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43|回复: 2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五十四集)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18 1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四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化身有三。若大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现微细色心相分似无漏五蕴为体。小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现通粗及细色心相分似无漏五蕴为体。若随类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现唯粗色心相分似无漏五蕴为体。】

  这是讲到佛的『化身』。化身完全是他受用的,就像《普门品》裡面所说的,应以什麽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麽样的身相。所现的身相就不一定,所以身相是有大、有小、有随类。总而言之,我们读这段经文就了解,它的体是『似无漏五蕴』,不管是『大化身,小化身、随类化身』,总不出这个原则。

  似无漏,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们要学佛,实在就在这些地方着眼。佛是证得无漏法之后,现这些色相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现在是真的有漏,不是假的,是真的有漏。那要怎麽个修法?这个修法,就是先把自己修成似无漏,然后逐渐的就到真无漏。这在天台家的教义,可以说是显示得非常的明白。天台家讲「六即佛」。第一个是讲「理即佛」,理就是法身、就是本体,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所以《华严》、《圆觉》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从法身理体上说的。可是九界众生,尤其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说,把这个自体迷失了。禅家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法身,是真无漏。这迷了以后,就起了妄想执着,随着妄想执着之浅深,这才有六道、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妄想执着浅深上差别的现象。

  迷了以后,我们听到佛法,也很希望来修学。像我们现在这个地位,我们现在在六即佛裡面什麽位子?「名字即佛」。我们现在名字即佛。为什麽?虽然学,烦恼没有能够控制得住,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还是随时在起现行,随时它都起作用,这叫名字即佛。当然那个不学佛的人,六道凡夫不学佛的,连名字即他也谈不上。名字即是讲我们已经发心学佛,而还没有成就的。那到了功夫稍稍得力,这得力就是能够把烦恼伏住,功夫可以得力,那就不叫名字,叫「观行即佛」。观就是观照。在一切行为当中,你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

  念佛人,说观照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那就是你时时刻刻,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提得起来,这就是观照。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念头一动,就转变成阿弥陀佛。虽有妄念,妄念是起来,起来怎麽样?它不会相续。因为我第二个念头、第三个念头,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换得很快,所以妄念就不会相续,这就叫做功夫得力。如果学佛的人妄念起来,还叫它继续增长,继续不断,那你这个学佛没功夫。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没有用处,这就是你的佛号伏不住烦恼。所以念佛是要讲功夫之浅深,不是在念得多少。最要紧的是要有功夫,功夫就是能够把妄想执着,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功夫,这观行。这观行位久了,自然他就得定,就是成就三昧。我们念佛人讲「念佛三昧」,《弥陀经》裡面叫做「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相似即佛」,这到了相似。所以我们学佛要从名字、观行、相似、分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佛是已经证到极果,所以他随类化身,他用这相似无漏的五蕴为体现种种化身。

  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他的自受用身决定不变,这是诸位要记住的。自受用身是真实无漏五蕴,就是示现化身,大化身、小化身、随类化身,佛自己还是住在真无漏五蕴。对我们起作用的时候,是相似的无漏位,这是一定要知道的。所以绝对不是说成佛,到我们世间来示现,他就降级。从佛的果位,就降到人间,就降级了,不是这个意思,他永远不会退转。即使到畜生道、饿鬼道,现畜生身、现饿鬼身度众生,他也是不变的,他也没有降级,没有改变。这一点我们明瞭之后就会放心了。成了佛之后,决定不会退转,决定不会降级的。

  那叫菩萨,这是大的他受用身,是从平等性智所现的,化身是『成所作智』变现的。虽然说这三种,上面还有一种叫大圆镜智。此地大圆镜智没有说,为什麽?这三种统统在大圆镜裡面。大圆镜是体,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都是作用,都是它的起用,从体起用。由此可知,成所作智是成就一切众生,是帮助别人的。果地上自受用,给诸位说,确实是大圆镜,连平等都说不上。说个平等,还有不平等,还是相对的。自受用裡头没有相对的,永远超越了相对,这是真正自受用。到他受用,纵然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可以勉强说一个自他。那一分生相无相破了,那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我们要知道。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他所现的身,实在讲是小化身,劣应身,示现的跟我们人一样。经典上常常记载,丈六金身,那个一丈六,古时候的尺比现在的尺短。你看看弘一大师的考证,他在《律学三十三种》裡面考证,周朝时候的尺,一尺是相当我们现在的市尺大概五寸多一点。这样我们对于佛这个身,一丈六,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不像现在的一丈六,那很高很高,我们这房子都进不来。佛是个高个子,但是也不是很特殊的那麽高,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佛宝,别相佛宝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这一段讲法宝。

  【若法宝有四。】

  一是教,二是理,三是行,四是果,就是教理行果,佛法可以把它分为这四大类。教是什麽?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科书,经典就是教科书。佛在世,没有经书,没有文字,是以音声为教体,完全是讲演、答问,所以是以音声为教体。在中国,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相去不远。孔老夫子教学也没有教科书,跟释迦牟尼佛很相似。《论语》,是孔老夫子死了以后,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的。从前老师的教训,每个人记几句,这样把它彙集起来,编成这部书。所以在当时没有课本。佛灭度之后,也是如此,这些弟子们把佛当年在世所有的教诫,再回忆,再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现在的经典。我们的经典还经过了一次翻译,从梵文翻译成中文。

  那这不是当时记录的,所记录的,佛也没有亲自看过,这个记载靠得住靠不住?我们后人对这个就打上许多的问号。问号愈多,障碍就愈大。这是什麽障碍?烦恼障裡面第五个,疑,怀疑。贪瞋痴慢疑,怀疑。我们再去观察一下,当年结集的状况,结集佛经不是一次,这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四次。第一次结集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个月,很近,时间很近,所集结的是四阿含,小乘经。现在可以说,举世都认为这是原始佛教,最可靠的经典。大乘经的集结,最后一次,距离佛灭度之后四百年。这麽远了,一代一代凭口传下去,这还能可靠吗?所以怀疑的人很多。这种怀疑实在讲,要以现代做学术的态度来说,这个怀疑是正常的,是应当的。

  但是佛法可以说是学术,但是与世间学术不相同。为什麽?从前师生承传,都是证得果位的人。承传这些弟子当中,有许多是佛菩萨化身再来的。你想在中国,我们所晓得的,天台智者大师,就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永明延寿是的;从前国清寺的丰干和尚是的;还有一个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是的。至少这三个人,这记载的非常正确。所以有很多是佛菩萨再来,来集成这个佛法,那怎麽会错得了?不会错的。所以这一定要相信。不信,这个功德利益,我们会当面错过,那就太可惜了。现代人怀疑,现代人不相信大乘经典,实在说,现代人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错误。

  今天早晨,南投淨律寺慧天法师带了五位出家人来看我。他们是淨律寺佛学院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来看我,特地从南投来看我。他发心,下一个学期讲《无量寿经》,就讲夏老居士这个本子,开这个课,我非常欢喜。这些学生跟我谈了二、三个小时。我老实告诉他们,现在最大的毛病在哪裡?大家一入门、一下手,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不行。实在上讲,佛把佛法修学的次第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今天跟他们讲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当中,第一条是愿,第一条就是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大心。发普度众生之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发了心以后,怎麽办?后面的三个愿是行,你要老实去做。从哪裡做起?从断烦恼做起。烦恼不断就学法门,没有这回事情。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这《四十华严》,我们这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四十华严》经题上,他老人家就说,说得很清楚,烦恼要没有断,学的那些法门统统叫邪知邪见,叫增长邪见。你怎麽能成就?好,我是一个法门都不学,一个法门都不学是增长无明,是不是?学很多就增长邪见,这怎麽办?所以我今天跟他们说明,佛法裡面宗派很多,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麽多的法门,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归纳成四大类。这四大类是什麽?断烦恼。第一大类就是参禅,参禅是个方法,在中国非常盛行。参禅是什麽?就是用这种方法,用禅观的方法,把你妄想执着断掉。所以禅宗的教学,用什麽东西教学?香板教学。你动念,动念,香板就打下去,把你念头打掉。不动念,不动念也打,这不动念是无明,动念是妄想。所以动念是三十板,不动念还是三十板。要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无明统统打掉,你才能开悟。这用这种方法,这方法很巧妙。但是现在行不通,现在你一打人,人家去告状,这是犯了法,现在不可以用这个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读经。教下都用这个方法,像天台、华严,这是非常好的例子。天台宗念《法华经》,一天念一部。你们大家对于《六祖坛经》很熟,你看《六祖坛经》裡面所讲的,法达禅师,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心念定了,妄念少了。所以遇到六祖大师,六祖给他一开示,他就明心见性、就恍然大悟。六祖开示的那些话,都在《六祖坛经》裡头,我们怎麽念也不开悟。为什麽不开悟?我们没有三千部《法华经》的底子!你有三千部《法华经》的底子,那《六祖坛经》一看,你也开悟了。没这个基础!所以念经不是求解义,念经的时候,你就不会打妄想,还是把妄想赶掉,用这麽个方法把妄想赶掉。

  在中国念《法华》特别多,念《法华》、念《愣严》的特别多。为什麽?这两部经它的分量非常适中,一天念一部,念熟了,念一部也得五、六个小时。一天有五、六个小时不打妄想,很好的功夫,满不错。所以这两部经在中国是最受欢迎的。《华严》太大了,分量太大了,其馀像《金刚经》太小了。《金刚经》念熟了,念一遍只要十几分钟,伏烦恼的力量不够,时间太短。现代人生活非常紧张,哪个人有时间一天去念五、六个小时经的?什麽人有这个福报?不要说在家人没这个福报,现在出家人也没有这个福报,那真的是大福报。所以我现在推荐大家念《无量寿经》,就是《无量寿经》对现代人来讲,很适中,不太长也不太短。念熟了以后,念一遍大概一个小时,一天能够念两遍,有两个小时修清淨心,这很难得,这是一个方法,所以读诵是一个方法。

  第三种是念佛。一心繫念,这是一个方法。第四种是持咒。所以说是八万四千法门,把它一归纳,不外乎这四大类。这四大类方法不一样,目标完全相同,就是四弘誓愿裡头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用这个方法去断烦恼。你不能求解义,你一求经裡头什麽意思,那你烦恼就断不掉,这个效果完全就失掉。所以,你要晓得,它这个目标是断烦恼的,不是学法门的。因此这个经,只要念一部,不要念很多。他们同学来问我,他说假如,法师你要在三十年前就专念这一部《无量寿经》,其他的统统都不念了,那你今天的成就会不会比现在要差一点?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接受这部经,一直依照这个经典修行,我今天的成就,不但不比现在差,至少还要高十倍以上。他们听了很惊讶,这真的吗?我说真的。

  佛法是为道,不是为学。老子说得很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修什麽?就是修的清淨心。心真正清淨了,就没有界限。界限是什麽?是分别、是执着,你就有界限。心要是界限没有了,你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跟诸佛如来一样。诸佛如来经上常常讚歎,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界限统统去掉了,我这个心也是包太虚,量也是周遍恆沙世界,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心。所有一切经典法门,都是这个心流露出来的,我们现在这个心大了,那法门都在裡头,没有一样漏掉。所以一切法门,不管你是接触到的、没有接触到的,听到的、没有听到的,统统都通达,是这麽一个道理。所以它跟世间学术的确是不一样。到一切通达了,这个佛法通达了,我们再问,世间法通不通达?世间一切法,也是这个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要把心找到了,世间法也通达了。所以会学的人从哪裡学?从心地上下功夫,就是从清淨心上下功夫。同时学许多的经论,你的心不容易清淨;专学一部经论,这个心很快就得到清淨,效果就得到了。最近一年来,有不少同修,修学这个法门很得受用,来跟我说。你晓得,他为什麽会得受用?从前学佛,学得太杂、学得太乱了,所以学了很多年都不得受用。这一、二年来,听我这样讲法,他真的能够捨掉,一门深入,他得受用了。

  这个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搞清楚。所以《无量寿经》提倡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部经相续不断,决定没有错。所以我们现在讲经,我只讲三部,这三部是一而三,三而一。三部就是一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跟《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在第二章「德遵普贤」,经上常常讲到普贤的德、普贤的行,这一本经书是讲专门讲普贤的德行,其他的法门,不再去讲了。我今天告诉淨律寺的同修们,从前莲池大师两句话,我们也会念,有的时候讲经当中也会提起,但是真正的意思没体会到。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这两句话,是真正彻底悟入的人才说得出来。莲池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博学多闻,也是走了很多冤枉路。最后找到这一条了,这才识货。识货之后,其他的统统捨掉,专取一部《阿弥陀经》。所以他在一生当中,成就一部伟大的着作,就是《弥陀经疏钞》,这是他着作当中最了不起的一种。

  所以法宝裡面第一个就是教,教科书。我们对于佛教的教科书要相信。从梵文翻成中文,有没有翻错?这又值得怀疑。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要到印度去、到泰国去,去找梵文原本来研究,甚至于还有一些人到西藏去,研究西藏文的佛经。这一些都是对于自己的文化、历史失去了信心,所以外国的月亮圆。梵文我们不说。但是梵文流传到今天,已经是太少了,十之八、九都丧失掉了,失传了。现在存在这个世间没有几部了。藏文经典比我们中文经典,至少要晚六百年。西藏什麽时候才有文字?文成公主嫁到西藏,西藏人才製造文字,西藏才有佛教,比我们晚很多。藏文的经典,大多数是从印度那边传过去的,少部分是从我们中国汉文传过去的。传过去,他们翻译成西藏文。所以这是对于民族自信心丧失,是一桩非常悲痛之事。这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教育,这是很可悲的一桩事情。我们这一代的人,说实在话,没受过教育,所以今天天下这麽乱,中国人这麽苦,世界还要遭劫难。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18 12: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五十四集)

续-《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也许同修要问,究竟什麽是教育?儒佛的教育,目的都是叫我们认识自己,这是教育;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这是教育。今天的教育不讲这些东西。从前教育,教你什麽?父子的关係,夫妇的关係,兄弟的关係,朋友的关係,君臣的关係;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人的关係,我们在这社会裡面才能得到和谐。现在这个教育完全丧失掉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什麽关係?完全是利害关係。于我有利,这好朋友;没有利了,马上就一刀两断,甚至于变成仇敌。这个世界还会有安宁吗?这个社会也不可能有和睦。所以孔子教学四科,第一个科目德行,道德的教育。现在是只着重于科技,这是捨本逐末,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

  所以我们对于翻译本要具足信心。我在年轻的时候,刚刚学佛,对于这个中文翻译本也有怀疑。我曾经去问方东美先生,我提出这个问题,方老师听了就笑一笑,告诉我,他说我们中国人,我那个时候问他,就是梵文经典大量流传到中国来了,为什麽我们中国人没有能够把它保存下来,翻译成的中文,原文应当保存下来,为什麽原文统统没有了?这很奇怪的事情。中国这麽大的这个幅员,多少寺庙,你去找找看,原文佛经从来没有发现一部,这是奇怪事情。方先生笑笑给我说,他说我们老祖宗,跟我们这一代不一样。我们从前的中国人自信心非常强,认为我们所翻译的这个经本,在义理上决定没有错误,在文辞上超过了原文,足可以取而代之,那个原文梵文可以作废,不要了,你说这是多大的气概。所以在汉唐国力有那麽样的强盛,自信心太强了。现在国家衰弱,自信心丧失掉了。几时我们国家再强盛?什麽时候恢复到民族自信心,国家才有强盛的希望,这是真的。所以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人不保存它,认为这个保存是垃圾,毫无意义。我们这个比它那个好,可以代替它。

  所以对于经典,你要相信,就是注解也要相信。古时候注经的这些人都是证果的。没有证果,不敢参与翻经,不敢讲经,不敢注解。不像现在人,现在人真是胆大妄为。尤其是着作,流通于后世,那更不容易。你想想看,经过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你这个意思上有偏差、有错误,决定传不下来。像我们这个注解,这是唐朝时候的着作,初唐时候的。清凉跟宗密都是唐朝时候,流传到今天,将近两千年了,就是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的时候的,每个朝代,都把它翻印,都刻本流通,可见得它有它的价值存在。所以我们对于大乘经典要具足信心。这是讲教法。

  【一教。谓名句文。】

  『名』是名词,术语。『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文』,就是单字。单字叫做文。这些都是讲教科书的性质,它是文字、文句集合的,组合的。

  【二理。】

  『理』经。你说这个教科书,如果教科书裡面要没有理论,这不能称之为经,不能称之为法宝。它只能称之为宝,就是它有理论在。这个理论是什麽?

  【谓二空真如。】

  这一句把大小乘经典所依据的理论统统包括了。『二空』是人我空、法我空。『真如』就是实相,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这个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为我们说出来的,这是理经。

  【三行。】

  第三是『行』经,行法。叫法宝!前面是理法,这是行法。经典裡面有理论,有非常圆满的理论,如果没有方法,这个理论我们怎麽能得到?所以经典裡面一定有方法,修行的方法。此地讲:

  【谓六度十度万行。】

  像《华严经》,一共给我们讲了两千种修学的方法。这许多的方法归纳起来,大乘法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六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十度』是六度展开,其实六度就圆满了。如果你要是再把它归纳,六度还能够归纳,归纳成一个,一个就什麽?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这六度,这六个纲领裡面,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我们要是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他,不要紧,为什麽?他是持戒的人,他不会怪我们的。一个忍辱的人,纵然是羞辱了他,他也不会报复,我们心就很安。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是「宁可得罪于君子,不可以得罪于小人」。那麽小人什麽?他会报复你。君子你得罪他,他原谅你,就是他是一个守礼、能忍,我们这就不害怕了,无畏。所以持戒、忍辱,在布施裡头讲的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一个布施把六度统统包括了。所以你要问,大乘法门修什麽?修布施。修布施,你不要搞错了,这一布施,大概把口袋裡钱要拿出去,去供养,那叫布施,那错了,不是那个布施。布施是叫你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捨掉,这叫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财,为什麽先叫你用财布施?因为你放不下,贪财!愈有财富愈不肯布施。换句话说,财物是增长贪心的,这是个大障碍。如果这个财物对你不发生障碍,财物再多,也不必去捨,不必把它丢掉。

  由此可知,修行着重在心地,并不着重在事相。佛教给我们要「以苦为师」,生活最好是苦一点,为什麽?苦一点,你没有贪心,对这个世间不会贪爱,容易出离。物质生活过得太舒适,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很难去得了。这个世界不错!过得满好!西方极乐世界好,没有看到,忘掉了,不肯去了。所以物质生活得过且过,这是最好的。不追求物质的生活,不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自己纵然有福报,福报让大家享,这就更快乐、更自在了。不要一个人独享,我们有福应当与大众共享。

  十度,后面这四度是般若度裡头开出来的。开出的方便、愿、力、智。那这四种,我们可以说般若波罗蜜是实智,是真实的智慧。方便、力、愿、智,是后得智,就是智慧的作用。智慧起作用,又可以分为四大类,我们讲根本智、后得智,或者叫权智、实智。般若是实智,后面四种是权智。由此可知,说六度、十度,只是在项目多寡上有区别,实质上内容没有差别。所以这是讲行,一定有修行的方法。

  在淨宗,佛说得非常的具体,我们从什麽地方修起?从孝亲尊师修起,这就是教育裡面第一个项目。人与人的关係从这个地方建立,从孝道上建立。然后把这个孝道发扬光大,慈悲一切,所以底下才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孝心的扩充。这是根本的教育,儒佛都是依这个为基础。再提升,这就皈依三宝。受持众戒,不犯威仪,这就要修出世间法,超越六道轮迴。出世之后,并不是没事,出世之后,事情还很多。再进一步,这是大乘菩萨,就是诸佛菩萨,发菩提心,这要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深信因果。四弘誓愿裡面,四条有因有果。断烦恼是因,学法门是果;学法门是因,成佛道是果;成佛道是因,度众生是果,这因果,深信因果。这深信因果,放在《观无量寿经》裡面讲,那个意思就更特殊。因为这部经裡面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这个法门是从果上起修的。断烦恼跟学法门都在果裡头,是一修一切修,因果同时,这是妙不可言,这个太妙了。除这个法门,其他法门裡面,没有看到有这个现象的。唯独淨宗是因果同时的,它是从果上起修的,所以念佛成佛。下面两句这就落实了。从哪裡下手?「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观经》教我们从这学起。以这个基础再进入到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菩萨道才能圆满。这是佛法裡面,讲到行门可以归纳这几个科目。

  【四果。】

  『果』是讲果证。证得什麽?就是证得前面的理。你要是没有行,这个理你不能够亲证。所以果就是证理。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我们这身体,跟理合而为一,这妙不可言,跟「二空真如」合而为一。二空在哪裡?没有离开这个身体。真如在哪裡?也没有离开这个身体,这妙。这一个身体是应身,也是报身,也是法身,一而三,三而一。这个事情,大乘经典裡面说得很多。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给我们是讲得相当的详细,法身、报身、应化身。

  【谓菩提涅槃殊胜之果。】

  『菩提』是觉。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觉,这叫菩提。就是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瞭,也就是一般宗教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哪裡晓得全知全能是我们本人,不是上帝。上帝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我们本人个个都是全知全能。诸位要记住,全知全能是本来具足的,不是求来的,不是修来的。现在有很多我们不知道,是当中有障碍,只要把障碍去掉,我们本能就恢复了。这个障碍,佛在《华严》上讲的,就是妄想执着。打妄想、有分别执着,这就是障碍。去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本来成佛。

  所以不管学哪个法门,不管他修行的功夫怎麽样,只要妄想执着还存在,这就是凡夫。凡圣的差别,就是妄想执着有多少。譬如小乘圣人,阿罗汉,阿罗汉我执没有了,人我空他得到了,法我,他还有执着,这就是阿罗汉。我们今天修行,我执很重,博地凡夫!谈什麽?「我」没有放下,不但「我」没有放下,「我所」没有放下。我所什麽?我所有的。就是我们常说,身外之物。我放不下还情有可原,这我所有的都放不下,这未免太过分了一点,你想这个执着多重。佛是先叫我们把我所有的放下,然后进一步把我也放下,不要再有我执,这个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你能够做到了,成阿罗汉果。在念佛法门,得事一心不乱。再进一步,把一切法也放下,也不把它放在心裡,一切法看平等,这二执就破掉了。千经万论,无量法门,给诸位说,这是共同的目标,都是为这桩事情。所以法门真正是平等,没有高下,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一样,都是破我执、破法执,证入真如,这是佛法。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断不掉,那就老实念佛,带业往生。

  今天慧天法师告诉我,他说大陆上有个出家人告诉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是有个出家人念佛,念阿弥陀佛。被这些红卫兵看到了,红卫兵就告诉他不准念。他就跟他讲,他说叫我什麽都不做,我都可以做得到,阿弥陀佛不能不念。结果他们把他抓来打,打的时候,他还念。打了还念,打得愈重,他念的声音愈大,最后把他身上泼了汽油。他说你如果再念,我就放火把你烧死,他说烧死还念。结果他真的就把火点燃,点燃之后,他大声念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出现在空中,这才把这些红卫兵摄服了,才知道真正有阿弥陀佛、有西方三圣,他就往生了。念佛人有这样的决心、毅力,这是决定往生。他那个往生是真的,西方三圣现在空中,接引他走了。如果这个时候一执着身要紧,那好了,西方极乐世界没分了。这是一个对于念佛有真正信心的人他做得到,即使是受迫害的时候,还是自在往生。

  所以这是一定要觉而不迷,晓得这个世间苦,这个世间无常,心心求出离,离开六道轮迴,离开这个世间。尤其这个世界在现前这个阶段非常不好,全世界都溷乱,这不是我们久居之地。所以是应当放下,不要再执着,身心没有罣碍,这就是大自在。我们有力量帮助别人,有力量帮助佛,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是真实的功德,是真正的好事。

  『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灭,灭烦恼,灭无明,也就是把妄想执着统统灭掉了。灭掉就叫涅槃。四谛法裡头,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涅槃的意思。所以灭是灭烦恼,妄想执着没有了,永远断掉了。菩提是智慧,智慧现前了,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自己本来面目,这就是二空真如之理。所以在法宝裡面有这四种。所以佛经难懂,难在哪裡?一般人只在教上,只看到教,教科书,不明瞭教科书裡头还有理、还有行、还有果,这就是所谓弦外之音。读佛经一定要懂得文字外面的那些妙法,这些妙法不在文字裡,也不离文字。必须藉着这个文字去体会这个妙法,我们在佛法裡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这就是古德常讲的,会归自性。听经要会归自性,自性真正有所领悟。

  【此之四法。总为法宝。】

  讲三宝,『法宝』,归纳起来就是这四大类。下面这是僧宝:

  【僧宝。以三乘圣人无漏五蕴为体。】

  这个法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所以这个『僧』是讲圣贤僧,不是普通僧。因为他是『无漏五蕴为体』,烦恼断尽了。《华严》所摄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烦恼,四十一品无明断了一品,这证到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才有资格接受《华严》。所以《华严经》裡面,僧是以无漏五蕴为体,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它不同于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裡面,特别是淨土法门裡面,带业往生的,一品烦恼都没断。淨土宗是有漏五蕴为体,是凡夫。这是圣人。三乘圣人,这裡面有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把它的幅度展开来说的。小乘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所以他是正觉。缘觉比阿罗汉聪明,智慧比阿罗汉高,断证跟阿罗汉相等。所以,以大小二乘来说,声闻、缘觉统统叫小乘。那说三乘,把它分成声闻、缘觉、菩萨。小乘,断见思烦恼,证偏真涅槃。证到那个涅槃也称为无漏。这是一般讲法,可是在《华严》裡面讲法,声闻、缘觉还没有分,他要破一品无明才行。说到这个地方,这是介绍了「别相三宝」。底下一段,给我们讲的是:

  【三同体三宝。】

  那个意思才圆。别相是差别建立的,圆不起来;圆不起来,这不是究竟法。究竟法必然是圆融的,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俗话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当然圆顿的根性,在佛门裡面是最为可贵。这与我们过去生中,多生多劫薰修有关係,那是因。现在,在我们目前这个环境裡面,我们也可以培养。培养就是以大乘经典来薰习,常常读诵来薰习,这是缘,都能够培养出圆顿的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18 1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五十四集)

续-《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华严》读了,这人间富贵、天上富贵都不羡慕了。为什麽?看多了,不值得羡慕,心在这个境界裡就平了。所以它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拓开心量。我们对人、对事,现代人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自然跟一般人不相同。这些都是培养圆顿根性。圆顿根性修行自在,好修。为什麽?《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修起来容易。再用这个会归到淨土法门,那非常之快速。一生当中能不能证得上上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这我们不敢说。但是带业往生是人人有分,是决定成功,这就够了。带业往生,到他方世界,那不稀奇,极乐世界就稀奇了。为什麽?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所以经上讲的,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是七地菩萨。这经上并没有说,我们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阿鞞跋致,或者是念到理一心不乱,没有这个。没有这个说法,就明白告诉我们,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马上就变成了七地菩萨,这不可思议的,这是无量无边法门裡面没有的。一切诸佛刹土裡面,佛也没有跟我们说出有这麽一个事实,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淨土。不但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淨土的。你只要真正发心求生淨土,实在讲,诸佛菩萨都对你恭喜,恭喜你这一生成佛。这难得,非常之难得。除这个法门之外,说老实话,在这一生当中想成就不太可能。为什麽不可能?你自己好好去反省一下,你的见思烦恼能断得掉吗?你真的有办法断得掉,行,能出三界;断不掉,断不掉你就出不了三界。所以你在这个世间修行,可以得禅定。得禅定,不过生四禅天、四空天而已,出不了三界。所以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不能不知道。我们自己过去生生世世修行,都把这个机会失掉了,所以才搞得这麽苦。如果真正觉悟,从今以后,我们一门深入,这一生决定成就。

  底下『同体三宝』,这个文义都很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9-29 21:26 , Processed in 0.0331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