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50|回复: 1

大正藏第31册No.1604大乘庄严经论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23: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六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弘法品第十三

  释曰。已说求法。次应以法为人演说。偈曰。

 难得复不坚  愍苦恒喜施
 况以法利世  增长亦无尽

  释曰。此偈先遮法悭。难得复不坚者。谓身命财。愍苦恒喜施者。菩萨尚能于一切时舍此三种不坚之法施诸苦厄众生。由慈悲故。况以法利世增长亦无尽者。何况大法得之不难而生悭吝。是故菩萨应以此法广利世间。何以故。法得增长亦无尽故。已遮法悭。次说利益。偈曰。

 自证不可说  引物说法性
 法身寂灭口  悲流如蟒吸

  释曰。自证不可说引物说法性者。世尊不说自所证法。由不可说故。为引接众生复以方便而说法性问云何方便。答法身寂灭口悲流如蟒吸。诸佛以法性为身。寂灭为口。极广清净离二障故。以大慈悲流出教网引接众生。譬如大蟒张口吐涎吸引诸物。一切诸佛身口悲同引接亦尔。大悲无尽由毕竟故。偈曰。

 彼修得果故  修说非无义
 但闻及不闻  修说则无理

  释曰。彼修得果故修说非无义者。诸佛以方便说自所证引接世间。由能行者修力自在而得果故。是故彼修及佛所说得非无义。但闻及不闻修说则无理者。若但闻法得见真义。彼修则无利益。若不闻法得入于修。彼说则无利益。已说说法利益。次说说法差别。偈曰。

 阿含说证说  谓口谓通力
 通力谓相好  余色及虚空

  释曰。诸菩萨说法有二种差别。一者阿含说。谓以口力而说。二者证说。谓以通力而说。通力说复有多种。或相好说。或树林说。或乐器说。或空中说。已说说法差别。次说说法成就。偈曰。

 无畏及断疑  令信亦显实
 如此诸菩萨  说成就应知

  释曰。诸菩萨说法成就由四种义。一者无畏。二者断疑。三者令信。四者显实。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四法具足则能开于广大法施。何等为四。一者摄治妙法。二者自慧明净。三者作善丈夫业。四者显示染净。此中第一多闻故得无畏。第二大慧故能断疑。第三不依名利故令他信受。第四由通达世谛第一义谛故能显二种真实。谓染相真实净相真实。偈曰。

 美语及离醉  无退无不尽
 种种及相应  令解非求利
 及以遍教授  复次成就说

  释曰。美语者。他瞋骂时不恶报故。离醉者。醉有二种。一他称赞时醉。二自成就时醉。谓家色财等成就生爱喜故。离者如此二醉于心灭故。无退者。不懈怠故。无不尽者。离于法悭一切说故。种种者。不重说故。相应者。不违现比量故。令解者。字句可解故。非求利者。不为财利令彼信故。遍教授者。被三乘故。已说说法成就。次说语成就。偈曰。

 不细及调和  善巧亦明了
 应机亦离求  分量与无尽

  释曰。不细者。遍徒众故。调和者。悦可意故。善巧者。开示字句分明故。明了者。令易解故。应机者。随宜说故。离求者。不依名利说故。分量者。乐闻无厌故。无尽者。不可穷故。已说语成就。次说字成就。偈曰。

 举名及释义  随乘亦柔软
 易解而应机  出离随顺故

  释曰。举名者。相应诸字句不违验故。释义者。释言诸字句不违理故。随乘者。随乘诸字句不违三乘故。柔软者。离难诸字句不违于声故。易解者。聚集诸字句得义易故。应机者。应物诸字句逗机宜故。出离者。不在诸字句向涅槃故。随顺者。正行诸字句随顺八支圣道故。偈曰。

 菩萨字成就  如前义应知
 声有六十种  是说如来事

  释曰。如来有六十种不可思议音声。如佛秘密经中说。寂静慧如来具足六十种声语。所谓润泽柔软可意意乐清净。如是广说。此中润泽声者。众生善根能持摄故。柔软声者。现前闻法得乐触故。可意声者。由善义故。意乐声者。由善字故。清净声者。无上出世后得故。无垢声者。诸惑习气不相应故。明亮声者。字句易解故。善力声者。具足功德破诸外道恶邪见故。乐闻声者。信顺出离故。不绝声者。一切外道无能断故。调伏声者。贪等烦恼能对治故。无刺声者。制戒乐方便故。不涩声者。令犯戒人得正出故。善调声者。教化教授故。悦耳声者。乱心对治故。身倚声者。能引三摩提故。心了声者。能引毗钵舍那故。心喜声者。善断疑故。喜乐生声者。决定拔邪故。无热恼声者。信受不悔故。能持智声者。成就闻因智依止故。能持解声者。成就思因智依止故。不隐覆声者。不悭法而说故。可爱声者。令得自利果故。渴仰声者。已得果人深愿乐故。教敕声者。不思议法正说故。令解声者。思议法正说故。相应声者。不违验故。有益声者。如其所应教示导故。离重声者。不虚说故。师子声者。怖外道故。象声者。振大故。雷声者。深远故。龙声者。令信受故紧那罗声者。歌音美故。迦陵频伽声者。韵清亮故。梵声者。出远去故。命命鸟声者。初得吉祥一切事成故。天王声者。无敢违故天鼓声者。破魔初故离慢声者。赞毁不高故。入一切声者。入毗伽罗论一切种相故。离不正声者。忆不忘故。应时声者。教化事一切时起故。无羞声者。不依利养故。不怖声者。离惭羞故。欢喜声者。闻无厌故。随舍声者。一切明处善巧入故。善友声者。一切众生利成就故。常流声者。相续不断故。严饰声者种种显现故。满足声者。一音无量声说法故。众生根喜声者。一语无量义显现故。不毁呰声者。如所立义信顺故。不增减声者。应时量说故。不躁急声者。不疾疾说故。遍一切声者。远近徒众同依止故。一切种成就声者。世间法义皆譬喻令解故。已说字成就。次说说法大。偈曰。

 开演及施设  建立并总举
 别说与断疑  略广皆令解

  释曰。开演者。谓言说也。施设者。谓诸句也。建立者谓善相应也。如是分别开示。如其次第总举别说。断疑使义浅近易解。令听受者于所说法得决定故。略者一说。彼利根人速得解故。广者重说。彼钝根人迟得解故。偈曰。

 说者及所说  受者三轮净
 复离八种过  说者净应知

  释曰。说者及所说受者三轮净者。何等三轮一是说者。谓诸佛菩萨。二是所说。谓总说名字等诸种。三是受者。谓前略说得解人广说得解人。复离八种过说者净应知者。说者清净。应知复离八种过失。问何者八耶。偈曰。

 懈怠及不解  拒请不开义
 及以不断疑  断疑不坚固
 厌退及有吝  如是八种过
 诸佛无彼体  故成无上说

  释曰。八种过者。一懈怠。二不解义。三拒请。四不开义。五不断疑。六断疑不决定。七心有厌退不一切时说故。八有吝。不尽开示故。一切诸佛如是八过悉皆远离。是故得成无上说法。已说说法大。次说义成就偈曰。

 此法随时善  生信喜觉因
 义正及语巧  能开四梵行

  释曰。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者。随时善谓初中后善。如其次第。闻思修时为信因故。为喜因故。为觉因故。为觉因者。定心观察此法道理得如实智故。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者。义正谓善义及妙义。与世谛第一义谛相应故。语巧谓易受及易解由文显义现故。由此故能开示四种梵行。问何者四耶。偈曰。

 不共他相应  具断三界惑
 自性及无垢  是行为四种

  释曰。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行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已说说法义成就。次说说法节。偈曰。

 所谓令入节  相节对治节
 及以秘密节  是名为四节

  释曰。诸佛说法不离四节。一者令入节。二者相节。三者对治节。四者秘密节。间此四节依何义。偈曰。

 声闻及自性  断过亦语深
 次第依四义  说节有四种

  释曰。令入节者。应知教诸声闻入于法义令得不怖。说色等是有故。相节者。应知于分别等三种自性。无体无起自性清净。说一切法故。对治节者应知依断诸过对治八种障故。如大乘中说。受持二偈得尔所功德。皆为对治故说。此对治后当解。秘密节者。应知依诸深语由回语方得义故。如大乘经偈说。不坚坚固解善住于颠倒。为烦恼所恼。速得大菩提。此节中不坚坚固解者。不坚谓诸众生其心不乱。于此不乱作坚固解。此解最胜能得菩提。乱者心驰坚着。不能至得菩提故。此是第一句义。善住于颠倒者。颠倒谓常乐我净执。若人能于颠倒中解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住不退。即能速得菩提。不尔不得故。此是第二句义。为烦恼所恼者。长时勤修难行苦行由极疲倦能得菩提。不尔不得故。此是第三句义。已说说法节。次说说法意。偈曰。

 平等及别义  别时及别欲
 依此四种意  诸佛说应知

  释曰。诸佛说法不离四意。一平等意。二别义意。三别时意。四别欲意。平等意者。如佛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由法身无差别故。如是等说。是名平等意。别义意者。如佛说。一切诸法无自性故无生故。如是等说。是名别义意。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别时得生故如是说。如是等说。是名别时意。别欲意者。彼人有如是善根。如来或时赞叹或时毁呰。由得少善根便为足故。如是等说是。名别欲意。已说说法意。次说受持大乘功德。偈曰。

 轻佛及轻法  懈怠少知足
 贪行及慢行  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种障  大乘说对治
 如是诸障断  是人入正法

  释曰。此二偈显示大乘断障功德。障有八种。一者轻佛障。二者轻法障。三者懈怠障。四者少知足障。五者贪行障。六者慢行障。七者悔行障。八者不定障。为对治轻佛障故。大乘经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为对治轻法障故。大乘经说。于无量恒河沙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为对治懈怠障故大乘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为对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经说有处赞叹檀等行。有处毁呰檀等行。为对治贪行障故。大乘经说。诸佛国土极妙乐事。为对治慢行障故。大乘经说。或有佛土最胜成就。为对治悔行障故。大乘经说。或有众生于佛菩萨起不饶益事得生善道。为对治不定障故。大乘经说。诸佛授记声闻当得作佛及说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离八障。偈曰。

 若文及若义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数有十  是名胜慧者
 善种得圆满  死时欢喜胜
 受生随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恒值佛  闻法得信慧
 远离于二障  速成无上道

  释曰。此三偈显示受持大乘集得功德。此功德有十种。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种子圆满依止。二者临命终时得无上喜悦。三者于一切处得随愿受生。四者于一切生处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处恒得值佛。六者恒在佛边闻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远离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若人于一切大乘经典。若文若义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则得如是十种功德。此中应知。于现在世得初二种功德。于未来世得余八种功德。渐渐增胜。已说持法功德。次说说法功德。偈曰。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称远
 巧便说诸法  如日朗世间

  释曰。若诸菩萨具足五因名善说法。一者不倒说。由慧善故。二者恒时说。由不退故。三者离求说。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说。由名称远故。五者随机说由巧便故。由此五因能善说法。导引众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间。弘法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随修品第十四

  释曰。已说菩萨弘法。次说菩萨随法修行。此中随修有知义有知法有随法有同得有随行。今当次第显示。偈曰。

 于二知无我  于三离邪正
 菩萨如是解  是名知义人

  释曰。此偈明菩萨知义。于二知无我者。谓于人法二种而知无我。由知能取所取无有体故。于三离邪正者。三谓三种三昧。即空无相无愿。由空三昧知无有体。解分别性故。由无相无愿三昧知无自体。由解依他真实性故。离邪正者。此三三昧引出世智故不邪。是世间故不正。菩萨如是解。是名知义人者。菩萨若知人法二种无我。能知三种三昧。离邪离正。如此则名知义。偈曰。

 如是知义已  知法犹如筏
 闻法不应喜  舍法名知法

  释曰。此偈明菩萨知法。初学菩萨得知义已。次应知法。谓能知修多罗等经法。犹如筏喻。不得但闻而生欢喜。何以故是法应舍。譬如筏故。是名知法。偈曰。

 凡夫有二智  即通二无我
 为成彼智故  如说随法行

  释曰。此偈明菩萨随法。凡夫有二智者。谓知义智知法智。即通二无我者。由此二智故亦能通达人法二种无我。为成彼智故。如说随法行者。菩萨为成就彼二种智。应如所说法随顺修行。是名随法。偈曰。

 成就彼智时  出世间无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释曰。此偈明菩萨同得。成就彼智时出世间无上者。由彼智体最胜故。初地谓欢喜地。一切住欢喜地菩萨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偈曰。

 见道所灭惑  应知一切尽
 随次修余地  为断智障故
 应知诸地中  无分别建立
 次第无间起  如是说随行

  释曰。此二偈明菩萨随行。此中见道所灭烦恼。入初地时一切悉尽。是故修习余地但为断于智障。然于诸地各有二智。一无分别智。二地建立智菩萨若在正观。于刹那刹那得尔所法而不分别。是名无分别智。菩萨出观后。分别观中所得法如是如是分数。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并起及间余法起。恒无间行。是名菩萨随行。菩萨能如是随行有四种不放逸轮。一者胜土轮。二者善人轮。三者自正轮。四者先福轮。如此四轮今当次第说。偈曰。

 易求及善护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胜土  菩萨则往生

  释曰。此偈明胜土轮。土胜有五因缘。一者易求。谓四事供身不难得故。二者善护。谓国王如法恶人盗贼不得住故。三者善地。处所调和无疫疠故。四者善伴。谓同戒同见为伴侣故。五者善寂。谓昼日无喧夜绝声故。偈曰。

 多闻及见谛  巧说亦怜愍
 不退此丈夫  菩萨胜依止

  释曰。此偈明善人轮。善人亦具五因缘。一者多闻。成就阿含故。二者见谛。得圣果故。三者巧说能分别法故。四者怜愍。不贪利故。五者不退。无疲倦故。偈曰。

 善缘及善聚  善修及善说
 善出此五种  是名自正胜

  释曰。此偈明自正轮。自正亦具五因缘。一者善缘。妙法为缘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三者善修。止观诸相应时修故。四者善说。无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偈曰。

 可乐及无难  无病与寂静
 观察此五种  宿植善根故

  释曰。此偈明先福轮。先福亦具五因缘。一者可乐。二者无难。三者无病。四者三昧。五者智慧。第一事由住胜土为因。第二事由值善人为因。后三事由自正成就为因。已说四种不放逸轮。次说烦恼出烦恼。偈曰。

 远离于法界  无别有贪法
 是故诸佛说  贪出贪余尔

  释曰。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瞋痴亦尔。由离法界则别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趣。偈曰。

 由离法性外  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  烦恼即菩提

  释曰。如经中说。无明与菩提同一。此谓无明法性施设菩提名。此义是经旨趣。偈曰。

 于贪起正思  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  瞋痴出亦尔

  释曰。若人于贪起正思观察。如是知已于贪即得解脱。故说以贪出离于贪。出离瞋痴亦复如是。已说烦恼出烦恼。次说远离二乘心。偈曰。

 菩萨处地狱  为物不辞苦
 舍有发小心  此苦则为剧

  释曰。菩萨慈悲为诸众生入大地狱不辞大苦。若灭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萨以此为苦。最为深重。问此义云何。偈曰。

 虽恒处地狱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释曰。菩萨虽为众生长时入大地狱不以为苦。何以故。于广净菩提不为障故。若起异乘乐涅槃心。即为大苦。何以故。于大乘乐住而为障故。此偈显前偈义应知。已说遮二乘心。次说遮怖畏心。偈曰。

 无体及可得  此事犹如幻
 性净与无垢  此事则如空

  释曰。无体及可得此事犹如幻者。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故曰无体。而复见有相貌显现。故曰可得。诸凡夫人于此二处互生怖畏。此不应尔。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实无有体而显现可见。诸法无体可得亦尔。是故于此二处不应怖畏。性净与无垢此事则如空者。法界本来清净。故曰性净。后时离尘清净。故曰无垢。诸凡夫人于此二处互生怖畏。此不应尔。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虚空本性清净。后时亦说离尘清净。法界性净及以无垢亦复如是。是故于此二处不应怖畏。复次更有似画譬喻。能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画师  画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别  于无见能所

  释曰。譬如善巧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不真分别亦复如是。于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是故不应怖畏。此中复有似水譬喻。能遮后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浊  秽除还本清
 自心净亦尔  唯离客尘故

  释曰。譬如清水垢来则浊。后时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来本性清故心方便净亦复如是。心性本净客尘故染。后时清净除客尘耳。净非外来本性净故。是故不应怖畏。偈曰。

 已说心性净  而为客尘染
 不离心真如  别有心性净

  释曰。譬如水性自清而为客垢所浊。如是心性自净而为客尘所染。此义已成。由是义故。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清净。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已遮怖畏。次遮贪罪。偈曰。

 菩萨念众生  爱之彻骨髓
 恒时欲利益  犹如一子故

  释曰。诸菩萨爱诸众生。此名为贪。余如偈说。偈曰。

 由利群生意  起贪不得罪
 瞋则与彼违  恒欲损他故

  释曰。若谓菩萨爱诸众生起贪名罪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此贪恒作利益众生因故。偈曰。

 如鸽于自子  普覆生极爱
 如是有悲人  于生爱亦尔

  释曰。譬如鸽鸟多贪爱念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萨多悲爱诸众生。增上亦尔。偈曰。

 慈与瞋心违  息苦苦心反
 利则违无利  无畏违畏心

  释曰。菩萨于诸众生由得慈心故。与瞋心相违。由得息苦心故。与作苦心相违。由得利益心故。与无利心相违。由得无畏心故。与作畏心相违。是故菩萨起如是贪不得名罪。已遮贪罪。次说修行差别。偈曰。

 善行于生死  如病服苦药
 善行于众生  如医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  如调未成奴
 善行于欲尘  如商善贩卖
 善行于三业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恼他  如父于爱子
 善行于修习  如钻火不息
 善行于三昧  如财与信人
 善行于般若  如幻师知幻
 是名诸菩萨  善行诸境界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23: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摘自《大正藏第 31 册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
  释曰。诸菩萨修行有九种差别。一者善行生死。譬如病久服苦涩药。但为差病不生贪染。菩萨亦尔。亲近生死但为思惟策励。非为染着。二者善行众生。譬如良医亲近病者。菩萨亦尔。有大悲故不舍烦恼病苦众生。三者善行自心。譬如有智之主善能调服未成就奴。菩萨亦尔。善能调伏未调伏心。四者善行欲尘。譬如商人善于贩卖。菩萨亦尔。于檀等诸度增长资财。五者善行三业。譬如善浣衣师能除秽垢。菩萨亦尔。修治三业能令清净。六者善行不恼众生。譬如慈父爱于小儿虽秽不恶。菩萨亦尔。众生加损未尝瞋恼。七者善行修习。譬如钻火未热不息。菩萨亦尔。修习善法曾无间心。八者善行三昧。譬如出财得保信人日日滋益。菩萨亦尔。修习诸定不乱不味功德增长。九者善行般若。譬如幻师知幻非实。菩萨亦尔。于所观法得不颠倒。是名菩萨修行差别。已说修行差别。次说三轮清净。偈曰。

 常勤大精进  熟二令清净
 净觉无分别  渐渐得菩提

  释曰。常勤大精进熟二令清净者。菩萨以大精进力勤行自他二利。是故众生及自并得成熟。是名清净。净觉无分别渐渐得菩提者。净觉谓法无我智。此智不分别三轮。谓修者所修正修。故得清净。由此净故渐渐得成无上菩提。随修品究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5 07:44 , Processed in 0.0464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