转展增多是名为七。行树者。是七宝所成。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光。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如是色光灿烂无穷。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各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所居在中。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内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旋转华间。涌出诸果。如帝释瓶。放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于中所现弥陀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有七宝池。外有七宝树。其树常出异香。普薰十方世界。众生闻者咸生欢喜。共发道心。则如此土众生。闻其胜境之妙。亦如闻着异香耳。此土众生。若遇胜会彩亭等景。必往看。即此西方胜境。亦当瞻仰。而人独不乐从者。何故。适有问云。圣人之道。截其贪欲。以致色相皆空。彼我无别。何须好乐耶。答云。此言。甚合于理。乃圣道。果然也。今问君。假使路逢金玉。果能绝然不顾否。如或未能打破此关。何云无欲。则此爱欲之心。终身受误。且如牕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取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一仆未归。已忧其失。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旦大限时来。即己身犹是弃物。何况身外物耶。静心思之恍如一梦。何不守此念佛之道。求生彼国。实乃起死回生之法。虽则仍藉爱欲为之。不爱身外无常之物。只思佛光照瞩。收罗庄严境中。永别轮回人所当然之行。若非预为认识此路。将来闭眼。向何处投宿。

  又云此地以丈尺为准。彼土以由旬为数。由旬者。亦有大小之别。或十五里为一由旬。或四十里为一由旬。此即名小由旬。数分三等。中由旬者。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

  又云四大部洲。众梵王世界处。各一千。名一小千。小千千倍。为中千。中千千倍。为大千。合云三千大千世界也。

  又云七宝行树者。一曰惭。二曰愧。三曰信。四曰戒。五曰闻。六曰舍。七曰慧。

  △首结极乐。

  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此言结前应后也。繇为栏网行树。重重清净世界。谓之净域。是此琼树香林堆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名极乐。审此意。尽属前文发泄矣。因何佛又重提极乐耶。惟恐人人但知极乐妙境。未悉栏网行树从何来历。故复省一句。申明自性万德纵横。曰栏楯。自性包含法界。曰罗网。自性长养众善。曰行树。便知胜境之义。出于自性上德行所成。然既境义如是。大地众生个个可建一所极乐胜境。然虽解得出透。只恐人人未肯发心筑基。实能发心之人。如晋时庐山远公祖师。三十年足不入市。心惟念佛。忽入定中。见阿弥陀佛。左右侍随观音势至。慈光覆顶。师即目顾四方。见栏网华盖。种种庄严。清净胜境。更见无量化佛。演出妙法。佛云我等至此。安慰汝心。七日。当生我国。至期。师又见佛来迎。即坐脱。又宋时。钟离景融大夫。弃荣结茅念佛。愿生极乐。人问云。西方乃极远之处。岂可到乎。答云。汝不知西方。即在自己家中耳。数年后。大夫见佛。化现极乐世界。同佛归西。今人。欲与古人作伴。即照式如是发心。执持一句佛号。万心并一。永不退转。非但福慧齐备。佛来接引。西方亦推你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4 17:21 , Processed in 0.0360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