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988|回复: 1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第七章高洁的性情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5 14: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
悟·看出希望来

郑石岩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   
  掌声响起的舞台上,
  多少英雄豪情,
  在落幕的清冷中
  化作苍白的呻吟。
  喝采的艳羡,
  百千得意辞色,
  在深夜寂静孤灯下
  竟拼凑不出自己是谁,
  蓦然,
  远山寒寺的钟声,
  捎来消息:
  希望毕竟在你的慧眼里。
  情感是孕育个人精神生活的素材,它不但表现于情爱、伦理、国家和宗教,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影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斯许和自我观念。前者影响著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后者则与个人的内在性情息息相关。情感是生活的主体,它一旦有了障碍,有了执著,有了挫折或压抑,就会扭曲正常的运作,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判断、思考和人际关系。这种有障碍的情感,佛门称做“有念”或“妄念”,而把纯真的情感称为“无念”,禅家说: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人只有在情感上表现得真诚纯洁,透过醒觉的力量去实现它,才能在生活上感受到愉快,这就是性情的希望。
  通常我们把性情解释为“人的禀赋和气质”,或者说性情包含了先天的脾性和情感。性情是个人精神生活的特质,高洁的性情就是幸福生活。它决定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观感,对世事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自己适应能力的水准。性情好,心理就健康,思考就清醒,社会适应能力跟著提高,而心情上也显得自在恬适。因此,性情的陶冶和提升是修禅学佛的得要功课。它当然也是实现成功的人生所必须的努力。
  性情的核心就是情感,人若能在情感生活中看出希望,有著良好的出路和表现,必然走向幸福的坦途。兹将提升性情的方法,讨论如次。
一、从个性中流露真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人人格的特性。它是个人先天的脾性加上生活经验的产物。你的生活,你的人生,都离不开个性。因此要用自己的个性来实现人生,把优点实现出来,把缺点加以克服。这就是你的希望,也是你的成功。
  你一定要觉察自己的个性。你知道自己脾气急躁,就得凡事预作准备,多给自己一点从容的时间。你知道自己容易心情不好,有优郁的倾向,就得学习恬淡,善于调整生活,多作运动和艺术欣赏。性急的人只要稍加陶冶,可以把它转门类为工作和事业的朝气和斗志;优郁的人,却在调整之后,发挥了敏锐和审慎的特性,成为工作和事业的助力。你的个性之中,任何一种特质,都具有优点和缺点,关键就在于认清它,接纳它,发挥它,克服它。这就是你性情的希望。它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也决定是否能在凡尘中实现“觉而有情”的菩萨道。唐朝神秀禅师说: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去实现潜能,开创生活;而不是逃避自己,或者拿自己的缺陷当藉口,让自己有了堕落的机会。
  许多人常以“我个性懒散”来拒绝规律的作息,因“我的个性不愿逢迎别人”而藉口逃避社交活动。诸如此类都不是真正对自己个性有所醒觉,因为他没有兴起积极光明的正念,去转识成智,提升自己,把自己的潜能实现出来。请注意,个性的醒觉,必须透过积极思想去发挥。《六祖坛经》上说:
  “正来烦恼除。”
  当人能以积极思想照亮自己的个性时,便能发挥优点,把个性中的优点实现出来,性情也就活泼开朗起来。也许你很外向,当然可以选择一个需要外向能力的工作,好发挥你的潜能。但你也同时要学习冷静和缄默,因为这些能力是你所必须的。也许你个性内向,应该找一份无需在大众面前周旋,或处理公共关系的工作,但是你也要试著跟自己的亲友保持来往,培养友谊和亲密感。
  无论你的个性如何,你永远需要温暖和安全;需要被关爱和尊重,更需要去敬爱别人。因此,如果自己在这些方面溃败下来,个人的统整和社会化就发生困难。性情也就有了障碍。特别是当一个人感到孤独、被遗弃、没有价值和意义时,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有了问题,个性的舒展和觉醒便发生困扰。因此,为了拓展并发挥自己的个性,必须实践以下禅家的告诫:
  ·要真诚对待自己,所谓“老实修行”,无须为了博得别人赞美,或与人一较长短,而违背自己的本质。你就是你,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体能,听自己的真心话,做自己该做的人,必然有崇高的性情。
  ·肯对自己负起责任,用毅力去实践所订的目标。只有肯承担失败,愿意在失败中寻求教训的人,心智才能不断成长,性情也跟著开朗积极起来。
  ·行善能帮助你肯定自己的价值,透过助人、忍耐、恬淡等实践伦理,感受到丰富的人生意义,这让你显露仁慈的性情。
  ·人的个性专属于自己,但必须与家人、朋友、国家社会发生相属的互动关系,这才不致孤立寂寞。你要关心自己,也要同时关心别人;能肯定自己,也要肯定别人;能自爱,也能爱人,这就是“同体大悲”的性情。
  人类文明建立在个性差异的互补上;个性不同,展现的性情不同,所以我们才学会互相敬爱和彼此尊重。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是不能相互比较的,都具纯真之美。所以,禅家说:
  “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穷而自卑,不能因为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否定自己的价值,你的价值正是你自己所表现的性情。当你能看出这个原委时,你已经“见性”了。所以,个性急的人是好的,徐缓的人也是好的;外向的人是可贵的,内向的人一样可贵;爱参与公共事物,领导群众的人值得尊敬;服从别人领导,恪守本分的人,同样值得尊敬。这就是“率性”之道。
  个性彼此不同,却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互补因素,你一定要珍惜你自己。人的迷失是因为想逃避自己,刻意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而压抑了自己的特质。然而,自己的特质,却是活泼现成的自己,无相禅师说:
  “活鱍鱍平常自在。”
  人只有醒觉到自己一切现成的本质,如如自在的生活,不逃避,不虚伪,不跟别人比较,不作攀缘,则潜藏在自心中的创造力,自然能流露在生活之中,化作成功和幸福,同时孕育了自在的性情,这正是性情的希望。
  人要活在纯真的个性里头,才有光明的豪气,若活在虚假的个性里,便不免造作,矫俗干名,流于迷失了。什么是纯真的个性呢?简单的说,自己的根性因缘便是。人若能依自己的本质和条件,率真的生活,一切显得自然顺逐,心理压力就减少,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能得到实现,性情就好起来。反之,若以情绪化的态度处世,以物欲做为抉择的依据,以强烈的防卫机制待人,那就是虚假的个性了。虚假的的个性是“有为法”,是一种虚妄。人最忌讳穿著戏袍,而以为那袍子就是自己,那就注定迷失自己的真性而看不出希望,孕育不了高洁的性情。
二、透过思想创造心情
  一般人都以为思想和情感是互不相干的,但事实上,两者是交互影响的。在思想的运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足以左右思想的正确性、对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判断。一个有敌意的人,常把别人的言行,误解为别有心机;把别人的意见,视为对自己的刁难;把社会上的种种活动,作扩大的消极性解释。当然,情绪不稳定的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思想比较乐观积极,在心情欠佳的时候,思想就显得消极起来。他们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所做的决定,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情感一旦扭曲了思想的运作,则所得到的结论,必然偏离常道。禅家总爱说:
  “平常心是道。”
  当自己的思考,不会被平静的情感所左右,不被贪、嗔、痴、慢、疑困惑的时候,便是平常心。有一位年轻朋友告诉我说,不久前她结识一位男友,但她发现男友的心情好像起伏不定,心情好的时候是一种说词,心情坏时,便告诉她,不要对他存有指望。她很同情他的遭遇,所以爱他。她问我可否跟男友深交,进而谈婚嫁。我实在不能替她做任何决定。只能告诉她:“情绪确实在影响一个人的思考和决定。你同情男友而产生的情感,必然影响著你对男友的正确认识和婚姻的抉择。同情和结婚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但在不平静的心情下,会混淆不清,判断就有困难。你若确实爱他,就必须培养互爱的情感,那才是‘觉·有情’的爱。”
  当然,思想也在干扰情感,一个崇信大乘佛法的人,必然发展出大慈大悲的襟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人,必有关爱和助人的好心肠;思想刻板的人,必然展现不出热心的风采。思想活泼的人,很容易欣赏到春风般的幽默与情趣。思想和情感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因此,思想上的改变,可以变化性情,以下我们讨论从思想中孕育高洁性情的方法。
  首先,你必须把思想的空间打开,不要囿于成见。因为成见破坏了新奇的性情,阻碍了发现新知的喜悦。有一位先生,心情老是被阴阳五行的观念弄得心神不安,一点也不自在。他知道的禁忌越多,内心的不安和束缚也就越多,他是我看到过,最依赖风水、命理、择日和趋吉避凶的人。他甚至每天要卜一次卦,好决定一天的运道。每天他想的只有得失和吉凶,只有趋与避的选择。他的思想简单化到刻板的程度,这不但导致创意的萎缩,连情感生活也被不安和焦虑腐蚀了。
  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知道那天不能去看病人,因为那会冲煞,但朋友大伙儿决定,下午一起去探望医院里的老朋友。这是人情之常,我不得不答应,于是当天上午,我便开始担心,焦虑不安起来。像这样该怎么办?你信不信这些?”
  我告诉他说,“不是信,也不是不信,而是要打开正信的智慧;你要用慈悲心去关爱你的老朋友。这时心中只有慈悲之情,而无得失之心,只有人间的正信慈悲,没有邪妄惧怕的念头。”当一个人的思想,完全被一种学说、臆测或宗教的神秘性束缚时,思想的空间荡然无存,高洁的情坏和人性之美也就失去了。
  迷信,这种心理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宗教。人若执迷在某一学说或理论,也是迷信。我们都认为科学的证验是最理性,最客观的东西。但是,如果一味只有相信科学,而不去接触艺术、哲学和宗教,那么拿唯一的科学证验去看人生,去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以管窥天,又陷入迷信的窠臼之中,佛家所说的大乘圆教之宗旨就是:
  “圆觉。”
  圆代表宽广,代表自由的空性与生命的实现;觉代表著身心中澄澈的情感、智慧和觉醒。能实践圆觉就没有成见、偏见和迷信。这使我们真正感到解脱,而绽放出光明的智慧和丰硕的福报。没有障碍的思考,就能产生百千风情,这也是禅门的心传大教。禅门的教旨是:
  “一法不生,
  万水千山。”
  人的高洁性情和活泼的生活情趣,是思想从成见和刻板中解脱出来的结果。请注意!你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和理论,都会反过来堵塞你的思想,遮断你自由活泼的性情。
  其次,透过想像的神驰,也能孕育好性情。比如说,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走出家里的阳台,专注地整理一些盆栽,或者买些花材回来插花,都能引发你想像的神驰,而涤净你的情绪活动。你紧张的时候,可以泡个温水澡,哼著歌,神驰在逍遥的经验里。佛家把想像的神驰,解释为观,当别人侵犯你的时候,你要想到对方的无知和不成熟,心里产生了同情他的念头,性情自然沉稳下来。多年前,有一位长辈给我一次难堪又委屈的强烈指责,我非常难过,当晚我读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的《四念处》恍然大悟:“众生嗔怒是苦,要可怜他,原谅他,就是慈悲观。”就这样,性情也就转变了。现在,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立法委员或市议员的问政态度,几近对个人的羞辱。在此,我建议政府官员,要用慈悲观来调整自心的平静,才能冷静思考,为国家社会尽最大的努力。
  思想牵动著情感,你觉得对方很可恶,情绪就激动起来,性情暴躁起来。你所想的正是你表现出来的性情。反之,你的性情也在干扰你的思想。当你愤怒时必然口不择言,把话说尽了,把事情做绝了,这都是我们所要警惕的。《四念处》上说:
  “正观明白。”
  只有透过正确的思想去观想思考种种困局,才能从许多纷乱和优虑的心情中解脱出来,“横破生死,转成定心”,把一切横困的障碍,转为平净,那就是“正观明白”。
  其三,要从狭隘的思想框框中超越出来。人免不了有许多独有的偏狭思想,往往使你的性情变得僵硬不活泼。比如说,有人认为孩子应该完全顺从父母亲的决定,不容许孩子作决定的空间,结果亲子之间经常起冲突。有人认为学音乐和美术会影响子女的功课,所以不让他们多方面尝试,孩子多才多艺的发展机会被剥夺,家庭也显露不出好气氛。请注意,往往我们自以为很对方的想法,正巧把许多开展性情的良机给抹煞。
  最后是艺术之美,可以引发遐思和美感,它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从绘画的观赏中神驰魂游;可以在诗词的意境中,感动五内;可以在音乐的陶浸中,得到忘我的遐思;可以在舞蹈中,投射出内在的情感;更可以在歌咏中抒发自己的心情。艺术是人类最直接,最切近真实思想与性情的表达,也正因为如此,它对于改变思想和陶冶性情最能达到直接的共鸣。
  你不妨倾听一段梵呗,你会发现那美妙的宗教气氛即刻袭上心头,而有了安详护佑之感。基督徒听听圣乐,也会发觉,它正引导人走近神的堂殿,而闻到平安和信心的气息。
  思想和心情是分不开的。人如果一心想博得别人的同情,眼泪自然流泄出来,而振作不起来的软弱无力,即刻袭击他的心窝,带来悲情。如果自己决定要保持坚强,努力克服眼前的困境,勇于承担它,那么你的性情,会因为挫折而变得更有锐气。唐朝药山禅师说:
 “灼然一切处,
  光明灿烂去。”
  人只有肯用自己的思想,动一下积极的念头,无论你遭遇到什么失败,一定能振作起来;那时强韧沉稳的性情,会化为智慧和力量,帮助你解决问题。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他对前途已经绝望,责怪自己学历不如人,健康状况不佳,没有经济基础,所以万念俱灰。从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百般无奈,和对前途的茫然。于是我对他说:
  “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继续受苦下去,你尽可以维持你的消极思想。如果你想改变一下自己,那么学历低可能多读书,或念夜间部来补救。健康不佳,可以训练和从生活作息中改变自己。经济情况不好,可以工作赚钱,积少成多。你的难题是自己想像出来的,要想转败为胜,必须从想像开始。你想像自己办得到,有信心,从近及远,努力去积小胜成大胜,诚心想办的都能办得到。”俗语说,心想事成,只要你有光明的一念,你想成就什么就能成就什么,《楞严经》观音圆通章里说,“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而得大涅槃。”
  思想改变性情,性情发动为生活的态度,成就一切生活和事业,最后扩而充之,而为大乘菩萨的慈悲心,这就是圆满的人生,人类性情的希望就在其中了。
三、在人际间培养温情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9-5 14: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第七章高洁的性情

续-《●[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人际的互动是情感生活的网路;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弄成冲突、憎恨、对立、疏离和仇视,活得冷酷,活得一点也不温暖;当然也可以彼此友爱、互助、信赖和关心,让自己过得温暖而有尊严。很明显的,两者之中我们一定会选择后者。然而,这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偌多的暴行和冷漠的行为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怨偶和破碎的家庭呢?我深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个人的生活,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健康之外,可以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活动。我们从人际之间感受到幸福,得到被重视和安全感,从而获得情感生活的满足。人际生活的情感,给予我们的快乐、意义和价值,就是温情。
  一般人都有受重视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情感表现。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自己的重要性,情感就会失去希望,失去温暖和安全感。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美,必然自暴自弃,从顽劣到仇视,由冷漠到攻击,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精神病学家指出,“许多人由于不能在生活中获得别人的肯定,因而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求,这就是精神失常了。”
  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情感如果得不到希望的阳光,是不可能沃出丰硕的理性的。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被肯定,被关爱,被重视。因此,情感生活的希望是互敬、互爱和互相肯定。佛家告诉我们,人类所以能相互感到温暖和谐的主要途径是:
  “爱语。”
  这是指一个人能从语言中表达敬重他人的美德,它能带来幸福和最美好的温情。有一位太太在茶馀钣后的闲聊中,要先生指教她应改进的缺失。先生说,“让我想想,明天再告诉你”。第二天,先生却送给她一个礼物,上面附著一张精致的卡片,写著“我对你很满意,我就是喜欢你现在这样。”太太在看到卡片时,高兴得无以言喻。
  现代人习惯性急,恨不得把家人的缺点或别人的过错,一口气全部指正出来,结果总是弄巧成拙,把情感破坏了。人最需要的是自尊,如果不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在情感上必然遭遇难题。
  其实,在企业管理或官僚体系中,人际情感是决定经营成效最重要的因素。有些行政主管,不停地催促部属,好像每天都在赶工一样,把部属视为完全被动的机械,到头来,人际情感荡然无存。他们不但心急,求功心切,更严重的是求好心切,不时在批评指责部属,更把过错推给属下,在责难与批评中,部属们和自尊严重受损。最后高手纷纷求去,企业机构留不住人才,也开拓不了新局。请注意,佛门的爱语就是温暖的情感,它的实践方式是:
  “对别人表示真诚而慷慨地赞美和鼓励。”
  这不只是你平常家居的真理,也是你广结人缘,结合人才智慧,发挥创造力的契机。
  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要把温情放在首位。父母懂得赞美孩子,维护子女的自尊,教导的机会才真正出现。老师能考虑学生的自尊,学生才有自爱自重的心意。在指正之前必须建立温情;在训练教导之先,必须先培养温情。而温情的重心就在呵护自尊。
  培养温情的第二个方式是关怀。关怀不是记著就算了,而是要为别人做点事。关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慈悲。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A·Adler)曾说过,“一个不关心别人的人,将在有生之年遭遇大难,并将大大伤害别人,也就是这种人,才导致人类种种的灾难。”佛家一再强调慈悲心的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温情的来源,也是同胞爱和人类幸福生活之所系。佛经上对慈悲的解释是:
  “给予别人快乐,分担别人的悲苦。”
  你若想创造人际之间的温情,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开拓一条坦途,就必须懂得为别人做点事。为别人做点事有时只是举手之劳,例如让坐老弱妇孺就是关怀别人,给别人一点安慰或协助也是关怀。把关怀别人这种美德培养起来,你的情感开始绽放著希望,它会化为热心,表露在你的工作和事业上。你的同事和部属,得到你的关爱。所以乐意跟你共事。在事业上,由于你的产品和服务,充满著对顾客的方便与关怀,所以业绩也就提升。
  人生最忌讳的事是漠不关心。夫妻之间的冷漠,会导致情感的解体,父母对子女关怀不足,彼此也就渐渐疏离。离家逃学的孩子,往往是得不到关怀所致。所以人际之间,若不能透过相互关怀来培育温暖,那么冰冷的心,怎能温暖自己的幸福呢?
  我小的时候,有一年中秋节,家里穷得连买月饼的钱也没有,母亲用蕃薯做成一个个的圆饼,上头点上一个红点。我们觉得它很美,它比邻居孩子们吃买来的月饼,一点也不逊色,母亲对我们的关怀,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和信心。
  关怀不是一种支配,而是要切合对方的需要。你必须了解,人际之间最普遍的需要是让人感到自己重要。只要你能从这里出发,就知道如何给别人信心和尊严,如何关怀别人的生活,体贴别人的处境。佛家告诉我们,只有对无量众生,施以四种关怀,才能成就一切福德和功德,表现出性情的希望。它就是:
  “与众生乐,
   拔众生若,
   喜见他欢喜,
   对他无憎无爱(不支配和占有)。”
  这四种关怀,又称为慈、悲、喜、舍。透过它,人际的圆满与温暖才真正建立起来。
四、在肯定中绽放豪情
  每个人都有一份独有的情感,表现出个人肯定性的本质。肯定性好的人,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能够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也比较少,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相反的,肯定性差的人,他们经常否定自己的真情,压抑自己的感受,而生活的豪情也就被郁郁寡欢所取代。
  有些人,在情感上显得很拘泥,很害羞,总是隐藏著感情。别人赞美他时,羞于接受。别人对他做不情之时,碍于情面,不敢婉拒。当他需要别人协助时,又因为担心别人拒绝而不敢请求。自己有意见,却又敢说出来。这种现象称为肯定性薄弱。他们的特质是退却,优柔寡断,心理经常快乐不起来,因为心中充满了压抑。这种不愉快的情感生活,就佛家而言就是:
  “不自在。”
  什么叫自在,什么叫不自在呢?人若能坦然接纳自己,就没有什么好逃避,没有什么顾忌,一切坦然活泼,一种自性的豪情也就流露出来,我们称这种豪情叫自在。反之,若压抑逃避,畏首畏尾,就是不自在。
  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处世待人的态度。自我中心太强,就有著傲慢与气势凌人的态度。它破坏人际关系,减损社会生活的资源,不但在沟通上发生困难,每天惹来的纷争,足以让人不得安宁。
  强烈的抨击别人,或不分青红皂白,存心贬抑别人,以逞其自我满足,是侵略性的一般现象。在我们的社会里,两部汽车擦撞时,最常见到的现象是彼此先来一顿怒骂,面红耳赤地互相指责,等著由第三者或交通警察过来处理。他们宁可相互叫骂,而不愿冷静下来,和气商量解决之道。嗔怒侵略性的产物。犯嗔毒的人,不但以唇枪舌剑伤人,也容易以暴力戕害袍泽。它是人类种种冲突的根源,也是破坏和谐与幸福的原因。所以禅家说:
  “嗔是心中火,
  能烧功德林。”
  愤怒的时候,人们除了激动的情绪,无法控制的冲动之外,似乎没有理性,没有关爱,没有留给别人尊严的机会。这时情绪变得凶暴。情感的希望已不复存在。
  反之,人们若能接纳自己的自我,又能维护别人的尊严时,一种平等情感交流于焉诞生。彼此在交流中,看到情感的希望~~一种纯真持平的肯定性就绽放开来。禅家对人类情感交流的告诫是:
  “平直心,
  如水常流通。”
  你必须不急不躁的表示自己的意见;说真话,不打诳语,不压抑自己。这可以使自己内在心灵上,维持清醒和平静。禅门不鼓励人们多话,但却要人说真话,而且是“时而后言,人不压其言,乐而后笑,人不压其笑”。这样,才能在缄默中道尽千言万语,在平淡真诚中,表达完整的意见。太多的语言未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完全的压抑更是自我否定的绝路。人若想在人际之间,透过肯定性,培养自己的豪情,让生活显得庄重,就必须注意以下的原则。
  首先,态度要诚恳庄重,目光相遇时不必闪躲。体态自然平稳,表情保持自然,不可在悲哀或严肃时面露微笑,而卑恭屈膝之情须避免。语言务必肯定,语调必须适中,所谓“安心自在”,正是性情的道场。
  其次,要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无需压抑自己的感受,该赞美时,就及时赞美,无需压抑,错过时间,便流失了温情。另一方面,要维持别人的尊严,当别人对不住自己时,则要避免给人难堪。经上说:“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只有清醒的人才有自由的情感。
  其三,处理别人对自己的侵犯,在沟通上,只须真诚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明事情对自己的影响,不要贬抑别人的自尊,批评他人的品格。
  其四,你有你的情感和思想,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因此,无需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生活才对。
  人唯有能自我肯定才可能维护完整的本真,能接纳并肯定自己的情感,能说一声是与不是,才能让自己活得有自主性和自动性。禅家说:
  “不被境转。”
  人必须了解自己纯真的情感,接纳它,从而孕育自己的肯定性与豪情。请注意,只有在肯定性的豪情中才能看出身心情感的希望。
五、在乎凡中享受闲情
  力争上游和追求卓越是人类的天性。不过,这种天性在相互竞争的价值观念体系下,就扭曲成为超越别人,出人头地,想拥有更多权势的野心。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不平凡,都希望被人羡慕,被肯定。结果,强烈的争夺,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使一个变得疯狂起来。
  大部分的人都处心积虑,想把自己变得重要和受到肯定。在互相比较的观念下,大部分的人却成为失败者,甚至连排名第一的人,也未必满足“追求了不起”的欲望。人类的大部分愚行,似乎都发生在这个心理陷穽里。人为了使自己不平凡,把生活变成手段,本末倒置,生活的悦乐和闲情被牺牲了。所以禅家说:
  “无功福无比。”
  你只有不求胜过别人,不虚妄的强求出人头地,才可能把自己从欲望纷扰中,拉回到平静的闲情,享受充实自在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无时无刻不是在教导孩子独占鳌头,压倒群雄,所以学生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竞争排名次。老师重视的是分数,而不是人性与智慧的启迪,这是教育观念的倒错。结果,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视为失败者。我认为这是今日教育体制中,最违背常理,最不人道的一种现象。
  教育必须建立在发展每一个人的天赋与潜能上,每一位孩子都必须被尊重,被重视。同时,要教育他们认清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比较。只有这样,每个人才各尽其才,都得到尊重与肯定。换言之,人类唯有觉醒到自己是独一无二,而且能以平常之心,去过谦逊的生活,才能看出生活的伟大意义和神圣的层面。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出生活的情趣,接纳生活的挑战,在苦中看出它的韧,在乐中享有它的悦,在挫折与失败中庆幸自己挨得过来,在无尽的疑惑中提醒自己正好学习,这才称得上做生活的主人。唐朝荷泽神会禅师说:
  “万法皆从心生,
   心为万法根本。”
  只要你不去跟别人比较,老实的依照自己的因缘去努力,去生活,便是所谓“无心是道”。这样一种平凡之心,正是促进自己悠闲自在,进而发皇实现的禅机。刻意想占上风,挖空心思想出人头地,那么生活就要大乱,不只身心俱疲,家庭生活的情趣也破坏了。《永嘉证道歌》上说: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须怨诉更尤人。”
  自己的烦恼和不幸,是野心造成的,你怎么能怨天尤人呢?人世间,可以拿来比较的东西无穷尽,如果一味要当一个不凡的人,必定使自己心疲力竭,性情之美也就荡然无存,又怎么能看出精神生活的希望呢?禅家说:
  “分别各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还是老实一点生活,只问实现,不问比较。只问享用,不求享有。只知平凡,不求非凡。不求功,不干名,功名来时,不要把它当功名,只把它看做实现的机会。好一颗平凡之心,展现无量光明智慧与自在,“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这就是禅门的持心。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懂得平凡,才有真正的乐趣和清闲。你用不著夸耀自己,所以觉得清闲。你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所以无优无虑。
  有空闲的时候,你可以种花养性,可以作画怡情,可以诗歌抒怀,可以散步健身。这能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发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情怀。而松老云闲,旷然自在的野趣,却也能在都市丛林中展现清机。现代人是劳碌的,是多欲奔腾的。所以要在扰攘的生活中,培养平凡的闲情。不妨忙里偷闲,净化身心,静静地让自己苏醒。当你能体验到:
  “兀然无事坐,
   何曾有人唤。”
  这样一种孑然独立之情境,你便会发现,生活的本质确实不是寻求别人来肯定,而是要你自己去肯定自己。
  唐朝懒瓒和尚说:“向外觅功夫,总是痴愚汉”。
  不要再迷失了,要平凡些。只有平凡之心,才看出平凡的希望。
  平凡之心,最容易孕育友谊,因为你亲切,不虚假,不以高明逼人,不以睥视的眼神君临别人。所以你通身散放著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是贴切温暖的,是闲适的君子之交,像清水那般高洁。请留意,平凡的友情最美,最符合人类的天性。唐朝永嘉大师说:
  “圆顿教,
   勿人情。”
  真正对人类情性最有益的圆满之教,不是建立在庸俗瑰丽的奢侈人情上。
  现代人为了会友,必须山珍海味,流俗成风,大家挥金如土,一客西餐高达万元。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宴客若不是昂贵,就不够体面;邀友若不讲排场,就不够隆重。至于是否真正隆情高谊,那就不去闻问了。所以一场婚礼要有百桌酒席,一个欢迎会要盛大场面。但酒席才散,离婚之念已起;欢迎的热情未消,利害冲突已深埋在心。我认为,人类最需要的还是恬淡和平凡。只有这样的情谊,才是真正的幸福。
  功利的社会风气,正影响每一个人的性情;紧张、忙碌和竞争的生活方式,已把感情生活扭曲。
  我们当然要继续用理性来发展一个更富足的社会,但是如果在情感上,没有得到净化,找不出它的路,那么这科技的社会都市丛林,比起几万年前,人类生活在原始丛林里,将更加危险。该是重视性情开展的时候了,否则绝望的情感生活,将活活把我们闷死在浮躁多欲,彼此冷漠的现代社会里。
  请留意!
  人生很短,我们是来生活的,而不是来争夺的。是来拓展幸福的,而不是来彼此折磨的。我们来寻求精神生活的出路,看出希望和意义,而不是来迷恋那带不走的虚名、地位和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4 00:32 , Processed in 0.0430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