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楼主: wlxg20130220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复制链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18 09: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续-《●[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鉴之二世。曰清源行思禅师。吉州安域人也。初于大鉴之众最为首冠。大鉴尝谓之曰。从上以衣与法偕传。盖取信于后世耳。今吾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来常恐不免于难。今复传之虑起其诤。衣钵宜留镇山门。汝则以法分化一方无使其绝。思寻归其乡邑。居清源山之静居寺。最为学者所归。其法嗣一人。曰南岳石头希迁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岳怀让禅师。金州人也。初自嵩山安国师法会往参六祖大鉴。大鉴问曰。什么处来。曰嵩山来。大鉴曰。什么物恁么来。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大鉴曰。还可修证否。让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大鉴曰。秖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昔般若多罗所谶。盖于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须速说。让即豁然大悟。事大鉴历十五载。寻往南岳居般若精舍。四方学者归之。故其所出法嗣凡九人。一曰江西道一者。一曰南岳常浩者。一曰智达者。一曰坦然者。一曰潮州神照者。一曰扬州严峻者。一曰新罗国本如者。一曰玄晟者。一曰东雾法空者。
  大鉴之二世。曰罗浮定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灵运者。
  大鉴之二世。曰制空山道进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州玄觉者。
  大鉴之二世。曰韶州下回田善快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善悟者。
  大鉴之二世。曰司空山本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中使杨光庭者。
  大鉴之二世。曰缘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韶州小道进者。一曰韶州游寂者。
  大鉴之二世。曰祇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衡州道倩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杨慧忠国师。越州诸暨人也。姓冉氏。得法于大鉴。寻隐于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凡四十余年不出其山。唐肃宗闻其风。上元二年乃使其臣。孙朝进驰诏。及忠至京师。赐肩舆上殿。待以师礼。然忠道力充甚。智辩绝世。虽以道规教帝者。而无所畏恧。沮折邪见辈。虽难问万端。未尝少为之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吉州耽源真应者。一曰邓州香严惟戒者。一曰开府孙知右者。
肃宗皇帝  代宗皇帝
  大鉴之二世。曰洛阳荷泽神会禅师。初以沙弥参见大鉴。因问答乃发大慧。戒后会大鉴入灭。北秀之说浸盛。会遂趋京师。以天宝四年独断祖道为南北宗著书曰显宗论。大鉴所传自是遂尊于天下。其所出法嗣一十八人。一曰黄州大石山福琳者。一曰沂水蒙山光宝者。一曰磁州法如者。一曰怀安郡西隐山进平者。一曰澧阳慧演者。一曰河汤怀空者。一曰南阳圆震者。一曰宜春广敷者。一曰江陵行觉者。一曰五台山神英者。一曰五台山无名者。一曰南岳皓玉者。一曰宣州志满者。一曰涪州朗禅师者。一曰广陵灵坦者。一曰宁州通隐者。一曰益州南印者。一曰河南尹李常者大鉴之三世。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一曰荆州天皇道悟者。一曰京兆尸利者。一曰丹霞天然者。一曰潭州招提慧朗者。一曰长沙兴国振朗者。一曰澧州药山惟俨者。一曰潭州大川和尚者。一曰汾州石楼和尚者。一曰凤翔法门佛陀和尚者。一曰潭州华林和尚者。一曰潮州大巅和尚者。一曰潭州长髭旷禅师者。一曰水空和尚者。一曰宝通者。一曰海陵大辩者。一曰渚泾和尚者。一曰衡州道诜者。一曰汉州常清者。一曰福州碎石和尚者。一曰商州商岭和尚者。一曰常州义兴和尚者。
  大鉴之三世。曰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也。姓马氏。其形魁梧有异相。出家初学律范禅定。皆能专之。晚至衡山。会让大师了大法要。寻以其法归天下之学佛者。然当时之王侯大人慕其道者。北面而趋于下风。不可胜数。前祖之谶至是一皆应之。其所出法嗣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大鉴之后世能以法而得人者。一最为隆盛。一曰越州大珠慧海者。一曰百丈惟政者。一曰泐潭法会者。一曰杉山智坚者。一曰泐潭惟建者。一曰澧州茗溪道行者。一曰石巩慧藏者。一曰紫玉山道通者。一曰江西北兰让禅师者。一曰洛京佛光如满者。一曰南源道明者。一曰忻州郦村自满者。一曰鼎州中邑洪恩者。一曰百丈怀海者。一曰镐英者。一曰崇泰者。一曰玉姥山翛然者。一曰华州策禅师者。一曰澧州智聪者。一曰云秀山神鉴者。一曰扬州智通者。一曰杭州智藏者。一曰京兆怀韬者。一曰处州法藏者。一曰河中府怀则者。一曰常州明干者。一曰鄂州洪潭者。一曰象原怀坦者。一曰潞府元礼者。一曰河中府保庆者。一曰甘泉志贤者。一曰大会山道晤者。一曰潞府法柔者。一曰京兆觉平者。一曰义兴胜辨者。一曰海陵庆云者。一曰洪州玄虚者。一曰三角山总印者。一曰鲁祖山宝云者。一曰泐潭山常兴者。一曰处州西堂智藏者。一曰京兆章敬怀晖者。一曰柏岩明哲者。一曰鹅湖大义者。一曰伏牛山自在者。一曰盘山宝积者。一曰芙蓉山太毓者。一曰麻谷山宝彻者。一曰盐官齐安者。一曰五泄山灵默者。一曰大梅山海常者。一曰京兆惟宽者。一曰湖南如会者。一曰鄂州无等者。一曰归宗智常者。一曰韶州清贺者。一曰紫阴山惟建者。一曰封山洪浚者。一曰炼山神玩者。一曰崛山道圆者。一曰玉台惟然者。一曰池州灰山昙觊者。一曰荆州宝积者。一曰河中府法藏者。一曰汉南良津者。一曰京兆崇禅师者。一曰南岳智周者。一曰白虎法宣者。一曰金窟惟直者。一曰台州柏岩常彻者。一曰乾元晖禅师者。一曰齐州道岩者。一曰襄州常坚者。一曰荆南宝正道本者。一曰云水靖宗者。一曰荆州灵湍者。一曰龙牙圆畅者。一曰双岭道方者。一曰罗浮山修广者。一曰岘山定庆者。一曰越州惟献者。一曰光明普满者。一曰汾州无业者。一曰澧州大同广澄者。一曰南泉普愿者。一曰五台邓隐峰者。一曰佛奥和尚者。一曰乌臼和尚者。一曰石霜大善者。一曰石臼和尚者。一曰本溪和尚者。一曰石林和尚者。一曰西山亮座主者。一曰黑眼和尚者。一曰米岭和尚者。一曰齐峰和尚者。一曰大阳和尚者。一曰红螺山和尚者。一曰龟洋无了者。一曰利山和尚者。一曰乳原和尚者。一曰松山和尚者。一曰则川和尚者。一曰西园昙藏者。一曰百灵和尚者。一曰金牛和尚者。一曰洞安和尚者。一曰忻州打地和尚者。一曰秀溪和尚者。一曰马头峰神藏者。一曰华林善觉者。一曰水塘和尚者。一曰古寺和尚者。一曰江西椑树和尚者。一曰京兆草堂和尚者。一曰阳岐甄叔者。一曰蒙溪和尚者。一曰黑涧和尚者。一曰兴平和尚者。一曰逍遥和尚者。一曰福溪和尚者。一曰水老和尚者。一曰浮杯和尚者。一曰龙山和尚者。一曰居士庞蕴者。一曰天目明觉者。一曰王屋山行明者。一曰京兆智藏者。一曰大阳希项者。一曰昆山定觉者。一曰随州洪山大师者。一曰连州元堤者。一曰泉州慧忠者。一曰安丰山怀空者。一曰罗浮山道行者。一曰庐山法藏者。一曰吕后山宁贲者。
  大鉴之三世。曰下回田善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无学者。
  大鉴之三世。曰衡州道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湖南如宝者。
  大鉴之三世。曰耽源山真应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正邃者。
  大鉴之三世。曰法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南惟忠者。
  大鉴之三世。曰河阳怀空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蔡州道明者。
  大鉴之三世。曰乌牙山圆震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吴头陀者。一曰四面山法智者。
  大鉴之三世。曰五台山无名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五台山华严澄观者。
  大鉴之三世。曰益州南印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义俯者。
  大鉴之四世。曰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京兆翠微无学者。一曰丹霞义安者。一曰吉州性空者。一曰本童和尚者。一曰米仓和尚者。一曰扬州六合大隐者。一曰丹霞慧勤者。
  大鉴之四世。曰药山惟俨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道吾圆智者。一曰云岩昙晟者。一曰华亭船子德诚者。一曰宣州椑树慧省者。一曰药山高沙弥者。一曰鄂州百颜明哲者。一曰郢州泾源光宓者。一曰药山夔禅师者。一曰宣州落霞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长髭旷禅即。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石室善道者。
  大鉴之四世。曰潮州大巅和尚。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漳州三平山义忠者。一曰茱山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大川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仙天和尚者。一曰福州普光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虔州西堂智藏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虔州处微者。一曰鸡林道义者。一曰新罗国慧禅师者。一曰新罗国洪直者。
  大鉴之四世。曰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寿州良遂者。一曰新罗无染者。
  大鉴之四世。曰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吉州茱山慧超者。一曰舒州景诸者。一曰庄严寺光肇者。一曰潭州幕辅山昭禅师者。
  大鉴之四世。曰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六人。一曰京兆弘辩者。一曰龟山智真者。一曰鼎州怀政者。一曰金州操禅师者。一曰鼎州古堤和尚者。一曰河中府公畿和尚者。一曰柏林闲云者。一曰宣州玄哲者。一曰河中府宝坚者。一曰西京道志者。一曰绛州神祐者。一曰西京智藏者。一曰许州无迹者。一曰寿山惟肃者。一曰新罗玄昱者。一曰新罗觉体者。
  大鉴之四世。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其一曰襄州关南道常者。一曰洪州双岭玄真者。一曰径山鉴宗者。一曰白云昙靖者。一曰潞府文举者。一曰新罗品日者。一曰寿州建宗者。唐宣宗皇帝。
  大鉴之四世。曰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福州龟山正原者。一曰甘泉寺晓方者。一曰甘泉寺元遂者。一曰明州栖心寺藏奂者。
  大鉴之四世。曰洛京佛光寺如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太子少传白居易者。
  大鉴之四世。曰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其一曰新罗国迦智者。一曰杭州天龙和尚者。一曰新罗国忠彦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州永泰寺灵湍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其一曰湖南上林成虚者。一曰五台秘魔和尚者。一曰湖南祇林和尚者。一曰吕后山文质者。一曰苏州法河者。
  大鉴之四世。曰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镇府普化和尚者。一曰镇州上方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京兆法智者。一曰京兆慧建者。一曰京兆无表者。一曰京兆元净者。一曰京兆慧光者。一曰京兆义宗者。
  大鉴之四世。曰云水靖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华州小马神照者。一曰华州道圆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龙牙山圆畅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嘉禾藏廙者。一曰羊肠藏枢者。
  大鉴之四世。曰汾州无业大达国师。其所出法嗣二人。其一曰镇州常正者。一曰镇州奉先义禅师者。
  大鉴之四世。曰庐山归宗寺法常(或作智常)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福州芙蓉山灵训者。一曰汉南谷城县高亭和尚者。一曰新罗大茅和尚者。一曰五台山智通者。一曰洪州高安大愚者。一曰江州刺史李渤者。
  大鉴之四世。曰鲁祖山宝云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云水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紫玉山道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山南道节度使干迪者。
  大鉴之四世。曰华严寺智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黄州齐安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初参道一禅师于南康。得大法要及居百丈山。四方学士莫不归之。然海师尤有远识。尝以禅者所会。未始有制度。遂以其事宜。折中于经律之规。法遗于后世。其所出法嗣凡三十人。一曰沩山灵祐者。一曰黄檗希运者。一曰大慈山寰中者。一曰天台普岸者。一曰石霜性空者。一曰筠州常观者。一曰福州大安者。一曰古灵神赞者。一曰广州通禅师者。一曰江州云龙(或作龙云)台禅师者。一曰洛京卫国道禅师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洪州东山和尚者。一曰高安无畏者。一曰东岩道旷者。一曰荆州素禅师者。一曰唐州大乘山吉。本者。一曰小乘山慧深者。一曰扬州昭一者。一曰罗浮鉴深者。一曰洪州九仙山梵云者。一曰百丈涅槃和尚者。一曰庐山操禅师者。一曰越州契真者。一曰筠州包山天性者。一曰大梅山彼岸者。一曰辽山藏术者。一曰只阇山道方者。一曰清田和尚者。一曰大于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南惟忠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道圆者。一曰益州如一者。一曰庐山东林雅禅师者。一曰奉国臣照者。
  大鉴之四世。曰吴头陀。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玄固者。
  大鉴之四世。曰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七人。其一曰长沙景岑者。一曰白马昙照者。一曰终南山师祖者。一曰香严义端者。一曰赵州从谂者。一曰池州灵鹫闲禅师者。一曰茱萸山和尚者。一曰子湖利踪者。一曰嵩山和尚者。一曰日子和尚者。一曰苏州西禅和尚者。一曰池州白衣甘贽者。一曰资山存制者。一曰江陵道弘者。一曰宣州玄极者。一曰新罗道均者。一曰宣州刺史陆亘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澧州龙潭崇信者。
  大鉴之五世。曰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德山宣鉴者。一曰泐潭宝峰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洪州严阳尊者。一曰扬州慧觉者。一曰陇州奉禅师者。一曰婺州从朗者。一曰婺州新建禅师者。一曰杭州多福和尚者。一曰益州西睦和尚者。一曰麻谷和尚者。一曰观音定鄂者。一曰宣州茗萍和尚者。一曰太原免道者。一曰幽州燕王者。一曰镇州赵王者。
  大鉴之五世。曰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台州胜光和尚者。一曰漳州浮石和尚者。一曰紫桐和尚者。一曰日容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鄂州茱萸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石梯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长沙景岑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雪窦常通者。一曰婺州严灵者。
  大鉴之五世。曰白马昙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晋州霍山无名者。
  大鉴之五世。曰吉州性空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歙州务源和尚者。一曰枣山光仁者。
  大鉴之五世。曰京兆翠微无学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鄂州青平令遵者。一曰投子山大同者。一曰湖州道场如讷者。一曰建州白云约禅师者。一曰伏牛山元通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石霜庆诸者。一曰渐源仲兴者。一曰禄清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云岩昙晟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筠州洞山良价者。一曰涿州杏山鉴洪者。一曰潭州神山僧密者。一曰幽溪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华亭船子德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澧州夹山善会者。
  大鉴之五世。曰襄州关南道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关南道吾者。一曰漳州罗汉者。
  大鉴之五世。曰杭州径山鉴宗大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天童咸启者。一曰背山行真者。一曰杭州大慈山行满者。
  大鉴之五世。曰天龙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婺州俱胝和尚者。一曰新罗彦忠者。
  大鉴之五世。曰高安大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筠州末山尼了然者。
  大鉴之五世。曰新罗洪直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兴德大王者。一曰宣康太子者。
  大鉴之五世。曰许州无迹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道遂者。
  大鉴之五世。曰小马神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缙云郡有缘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18 09: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续-《●[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鉴之五世。曰福州长庆院大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大随法真者。一曰灵树如敏者。一曰福州寿山师解者。一曰饶州峣山和尚者。一曰莆田崇福慧日者。一曰台州浮江和尚者。一曰潞州渌水和尚者。一曰广州圆(或作圆明)禅师者。一曰温州灵阳禅师者。一曰洪州纸衣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临济义玄者。一曰睦州陈尊宿者。一曰杭州千顷山楚南者。一曰福州乌石山灵观者。一曰杭州罗汉宗彻者。一曰魏府大觉者。一曰相国裴休者。一曰扬州德元者。一曰土门赞禅师者。一曰襄州政禅师者。一曰吴门山弘宣者。一曰幽州超禅师者。一曰苏州宪禅师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沩山灵祐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四十二人。一曰仰山慧寂者。一曰香严智闲者。一曰延庆法端者。一曰径山洪諲者。一曰灵云志勤者。一曰益州应天和尚者。一曰九峰慈慧者。一曰京兆米和尚者。一曰晋州霍山和尚者。一曰襄州王敬初常侍者。一曰长延圆鉴者。一曰志和者。一曰洪州道方者。一曰沩山如真者。一曰并州元顺者。一曰兴元府崇皓者。一曰鄂州全谂者。一曰嵩山神剑者。一曰许州弘进者。一曰余杭文立者。一曰越州光相者。一曰苏州文约者。一曰上元智满者。一曰金州法朗者。一曰鄂州超达者。一曰白粗从约者。一曰西堂复禅师者。一曰温州灵空者。一曰大沩简禅师者。一曰荆南智朗者。一曰沩山普润者。一曰沩山法真者。一曰黑山和尚者。一曰滁州神英者。一曰石(或无石字)霜山和尚者。一曰南源和尚者。一曰沩山冲逸者。一曰沩山彦禅师者。一曰三角法遇者。一曰邓州志诠者。一曰荆州弘圭者。一曰岩背道旷者。
  大鉴之五世。曰遂州道圆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终南山圭峰宗密者。
  大鉴之五世。曰奉国神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  一曰镇州常一者。一曰滑州智远者。一曰鹿台玄邃者。
  大鉴之六世。曰筠州洞山良价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六人。一曰云居道膺者。一曰抚州本寂者。一曰洞山道全者。一曰龙牙居遁者。一曰京兆休静者。一曰京兆蚬子和尚者。一曰筠州普满者。一曰台州道幽者。一曰洞山师庆者。一曰洛京遁儒者。一曰越州干峰和尚者。一曰吉州禾山和尚者。一曰天童咸启者。一曰潭州宝盖山和尚者。一曰益州通禅师者。一曰高安白水本仁者。一曰抚州疏山光仁者。一曰澧州钦山文邃者。一曰天童义禅师者。一曰太原方禅师者。一曰新罗金藏和尚者。一曰益州白禅师者。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和尚者。一曰邵州西湖和尚者。一曰青阳通玄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鼎州德山宣鉴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岩头全豁者。一曰雪峰义存者。一曰天台慧恭者。一曰泉州瓦官者。一曰高亭个禅师者。一曰洪州资国和尚者。一曰德山绍奭者。一曰凤翔府无垢者。一曰益州双流尉迟者。
  大鉴之六世。曰睦州陈尊宿。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睦州刺史陈操者。一曰严陵钓台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少有远志。戒后即务学宗乘。乃往黄檗法会。其上座僧初劝禅师。问法于黄檗曰。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黄檗便打。禅师凡三问。黄檗皆三打之。师以此乃告辞其上座僧。上座遂谓黄檗曰。义玄虽后生可教。若辞去师宜多方接之。明日义玄果辞黄檗遂谓汝可往大愚。及玄至。大愚因问曰。什处来。玄曰。黄檗来。大愚曰。黄檗有何言教。言义玄尝三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为其三度打之。不知过在何处。大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玄于是大悟曰。元来佛法也无多子。大愚遽搊玄曰。汝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玄遂挥大愚肋下三拳。大愚托开玄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却返黄檗。黄檗问曰。汝回何速。玄曰。秖为老婆心切。黄檗曰。大愚遮老汉待见与打一顿。玄曰。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吟吟大笑。禅师后乃还赵。赵人慕之。遂命居临济。学者闻风皆不远归之。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人。一曰鄂州灌溪志闲者。一曰幽州谭空者。一曰镇州宝寿沼和尚者。一曰镇州三圣慧然者。一曰魏府存奖者。一曰定州善崔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云山和尚者。一曰桐峰庵主者。一曰杉洋庵主者。一曰涿州纸衣和尚者。一曰虎溪庵主者。一曰覆盆庵主者。一曰襄州历村和尚者。一曰沧州米仓和尚者。一曰齐耸者。一曰涿州秀禅师者。一曰善权彻禅师者。一曰金沙禅师者。一曰允诚禅师者。一曰新罗智异山和尚者。一曰魏府大觉者。一曰定上座者。一曰[大/岁]上座者。
  大鉴之六世。曰魏府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庐州大觉者。一曰庐州澄心旻德者。一曰汝州南院和尚者。一曰宋州法华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圭峰宗密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圭峰温禅师者。一曰慈恩太恭者。一曰兴善太锡者。一曰万乘宗禅师者。一曰瑞圣觉禅师者。一曰化度仁瑜者。
  大鉴之六世。曰鹿台玄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龙兴念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滑州智远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彭门审用者。一曰圆绍者。一曰上方真禅师者。一曰东京法志者。
  大鉴之六世。曰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升州长庆道巘者。
  大鉴之六世。曰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仰山光穆者。一曰晋州景通者。一曰杭州龙泉文喜者。一曰新罗顺支者。一曰仰山南塔光涌者。一曰仰山东塔和尚者。一曰洪州观音常蠲者。一曰福州东禅慧茂者。一曰福州明月山道崇者。一曰处州遂昌者。
  大鉴之六世。曰邓州香严智闲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二人。一曰吉州止观者。一曰寿州绍宗者。一曰襄州延庆法端者。一曰益州无染者。一曰益州长平山和尚者。一曰益州演教大师者。一曰安州清干者。一曰终南山丰德寺和尚者一曰均州武当山晖禅师者。一曰江州双溪田道者。一曰益州照觉和尚者。一曰睦州东禅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福州双峰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双峰古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杭州径山洪諲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洪州米岭和尚者。一曰庐州寂禅师者。一曰临川义直者。一曰杭州功臣令道者。
  大鉴之六世。曰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第二世投子温禅师者。一曰福州牛头微禅师者。一曰西川香山澄照者。一曰陕府天福和尚者。一曰濠州思明者。一曰凤翔招福者。一曰兴元中梁山遵古者。一曰襄州谷隐和尚者。一曰安州九嵕山和尚者。一曰幽州盘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九嵕山敬慧者。一曰东京观音岩俊者。一曰桂阳龙福真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鄂州清平山令遵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蕲州三角山令圭者。
  大鉴之六世。曰潭州石霜庆诸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四十一人。一曰南际山僧一者。一曰大光山居诲者。一曰庐山怀祐者。一曰九峰道虔者。一曰涌泉景欣者。一曰云盖山志元者。一曰藏禅师者。一曰福州洪荐者。一曰德山慧空者。一曰吉州崇恩者。一曰石霜辉禅师。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潭州伏和尚者。一曰鹿苑晖禅师者。一曰宝盖约禅师者。一曰云门海晏者。一曰湖南文殊和尚者。一曰石柱和尚者。一曰中云盖和尚者。一曰河中存寿者。一曰南岳玄泰者。一曰杭州敬禅师者。一曰潞府宗海者。一曰新罗钦忠者。一曰新罗行寂者。一曰洪州鹿源和尚者。一曰大阳山和尚者。一曰滑州观音和尚者。一曰郓州正觉和尚者。一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许州庆寿和尚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镇州灵寿和尚者。一曰镇州洪济和尚者。一曰吉州简之者。一曰大梁洪方者。一曰邛州守闲者。一曰新罗朗禅师者。一曰新罗清灵者。一曰汾州爽禅师者。一曰余杭通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澧州夹山善会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二人。一曰乐普山元安者。一曰洪州令超者。一曰郓州四禅和尚者。一曰江西怀忠者。一曰盘龙可文者。一曰抚州月轮者。一曰洛京寰普者。一曰太原海湖和尚者。一曰嘉州白水寺和尚者。一曰凤翔府幽禅师者。一曰洪州同安和尚者。一曰韶州昙普者。一曰吉州仙居山和尚者。一曰太原端禅师者。一曰洪州延庆和尚者。一曰越州越峰和尚者。一曰鼎州只阇山和尚者。一曰益州栖穆和尚者。一曰嵩山全禅师者。一曰益州夹山院和尚者。一曰西京云岩和尚者。一曰安福延庆休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灌溪志闲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池州鲁祖山教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魏府兴化存奖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汝州宝应和尚者。一曰天钵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镇州宝寿沼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汝州西院思明者。一曰西院第二世宝寿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涿州纸衣和尚。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镇州谭空者。
  大鉴之七世。曰镇州三圣慧然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镇州大悲和尚者。一曰淄州水陆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濠州思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襄州善本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潭州有缘者。一曰龙兴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一世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京兆白云善藏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三世和尚者。一曰陕府龙陵山和尚者。一曰大光山玄禅师者。一曰漳州藤霞和尚者。一曰宋州净觉和尚者。一曰华州证和尚者。一曰鄂州永寿和尚者。一曰鄂州灵竹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筠州九峰道虔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新罗清院和尚者。一曰洪州泐潭神党者。一曰吉州行修者。一曰洪州明禅师者。一曰吉州嵇和尚者。一曰洪州延茂和尚者。一曰洪州同安常察者。一曰洪州泐潭悟禅师者。一曰吉州禾山无殷者。一曰泐潭牟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台州涌泉景欣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台州六通绍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云盖山志元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云盖山志罕禅师者。一曰新罗卧龙和尚者。一曰彭州天台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谷山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新罗瑞岩和尚者。一曰新罗泊严和尚者。一曰新罗大岭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中云盖山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云盖山景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河中府栖岩存寿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道德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八人。一曰杭州佛日和尚者。一曰苏州永光院真禅师者。一曰洪州同安丕禅师者。一曰归宗澹权者。一曰池州广济和尚者。一曰潭州水西南台和尚者。一曰歙州朱溪谦禅师者。一曰杨州丰化和尚者。一曰云居山道简者。一曰归宗怀恽者。一曰洪州大善慧海者。一曰鼎州德山第七世和尚者。一曰南岳南台和尚者。一曰云居山昌禅师者。一曰池州嵇山章禅师者。一曰晋州大梵和尚者。一曰新罗云柱和尚者。一曰云居山怀岳者。一曰岭珏和尚者。一曰潭州龙兴寺悟空者。一曰建州白云减禅师者。一曰潭州幕辅山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山玮禅师者。一曰庐州冶父山和尚者。一曰南岳法志者。一曰新罗庆猷者。一曰新罗慧禅师者。一曰洪州凤栖山慧志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四人。一曰抚州荷玉光慧者。一曰筠州洞山道延者。一曰衡州育王山弘通者。一曰抚州金峰从志者。一曰襄州鹿门处真者。一曰抚州曹山慧霞者。一曰衡州华光范禅师者。一曰处州广刹容禅师者。一曰泉州小溪院行传者。一曰西川布水岩和尚者。一曰蜀川西禅和尚者。一曰华州草庵法义者。一曰韶州华严和尚者。一曰庐山罗汉池隆山主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龙牙山居遁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潭州报慈藏屿者。一曰襄州含珠山审哲者。一曰凤翔白马弘寂者。一曰抚州崇寿院道钦者。一曰楚州观音院斌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京兆华严寺体静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凤翔府紫陵匡一者。一曰饶州北禅院惟直者。一曰潍州化城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筠州九峰普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洪州同安威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青林师虔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韶州龙光和尚者。一曰襄州石门寺献禅师者。一曰襄州广德和尚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定州石藏慧炬者。一曰襄州延庆通性者。
  大鉴之七世。曰洛京白马遁儒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兴元府青剉山和尚者。一曰京兆保福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益州北院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京兆香城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京兆重云智晖者。一曰杭州瑞龙幼璋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疏山康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人。一曰疏山第二世证禅师者。一曰洪州百丈安禅师者。一曰筠州黄檗慧禅师者。一曰随城山护国守澄者。一曰洛京灵泉归仁者。一曰延州延庆奉璘者。一曰安州大安山省。禅师者。一曰洪州百丈超禅师者。一曰洪州天王院和尚者。一曰常州正勤院蕴禅师者。一曰襄州洞山和尚者。一曰京兆三相和尚者。一曰筠州五峰山行继者。一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华州西溪道泰者。一曰抚州疏山和尚者(亡其世数)一曰筠州黄檗山令约者。一曰扬州祥光远禅师者。一曰安州大安山传性者。一曰筠州黄檗嬴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澧州钦山文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洪州上蓝自古者。一曰澧州太守雷满者。
  大鉴之七世。曰乐普山元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十人。一曰京兆永安善静者。一曰蕲州乌牙山彦宾者。一曰凤翔府青峰传楚者。一曰邓州中度和尚者。一曰嘉州洞溪和尚者。一曰京兆卧龙和尚者。一曰嘉州黑水慧通者一。曰京兆盘龙和尚者。一曰单州东禅和尚者。一曰鄜州善雅者。
  大鉴之七世。曰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泉州福清师巍者。一曰京兆白云无休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江州庐山永安净悟者。一曰袁州木平山善道者。一曰陕府龙溪和尚者。一曰桂阳志通者。一曰庐州寿昌净寂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黄山月轮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桐泉山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洛京韶山寰普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祥州大岩白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上蓝令超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河东北院简禅师者。一曰洪州南平王钟传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越州清化全付者。一曰郢州芭蕉慧清者。一曰韶州黄连山义初者。一曰韶州慧林鸿究者。一曰洪州黄龙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仰山西塔光穆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资福如宝者。
  大鉴之七世。曰鄂州岩头全豁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台州师彦者。一曰怀州彦禅师者。一曰吉州慧宗者。一曰福州道闲者。一曰福州从范者。一曰福州严禅师者。一曰洪州海一者。一曰信州韶和尚者。一曰洪州讷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感。潭资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安州志圆者。
  大鉴之七世。曰金陵道巘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金陵广化处微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18 09: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续-《●[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鉴之七世。曰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其所出法嗣五十六人。一曰玄沙师备者。一曰福州慧棱者。一曰福州玄通者。一曰杭州道怤者。一曰福州长生山皎然者。一曰鹅湖山智孚者。一曰漳州报恩怀岳者。一曰杭州西兴化度者。一曰福州鼓山神晏者。一曰漳州隆寿绍卿者。一曰福州仙宗行[王+舀]者。一曰福州莲华山从弇者。一曰杭州龙华寺灵照者。一曰明州翠岩令参者。一曰福州弘[王+舀]者。一曰潭州云盖山归本者。一曰韶州林泉和尚者。一曰洛京南院和尚者。一曰越州洞岩可休者。一曰定州法海行周者。一曰杭州龙井通禅师者。一曰漳州保福从展者。一曰泉州瑞龙道溥者。一曰杭州龙兴寺宗靖者。一曰福州南禅契璠者。一曰越州越山师鼐者。一曰南岳金轮可观者。一曰泉州福清玄讷者。一曰韶州云门文偃者。一曰衢州南台仁禅师者。一曰泉州东禅和尚者。一曰余杭大钱从袭者。一曰福州永泰和尚者。一曰池州和龙山守讷者。一曰建州梦笔和尚者。一曰福州古田极乐院允俨者。一曰福州芙蓉山如体者。一曰洛京憩鹤山和尚者。一曰潭州沩山栖禅师者。一曰吉州潮山延宗者。一曰益州普通山普明者。一曰随州双泉梁家庵永禅师者。一曰漳州保福超悟者。一曰太原孚上座者。一曰南岳惟劲者。一曰台州十相审超者。一曰江州庐山讷禅师者。一曰新罗国大无为禅师者。一曰潞州玄晖者。一曰湖州清净和尚者。一曰益州永安雪峰和尚者。一曰庐仙德明禅师者。一曰抚州明水怀忠者。一曰益州怀杲(或作果)者。一曰杭州耳相行修者。一曰嵩山安德者。
  大鉴之八世。曰汝州南院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汝州风穴延沼者。
  大鉴之七世曰汝州西院思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兴阳归静者。
传法正宗记卷第七(终)传法正宗记卷第八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正宗分家略传下
  大鉴之八世。曰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苏州嘉兴人也。姓张氏。天性颖悟。幼不类常童出家得戒。学经律论未几皆通。及参访善知识。一见睦州陈尊宿。大达宗旨。寻印可于雪峰存禅师。自是匿曜一混于众。因南游至韶阳灵树敏禅师法会。敏异人也。号能悬知。见偃特相器重。遂命为众之第一座。及逝因遗书荐于广主刘氏。命禅师继领其所居。其后刘氏复治云门大伽蓝。迁偃居之。其声遂大闻。四方学者归之如水趋下。然其风教峭迅。趣道益至。今天下尚之号为云门宗者也。其所出法嗣凡八十八人。一曰韶州白云祥和尚者。一曰德山缘密者。一曰潭州南台道遵者。一曰韶州双峰竟钦者。一曰韶州资福和尚者。一曰广州广云元禅师者。一曰广州龙境伦禅师者。一曰韶州云门爽禅师者。一曰韶州白云闻禅师者。一曰韶州披云智寂者。一曰韶州净法章和尚者。一曰韶州温门山满禅师者。一曰岳州巴陵颢鉴者。一曰连州地藏慧慈者。一曰英州大容諲和尚者。一曰广州罗山崇禅师者。一曰韶州云门宝禅师者。一曰郢州临溪竟脱者。一曰广州华严慧禅师者。一曰韶州舜峰韶和尚者。一曰英州观音和尚者。一曰韶州林泉和尚者。一曰随州双泉师宽者。一曰韶州云门煦和尚者。一曰益州香林澄远者。一曰南岳般若启柔者。一曰筠州黄檗法济者。一曰襄州洞山守初者。一曰信州康国耀和尚者。一曰潭州谷山丰禅师者。一曰颖罗汉匡果者。一曰鼎州沧溪璘和尚者。一曰筠州洞山清禀者。一曰蕲州北禅寂和尚者。一曰泐潭道谦者。一曰庐州南天王永平者。一曰湖南永安朗禅师者。一曰湖南潭明和尚者。一曰金陵清凉明禅师者。一曰金陵奉先深禅师者。一曰西川青城乘和尚者。一曰潞府妙胜臻禅师者。一曰兴元普通封和尚者。一曰韶州灯峰和尚者。一曰韶州大梵圆和尚者。一曰澧州药山圆和尚者。一曰信州鹅湖云震和尚者。一曰庐山开先清耀者。一曰襄州奉国清海者。一曰韶州慈光和尚者。一曰潭州保安师密者。一曰洪州云居山融禅师者。一曰衡州大圣寺守贤者。一曰庐州北天王徽禅师者。一曰郢州芭蕉山弘义者。一曰眉州福化院光禅师者。一曰庐州东天王广慈者。一曰信州西禅钦禅师者。一曰江州广云真禅师者。一曰韶州双峰慧真者。一曰云门山法球者。一曰韶州广悟者。一曰韶州长乐山政禅师者。一曰韶州佛陀山远禅师者。一曰韶州鹫峰山韶禅师者。一曰韶州净源山真禅师者。一曰韶州月华山禅师者。一曰韶州双峰真禅师者。一曰随州双泉山郁禅师者。一曰慈云山深禅师者。一曰庐州化城鉴禅师者。一曰庐山护国禅师者。一曰庐山庆云禅师者。一曰岳州永福朗禅师者。一曰郢州赵横山禅师者。一曰郢州纂子山庵主者。一曰庐州南天三海禅师者。一曰桂州觉华普照者。一曰益州铁幢觉禅师者。一曰新州延长山禅师者。一曰黄龙山禅师者。一曰眉州西禅光禅师者。一曰蕲州北禅悟同者。一曰舒州天柱山禅师者。一曰韶州龙光山禅师者。一曰观州水精院宫禅师者。一曰隋州智门山法觐者。一曰云门山朗上座者。
  大鉴之八世。曰福州玄沙备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漳州罗汉院桂琛者。一曰福州安国慧球者。一曰杭州天龙重机者。一曰福州仙宗契符者。一曰婺州国泰[王+舀]禅师者。一曰衡岳南台诚禅师者。一曰福州白龙道希者。一曰福州螺峰冲奥者。一曰泉州睦龙和尚者。一曰天台云峰光绪者。一曰福州大章山契如者。一曰福州永兴和尚者。一曰天台国清师静者。
  大鉴之八世。曰福州长庆棱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六人。一曰泉州招庆道匡者。一曰杭州龙华彦球者。一曰杭州保安连禅师者。一曰福州报慈光云者。一曰庐山开先绍宗者。一曰婺州报恩宝资者。一曰杭州倾心法[王+舀]者。一曰福州水陆供俨者。一曰杭州广严咸泽者。一曰福州报慈慧朗者。一曰福州长庆常慧者。一曰福州石佛静禅师者。一曰处州翠峰从欣者。一曰福州枕峰青换者。一曰福州东禅契讷者。一曰福州长庆弘辩者。一曰福州东禅可隆者。一曰福州仙宗守玼者。一曰抚州永安怀烈者。一曰福州闽山令含者。一曰新罗龟山和尚者。一曰吉州龙须山道殷者。一曰福州祥光澄静者。一曰襄州鹫岭明远者。一曰杭州报慈从瑰者。一曰杭州龙华契盈者。
  大鉴之八世。曰杭州龙册寺道怤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越州清化山师讷者。一曰衢州南禅遇缘者。一曰复州资福智远者。一曰筠州洞山龟端者。一曰温州景丰者。
  大鉴之八世。曰信州鹅湖智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法进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漳州报恩怀岳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妙济师浩者。
  大鉴之八世。曰福州鼓山神晏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一人。一曰杭州天竺子仪者。一曰建州白云智作者。一曰福州鼓山智严者。一曰福州龙山智嵩者。一曰泉州凤凰山强禅师者。一曰襄州定慧和尚者。一曰福州鼓山清谔者。一曰金陵净德冲煦者。一曰金陵报恩院清护者。
  大鉴之八世。曰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台州瑞岩师进者。一曰台州六通院志球者。一曰杭州云龙归禅师者。一曰杭州功臣道闲者。一曰衢州镇境遇缘者。一曰福州报国照禅师者。一曰台州白云乃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明州翠岩令参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杭州龙册寺子兴者。一曰温州佛嶴知默者。
  大鉴之八世。曰福州安国弘[王+舀]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福州白鹿师贵者。一曰福州罗山义聪者。一曰福州安国从贵者。一曰福州怡山藏用者。一曰福州永隆彦端者。一曰福州林阳志端者。一曰福州兴圣满禅师者。一曰福州仙宗明禅师者。一曰福州安国祥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三人。一曰泉州招庆省坞者。一曰漳州保福可俦者。一曰舒州白水如新者。一曰洪州漳江慧廉者。一曰福州报慈文钦者。一曰泉州万安清运者。一曰福州报恩熙禅师者。一曰泉州凤凰山从琛者。一曰福州永隆瀛和尚者。一曰洪州清泉山守清者。一曰漳州报恩院行崇者。一曰潭州岳麓和尚者。一曰德山德海者。一曰洪州建山澄禅师者。一曰福州康山契稳者。一曰潭州延寿慧轮者。一曰泉州西明琛禅师者。一曰福州升山柔禅师者。一曰福州枕峰和尚者。一曰鼎州法操者。一曰襄州鹫岭和尚者。一曰睦州敬连和尚者。一曰潭州谷山句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南岳金轮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衡岳后金轮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泉州睡龙山道溥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漳州保福院清豁者。
  大鉴之八世。曰随州双泉山永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广州大通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台州瑞岩师彦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南岳横龙和尚者。一曰温州瑞峰神录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怀州玄泉彦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鄂州黄龙诲机者。一曰洛京柏谷和尚者。一曰池州和龙和尚者。一曰怀州玄泉第二世和尚者。一曰潞府妙胜玄密者。
  大鉴之八世。曰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其所出法嗣十九人。一曰洪州大宁隐微者。一曰婺州明招德谦者。一曰衡州华光范禅师者。一曰福州罗山招孜者。一曰西川慧禅师者。一曰建州白云令弇者。一曰处州。天竺义证者。一曰吉州清平惟旷者。一曰婺州金柱义昭者。一曰潭州谷山和尚者。一曰湖南道吾山从盛者。一曰福州罗山义因者。一曰灌州灵岩和尚者。一曰吉州匡山和尚者。一曰福州兴圣重满者。一曰潭州宝应清进者。一曰汉州绵竹县定慧者。一曰潭州龙会山鉴禅师者。一曰安州穆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安州白兆志圆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有三人。一曰鼎州大龙山智洪者。一曰襄州白马山行霭者。一曰郢州大阳山行冲者。一曰安州白兆山怀楚者。一曰四祖山清皎者。一曰蕲州三角山志操者。一曰晋州兴教师普者。一曰蕲州三角山真鉴者。一曰郢州兴阳和尚者。一曰郴州东禅玄偕者。一曰新罗国慧云者。一曰安州慧日院玄谔者。一曰京兆大秦寺彦宾者。
  大鉴之八世。曰韶州慧林鸿究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韶州灵瑞者。
  大鉴之八世。曰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郢州兴阳清让者。一曰洪州幽谷法满者。一曰郢州兴阳义深者。一曰芭蕉二世住遇者。
  大鉴之八世。曰吉州资福如实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吉州资福真邃者。一曰吉州福寿和尚者。一曰潭州鹿苑和尚者。一曰潭州报悲德韶者。
  大鉴之八世。曰汝州风穴延沼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汝州广慧真禅师者。一曰汝州首山省念者。一曰凤翔长兴和尚者。一曰潭州灵泉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潭州藤霞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澧州药山第七世和尚者。一曰潭州云盖山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洪州凤栖山同安常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袁州仰山良供者。
  大鉴之八世。曰吉州禾山无殷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庐山永安慧度者。一曰抚州曹山义崇者。一曰吉州禾山契云者。一曰漳州保福和尚者。一曰洪州翠岩师阴者。
  大鉴之八世。曰潭州云盖山景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衡岳南台藏禅师者。一曰幽州拓水从实者。一曰云盖山澄觉者。
  大鉴之八世。曰庐山归宗寺澹权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鄂州黄龙蕴和尚者。一曰寿州洎山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归宗怀恽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归宗第四世弘章者。一曰归宗岩密者。
  大鉴之八世。曰池州嵇山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田随州双泉山道虔者。
  大鉴之八世。曰洪州云居山怀岳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扬州风化院令崇者。一曰澧州药山忠彦者。一曰梓州龙泉和尚者。一曰云居住缘者。一曰云居住满者。
  大鉴之八世。曰抚州荷玉山光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荷玉山福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筠州洞山道延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洪州上蓝庆禅师者。一曰洞山敏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抚州金峰从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洪州大宁神降者。一曰澧州药山彦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襄州鹿门山处真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益州崇真者。一曰鹿门第二世谭和尚者。一曰襄州谷隐智静者。一曰庐山佛手岩行因者。一曰襄州灵溪山明禅师者。一曰洪州大安寺真上座者。
  大鉴之八世。曰抚州曹山慧霞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嘉州东汀和尚者。一曰雄州华严正慧者。一曰泉州招庆院坚上座者。
  大鉴之八世。曰华州草庵法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泉州龟洋慧忠者。
  大鉴之八世。曰潭州报慈藏屿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益州圣兴存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襄州含珠山审哲禅师。其所出法嗣六八。一曰洋州龙穴山和尚者。一曰唐州大乘山和尚者。一曰襄州延庆归晓者。一曰襄州含珠山真和尚者。一曰含珠山璋禅师者。一曰含珠山偃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凤翔府紫陵匡一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并州庆福道隐者。一曰紫陵第二世微禅师者。一曰兴元府大浪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洪州同安威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陈州石镜和尚者。一曰中同安志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襄州石门山献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石门山第二出慧彻者。
  大鉴之八世。曰襄州广德义和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襄州广德第二世延和尚者。一曰荆州上泉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京兆香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邓州罗纹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杭州瑞龙院幼璋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西川德言者。
  大鉴之八世。曰随州护国守澄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一曰随州智门守钦者。一曰护国第二世知远者。一曰大安山能和尚者。一曰颖州荐福院思禅师者。一曰潭州延寿和尚者。一曰护国第三世志朗者。一曰舒州香炉峰琼和尚者。一曰京兆盘龙山满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京兆永安院善静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大明山和尚者。
  大鉴之八世。曰蕲州乌牙山彦宾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安州大安山兴古者。一曰蕲州乌牙山行朗者。一曰虢州卢氏常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凤翔府青峰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西川灵龛和尚者。一曰京兆紫阁山端己者。一曰房州开山怀昼者。一曰幽州传法和尚者。一曰益州净众归信者。一曰青峰第二世清勉者。一曰凤翔府长平山满禅师者。
  大鉴之八世。曰祥州大岩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邛州碧云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汝州首山省念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汾州善昭者。一曰襄州谷隐蕴聪者。一曰并州承天智嵩者。一曰汝州广惠元琏者。一曰汝州叶县归省者。一曰智门空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金陵清凉文益者。一曰襄州清溪洪进者。一曰金陵清凉休复者。一曰抚州龙济绍修者。一曰杭州天龙寺秀禅师者。一曰潞州延庆传殷者。一曰衡岳南台守安者。
  大鉴之九世。曰福州仙宗契符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福州仙宗洞明者一。曰泉州福清行钦者。
  大鉴之九世。曰杭州天龙重机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高丽云岳令光者。
  大鉴之九世。曰婺州泰[王+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婺州齐云宝胜者。
  大鉴之九世。曰福州升山白龙道希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福州广平玄旨者。一曰福州白龙清慕者。一曰福州灵峰志恩者。一曰福州东禅玄亮者。一曰漳州报劬玄应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18 09: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续-《●[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鉴之九世。曰泉州招庆法因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泉州报恩宗显者。一曰金陵龙光澄忨者。一曰永兴北院可休者。一曰郴州太平清海者。一曰连州慈云慧深者。一曰郢州兴阳道钦者。一曰漳州慈云慧深者。一曰郢州兴阳道钦者。一曰漳州保福清溪者。
  大鉴之九世。曰婺州报恩宝资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处州福林澄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处州翠峰欣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处州报恩守真者。
  大鉴之九世。曰襄州鹫岭明远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襄州鹫岭第二世通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杭州龙华彦球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仁王院俊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漳州保福可俦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漳州隆寿无逸者。
  大鉴之九世。曰潭州延寿寺慧轮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庐山归宗道诠者。一曰潭州龙兴裕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韶州白云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韶州大历和尚者。一曰连州宝华和尚者。一曰韶州月华和尚者。一曰南雄州地藏和尚者。一曰英州乐净含匡者。一曰韶州后白云福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鼎州德山缘密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有六人。一曰潭州鹿苑文袭者。一曰澧州药山可琼者。一曰南岳勤禅师者。一曰文殊应真者。一曰德山柔禅师者。一曰鼎州德山绍晏者。一曰鼎州宽禅师者。一曰鼎州道禅师者。一曰巴陵普禅师者。一曰郴州乾明自兴者。一曰渝州进云山禅师者。一曰岳州干普禅师者。一曰兴元府崇禅师者。一曰鄂州黄龙志愿者。一曰峨嵋山承璟者。一曰益州东禅秀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西川青城香林澄远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永康军罗汉和尚者。一曰复州崇胜光祚者。一曰永康军青城香林信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襄州洞山守初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潭州道崧者。一曰南岳雅禅师者。一曰岳州睦禅师者。一曰邓州同禅师者。一曰韶州洪教禅师者。一曰安州处琼者。一曰潞州宝周者。
  大鉴之九世。曰随州龙居山明教宽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有三人。一曰五祖师戒者。一曰四祖山志諲者。一曰蕲州广教怀志者。一曰襄州兴化奉能者。一曰唐州天睦山慧满者。一曰鄂州建福智同者。一曰江陵府福昌重善者。一曰舒州龙门山仁永者一曰。襄州延庆本禅师者。一曰唐州福安山惠珣者。一曰鼎州大龙山炳贤者。一曰双泉山琼禅师者。一曰岩自上座者。
  大鉴之九世。曰韶州舜峰山韶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磁州桃园山曦朗者。一曰安州法云智善者。一曰韶州邓林善志者。一曰韶州大历志聪者。
  大鉴之九世。曰随州双泉山郁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鼎州德山惠远者。一曰襄州含珠彬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岳州巴陵鉴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襄州顺禅师者。一曰灵澄上座者。
  大鉴之九世。曰金陵清凉山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庐山崇胜御禅师者。一曰吉州西峰豁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云居山深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莲华峰详山主者。
  大鉴之九世。曰潭州报慈归真大师德韶。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蕲州三角志谦者。一曰郢州兴阳词铎者。
  大鉴之九世。曰鄂州黄龙诲机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洛京紫盖善沼者。一曰眉州黄龙继达者。一曰枣木第二世和尚者。一曰兴元府玄都山澄和尚者。一曰嘉州黑水和尚者。一曰鄂州黄龙智颙者。一曰眉州福昌达和尚者。一曰常州慧山然和尚者。一曰洪州双岭悟海者。
  大鉴之九世。曰婺州明招德谦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处州报恩契从者。一曰婺州普照瑜和尚者。一曰婺州双溪保初者。一曰处州涌泉究和尚者。一曰衢州罗汉义和尚者。一曰福州兴圣调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鼎州大龙山智洪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大龙山景如者。一曰大龙山楚勋者。一曰兴元府普通从善者。
  大鉴之九世。曰襄州白马行霭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白马智伦者。
  大鉴之九世。曰安州白兆山怀楚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唐州保寿匡祐者。一曰蕲州自南者。一曰果州永庆继勋者。
  大鉴之九世。曰襄州谷隐智静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谷隐知俨者。一曰襄州普宁法显者。
  大鉴之九世。曰庐山归宗弘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东京普净常觉者。
  大鉴之九世。曰凤翔府紫陵微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凤翔府大朗和尚者。一曰潭州新开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襄州石门山慧彻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石门绍远者。一曰鄂州灵竹守珍者。
  大鉴之九世。曰洪州同安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鼎州梁山缘观者。一曰陈州灵通者。
  大鉴之九世。曰襄州广德延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广德周禅师者。
  大鉴之九世。曰益州净众寺归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汉州灵龛山和尚者。
  大鉴之九世。曰隋州护国知远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东京开宝常普者。
  大鉴之九世。曰鼎州梁山缘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大阳山警延者。
  大鉴之十世。曰鼎州文殊山应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筠州洞山晓聪者。
  大鉴之十世。曰眉州黄龙继达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第二世黄龙和尚者。
  大鉴之十世。金陵清凉文益禅师。余杭人也。姓鲁氏。素有远志。戒后习毗尼于律师希觉。傍探儒术。而文艺可观。觉尝目之曰。此吾门之游夏也。寻务宗乘。遂诣福唐长庆法会。居未几已为其众所推。晚复游方。途中遇雨。与其侣渐憩其州西之地藏院。因参琛禅师。得了法要。乃留庵于福之甘蔗洲。后复为其侣率游江表至临川。遂为郡人命居崇寿精舍。自是学辈浸盛。江南国主李氏。闻其风遂请入都。使领清凉大伽蓝。其国礼之愈重。四方之徒归之愈多。逮今其言布于天下。号为清凉之宗。其所出法嗣凡六十三人。一曰天台德韶国师者。一曰杭州报恩寺慧明者。一曰漳州罗汉智依者。一曰金陵章义道钦者。一曰金陵报恩匡逸者。一曰金陵报慈文遂者。一曰漳州罗汉守仁者。一曰杭州永明寺道潜者。一曰抚州黄山良匡者。一曰杭州灵隐清耸者。一曰金陵报恩玄则者。一曰金陵报慈行言者。一曰金陵净德智筠者。一曰高丽道峰慧炬国师者。一曰金陵清源泰钦者。一曰杭州宝塔寺绍岩者。一曰金陵报恩法安者。一曰抚州崇寿契稠者。一曰云居清锡者。一曰百丈道常者。一曰天台般若敬遵者。一曰归宗策真者。一曰洪州同安绍显者。一曰庐山栖贤慧圆者。一曰洪州观音从显者。一曰庐州长安延规者。一曰常州正勤希奉者。一曰洛京兴善栖伦者。一曰洪州西兴齐禅师者。一曰润州慈云匡达者。一曰苏州荐福绍明。一曰泽州古贤谨禅师者。一曰宣州兴福可勋者。一曰洪州上蓝守讷者。一曰抚州覆船和尚者。一曰杭州奉先法瑰者。一曰庐山化城慧朗者。一曰杭州永明寺达鸿者。一曰高丽灵鉴者。一曰荆门上泉和尚者。一曰庐山大林僧遁者。一曰池州仁王缘胜者。一曰归宗义柔者。一曰泉州上方慧英者。一曰荆州护国遇禅师者。一曰饶州芝岭照禅师者。一曰归宗师慧者。一曰归宗省一者。一曰襄州延庆通性者。一曰归宗梦钦者。一曰洪州舍利玄阐者。一曰洪州永安明禅师者。一曰洪州禅溪可庄者。一曰潭州石霜爽禅师者。一曰江西灵山和尚者。一曰庐山佛手岩因禅师者。一曰金陵保安止和尚者。一曰升州华严幽和尚者。一曰袁州木平道达者。一曰洪州大宁道迈者。一曰楚州龙兴德宾者。一曰鄂州黄龙仁禅师者。一曰洪州西山道耸者。
  大鉴之十世。曰襄州清溪洪进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相州天平山从漪禅师者。一曰庐山圆通德缘者。
  大鉴之十世。曰金陵清源休复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金陵奉先慧同者。一曰庐山宝庆庵道习者。
  大鉴之十世。曰抚州龙济山绍修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河东广原和尚者。
  大鉴之十世。曰衡岳南台寺守安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襄州鹫岭善美者。一曰安州慧日明禅师者。
  大鉴之十世。曰漳州报劬院玄应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报劬第一世仁义者。
  大鉴之十世。曰漳州隆寿无逸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漳州龙寿法骞者。
  大鉴之十世。曰庐山归宗道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筠州九峰山守诠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天台山德韶国师。其所出法嗣凡五十有一人。一曰杭州永明寺延寿者。一曰温州大宁可弘者。一曰苏州长寿朋彦者。一曰杭州五云山志逢者。一曰杭州报恩法端者。一曰杭州报恩绍安者。一曰福州之广平守威者。一曰杭州报恩永安者。一曰广州光圣师护者。一曰杭州奉先清昱者。一曰天台普简智勤者。一曰温州雁荡愿齐者。一曰杭州普门希辩者。一曰杭州光庆遇安者。一曰天台般若友蟾者。一曰婺州智者全肯者。一曰福州玉泉义隆者。一曰杭州龙册晓荣者。一曰杭州功臣庆萧者。一曰越州称心敬琎者。一曰福州严峰师术者。一曰潞州华严慧达者。一曰越州清泰道圆者。一曰杭州九曲庆祥者。一曰杭州开化行明者。一曰越州开善义圆者。一曰温州瑞鹿遇安者。一曰杭州龙华慧居者。一曰婺州齐云遇臻者。又一曰温州瑞鹿寺本先者。一曰杭州报恩德谦者。一曰杭州灵隐处先者。一曰天台善建省义者。一曰越州观音安禅师者。一曰婺州仁寿泽禅师者。一曰越州云门重曜者。一曰越州大禹荣禅师者。一曰越州地藏琼禅师者。一曰杭州灵隐绍光者。一曰杭州龙华绍銮者。一曰越州碧泉行新者。一曰越州象田默禅师者。一曰润州登云从坚者。一曰越州观音朗禅师者。一曰越州诸暨五峰和尚者。一曰越州何山道孜者。一曰越州大禹自广者。一曰筠州黄檗师逸者。一曰苏州瑞光清表者。一曰杭州兴教寺洪寿者。一曰苏州承天道原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福州保明道诚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金陵报慈道场文遂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常州齐云慧禅师者。一曰洪州双岭祥禅师者。一曰洪州观音真禅师者。一曰洪州龙沙茂禅师者。一曰洪州大宁奖禅师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杭州永明道潜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杭州千光王瑰省者。一曰衢州镇境志澄者。一曰明州崇福庆祥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杭州灵隐清耸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杭州功臣道慈者。一曰秀州罗汉愿昭者。一曰处州报恩师智者。一曰衢州濲宁可先者。一曰杭州光孝道端者。一曰杭州保清遇宁者。一曰福州支提辨隆者。一曰杭州瑞龙希圆者。一曰杭州国泰德文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洪州百丈山道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庐山栖贤澄諟者。一曰苏州万寿德兴者。一曰越州云门永禅师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庐山归宗义柔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曰庐山罗汉行林者。一曰杭州功臣觉轲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金陵报慈行言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洪州云居义能者。一曰饶州北禅清皎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金陵报恩法安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庐山栖贤道坚者。一曰归宗慧诚者。
  大鉴之十一世。曰庐州长安院延规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庐州长安辨实者。一曰云盖山用清者。
  大鉴之十二世。曰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杭州富阳子蒙者。一曰杭州朝明院津禅师者。
  大鉴之十二世。曰苏州长寿院朋彦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长寿第二世法齐者。
  大鉴之十二世。曰杭州普门寺希辩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高丽国慧洪者。一曰越州上林湖智者。
  大鉴之十二世。曰云居山真如道齐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云居契瑰者。一曰杭州灵隐文胜者。一曰台州瑞岩义海者。一曰大梅居煦者。一曰大梅保福居素者。一曰荆门清溪清禅师者。一曰云门居曜者。一曰云居慧震者。一曰庐山慧日智达者。
  [评曰]正宗至大鉴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竞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犹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人耳。书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传法正宗记卷第八(终)传法正宗记卷第九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旁出略传二百五人宗证略传十一人
旁出略传(并序)
  序曰。旁出善知识者。已载于他书。此复见之。盖以其皆出于正宗。的庶虽异。其法一也。周封同姓之国。以贵其宗。亲亲之义。则文武成康为正。方之大迦叶直下之相承者。亦可知矣。其传起于末田底。而止乎益州神会禅师者。凡二百有五人。
  第二祖阿难尊者。其旁出法嗣一人。曰末田底迦者。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其旁出法嗣一人。曰达磨达者。
  师子之二世。曰达磨达尊者。罽宾国人也。不祥姓氏。初师其国之波梨迦尊者出家。颇聪敏有智辩。而德冠诸应真之士。及波梨迦之法离为五家。而尊者首冠于禅定宗。晚与师子尊者辩论。遂伏其道。复宗之为师。及师子遇害。达磨达乃与其二弟子隐于其国之象白山。年寿甚高出于常数。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因陀罗者。一曰瞿罗忌利婆者。
  [评曰]始愚未得证于出三藏记时。有曰吾疑。祖位至师子绝。而其法普传。犹此六祖大鉴禅师不其然乎。因尝与其论曰。夫祖位之绝盖非常事。前后贤圣亦当言之。若此祖数止于大鉴者。乃有般若多罗与夫达磨大士而预记之。六祖虽各授其法亦有人焉。若子所谓祖世绝于师子。必何以证之。其前祖孰尝记耶。而分传法者果何人。将之东乎。非人则其法安得至此。虽其旁出达磨者自为枝派。其所出各不过四五人耳。非普传也。亦未始闻其徒以法而东扬者。苟以达磨达为之普传者。则达磨达何乃独指二十五祖曰。我有同学号婆舍斯多。先师预以法付之。复授衣为信。已适南天竺也。其他同学者曷弃而不言耶。是不然也。子宜以理求之。不可恣其臆度。曰若然则达磨达既宗师子。安得不承之为其正祖。乃推于斯多乎。曰此盖圣人宜其机缘而命之祖矣。亦以其悟之浅深而授之法印耳。若五祖传之大鉴。而不付比秀。不其然哉。或者然之。适得僧祐之书。而吾言甚验。不欲弃之。因系达磨达传后。
  师子尊者之三世。曰因陀罗。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达磨尸利帝者。一曰那伽难提者。一曰破楼求多罗者。一曰婆罗婆提者。
  师子尊者之三世。曰瞿罗忌利婆。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婆罗跋摩者。一曰僧伽罗叉者。
  师子尊者之四世。曰达磨尸利帝。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摩帝隶披罗者。一曰诃利跋茂者。
  师子尊者之四世。曰破楼求多罗。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和修盘头者。一曰达磨诃帝者。一曰旃陀罗多者。
  师子尊者之四世。曰波罗跋摩。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勒那多罗者。一曰盘头多罗者。一曰婆罗婆多者。
  师子尊者之四世。曰僧伽罗叉。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毗舍也多罗者。一曰毗楼罗多摩者。一曰毗栗刍多罗者。一曰优波膻驮者。一曰婆难提多者。
  二十八祖达磨尊者(此土之初祖也)旁出法嗣九人。一曰有相宗首萨婆罗者。一曰无相宗首波罗提者。一曰定慧宗首婆兰陀者。一曰戒行宗首(亡名)一曰无得宗首宝静者。一曰寂静宗首(亡名)一曰道育者。一曰道副者一曰尼总持者。
  二十九祖慧可尊者(此土之二祖也)旁出法嗣三人。一曰僧那者。一曰向居士者。一曰相州慧满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18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续-《●[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二十九祖之二世。曰相州慧满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岘山神定者。一曰宝月禅师者。一曰华闲居士者。一曰大士化公者。一曰和公者。一曰廖居士者。
  二十九祖之三世华闲居士。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昙邃者。
  二十九祖之四世。曰昙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延陵慧简者。一曰彭城慧瑳者。一曰定林慧纲者。
  二十九祖之五世。曰慧纲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六合大觉者。
  二十九祖之六世。曰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高邮昙影者。
  二十九祖之七世。曰昙影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泰山明练者。
  二十九祖之八世。曰明练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杨州静泰者。
  三十一祖道信尊者(此土之四祖也)旁出法嗣一人。曰牛头法融者。
  三十一祖之二世。曰金陵牛头法融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智岩者。
  三十一祖之三世。曰智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慧方者。
  三十一祖之四世。曰慧方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法持者。
  三十一祖之五世。曰法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智威者。
  三十一祖之六世。曰智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慧忠者。
  三十一祖之二世。曰法融禅师。旁出法嗣凡十人。一曰金陵钟山昙璀者。一曰荆州大素者。一曰幽栖月空者。一曰白马道演者。一曰新安定庄者。一曰彭城智瑳者。一曰广州道树者。一曰湖州智爽者。一曰新州杜默者。一曰上元智诚者。
  三十一祖之三世。曰智岩禅师。其旁出法嗣八人。一曰东都镜潭者。一曰襄州志长者。一曰益州端伏者。一曰龙光龟仁者。一曰襄阳辩才者。一曰汉南法俊者。一曰西川敏古者。
  三十一祖之三世。曰智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定真者。
  三十一祖之四世。曰定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如度者。
  三十一祖之五世。曰法持禅师。其旁出法嗣二人。一曰牛头玄素者。一曰天柱弘仁者。
  三十一祖之六世。曰智威禅师。其旁出法嗣三人。一曰宣州安国玄挺者。一曰润州鹤林玄素者。一曰舒州天柱崇慧者。
  三十一祖之七世。曰慧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天台惟则者。
  三十一祖之七世。曰玄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径山道钦者。一曰金华昙益者。一曰吴门圆镜者。
  三十一祖之八世。曰径山国一禅师道钦。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鸟窠道林者。一曰木渚山悟禅师者。一曰青阳广敷者。一曰杭州巾子山崇慧者。
  三十一祖之八世。曰天台佛窟岩惟则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天台云居智禅师者。
  三十一祖之九世。曰杭州鸟窠道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杭州招贤会通者。一曰灵岩宝观者。
  三十一祖之九世。曰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三十三人。一曰牛头山道性者一曰江宁智灯者。一曰解玄(解玄或山与寺名未详)怀信者。一曰鹤林全禅师者。一曰北山怀古者。一曰明州观宗者。一曰牛头大智者。一曰白马善道者。一曰牛头智真者。一曰牛头谭颙者。一曰牛头云韬者。一曰牛头山凝禅师者。一曰牛头法梁者。一曰江宁行应者。一曰牛头山惠良者。一曰兴善道融者。一曰蒋山照明者。一曰牛头法灯者。一曰牛头定空者。一曰牛头山慧涉者。一曰幽栖道遇者。一曰牛头山凝空者。一曰蒋山道初者。一曰幽机藏禅师者。一曰牛头灵晖者。一曰幽栖道颖者。一曰牛头巨英者。一曰释山法常者。一曰龙门凝寂者。一曰庄严远禅师者。一曰襄州道坚者。一曰尼明悟者。一曰居士殷净者。
  三十一祖之十世。曰慧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润州栖霞清源者。
  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此土之五祖也)旁出法嗣十有三人。其一曰北宗神秀者。一曰嵩岳慧安者。一曰蒙山道明者。一曰杨州昙光者。一曰随州神慥神。一曰金州法持者。一曰资州智侁者。一曰舒州法照者。一曰越州义方者。一曰枝江道俊者。一曰常州玄赜者。一曰越州僧达者。一曰白松山刘主簿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神秀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有九人。一曰五台山巨方者。一曰河中智封者。一曰兖州降魔藏禅师者。一曰寿州道树者。一曰淮南全植者。一曰荆州辞朗者。一曰嵩山普寂者。一曰大佛香育者。一曰西京义福者。一曰忽雷澄禅师者。一曰东京日禅师者。一曰太原遍净者。一曰南岳元观者。一曰汝南杜禅师者。一曰嵩山敬禅师者。一曰京兆小福禅师者。一曰晋州霍山观禅师者。一曰润州崇圭者。一曰安陆怀空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嵩岳慧安国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洛京福先仁俭者。一曰嵩岳破灶堕者。一曰嵩岳元圭者。一曰常山坦然者。一曰邺都圆寂者。一曰西京道亮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蒙山道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洪州崇寂者。一曰江西环禅师者。一曰抚州神正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随州神慥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正寿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资州智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资州处寂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玄赜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义兴神斐者。一曰湖州畅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降魔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西京寂满者。一曰西京定庄者。一曰南岳慧隐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荆州辞朗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紫金玄宗者。一曰大梅车禅师者。一曰抟界慎徽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嵩山普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人。一曰终南山惟政者。一曰广福慧空者。一曰越州禅师者。一曰襄州夹石思禅师者。一曰明瓒者。一曰敬受真禅师者。一曰兖州守贤者。一曰定州石藏者。一曰南岳澄心者。一曰南岳日照者。一曰洛京干禅师者。一曰苏州真亮者。一曰瓦官璇禅师者。一曰弋阳法融者。一曰广陵演禅师者。一曰陕州慧空者。一曰洛京真亮者。一曰泽州亘月者。一曰毫州昙真者。一曰都梁山崇演者。一曰京兆澄禅师者。一曰嵩阳寺一行者。一曰京兆融禅师者。一曰曹州定陶丁居十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西京义福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一曰大雄猛禅师者。一曰西京大震动禅师者。一曰神斐禅师者。一曰西京大悲光禅师者。一曰西京大隐者。一曰定境者。一曰道播者。一曰玄证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南岳元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神照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小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京兆蓝田深寂者。一曰太白云禅师者。一曰东白山法超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霍山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岘山幽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西京道亮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扬州大总管李孝逸者。一曰工部尚书张锡者。一曰国子祭酒崔融者。一曰秘书监贺知章者。一曰睦州刺史康诜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资州处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益州无相者。一曰益州马禅师者。一曰超禅师者。一曰梓州晓了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义兴斐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西京智游者。一曰东都深智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兴善惟政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衡州定心禅师者。一曰志真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敬爱寺志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嵩山照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砖界慎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武诫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无相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益州无住者。一曰荆州融禅师者。一曰汉州王头陀者。一曰益州神会者。
宗证略传(并序)
  序曰。涅槃曰。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祖为其疗治。又曰。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吾道之有祖宗尚矣。但支竺相远传之者不真。致令圣人之德不甚明效。加之暴君嫉善毁弃大教。而佛子不善属书。妄谓其祖绝于二十四世。乃生后世者之疑。圣德益屈。余尝慨之。适因治书。乃得众贤所道祖宗之事凡十家。故并其人。列为宗证传云尔。
  月支国沙门竺大力者。盖第二十三祖鹤勒那之弟子也。性素聪晤。能通大小乘学。其国号为三藏。以汉献帝之世至乎雒邑。尝与沙门康孟详。译正二本起经。一日所馆有白光一道忽发于前。大力敛容曰。此光乃我师鹤勒那入灭之相也。众异之遂以闻帝。帝即命志之。其时己丑岁也。寻游江南。适值孙权称王于建康方向佛法。乃置寺礼沙门康僧会于其国。僧会初见大力。甚不德之。寻用问答。遂相推重。因曰。仁者何师乃能如是。大力曰。我师鹤勒那。故得此妙悟。乃通他心。僧会曰。鹤勒之徒如师利智凡几何人。复有过之者乎。大力曰。似我之俦三千。若其颖达离伦唯一上人耳。号师子比丘。其人密受正法与师继世。方扬化于北天竺国。僧会遂引见于吴主。称道其异。吴主乃问力曰。孤忝此有土。国祚其有几何。力遂说偈答之曰。清宵吃饭。云间斗走。十四年末。必逢猪口。当时权不晓其言。而亦甚礼之。大力留吴久之。及权死其子亮即位。益相见问。而言皆有效验。大力寻至孙休之世庚辰岁复还西域。
  中印度沙门昙摩迦罗者。以魏黄初壬寅之三年。至乎许昌。初视僧威仪不整颇叹之。谓其不识法律。当时许昌有僧曰光璨者。贤于其众能善遇之。乃礼而问迦罗曰。师于西国所见何者胜师。乃以何法住持。幸以见教。迦罗曰。西土凡有二大胜僧。一曰摩拏罗。二曰鹤勒那。我皆礼遇。二大士者皆传正法以法住持。预其众者寡不庄整。然二大士俱得圣道。而异德皆不可测。摩拏罗者。始于那提国以神通力一鼓其腹。乃能威伏百万恶象。及其出家。教化于西印度。于其国辨塔指泉。皆有验效(事具其本传)鹤勒那乃其继世之弟子也。大兴佛事于中天竺国。及其寂灭四众焚之。将分去其舍利。鹤勒那复能示现。说偈诫之。不容其分(偈亦具其本传)光璨曰。其灭度久耶近乎。迦罗曰。十二年矣。光璨曰。西国岁历颇与此同乎。迦罗曰。号谓虽异。而气候不别也。遂说五天竺之历数云云。迦叶寻亦西还。光璨即传其事。后之为僧传者。得以书之。
  中天竺国沙门支强梁楼者。实得果不测之人也。方前魏陈留王曹奂之世至洛。初馆于白马寺。盖景元二年之辛巳也。是时魏室方危。奂辈忧之。闻支强异僧。数从问其国之盛衰。支强遂为奂说偈曰。二公赖虚位。猕猴正当路。五人抱一鸡。鸡鸣猴不措。及奂去支强复说偈曰。二人好好去。两两岁平安。女子生河内。朱轮上进坛。当时虽不晓其说。而后皆验之。寻会昙谛康僧铠昙松白。延诸沙门翻译众经。一曰。支强谓诸僧曰。我在西时。尝往罽宾国至葱涂源。入其象白山。行之极远。俄见一茅茨。居僧甚老。有弟子事之。我乃就而礼之。因问之曰。仁者居此几久。名字谓谁其僧曰。我号达磨达者也。本北天竺之人。初从波梨迦比丘受学。晚遇师子尊者。为之出世之师。自弥罗崛王起难横害师子。而我遂隐此。久已谢绝人世。岂意复得与汝相遇。然我其闻其名。及是益更敬之。复问师子尊者。诚知其无辜被害。然其所传之法为何宗乘。方欲访其端由。而未尝得之。今幸遇仁者。可得而闻乎。达磨达曰。昔如来用教乘而普传众圣。独以最上乘心印微妙正法付嘱摩诃迦叶。迭传至我师子尊者。然师子知其自不免难。方其存时预以付我同学号婆舍斯多者。复授衣为信。斯多当时遵师子命。即往化于南天竺。支强然之。曰我亦尝会是师(婆舍斯多也)于南印度。因以祖事与诸沙门译之。夫自七佛至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乃此支强梁楼之所译也。中天竺国沙门婆罗芬多者。亦神异不测人也。或谓其前身为龙。以听经故得今所生。齐王嘉平二年庚午至洛。洛僧多从其重受大戒。及晋武大始乙酉之元年。会其弟子曰。摩迦陀复来。芬多因问曰。汝在西时颇游北天竺耶。或谓师子尊者无辜为其国王所戮是乎。今复有传法者与其相继耶。摩迦陀曰然。师子诛死今已二十三白。有沙门号婆舍斯多者。本罽宾国人。先难得其付法授衣。即日去之。方于中天竺大隆佛事。其国王迦胜甚器重之。虽外道强辩者。皆亦屈伏。与王辩其苑中业泉。国人异之。复号为婆罗多那(事见其本传)芬多谓其弟子曰。我亦知之。适验汝说。诚有所合。当时好事者。即书于白马寺。后有沙门号贤朗法师者。得于其寺乃传于世(以芬多到中国在齐王之世。则当列支强之前。为其始显于晋太始中故次之也)。
  佛驮跋陀罗。天竺人也。此云觉贤。本姓释迦氏。甘露饭王之后。少时出家。本国度为沙弥。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极聪明隶。业习诵凡一日敌众人一月所为。尤以禅业自任。尝与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国。达多始未测其人。一日达多禅坐于密室。忽睹跋陀在前。惊而问曰。何来。跋陀曰。暂往兜率致敬弥勒。即隐不见达多异之。他日以是问之。乃知其已得不还果。会秦僧智严同在罽宾。严因恳请跋陀偕来诸夏。传授禅法。其师佛大先。时亦在罽宾。因谓智严曰。弘持禅法跋陀其人也。遂与智严东来。初至长安与罗什相遇甚善。尝谓什公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特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跋陀议论多高简。颇为什之徒所忌。其后因自言。玄见五舶自其国来。其弟子复言。自得阿那含果。跋陀不即验问。以此致谤。秦僧以跋陀为诳。众遂摈之不容同处。跋陀即日与其弟子慧观等出关南适庐山。而慧远法师素闻其名。见跋陀至待之甚善。因致书秦王。为其解摈。遂请跋陀出其禅经同译。译成远为之序。因问跋陀曰。天竺传法诸祖凡有几何。跋陀曰。西土传法祖师。自大迦叶直下相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灭度。号不如密多者。所出其继世弟子曰般若多罗者。方在南天竺盛行教化。吾尝遇之(般若尚在达磨多罗未继世作祖故未称之。宝林传所称跋陀说其祖事与此并同)会其西之江陵。远公未及以之为书。跋陀后会刘太尉裕罢镇荆州。相将同还都下。住道场寺。卒于本寺。当元嘉六年春秋七十有一。
  僧祐者。本齐人。归梁以持律知名。尝著出三藏记。其萨婆多部相承传目录。曰婆罗多罗(二十五祖)弗若密多(二十六祖)不若多罗(二十七祖)达磨多罗(二十八祖)祐寻终于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18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续-《●[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罽宾沙门那连耶舍者。以东魏孝静之世至于邺都。专务翻译。及高氏更魏称齐。耶舍乃益译出众经。初与处士万天懿者。共译出尊胜菩萨无量门陀罗尼经。天懿尝问耶舍曰西土颇有大士奉此教乎。耶舍曰。西国诸祖二**士。皆亦受持。然其二十七祖号般若多罗。所出继世弟子曰达磨多罗者。昔当此明帝正光元年。至此雒阳。其人亦善此经。万天懿曰。然此大士我亦闻其当于祖位传佛正法。不悉其后复有继之者乎。耶舍遂说偈而答天懿曰。尊胜今藏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受宝。奉物复嫌名。天懿复问如前。耶舍又说偈曰。初首不称名。风狂又有声。人来不喜见。白宝初平平。天懿复闻。耶舍复说偈曰。自起求无碍。师传我设绳。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支生。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三四金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徒嗔不起憎。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将劝瑞田人。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一月。将照二三人。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领得珍勤语。离乡日日敷。米梁移近路。余算脚天徒。天懿复问。耶舍曰。前所记者。将有国德间生。吾不复语。然其后之事。为汝并以六偈记之。其一曰。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屯分。其二曰。灵集愧天恩。生牙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有功勋。其三曰。本是大虫男。回成师子谈。官家封冯岭。同详三十三。其四日。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六祖众中尊。其五曰。走戊与潮邻。媥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其六曰。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草若除其首。三四继门修。复谓天懿曰。吾灭度后凡二百八十年。是国有大王者。善治其民。风俗安乐。前之所记贤圣。相次皆出。大益群品。然因一胜师始开其甘露门。而致后如此。万天懿即从耶舍译其谶偈。耶舍复出其所谓二十七祖与般若多罗之继世弟子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之事者。与天懿正之(亡当时为书之名)耶舍寻悠然独往庐山。遂入灭于山中。其后梁简文帝闻之。因使臣刘县运往齐取其书归国。诏沙门宝唱。编入续法记(梁简文。当齐有国。方一戴余即崩。然其死厄在贼臣暴乱之际。乃暇求法事耶。岂先此因使北聘已得是书手。又不见宝唱作续法记年月尚疑之。但取其文字。自北而传南。其来有因。且从旧录而笔之耳)然自七佛至乎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盖此那连耶舍之所译也。西域沙门犍那者。不知其果何国人。亦不详何时至于中国也。唐天宝中。会河南尹李常者。得三祖璨大师舍利。遂集沙门于其家。置斋落之。而犍那与焉。李常因问犍那曰。天竺禅门祖师多少。犍那曰。自迦叶直至般若多罗。凡有二十七祖。若叙师子尊者傍出。达磨达之四世二十二人。总有四十九祖若从七佛至。此璨大师。不括横枝凡有三十七祖。常又问席间他僧曰。余尝见祖图。或引五十余祖。至其支派差杀。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此何以然。适有六祖弟子曰智本禅师者。对曰。斯盖后魏之世佛法毁废。当时沙门有曰昙曜者。于仓卒间单录诸祖名目。不暇全写。怀之亡于山泽。及魏之文成复教。前后历三十载。至孝文帝之世。昙曜乃进为僧统。寻出其事授众沙门。修之目为付法藏传。其差误亡逸。始自昙曜之所致也。犍那后不知所终。
  裴休。字公美。事唐。会昌中以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号为名相。撰圭峰密师传法碑曰。释迦如来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自大迦叶至于达磨。凡二十八世。达磨传可。可传璨。璨传信。信传忍。忍传能为六祖。
  刘煦。字耀远。涿州归义人也。天祐中。始以军事衙推仕。及开运初。授司空平章事。又监修国史。故其撰唐书神秀传曰。昔后魏末有僧达磨者。本天竺国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初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见衣履而已。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神秀。煦卒于宋太保。
传法正宗记卷第九(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6-26 23:23 , Processed in 0.0413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