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57|回复: 4

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8 13: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一课 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第一课 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多年以来,佛光山僧团与佛光会教团相继提出利世济民的理论架构及思想体系,已具有实践的方法及具体的成果。此两大佛教团体犹如人之双臂、鸟之两翼,在相辅相成之下,为世界遍撒和平幸福的种子,如今这些都成为研究「佛光学」不可或缺的理念。所以,什么是佛光学呢?质言之,举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进人间安和乐利的真理妙谛,都涵摄在佛光学的范畴之内。以下仅提出佛光学的四点内涵精神:

    一、菩萨丛林是佛光学

    丛林道场是指有组织、有制度,能够接引十方大众的佛教寺院,在此特地加上「菩萨」二字,是为了简别专修声闻、缘觉二乘,只求自度自了的道场。像佛陀在印度建立的精舍、讲堂,中国唐朝「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所提倡的农禅道场,以及后来大江南北多少集众参禅、弘法安僧的寺院庵堂等等,皆名之为「菩萨丛林」。东晋末年,道安大师在战乱时期仍在各地建设道场,聚徒讲学;清末杨仁山设立「只洹精舍」,印经、教学;近代李炳南在台中创建莲社。他们不遗余力,都具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特性,所以均可称为菩萨丛林。其它如民国初年月霞大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设华严大学;太虚大师提倡菩萨学处等等,也属于菩萨丛林的思想,只可惜因缘不具,未能扩大影响。佛光山及佛光会秉承古圣先贤的菩萨精神,怀抱慈悲济世的愿心,以净化人间为己任,从事文化教育的深耕,重视群我关系的调和,在在显示出菩萨丛林为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二、般若生活是佛光学

    佛教非常重视般若的修持,经典中说般若不但是六度之首,也是诸佛之母,又说「般若」如人之双目,能领导其它五度走向圆满的境界。般若智慧得自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因此离开了生活,就没有般若。《金刚经》开宗明义便揭櫫佛陀的般若生活:「著衣持钵」,代表佛陀手中放般若光;「入舍卫大城乞食」,代表佛陀足下放般若光;「于其城中次第乞食」代表佛陀眼睛放般若光;「饭食讫,收衣钵」代表佛陀口中放般若光;「洗足已敷座而坐」代表佛陀通身放般若光;「尔时世尊」代表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放般若光。一卷《金刚经》如果通晓,便能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般若风光。此外,禅门的修行着重生活的禅味,举凡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举手投足,也都是般若的体现。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样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让我们享有解脱自在的人生。佛光山与佛光会一向提倡生活的佛教,鼓励夫妻连袂参加法会,经常举办亲子联谊活动,强调家庭美满的重要,注重人际关系的顺畅和谐,教导民众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此都说明了「般若生活」是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三、法界融和是佛光学

    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彻悟宇宙的真理时,发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宣言,为苦难的众生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光明,由此而开展出来的众生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就是人类得到永恒安乐的根本,是世界能达到永久和平的指南。像佛陀创立「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僧团,以六和敬作为共同生活的轨范,以慈悲包容作为待人接物的圭臬,不但打破了种族的界限与阶级的差别,更使得佛法得以流布十方,并且与各地文化水乳交融。佛光山开山伊始,即订定「八宗兼弘」、「四众共有」的原则,以及佛光会历年来所提倡的主题:如「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圆满与自在」、「自然与生命」等等,都是法界融和理念的推行。此外,佛光山及佛光会不仅提倡男女性别的融和、贫富贵贱的融和、士农工商的融和、国家种族的融和,也积极谋求宗教之间的融和、派别之间的融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和、僧众与信众的融和,更兼顾佛法与世学的融和、佛法与生活的融和,凡此均为法界融和思想的实践。所以,法界融和是佛光学基本的内涵精神。

    四、人间欢喜是佛光学

    佛教是倡导欢喜的宗教,《法华经》指出:佛陀降诞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证悟在人间,是为了示教利喜;观世音菩萨早已在无量劫前成就佛道,也是为了替众生拔苦与乐,才倒驾慈航,回入娑婆。此外,十方诸佛菩萨也以欢喜的修行来成就佛道,譬如弥勒佛又称为欢喜佛,还有如《万佛名经》的禅悦藏、欢喜地等许多的佛菩萨均以「欢喜」为名。可见欢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质,欢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佛光山的工作信条中给人欢喜的精神,就是人间欢喜的修持法门;佛光会信条中「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无明」的守则,也就是人间欢喜的当下体证,因此,人间欢喜是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佛光学上承教主佛陀的真理妙谛,中循历代祖师的遗风德范,下启万代子孙的幸福安乐,以「菩萨丛林」为佛光人组织的架构,以「般若生活」为佛光人实践的内容,以「法界融和」为佛光人思想的基础,以「人间欢喜」为佛光人修持的法门,凡我佛光人均应矢志发扬,俾能达到光大佛教,普利群伦的目的。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二课 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

    第二课 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

    自从十八世纪欧洲掀起工业革命以后,带动科技进一步的发展,自由民主的思潮逐渐抬头,人权慢慢地苏醒。到了近代,物质生产丰富,人类的欲望增加,然而却是无休无止地推动著人类以各种方法掠夺地球的资源。再加上年年战争,人类清净的本性被蒙蔽了,心灵迷失了,人类面临著被贪瞋邪见淹没的危险。

    我们所面对、所生存的时代,是个怎么样的时代呢?国际间,有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有经济上的市场柯断、贫富不均;还有人种、宗教间的排斥分别、相互岐视。这些人为的差异现象,全都源自于价值观念的偏差,以及思想看法的纷歧。

    人世间究竟要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安乐与和平呢?佛光学对于当代思潮的发展,提出四个方向:

    第一、对人间的不平等,我们提出「平等的主张」。

    第二、对生命的不重视,我们提出「人本的思想」。

    第三、对生态的不平衡,我们提出「环保的观念」。

    第四、对行事的不合理,我们提出「自然的缘起」。

    一、佛光学平等的主张

    一九九六年国际佛光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五千余位代表在法国巴黎召开,星云于会中发表「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主题演说,正是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们,能将平等的观念与和平的主张带回各地,并且扩大的散播开来,唤起地球人的觉醒与共识。

    怎么样才能平等?齐头式的平等是假平等,唯有立足点上的平等才是真平等。什么是立足点上的平等呢?例如儿童只能提五斤的重量,大人不费力的能够提起五十斤的重量,这五斤与五十斤就是差别中的平等,也是立足点上的平等。

    真平等要能以大尊小,以富尊贫,以强尊弱,以上尊下。人类要能明白万法缘生的道理,「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如此才能够在差别中求取平等,在矛盾中达到调和。没有螺丝钉,怎能有大机器?没有砂石,怎能起高楼?所以在同体与共生的认知上,人我彼此相依,各自呈现善美的特色,在相辅相成中共同扶持。这样的平等才能带来永久和平的保证。

    综合而言,和平要从平等中建立,平等必须人我相互尊重,在沟通与了解上必须彼此立场互易,对于宇宙间差别万象的认识,要能了知万法缘生与一多不异的自然原理。

    二、佛光学人本的思想

    佛陀在人间证道,自然标示著娑婆世间的重要性,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目前的世界,因资用快速的膨胀发展,人们以无限制的时间、体力,投入社会财源的开发,享有物质,然后大量的浪费物质。这股物欲拥有的旋风,把人性物化了,生存也不再那么快乐,死亡也不再那么庄严,变成了以物为本的世间。

    过去千百年来,物质普遍的缺乏,人类慨叹生活不易;今日人类拥有超过所需的物质,而人类更加慨叹生存艰难。因为拥有了物质的财富,相对的却失去了精神上的富足。由于心灵的贫乏、空虚,使人随便的生活,任意的杀戮,好比速食食品一样,谈不上美味,但是因为可以立即取得,所以也可以轻易的废弃。因此,也影响到家庭亲友间的关系,因为不重道德、仁义,感情也不耐烦经营,动辄离婚或离家。家已经不像家,父母子女之间亲情疏离,只得各自将爱心维系在宠物上,一朝爱之,呵护照顾,胜过儿女;一朝厌之,则弃如敝屣,造成猫狗、虫鱼、鸟兽随意繁殖,又随意「放生」--令其自生自灭,导致生态的失衡,及对生命的漠视。

    二十世纪末,人类已经走到违反自然的时代。迈向两千年的新世纪,人类必须重新省思,重新出发,巩固人伦,以人为本。人为法界中心,唯有人与人之间,无论亲疏远近,怀抱民胞物与,人我一家的胸襟,互相关爱,人类才有未来的希望。

    三、佛光学环保的观念

    今日,人类不只竭尽所能的去破坏地球自然,并且还尚未省悟到生态破坏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全球性的空气污染,造成南极上空臭氧层破洞、紫外线幅射增强,引发地球温室效应,热带雨林也被砍伐,人为、天旱造成的森林火灾,空气质量受到影响。在洲际间的海陆域,高山、森林、海洋、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河川水资源染污、土壤流失。部份国家对于废弃物不当处理,都市里噪音、压力,加上生活空间狭窄,工作或居家环境不良,精神情绪未能抒发得当,市面上充斥各种致癌食品或用品,凡此种种,人类终于用「聪明」将自己全面地囚禁了起来。地球受到遍体鳞伤的损害,人类又将如何生存?

    如何解决环保、生态失衡的问题?首先要使全人类觉醒:「地球是我们的家!」维护地球的完整,人类才有身心健康的未来。而人类的觉醒,要从惜福、惜缘、惜物、惜生做起。要有地球全面环保观念,才能近而从生活中的资源回收做起,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进而在人格精神上达到资源回收,也就是转烦恼为菩提。

    四、佛光学自然的缘起

    前面三项严重的问题,均因人类不知自然因果,不明缘起法则,所引发的逆向循环。自然是世间的实况,无论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生老病死生命的轮回、生住异灭心念的迁流,乃至成住坏空器物的循环,都是一种自然。

    佛教的真理--缘起性空,实际上也就是宇宙间的因果纲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与不自然的事情。自然,使你身心愉快,行事顺畅;不自然,使你身心俱疲,累己伤他。例如:感情的交流,以平衡协调为自然;语言的沟通,以体念包容为自然;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金钱的运用,以量入为出为自然。反之,逆向而行就是不自然。

    佛光学倡导人间佛教,顺应缘起真理的发展,也是一种自然。星云于一九九八年国际佛光会第七次的世界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自然与生命」,作为年度的主题。首先要能觉知自然的定律,才能体会生命的尊严;其次要珍惜自然的生命,个己或全体人类才有生命的自然。第三、好因带来善果,回复自然的和顺,才能期望生命的永恒;第四、生命素质提升,人类善根开发,以慈悲喜舍作为自然的生活,必能「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慈眼视众生,人人都是未来诸佛,自然走上生命的佛道,在自然中圆满一切众生。

    平等是人本的和谐,人本是平等的要义;环保是自然的平衡,自然是生命的圆满。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三课 传统与现代融和

    第三课 传统与现代融和

    传统的文化,是古圣先贤们智慧经验的结晶,但随著时代慢慢发展,有时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便需要有现代法门的增加。因此,传统的不是完全对或不对,现代的也不全然是好或不好,最好能将前人智慧经验的传统,配合现代潮流的发展,彼此融和,才能永远为世人所需要。

    同样的道理,佛教的发展自不能一味的保守传统,虽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但传教的方式可随著时代发展而改变。尤其佛教不但要传统与现代融和,更要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这是佛光教团推展人间佛教的方向,也是佛教发展的时代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然有了具体的成效。

    例如,过去佛教保守传统的苦行色彩,对于建筑巍峨的现代化寺院,以及装设冷气、地毯,使用电器设备,布置富丽堂皇等,即被认为是违反佛制,没有修行。其实佛陀所说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八功德水等,极尽庄严华美,可见信仰佛教不是一定要穷苦寒酸,不是一定要贫穷受苦才叫修行,佛教其实是个富有、快乐、幸福的宗教。因此,为了推展佛教,为了在人间建设净土,今日的佛教已普遍懂得要重视净财,重视安和乐利的生活,重视现代化的设备与弘化方式。

    再例如,在过去佛陀时代,佛陀证悟以后就经常运用各种神通变化来示现,有时不但以身作则,列举本生、本事说明,甚至不厌其烦的「三转琺輪」,乃至用种种譬喻,以及长行的散文、重颂的诗词等方式传教,并且鼓励流通四句偈,赞扬、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等十法行的功德,凡此都是为了摄受众生。现代有作为的佛弟子不辜负佛陀的嘱咐,把传统做创新的设计,例如制作图表、标语、传单、海报,或是出版报刊杂志等;有时用诗歌、格言等智慧语录传播佛法,甚至结合现代科技,运用电台、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正如出广长舌相宣流佛陀的法音。

    过去佛教非常重视行脚云游、旅行参访,甚至经论中经常提到,天人总在饭食经行后,以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现在佛教到了中国,对于朝山礼圣、寺院参访、座谈联谊等活动也都十分重视,因为藉此可以广结善缘、增广见闻。这也是传统佛教的现代化呈现。

    佛陀住世时,每次说法都有天人散花作乐,有飞天歌舞供养,以增加法会的生动,所以当初灵山胜会,佛陀说法时百万人天的盛况,至今犹为世人所传颂。佛陀示教利喜,善于运用各种方便法门。现代佛教传戒,戒师、戒子在请戒时以香花迎请十方诸佛,甚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渔山梵呗与各种佛教赞偈,舒缓和雅的梵音与飞天优美的舞姿,同样能令人心生欢悦。因此,现在佛光山与佛光会也在世界各地道场,甚至国家殿堂等,教导信徒用梵音乐舞赞佛,让法会的讲者、听者可以融和一致。

    过去佛教僧团重视六和敬的制度,现代佛光山教团主要也是以法为中心,强调法治重于人治,讲究制度领导、集体创作、职务轮调、序列等级、僧团立法等,这都是不违传统佛教的现代管理。 佛教重视内心的修为,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现代提倡心理谘商、心灵净化、心灵医疗、心灵改革,无一不是运用现代各种方法,把传统开示于中呈现,乃至佛陀倡导四姓平等,现在主张僧信四众一家,这都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和。

    现代社会讲究企业经营、投资理财;过去释迦牟尼佛也重视经商之道,重视储蓄布施,例如《杂阿含经》说:「种田行商贾,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有了金钱,如何理财投资?《阿含经》也有四句偈说明:「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

    现代人讲究家居生活;过去佛陀时代即重视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例如维摩居士「示有妻子,而修梵行」。现代人重视人际关系,包括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友之间、主雇之间、师生之间等等,在《善生经》中,佛陀对上述种种人际相处之道,均有很好的指导。

    总之,无论是传统佛教或现代佛教,其实都是佛陀的法音宣流,都是要能示教利喜。因此,佛光山的发展或佛光会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传统的佛教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主要有四点: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三、佛法为体,世学为用。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简要述说如下: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简而言之,乃指吾人本具之佛性。横遍十方,依空间上来说,法身无处不遍,无所不在;竖穷三际,依时间上来说,佛性不生不灭,永恒如一。以此真理之妙用,能够了知群我之关系,能够掌握因缘之生灭,能够透彻时空之来去,能够开发内外之宝藏。

    常有人问:「佛光教团,人多事杂,如何管理,令其上下一心,和合无诤?」其理趣在于「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因为横遍十方,便能扩大我们的心胸;竖穷三际,便能拓展我们的视野。知众生刹尘心数,无有国家地域的界限,无有肤色种族的分别,能视众生为生命的共同体,故能甘心奉献,广修供养,圆满菩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做人处事的金科玉律,是领导群众的最佳管理,是事业成功的雄厚资本,是团体发展的根本助力。

    佛光学是人本之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须着重现实生活之圆满。重视身心的净化,家庭伦理的建立,群我关系的融和,自然生命的尊重。念念依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无穷妙用,普门大开,接引各界人等,如《华严经》所言:「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众的慈悲,就没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应用,不能巧妙运用方便,则不能圆成度众的工作。《维摩诘经》云:「慈悲为父,方便为母。」慈悲与方便是令众生入佛知见的最佳要道。

    所谓方便有多门,六根都是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见到庄严堂皇的殿堂而入道,有人聆听钟鼓海潮而入道,有人嗅闻坛场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尝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礼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无常而入道。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众生入道法门众多,寺庙的法会固然可以得度,文艺、书画、素斋、茶道都能引度有缘的社会大众。国际佛光会也针对各种不同的对象,规划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如:妇女法座会、金刚禅坐会、星期儿童班等,以教育儿童,为妇女说法,为金刚开示,就如观世音菩萨的无量神通方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是以无量方便,给予众生慈悲欢喜,令其奉行诸善,增益道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效法观世音菩萨弘法度众的勇猛精神,「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用无尽的慈悲、无量的方便,成就广大无边的教化事业。

    三、佛法为体,世学为用

    面对现代科技文明,信息新知日新月异,佛法应该现代化、生活化,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佛法为体,世学为用,是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意义,是佛法和世学融和的表现,也是佛光学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方向。

    「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佛法之体,是拔苦与乐;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时遍学五明;出家后,遍访诸师外道沙门。因为佛陀贯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对象,应病予药,解脱他们的身心苦恼。

    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佛教徒不能逃遁于山林,而不顾众生疾苦。应该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权、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冲突、优生保健、生态环保、家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赠、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此外,对自蔱、死刑、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复制人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思。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8 13: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佛法为体,世学为用,如:以佛法的缘起观,结合心理谘商课程,让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观,举办各种成长教育,让大家懂得惜福结缘,惭愧感恩;以佛法的轮回观,邀请专家论文发表,让大家明了薪火相传,生死一如。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以缘起中道的真理为体,以四摄六度的方便为用,广纳世间万法,如善财童子寻访五十三位老师,学习世间的天文、地理、医药、算数、航海、贸易等知识,学贯内学外学之后,始入毗卢华藏世界之中。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儒家以世界大同为天下升平和乐的期望;孙中山先生也以「天下为公」做为他草创民国的理想;佛教则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设人间净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的兼爱思想,而佛教除了对人权的维护,更进一步,重视「生权」的平等。此为「众生皆有佛性」、「汝是未来佛」,恭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权利。由于佛教提倡生权的平等,自然跨越国界的藩篱,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异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天下一家,人我一如,是彼此同中存异,不排斥每一个因缘。例如:人的眼睛欣赏自然美景,耳朵聆听鸟语虫鸣,口鼻呼吸清新的空气,供应血液的养份,身上的毛孔虽然微细渺小,却能帮助身体新陈代谢。佛法主张「众缘成就」,不轻视任何一位众生,也不错失任何微小的因缘。

    佛光会的发展与方向,以「天下一家」为出发点,让每个人胸怀法界,成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护自然,爱惜资源。以「人我一如」的同体观,自觉觉他,升华自我的生命,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众生留下善缘,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佛教乃僧俗四众所共有,然而传统佛教却一直以僧团为主,因此使得广大信众的力量未能完全动员,而且造成佛教渐与社会脱节。为了让佛教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的理念,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与需要,国际佛光会于是应运而生。

    国际佛光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然其创会历史应溯源于一九九○年八月十日在台北召开的第一次发起人座谈会。当时有一○八名发起人与会,会中确定了国际佛光会的名称、宗旨、任务、组织章程等主要架构,以及未来筹组工作的重心、步骤与发展方向,并随即于八月十九日联名具函内政部,申请准予筹备。九月廿四日接获内政部覆文准予筹组,自此筹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十一月三日,在第二次发起人座谈会上选出筹备委员王金平、赵宁、潘维刚、曹永杉、陈顺章等三十一人,公推星云为主任委员,同时依法公开征求会员。

    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中华佛光协会正式假台北国父纪念馆召开成立大会,成为国际佛光会的开路先锋。会中,星云经五千余名与会代表选出,担任中华佛光协会会长。当天,李登辉总统特颁贺电,行政院长郝柏村致送花篮,历任内政部长许水德、吴伯雄、邱创焕,以及国防部长陈履安、中央社工会主任锺荣吉、台北市长黄大洲等,均莅会祝贺,典礼庄严隆重,是中华民国历年来最盛大的宗教社团成立大会。

    继中华佛光协会成立之后,在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有法国、英国、德国;亚洲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香港;非洲有南非、刚果等六十多个国家地区也随即成立佛光会,并于同年九月,首先以通讯方式举行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第一次筹备会;十月中旬,假台湾佛光山召开第二次筹备会,世界各地均派代表参加。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在十方因缘成就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顺利在美国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成立大会,并同时举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四千多位来自全球四十五个国家的佛光会代表出席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星云经全体会员议决,当选为世界总会会长;同时选出时任中华民国内政部长的吴伯雄、日本佛教大学校长水谷幸正、香港慈善家严宽祜、澳洲企业家游象卿、斯里兰卡国立大学副校长安那努达法师等人担任副会长。此云集各国佛教菁英的盛会,充份体现国际佛光会国际化与欢喜融和的性格。

    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民社团,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成对象,有别于其它社会团体。佛光会的会员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仅为自己求得心灵解脱、智慧圆满,更以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增进和平尊重的世界为共同目标,是个「自他兼利,同体共生」的团体。佛光会创会以来,一直以教育、文化、修行、服务为发展方向。它的成立,不但使得广大的在家信众拥有更多的机会奉献心力,成为佛教慈善的推动者、文化的播种者、佛法的弘化者与大乘的修行者。尤其每年举办的国际佛教僧伽会议,更把藏传、南传、北传,乃至显密佛教的僧信团结融和在佛陀的慈光之下,是个真正超越国界、种族、宗派的国际性社团,因此普获各国人士的肯定。佛光会目前虽只创会八年,却已在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地区成立了一百三十多个协会、一千多个分会,其中包括廿七个非汉语系协会,会员已达百万名以上,广布在全球各地,另有三十余个国家正在筹备成立协会,甚至南非有逾十万民众期盼成为佛光会员。国际佛光会的创建,是佛光山国际性格的体现,不但实现了佛教国际化的目标,而且已将佛教带入另一个崭新的纪元,并为佛教的未来发展写下新的里程碑。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宗旨,宗旨不但代表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也是每一位成员所应努力的方向。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织对象的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民社团,其创会宗旨有四:

    一、秉承佛陀教法,虔诚恭敬三宝,弘法利生,觉世牖民。

    二、倡导生活佛教,建设佛光净土,落实人间,慈悲济世。

    三、恪遵佛法仪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学,圆满人格。

    四、发挥国际性格,从事文化教育,扩大心胸,重视群我。

    其中,秉承佛陀教法,虔诚恭敬三宝,说明佛光会员是为了成就佛道而聚集在一起,三宝就是信仰的核心,因此佛光会员最基本的修持,应该要恭敬三宝,从而弘扬佛法,普利群生。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法和生活不能分离,离开了生活,也就没有佛法可言。是以佛光会秉持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倡导生活佛教,主张家庭就是修行的道场,佛法不能悖离生活,不能把夫妻视为冤家、儿女说成讨债鬼、金钱喻为毒蛇、名利讲成粪土;反而菩提眷属正可以在佛道上互相扶持,净财越多越能做更多的佛教事业,正当的名利可以激发见贤思齐的上进心,甚至对于现世安乐的追求要更重于死后往生的期待,能够把佛法落实在人间,才能慈悲济世,才能转娑婆秽域成为佛光净土。

    在佛化世间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并将佛法分成五个层次,称为五乘佛法,包括修学三皈五戒的人乘,修习十善禅定的天乘,修习四重圣谛的声闻乘,修习缘起中道的缘觉乘,以及修习六度万行的菩萨乘。六度万行的德目虽然很多,但总括而言,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此,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佛光会员,首先要严持戒律、修习禅定、体证般若,通过三学的完成,才能圆满人格。人格的圆满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会员应当融和五乘佛法,以三学六度为修行的圭臬。

    培养胸怀法界,发挥国际性格,不分地域、种族、国界、宗教,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透过文化、教育,努力推动净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更是佛光会员的责任。因为唯有文化,才能无远弗届,深入各地;唯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净化心灵。

    从佛光会的宗旨可以看出,佛光会员负有弘法利生的任务、有慈悲济世的胸怀、有圆满人格的律仪、有重视群我的性格。尤其,佛光会员有「以世界观弘扬佛法、以人间性落实生活、以慈悲心普利群生、以正觉智辨别邪正」的理念。因为,佛教本来就具有普遍包容的特性,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宗教。因此,佛光会员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将佛法的菩提种子遍洒五大洲,把照亮世间的佛教带向全世界。

    佛光会尤其提倡积极进取的人间佛教,要将佛法由寺庙带到社会,由僧众带到信众,让佛法走入家庭,落实人间。因此,佛光会员为了传播佛法信息,应该学习写作、计算机、发行书刊;为了庄严道场,应该学习插花、布置、建筑;为了便利弘法,应该学习驾驶、演说、各种布教法等等。

    佛光会更透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提供会员更多策划参于的机会,让会员从参于服务中广植福慧,获得法喜,并于日常生活中给予会员们各种的辅导与帮助,在精神信仰上,为会员解决疑难,消除迷惑。

    此外,为了提升信仰的深度与广度,佛光会员平时除了参于佛法研讨外,更要亲近名师、大德,不要为风水、算命、占相、卜卦等迷信行为所支配,不要被富有神秘色彩的邪信所控制,要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培养正知、正见、正行,以正觉智去辨别邪正偏圆,如此除了可以获得自我学习的机会,更能藉著所学去接引大众,从而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业。

    国际佛光会不但有明确的宗旨目标,有崇高的愿心胸怀,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佛光会员更以发扬大乘菩萨精神自许,人人发四无量心,行六度万行,并且发愿做佛陀在人间的化身。当初,佛陀弘扬佛法于五印度,经过二千多年来,今日佛教徒应该光大如来遗教,要把佛法弘扬得更广、更远,所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这便是国际佛光会创会的宗旨与理念,也是全体会员一致努力的目标。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国际佛光会是个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每逢集会结束前,必须唱会歌,以坚定弘法的目标与方向。歌词如下:

    我们的宗旨,从事弘法利生;

    我们的信念,辨别是非邪正;

    我们的精神,效法四大菩萨;

    我们的希望,建设佛光净土。

    我们福利社会,放眼全球;

    我们同体共生,胸怀法界。

    请听!我们的心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请听!我们的心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诞娑婆,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僧信二众组成的佛光会员为共成佛道、续佛慧命而聚集一起,僧众秉承佛陀教法,上求下化,信众则以供养三宝,护持佛法为首务。因此,将佛法深植人心,解决人间忧苦,达到自他兼济的究竟安乐,成为佛光会员以世界观弘法利生的宗旨。

    弘法利生,首先要培养正确的知见。正见是解脱生死的方便,是学佛修行的根本条件,今日社会普遍缺乏正见,姑息邪说异端的横行,影响社会良善风气。因此佛光会员应以辨别是非邪正为信念,效法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寻声救苦;效法文殊菩萨的智慧,开启众生的菩提般若;效法普贤菩萨的大行,遍行一切法门;效法地藏菩萨的大愿,度尽一切有情;让每个佛光会员成为四大菩萨的千百亿化身,共同担负起破邪显正、利益大众的教化责任。

    平等与慈悲是佛教的特色,同体与共生含有平等融摄、慈悲尊重的意义。《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佛光会是一个重视社会福祉的社团,主张尊重有情生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居住地球,应以同体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许,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进而福利社会,不仅著力于关怀贫弱老幼的慈善事业,更要以微妙法音解除众生心灵苦恼。

    诸佛各有其清净国土,娑婆世界虽为五浊恶世,透过佛陀清净心所见,人间也成净土。人人若能奉行六度、四摄法,广结善缘,转憎嫉的人际关系为尊重包容;转人我交征利的处世态度为喜舍成就;六根所触,皆是真善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必定能转娑婆秽域为佛光净土。

    国际佛光会目前计有一百三十余个协会,一千多个分会,近三百万个会员,已然遍布全球五大洲。我们希望依前述所言宗旨、信念、精神,致力推动佛教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同时,能激发各分会的力量,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促进世界的和平,掌握未来的世界趋势,使佛光会具备「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国际宏观,则不论时局如何演变,国际佛光会终能因应世局,光大圣教,使佛光法水恒久长流五大洲。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在现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来频繁之际,佛教也逐渐突破旧有型态,走出山林,进入社会,扩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务,走向家庭,助益国家,进而超越国界而延伸全球。为了促进人类融和,发扬慈悲友爱的精神,国际佛光会应运而生,为历史写下辉煌的篇章。历年来,国际佛光会为推动佛教人间化、现代化、艺文化、大众化,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今,每年例行举办会员代表大会,更推展「主题演说」来作为会员的精神指标与未来努力的行事方向。其简介如下:

    一、欢喜与融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二年于洛杉矶音乐中心)

    世俗之财富、感情、知识、权力等,人人希望拥有,但这一切都可能带来烦恼,其实,最好的是拥有欢喜与融和。我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要本著欢喜做事,要本著欢喜做人,要本著欢喜处境,要本著欢喜用心,更要本著欢喜利世,欢喜修行;而融和,则不但大小乘要融和,显密要融和,而且应扩大到种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所以,国际佛光会是要把欢喜布满人间,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籍,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而能和睦相处。

    二、同体与共生(第二、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三年暨一九九四年于台北国立体育馆、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

    同体是平等观,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众生虽然有男女、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清净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正如佛陀成道时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的宣言,揭开「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同体平等的精神,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

    共生,是慈悲观,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众生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共生是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是无染污的慈爱,是无对待的包容。在工作中没有上下阶级的对待,在日常生活里没有计较的分别。共生,就是人我的尊重与包容,就是自然的共存与共荣。

    大家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应该捐弃我见偏执,彼此守望相助,以同体来推动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来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让地球成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

    三、尊重与包容(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五年于澳州悉尼达令港国际会议中心)

    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此外,我们更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能,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建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四、平等与和平(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六年于法国巴黎会议中心)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吓阻、限武等外在措施所能达成,我们还必须注意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共识来体会平等与和平所散发的喜悦。今日要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场的美德,在生活处事上,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慈悲宽容,消除我执,以达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

    五、圆满与自在(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七年于亚洲香港国际展贸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圆满的境界,如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命的苦乐无常、感情的爱恨恩怨等,总为吾人带来诸多遗憾。在佛教里,无余涅槃、常乐我净的境界才是真正圆满自在的净土。圆满,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思;圆满,是人们最向往,最欣慕的境界,我们应学习从心意的包容、生活的知足、人我的平等、处世的般若、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谐、身心的健康以及自我的解脱上,去体证世间的圆满自在。

    六、自然与生命(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八年于加拿大多伦多星座大饭店)

    自然是世间的实况,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众生生老病死的轮回,都很自然。世间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长;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视人心、人性。唯有尊重自然,顺从自然,我们的心灵才得以解脱,生命才能自由。生命是不在乎一息尚存,而应在于具备有用的价值,除了人,山河大地亦能为人所用,凡对于人间有贡献,也应视为有生命者。故国际佛光会以「自然与生命」为题,期勉大众能在生活中体验自然的定律与生命的尊严、自然的生命与生命的自然、自然的和顺与生命的永恒、自然的生活与生命的佛道;更希望唤起人类的觉醒,珍惜生命的跃动,与大自然结合为一体。

    世间上的每一个人,若能以自然与生命作为生命的实践,必定能使内心自在吉祥、安庭和乐、社会安定,这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圆满世界!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三昧是每一个佛光会员的修行日课,求证解脱是每一个佛教信徒的终极目标。佛光会员以佛光三昧作为日常修持方法,上与佛法僧三宝接心,下与法界众生融和,以闻、思、修三慧及戒、定、慧三学来改进身、口、意三业,务期心境一如,确实实践发愿、净行、忏悔、回向。每一佛子如能依此实修,内能圆满六度万行,外则能建设佛国净土。

    三昧具有等持、正定、正心行处之意。简言之,将心定于一事、一境的安定状态。达于三昧,可启发正智,开悟自性,故有融通自在的含意。在《大日经疏》卷九中,阐释三昧耶具有四种特性:

    一、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义。

    二、本誓:立大愿,修行四无量心、四摄法等,利益无量众生。

    三、除障:戒体护心,得以除灭过去、现在、未来各种恶业罪障。

    四、警觉:对于身心内外世界,时时处于自觉状态,制止放逸、懈怠。

    佛光三昧者,以法界宇宙为心,从一心而开展为身、口、意三业之修持。持之不断,必能心境开展,逐渐含容法界一切众生于自心。以下依次说明佛光三昧四种修持法:

    一、拜愿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8 1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此法与身业相应。首先一唱、一礼,分别礼赞三宝,共三拜。打从内心深处生起希有、难遇、恭敬、向往之心,此心得与清净三宝接心。继之分别顶礼尽虚空界一切三宝,也是三拜。接下来的三拜,首先礼拜教主释迦牟尼佛,其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三者与娑婆人间因缘最深的观世音菩萨,总共九拜。第十拜祈祷世界和平,第十一拜祈祷一切众生同生佛国,第十二拜祈祷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十二拜之后,可依个人专修的佛菩萨圣号,一念一拜,时间长短可自行调整。以下列出十二拜的内容:

    第一拜:唱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赞颂佛宝)

    第二拜:唱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赞颂法宝)

    第三拜:唱念「僧宝清净不思议,身披如来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学无为。」(赞颂僧宝)

    第四拜:唱念「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大觉至尊,一切诸佛。」(礼敬佛宝)

    第五拜:唱念「一心顶礼,尽虚空界,清净圆满,一切诸法。」(礼敬法宝)

    第六拜:唱念「一心顶礼,尽虚空界,慈悲喜舍,一切贤圣僧。」(礼敬僧宝)

    第七拜:唱念「南无娑婆世界,人天教主,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本师世尊释迦牟尼佛。」(礼敬教主)

    第八拜:唱念「南无兜率内院,一生补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礼敬当来下生佛)

    第九拜:唱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礼敬诸大菩萨之代表)

    第十拜:唱念「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身心自在,佛法兴隆。」(祈祷世界和平)

    第十一拜:唱念「代为累生父母,师长朋友,历劫冤亲债主,所有眷属,法界众生,同生佛国。」(祈祷众生得度)

    第十二拜:唱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祈祷发菩提心)

    二、念诵法

    此法与语业相应。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现代人时时处处的修行。佛光三昧提倡的念佛方法共有四种:

    1.欢欢喜喜的念:念佛求生净土,不再受生死烦恼轮回,朝夕与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相处,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居住的是黄金宝地、七宝楼阁,生活问题随意念而解决,又能亲聆弥陀说法。如此观想,心中法喜充满,口中佛号绵绵密密,源源而出,念到体内每一细胞都共同发出踊跃欢喜的赞佛之声,如此可谓欢欢喜喜的念佛方法。

    2.悲悲切切的念:想到无始以来,沉沦在生死大海,遍历六道轮回之苦,头出头没,永无出期,怎不哀伤悲痛?于此烦恼深渊,唯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怎能不感激涕零呢?以此至诚悲切之心念佛,容易与弥陀本愿之心相应,如此感应道交,可谓悲悲切切的念佛方法。

    3.空空虚虚的念:我们生存的世间,虚妄不实;我们四大五蕴的色身,缘灭则散,唯有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从粉碎虚空的心中、口中念出,飘飘渺渺,悠悠扬扬的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如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可谓空空虚虚的念佛方法。

    4.实实在在的念:念佛要身口意三业同时用功,意念要念念分明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好,发出慈悲庄严的光轮,普照世间;身业要恭敬虔诚、端身正坐;口业要声声明白、句句清楚的称念佛号,出乎口,入乎耳,相应于心。

    以上欢喜、悲切、空虚、实在四法兼用,每一方法修持纯熟之后,再换一法,如此可平衡心境,达于圆融无碍的中道观。

    三、禅观法

    此法与意业相应。佛光三昧的禅观法,以慈心三昧为本,修行纯熟,可达到无瞋、无怨、无恼、无恨,世界一家亲之境界,由此招感无量福德,开发无量法喜,具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分两种次第:

    1.发愿修行:佛光人我某某发愿行佛光三昧禅观法,普愿一切众生在佛陀慈光普照之下,慧眼开启,善根普发,痴障烦恼消除。同时发起广大愿心,圆满六度万行,建设人间佛国。

    2.禅观正行:以禅坐方式观想。首先在心中生起喜悦的慈心观,令己身笼罩在欢喜祥和的光明之中,渐次及父母、眷属、一切的佛光人、整个台湾、中国到全世界,乃至法界一切众生均在莲花藏世界圆满佛果。

    四、实践法

    此法以身口意三业共行,与佛心相应。包括四种层面:

    1.发愿:每天晨起,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与诸大菩萨的愿心相应。继之可在食、衣、住、行,职业工作、人际关系或亲子教育上发出各式各样的清净别愿,对境练心。成就一切善德善行,均以发愿为本,愿切则事圆。

    2.净行:以智慧为导引,以慈悲为动力,努力成就他人,尽心接引众生开发菩提心,受持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乃至出家戒。以八正道作为具体的实践方向。

    3.忏悔:修行者,修正行为、思想、观念;忏悔者,清楚明白往昔过患。所以有能力忏悔之人,心智渐趋成熟。《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直至会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才照见往昔生生世世以来的无明烦恼,起心动念间各种行为过患。善于忏悔者,能透视整个缘起的本质、所有行为的起因,觉察到根本的动机与过程不同而导致目标的偏差。又行事只知一方、一隅,未能周遍全局,因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均得于至诚忏悔中渐修渐明,故云忏悔具足无量功德。

    4.回向:回向有如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过发芽、开花而结成累累果实。综合而言,有三种回向:

    (1)菩提回向: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迷向悟。

    (2)众生回向: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下向上。

    (3)实际回向:回事向理、回偏向圆、回执向中。

    以上佛光三昧修持法,融摄一切菩提愿行,得与佛心相应。一人行之,开发自心净土世界;人人行之,集体创作,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普愿佛光大众,力修力行,勿怠勿忽,时时以法界众生为念,共同缔造和乐光明的人类新世纪。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国际佛光会自一九九二年创会以来,短短数年,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至世界五大洲,并且凝聚百万会员服膺在本会宗旨之下,共同推展会务,除了佛光会有崇高的理想目标,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佛光会有统一的仪礼制度,例如:莲花手印统一、佛光会服统一、修行方法统一、唱诵偈语统一,乃至有统一的活动方式、会议程序、礼仪称呼等,使佛光会员得以在「一日佛光会,终身佛光人」的原则下,团结动员,共创未来。兹将佛光会的礼仪要点略述如下:

    一、会议守则

    1.佛光会员要以参加各种会议为主。参加各种集会或活动时,要有守时的观念,参加者应于会议预定时间前抵达,主办单位也应于会议预定时间准时开始。

    2.佛光会员在参加会议、活动时,应穿著会服,以代表佛光会员的团队精神。

    3.举行佛光会各项会议时,开始前必须唱三宝颂及宣读佛光会员信条,于会议结束前唱国际佛光会会歌。

    4.举行佛光会各项会议时,主席致词以简单扼要为主,其它所有发言亦应于三分至五分钟内结束。会前或会中可邀请专家做专题演说,时间以一小时为限。

    5.各协、分会举行会议时,会长为当然主席,并应给予前会长、督导、顾问、贵宾安排特别席位。

    6.各协、分会开会时,可由秘书处派代表做工作报告。

    7.所有佛光会会议之决议案,应不违世界总会之宪章、协会之组织章程,及分会之组织简则为依据。

    8.佛光会员应踊跃出席参加各项会议、活动,如未能参加,应向所属之协、分会请假,并应于会中参于讨论,提供意见,每年不可少于三次发言。

    二、行事简约

    1.凡佛光会员彼此不可共金钱往来,不可借贷,如有经营事业,相互合作,应有正式合约为准则,盈亏均与佛光会无关。

    2.佛光会员不宜以少数特定对象互相结拜,亦不可在会中有会。

    3.佛光会员未经总会同意,不可私自化缘。

    4.佛光会男女会员结伴进出,应以三人以上为宜。

    5.佛光会员如须应邀参加其它社团、道场活动,应由分会长或指派代表率领前往,并应穿著佛光会服。

    6.如逢佛诞节、过年、会员生日或其它节庆,彼此可寄发佛光会发行之贺卡,以表敬意。

    7.佛光会员遇有婚丧喜庆,会员可发动会员主动前往助念,并协助各项事宜,但不得收取任何红包供养。

    8.佛光会员可以彼此参加婚丧喜庆及助念,但不得自做经忏佛事法会。

    9.佛光会员应遵守七事非法:(1)财务借贷;(2)男女不净;(3)邪思邪见;(4)搬是弄非;(5)造谣生事;(6)干涉僧事;(7)擅做法会。

    10.佛光会员之间若发生纠纷,应以七灭诤法为解决之准则。

    三、往来礼仪

    1.佛光会员彼此见面招呼时,应以结莲花手印合掌为礼,彼此之间应以居士、师兄、师姊称呼。

    2.佛光会员彼此每月至少三通电话,与佛光会员谈论佛法,或彼此拜访,以示互相关怀。

    3.佛光会员遇有婚丧喜庆事宜,会长应主动代为与当地道场或总会连络,礼请法师祈福祝愿。

    4.总会与各地分会遇当地会员有婚丧喜庆事宜,可以分会名义致赠花篮、匾额、挽联或奠仪,以示关怀之意。

    四、修持事项

    1.佛光会员应时时奉行佛光会员四句偈的称念,例如:每日早晚课诵后及用餐前(尤其举行宴会时)。

    2.佛光会员每日或早或晚,至少持诵《般若心经》一卷,更应以佛光三昧修持法作为修行日课。

    3.佛光会员除了在修持上精进,更应该在佛学上用功,以《佛教丛书》为基本的佛教教科书,阅读进修,自我充实。并应于道场或佛光会选择一种读书会参加,深入经藏。

    4.佛光会员应于每日早晚读诵佛光祈愿文,感恩发愿,增强信仰的力量。

    5.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是佛光会的目标,会员应阅读佛光出版社等出版之书籍,以增强对人间佛教的理念与精神之认识。

    6.各协、分会每年应庆祝佛光日,可举办各项活动,如园游会、佛学座谈会、才艺表演、佛歌梵呗演唱会、写生或球类比赛等。

    7.佛光会员进出寺院,应至佛前礼佛销假、告假,以示尊敬。

    8.佛光会员行事不匆忙、不急躁,时时念记著四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9.佛光会员应培养七种性格:(1)尊重;(2)包容;(3)平等;(4)喜悦;(5)道义;(6)宽恕;(7)人间。

    10.佛光会员应赚取佛法中的七圣财:(1)信仰;(2)热忱;(3)发心;(4)欢喜;(5)结缘;(6)慈悲;(7)惜福。

    11.佛光会员应于生活中实践、体验「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圆满与自在」、「自然与生命」。

    12.佛光会员应修得七种清净:(1)名称清净;(2)宗旨清净;(3)会员清净;(4)用心清净;(5)来往清净;(6)语言清净;(7)聚会清净。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旨在提供佛光会员作为平日参加活动、自我修持、会员往来等行事的准则,若能人人确实奉行实践,不但能使会务健全运作,对于佛光会员个人的修养、人缘、见闻等,必能有所增长。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一课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第十一课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佛光山于一九六七年开山建寺以来,一直以实践人间佛教的立场,本诸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的慈心悲愿,希望把佛光法水普及到全世界。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佛光山所推展的人间佛教,已经获得国际的肯定与重视。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其精神意涵略述如下:

    一、提倡尊重包容、促进普世和谐

    佛教十分重视尊重与包容,所谓「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佛光山不但尊重异己,包容不同,而且提倡融和。例如:为了融和各教派的佛教而成立中华汉藏文化协会,举办显密佛学会议,召开国际佛教僧伽研习会,促成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美国与澳洲举行,乃至到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令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欧美国家等学法女众,有机缘圆满求受具足大戒,回复男女二众教团完整性的传承,使佛教更趋于健全圆满。

    此外,佛光山与泰国法身寺、韩国通度寺缔结为兄弟寺;佛光山丛林学院与韩国松广寺传统讲院谛盟为兄弟院;在南非成立佛学院,提升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发动对南美洲的巴拉圭、秘鲁、哥斯达黎加,及大洋洲的巴布新几内亚等地的救灾活动;为加入国际佛光会的台湾地区原住民提供出国参加会员大会的各项补助;乃至捐款赞助耶稣教的教会、医院等;星云曾与**喇嘛四度会晤,与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话,应邀为美国议会新春开议举行洒净,率团到大陆弘法探亲等等,希望透过宗教乃至国家、种族之间的尊重包容,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

    二、重视道德伦理、鼓励生活修行

    提倡心灵的净化、注重生活的修行,这是佛光山落实人间佛教的具体方向。多年来除了举办各种夏令营、讲习会、短期出家、八关斋戒、传授在家五戒、菩萨戒等法会活动外,每周六在世界各地道场同时举行念佛共修。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后,为顺应信徒的要求,于每周六、日固定举办假日修道会,提供信徒闻法修行的机会。其它不定期的活动有禅坐、朝山、抄经、礼忏、读书会、才艺班、社区联谊等;又不定期的举办大型活动,如回归佛陀时代、慈悲爱心列车、把心找回来、七诫运动、禅净密三修法会等,透过活动,将佛法自然地带进家庭,成为净化社会的力量。

    佛光山的人间佛教重视佛化家庭,重视信仰传灯,尤其重视佛化教育,因此佛光山创办了多所佛教幼稚园,并且设立托儿所、安亲班、中华学校等。此外,创办普门中学、西来大学、佛光大学、南华大学,希望从教育来净化人心,重整道德伦理。

    人间佛教尤其重视人生礼仪,因此佛光山各别分院均为信徒举行成年礼、佛化婚礼、皈依典礼、丧葬仪礼等,希望透过佛教的生活礼仪,达到「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标。

    三、建设丛林道场、成立菩萨教团

    佛光山是一个以大众福祉为依归的道场,上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悲心,下循禅门祖师活泼善巧的道风,在硬件方面的殿堂布置、法会仪式,皆延续传统精神;在仪制方面的钟板号令、清规制度,无不遵奉丛林古制;在行事方面,以「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六和教团精神为依皈;在时间上承先启后,在空间上遍布全球,三十多年来,建立了现代教团的体制,不但两序平等发展,僧信四众和谐相处,在教团事业的发展上,着重文化、教育的推展。例如,「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以新式标点、分段、注解,重新编印大藏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用白话将藏经翻新,普遍流通;佛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各种新书则透过法务部、教育部送到各监狱及各级学校结缘;《普门》、《觉世》等杂志社发行佛教刊物,以雅俗共赏的文字般若净化社会;另外在各地设立二十多座图书馆、九所美术馆,以丰富的佛教文物艺术美化人生。

    在教育方面,十六所佛学院、四所大学为佛教培养人才;世界佛学会考、国际佛教会议,带动全球各地的学佛风气;佛学夏令营、佛学讲习会、都市佛学院、星期学校,将菩提种子遍洒世界各个角落。

    此外,教士、师姑制度的设立,为在家信众首开安居丛林、学佛修行的先例;国际佛光会的成立,更扩大了信徒活动空间,尤其成立檀讲师制度,让信众与僧众共同担负弘传佛法的责任。佛光山是个有制度、有理想、有弘愿的教团,佛光人以佛法共聚一堂,人人发菩提心,本著「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在海内外百余个道场从事净化人心的弘法工作。中国时报记者吴铃娇在采访佛光山之后说:「佛光山是个弘扬人间佛教的菩萨道场,自了汉不要上佛光山。」诚哉斯言也!

    四、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

    佛法离不开人间,佛光山以人间佛教的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在不同的时空因缘里,秉持佛陀重视现生、示教利喜的本怀,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例如:为了让佛教徒重视现世的生活,佛光山创办佛光精舍,提供老者安单;设立大慈育幼院,抚孤育幼;创设佛光诊所、云水医院、万寿园等,让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山完成;尤其,成立功德主会,让有功于佛教的人士,现世就可以得到功德的彰显,不必等到往生才能获益于来世。

    佛光山重视生活上的化育,不但借助出版佛书、举办讲座、座谈、家庭普照等方式,把佛法带进家庭,融入生活,多年来更透过电台频道弘法,成立电视弘法委员会,制作各项节目,从早期的甘露、信心门、六祖坛经讲座,再到近几年的禅话、法语、说喻等;一九九七年更因应时代的需要,成立佛光卫星电视台,以多元化的方式弘化全球。

    佛光山倡导人间的和谐,鼓励夫妻要相敬相爱,不但注重亲子教育,更重视家庭生活的美满;尤其发挥同体共生的精神,把佛法普遍化、国际化。

    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极乐世界、琉璃净土的指标,只要内心净化,当下就是佛国净土。因此,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为娑婆世界点燃明灯;佛光净土是诸佛净土的总归,人间佛教所成就的,就是佛光净土。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当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之经典根据,比比皆是。

    本课收录佛典经论及祖师大德法语之佳句精华近百条,为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聊作指标,并为「人间佛教」的传承提供确切之证明。

    一、护生环保

    1.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犯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大智度论》

    2.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为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分别善恶所起经》

    3.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大集会正法经》

    4.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法句经》

    5.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其杀业故,故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偷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其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险谷,株杌槎菜;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麤涩恶物,不可触近;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九者、以瞋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尟少。

    以是十业,得外恶报。《业报差别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8 13: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6.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斯得升天。《杂阿含经》

    7.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佛说诸德福田经》

    8.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梵网经》

    9.善求自护者,自护如护命;以平等自护,而等护于命。《杂阿含经》

    10.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杂阿含经》

    11.常具惭愧,悲愍有情,下至蝼蚁,起护念想。《长阿含经》

    二、管理教化

    1.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困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法句譬喻经》

    2.若欲治彼恶行众生,先起慈心,智慧观察,思惟五法,然后当治。何等为五?一者、依实,非不实;二者、依时,非不时;三者、依义,非无义;四者、依柔软语,非麤犷语;五者、依慈心,非瞋心。《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3.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4.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应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5.师教弟子有五事:一、当令疾知;二、当令胜他人弟子;三、当令知之不忘;四、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欲令弟子智慧胜师。《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6.能令学、能教、学使敏、导善道、令属贤友,是师对弟子五事也。《善生子经》

    7.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歎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8.道成乃知师恩,见师即承事;不见者,思惟其教诫,如孝子念父母。《忠心经》

    9.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佛说孛经抄》

    10.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百喻经》

    11.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自不除,能教他除,无有是理。是故菩萨先应自施,自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优婆塞戒经》

    12.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般涅槃经》

    13.谋在多,断在独。谋之在多,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断之在我,可以定丛林之是非也。《禅林宝训》

    14.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禅林宝训》

    15.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禅林宝训》

    16.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

    17.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优婆塞戒经》

    三、家庭人伦

    1.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五分律》

    2.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杂阿含经》

    3.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观经》

    4.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

    5.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佛说善生经》

    6.父母视子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7.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傅御。《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8.妇视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婬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9.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至正安其妇。何谓为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善生子经》

    10.妇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此妇之十四事也。《善生子经》

    11.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长阿含经》

    12.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长阿含经》

    13.女人之法,不当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为端正也;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也。《玉耶女经》

    14.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口,先进姑嫜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瞋;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玉耶女经》

    15.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长阿含经》

    四、断恶修善

    1.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佛说孛经抄》

    2.檀越当以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长阿含经》

    3.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

    4.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歎誉。《增一阿含经》

    5.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也。《六度集经》

    6.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7.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遗教经》

    8.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之!何谓六?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博戏游逸;四为好大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善生子经》

    9.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优婆塞戒经》

    10.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均提童子)

    11.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

    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

    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

    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不变。(唐·永嘉玄觉)

    12.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宋·慈受怀深)

    13.菩萨成就四法,临命终时,诸佛现前。何等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满足;二者、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者、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妙慧童女经》

    五、理财之道

    1.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杂阿含经》

    2.所有财宝皆分为四: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心地观经》

    3.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一分财物留资国用。《大宝积经》

    4.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般泥洹经》

    5.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6.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善生子经》

    7.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优婆塞戒经》

    六、交友之道

    1.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如是四摄法,普摄诸世间。《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2.犹如在于鱼铺上,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佛本行集经》

    3.若有手执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佛本行集经》

    4.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增一阿含经》

    5.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

    6.为人者,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7.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善生子经》

    8.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9.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彸,忧解之;四者、见人贫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10.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较;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11.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12.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13.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穀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佛说孛经抄》

    14.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过去现在因果经》

    15.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大般涅槃经》

    16.菩萨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为四?一者、发言修行,常使相应;二者、于善友所,不覆诸恶;三者、于所闻法,不求过失;四者、于说法者,不生恶心。《妙慧童女经》

    七、养生之道

    1.噉食太过人,身重生懈怠,现世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2.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著世间。《佛医经》

    3.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佛遗教经》

    4.人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佛医经》

    5.步行有五德。何等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饭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七处三观经》

    6.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太子瑞应本起经》

    7.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杂阿含经》

    8.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禅苑清规》

    9.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四分律》

    10.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争;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佛说善生经》

    八、人间生活

    1.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优婆塞戒经》

    2.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六祖坛经》

    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六祖坛经》

    4.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六祖坛经》

    5.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唐·惠能)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三课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第十三课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佛陀最初创建僧团,即以六和敬的制度作为组织结构。何谓六和敬?

    一、戒和同遵:是为法制上的平等。佛陀倡导「以戒为师」,不分种姓阶级,皆以戒律自我规范。

    二、见和同解:是为思想上的统一。以佛陀讲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为大众修持的根本依据,以此巩固教团思想的一致。

    三、利和同均:是为经济上的平衡。凡托钵所得或檀那的四事供养,僧团中弟子皆有权共享。

    四、身和同住:是为居住上的规划。僧团重视团队的精神,僧众不可擅离大众独居,即使是独住比丘,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年资,得到佛陀的认可,方为如法。僧众共修共住,以不侵犯他人为共住的原则。

    五、口和无诤:是为言语上的和谐。以赞美、爱语增进彼此的道业,减少僧团人事的纷争。

    六、意和同悦:是为心意上的欢喜。由于僧团法制的平等,思想的统一,经济的均平,居住的安乐,言语的和谐,大众同住于法喜禅悦中,彼此心意欢喜融和。

    佛陀除了以六和敬建构教团的组织系统,更提出「依戒安住」的理念,维护教团的清净。如:在家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有系统有层次的增进道德,净化身心;出家的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等,这些规范身心的戒律,是为修行者的养成教育。

    佛陀入灭后,佛法传至中国,祖师大德遵循佛陀戒律法制之精神,创丛林,立清规,以序列两职,设四十八单职事,令教团统一,僧众和合一处。祖师大德以清规统理大众,使禅林得以迅速发展,蔚为佛教宗派主流。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开山,教团之组织系统即恪遵佛制,根据六和敬、戒律和丛林清规,订定各项组织章程,期令正法永住,僧众和合,教团发展。其重要的制度列举如下:

    一、人事上的规划:以序列级别做为人事制度的评定。评定之标准,依其学业、道业、事业等三项,做为考核的内容。僧众分五等十九级,列有清净士、学士、修士、开士、大师(长老)五等,如系年老者入道,列为清安士,增加其福利,不做升等之考核。

    人事序列级别之升等,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等之分别。评监程序公开公平,经由「传灯会」初步考核,僧众每人亦可缴交自我评监表,列为评监之参考;再经「宗务委员会」召开人事考核评监会议,并邀请有关的职事列席,听取意见,做最后的议决。凡对升等有不平者,可透过传灯会申诉之。

    另外,由信众入道,加入教团者,以「教士」、「师姑」称之。最高级别为修士级,升等须以加倍之年资计算,维持教团「僧事僧决」的精神。对一般信众的定位,有信徒、会员、护法、功德主等层次,并从中选举老成持重者,聘为信徒代表。此外,有学识广博者,善于讲说者,具有正见者,国际佛光会得聘为檀教师、檀讲师,协助教团之弘化。

    二、职务上的分配:秉持人尽其才之理念,力求开发僧众之潜能,职务上分配原则如下:

    1.长于口才、思想灵敏者:可从事文教事业。例如:讲主、教授、教师、弘讲师、编辑、写作等职务。

    2.慈悲增上、柔和亲切者:可委于知客、汤药、医疗赈济、养老育幼等慈善工作。

    3.勤劳耐烦、组织力强者:可胜任住持、监院、副寺、会务秘书、行政助理等职务。

    4.明因识果、通晓财务者:可承担司库、主计、会计以及出纳等福田工作。

    5.威仪端庄、具备身教者:可任引礼、法务、司仪、悦众等职务,发挥所长。

    一般初学者,以一般性的职务为主,例如:总务、园艺、行堂、典座、香灯、知宾等行单,以培福修慧,自我养成。

    任何职别,一律以头单、二单、三单、四单等,为其资历、能力定位,藉此树立职务之伦理。此外,为令大众有多方学习和全面参于的机会,职务上的任期,有一年、二年、三年的分别。三年任期者,有需要时,可连任一次,届满时须接受人事室之调派。

    三、财务上的制度:以「有权不管钱,管钱不掌权」,做为综理财务之准则。管理财务工作者,为学士级的职事任之,力行「权财」平衡的法制。

    四、福利上的办法:凡佛光教团两序大众,均享有休假、游学、留学、进修、出国旅游、医疗安养等之照顾。其它各项福利办法另有订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8 1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19.不念旧恶:学佛者没有隔宿之仇,要有给人忏悔改过的机会。

    20.修行六根:六根如门户,易受六尘之贼的侵入,学佛当密护六根。

    21.食存五观:「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食存五观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视良药,为疗形枯;为成佛道,应受此食。

    22.朝山参访:朝山拜佛可以折服我慢,参访巡礼可以广结善缘。

    23.抄经礼忏:抄经可以开发智慧,礼忏可以消业增福。

    24.义工服务:担任义工,是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力量和时间的布施。

    25.环保护生: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26.生活正常:衣食住行、各种待人做事、礼仪等正常,就叫生活正常。

    27.知足感恩:知足是解脱欲望缠缚的妙方,感恩是人生最大的拥有。

    28.认错改过:改过才会进步,认错才能增上。

    29.革除陋习:对于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如抽烟喝酒等,要勇于改除。

    30.端正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行立坐卧的四种威仪。

    四、关于体证方面

    悟后的世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为帮助学佛者慕道修行,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体证的德目,略述证悟后的境界。

    1.一心不乱:只有正念,没有妄想。

    2.一真法界:即是佛陀平等的世界。

    3.自性圆成:人人皆能成佛。

    4.证悟中道:三论宗阐扬「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义。

    5.去迷开悟:去除迷误,开启觉悟之门。

    6.即生成就:不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能即身成佛之意。

    7.三业清净:三业,即身、口、意业,三业清净,自得解脱。

    8.往生净土:人逝世以后,能生到极乐世界。

    9.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10.得大解脱:任何时间、地点皆能逍遥自在,即是解脱。

    11.圆满自在:证悟法身实相,进入涅槃寂静,这是人生最圆满的境界。

    12.妙觉佛果:妙觉是菩萨第五十二阶位,已达觉行圆满的果位,因境界奥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

    13.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

    14.悟无生忍: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悟无生忍即了悟法本不生,而达「忍而不忍」的解脱之境。

    15.四种圣果: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四种果位。

    16.证诸涅槃:涅槃分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证入涅槃即能远离生灭。

    17.人我双亡:泯灭人我对待,自他一如,即进入开悟的境界。

    18.了生脱死:了知生命的价值而活得踏实,对于死亡后的世界了无畏惧,亦即认识生死、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

    19.烦恼清净:烦恼即菩提,烦恼净化,菩提自然现前,烦恼清净也是一种解脱的境界。

    20.轻安正观:正观诸法实相,不为烦恼缠缚,自得身心轻安。

    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上述列举的九十条修身德目,希望能提供学佛行者逐步修行,渐次圆满人生。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上)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

    壹、佛光山

    一、佛光山的宗风是什么?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2.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3.学行弘修,民主行事;4.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6.传统现代,相互融和;

    7.国际交流,同体共生;8.人间佛教,佛光净土。

    二、佛光山的宗旨是什么?

    1.以教育培养人才;2.以文化弘扬佛法;

    3.以慈善福利社会;4.以共修净化人心。

    三、佛光山的开山年月日?

    一九六七年(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

    四、「佛光纪元」是什么意义?

    「佛光纪元」的主要意义有三:一是时间上的纪念,以佛光山开山伊始,名曰「佛光纪元元年」,是为纪念十方大众因缘的成就;二是祈愿将佛陀的清净、平等、融和、圆满的光明,普照三千法界;三是确定时间历史,以便于查证。

    五、佛光山十二条门规重点何在?

    1.不违期剃染;2.不私建道场;3.不夜宿俗家;4.不私交信者;

    5.不共财往来;6.不私自募缘;7.不染污僧伦;8.不私自请托;

    9.不私收徒众;10.不私置产业;11.不私畜金钱;12.不私造饮食。

    六、佛光山的法脉传承如何?

    佛光山为临济正宗传承。

    七、佛光山有那些院会组织?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乃佛光山最高决策单位,下设有五院、十会:

    1.五院:长老院、都监院、文化院、教育院和慈善院。

    2.十会: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人间文教基金会、佛光山功德主会、国际佛教促进会、国际佛光会推展委员会、佛光山大学教育筹备委员会、佛光山电视弘法委员会、佛光山宗务策进委员会等。

    八、佛光山最高的行政中心内容如何?

    佛光山最高行政中心为「宗务委员会」,由僧众以民主投票方式,选出宗务委员九人。

    九、佛光山的人事制度组织内容如何?

    (一)个人资历:

    1.僧众:分五等十九级。

    (1)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

    (2)学士:共六级,每级二至三年。

    (3)修士:共三级,每级三至六年。

    (4)开士:共三级,每级五至十年。

    (5)大师(长老)。  

    2.教士、师姑:共分三等十二级。

    (1)清净士:共分六级,每级一至三年。

    (2)学士:共分三级,每级三至六年。

    (3)修士:共分三级,每级五至八年。

    (二)职位分类:依各人于本山及相关事业中担任的行政职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资深者,保持佛门伦理;一方面鼓励后进者,提振组织的朝气,将人力作弹性运用。

    十、佛光山徒众晋升的标准有何依据?

    1.学业:社会学历、佛学教育程度及经藏研究等。

    2.事业:对寺院的贡献、服务时间长短等。

    3.道业:个人品格、操守、修行等。

    十一、如何才能成为佛光山的功德主?

    根据佛光山功德主会的组织规章,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即可聘为功德主:

    1.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生事业捐献净资者;

    2.热心参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3.发心服务多年,道心坚固者;

    4.贡献智慧有具体成效者;

    5.协助度众皈依卓有成绩者;

    6.参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7.文字著作宣扬佛法有贡献者。

    十二、佛光山封山后,如何才能上佛光山参访礼拜?

    佛光山的朝山修持,于一九六七年开山即开始。佛光山封山后,信徒、社会大众可向佛光山各地别分院登记申请,经核准,即可入佛光山参访、礼拜。

    十三、如何参加「假日修道会」?

    佛光山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封山后,由于信徒不断提出回山修持的请求,因此,经宗务委员会开会决议,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七日起,每周六、日举办「假日修道会」,定时局部开放给信徒来山修持,共有礼忏、禅坐、念佛、朝山、抄经、八关斋戒、佛学讲座、头陀义工、亲子营及青少年营等十门课程。信徒及社会大众可向佛光山各地别分院登记,或经由网络、电话、传真至佛光山寺报名即可。

    十四、如何才可参观「佛光山宗史馆」?

    佛光山宗史馆平时不开放,须经事先申请,得到通知后,欢迎入馆参观。

    十五、佛光山经常性提供信众修持的单位有那些?

    佛光山经常性提供修持单位有:禅堂、净业林、抄经堂、各殿堂等;信徒、社会大众可向佛光山巡山知客组,或至各地别分院登记报名参加。

    十六、佛光山有那些弘法上的成就?

    1.建立现代教团:两序有级,僧信四众。事业基础,文化教育。

    2.发展国际佛教:佛光协会,跨国道场。国际会议,宗派交流。

    3.阐扬人间佛教:生活法语,人生礼仪。家庭佛法,社会运用。

    4.促进两岸交流: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佛教为缘,融和为本。

    十七、佛光山派下道场依规模大小如何定名?

    1.「别院」:设置于人口超过一百万的都市。

    2.「分院」、「讲堂」或「道场」或「学舍」:设置于人口超过二十万的县辖市。分院之建筑外观多仍维持传统寺院形式,讲堂、道场或学舍则多位于都市现代化高楼中。

    3.其它设于乡镇地区的名为「禅净中心」或「佛光缘」。

    十八、佛光山海内外有多少别分院?

    目前佛光山国内别分院共有六十二所,海外则有九十八所。另外,佛光缘则不在此数之内。

    十九、佛光山各地别分院设立的因缘如何?举例说明。

    佛光山效法佛陀弘扬佛法于五印度的弘愿,三十余年来披荆斩棘,于全球开创一百多个别分院。建寺过程中,因为文化、国情、宗教信仰等不同,受到诸多的障碍,每一个寺院的建寺过程,都有一段艰辛感人,乃至不可思议的因缘。如:美洲第一所别院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南非南华寺、荷兰荷华寺、基隆极乐寺、新竹法宝寺、彰化福山寺、嘉义圆福寺、善化慧慈寺、台南福国寺等。

    二十、佛光山道场发展方向?

    1.传统与现代融和;2.僧众与信众共有;

    3.修持与慧解并重;4.佛教与艺文合一。

    二一、佛光山如何从事慈善事业?

    「以慈善福利社会」是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因此,在本山设有慈善院办理相关慈善事业。慈善院下有慈悲基金会、佛光诊所、云水医院、冬令赈济会、急难救助会、友爱服务队、观音护生会、器官捐赠会、社会教化处、大慈育幼院、兰阳仁爱之家、佛光精舍、万寿园、老人公寓等,为广大信徒及社会大众服务,俾使终其一生皆能受到佛光法水的照拂与润泽。另外,在海内外别分院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慈善救助,如赈灾、敦亲睦邻、急难救助等。

    二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内容如何?

    佛光山本著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济世的本怀,创设「佛光山慈悲基金会」,内容有老人福利、儿童福利、残障福利、贫困病患医疗补助及举办义诊、低收入户之照顾、急难救助、僧伽病患医疗救助、贫困丧葬补助、志愿服务之办理及推广、器官移植之补助等。

    二三、何谓「云水医院」?

    佛光山云水医院成立于一九七六年,原称为「佛光山施诊医疗队」,乃鉴于佛光诊所虽能免费为贫困患者服务,但对于偏远地区贫困百姓,因交通不便,仍有就医之困难,故成立「弘法义诊车」,以佛光山各别分院为据点,如行云流水一般,穿梭巡回全省各地,将医疗送到偏远地区。每天经常有二十余部云水车医疗服务,每天受惠民众约千余人不等。

    二四、佛光山有那些养老、育幼事业?

    佛光山为发扬传统敬老孝道精神,设有「兰阳仁爱之家」、「佛光精舍」以及与高雄县政府合办,成为全省第一家公办民营的老人公寓「凤山崧鹤楼」,以期为老人提供一个安顿身心的佛光净土。

    此外,佛光山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福利幼童,于育幼事业设有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台南慈航托儿所、台南天惠托儿所等。

    二五、佛光山的教育事业现况如何?

    以「教育培养人才」是佛光山的宗旨之一,因此自佛光山开山以来,即未尝一日稍怠,积极朝此目标迈进,目前教育事业主要分为三类:

    1.僧伽教育:海内外共设有十六所佛学院。

    2.社会教育事业:包括五所幼稚园、一所小学、二所中学,四所大学;此外,亦有胜鬘书院、都市佛学院、佛光青年中心等。

    3.信众教育:不定期举办信徒讲习会、干部讲习会、义工讲习会、短期出家修道会、五戒菩萨戒会、世界佛学会考等。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中)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中)

    二六、佛光山办了几所大学?

    1.美国西来大学:位于洛杉矶柔似蜜市。创办于一九九一年,是美国加州第一所佛教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佛教徒在美设立的第一所国际性大学。

    2.嘉义南华大学:位于嘉义大林镇,一九九六年秋开始招生,首创全国大专院校不收学杂费制度,以回馈社会,及有心向学者。

    3.宜兰佛光大学:位于宜兰礁溪林美山。其理想为建设一所注重人文教育的精致大学,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

    4.大陆湖北的弘道大学,正筹办中。

    二七、佛光山办了多少中学、小学、幼稚园?

    佛光山曾和南亭、悟一二位长老共同创办智光商职,后独创普门中学国中部,普门高中、高职;近正筹设阿里山中学;小学有均头国小;幼稚园则分别有宜兰慈爱幼稚园、台南慈航幼稚园、善化慧慈幼稚园、佛光山普门幼稚园、新营小天星幼稚园等。

    二八、佛光山于全世界设有多少中华学校?

    佛光山中华学校分布于全球各别分院,有美国洛杉矶西来寺、科州丹佛讲堂、内华达州莲华寺、佛光山纽约道场、加拿大爱民顿讲堂、澳洲中天寺、南天寺、南天讲堂、墨尔本讲堂、南非新堡禅净中心等数十个。除了帮助当地华侨子弟继续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外,也是当地的国际文化交流重地。

    二九、何谓「信徒大学」?

    信徒大学位于台北三峡,预计在公元二千年四月完成。入学的资格为正信之佛教徒。信徒大学为「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规划筹办,是佛光山一所提供信众终生学习和教育的大学,并以信、解、行、证为信徒教育的主旨。解门,包含有各级佛学课程的教授及社会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讲习;行门,则有禅、净、密、律不分宗派的修持,设有禅坐班、念佛班、抄经班、读经班、朝山等活动。且分有短期、长期、不定期等进修的课程。

    三十、佛光山于全世界设有多少佛教学院?

    目前佛光山于全世界共设有十六所佛学院,分别是:中国佛教研究院、佛光山国际学部英文佛学院、日文佛学院、外籍学生研修班、佛光山丛林学院女众学部、男众学部、基隆女子佛学院、福山佛学院、东方佛教学院屏东学园、沙弥学园、美国西来佛学院、马来西亚东禅佛学院、非洲佛学院、澳洲南天佛学院、香港佛教学院、印度佛学院等。

    三一、如何报考佛光山丛林学院?

    可向佛光山各地别分院,或由网络,或直接电话向佛光山丛林学院报名即可。

    三二、何谓「沙弥学园」?

    佛光山沙弥学园,创设于一九六七年,专收国小毕业之男童,施以解行并重教育。授课内容包括基础佛学、五堂功课、国文、各种语文及计算机等,平日亦安排有出坡、行堂等,从作务中广结善缘,培植福德;此外,背诵经咒、朝山、禅坐、撰写日记等,也都是令沙弥提升自我观照力的课程。学业完成后,可继续进入男众学部就读。

    三三、佛光山的文化事业现况如何?

    佛光山的文化事业有编藏处、觉世月刊社、普门杂志社、佛光文化事业公司、佛光山视听中心、佛光书局、佛教文物流通处、佛光缘美术馆、香海文化事业公司、如是我闻文化公司等,均能不断地编印藏经,出版各类图书、发行杂志、提供书画、录像(音)带、唱片、影(音)光盘等,肩负起为大众传播法音的责任。

    三四、佛光大藏经编印的内容及其特色何在?

    有鉴于传统经典的名相术语繁多,一般人虽有心学习,亦不得其门而入,佛光山遂于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由星云主其事,集海内外僧俗学者,将历代藏经重新整理、分段、标点、考订及注释,并加上经题解说和索引,而编出一套现代人人能读易解,能信易行的佛教圣典,助长佛法的延续与流传。

    《佛光大藏经》计有十六类,分别是《阿含藏》、《般若藏》、《禅藏》、《净土藏》、《法华藏》、《华严藏》、《唯识藏》、《秘密藏》、《声闻藏》、《律藏》、《本缘藏》、《史传藏》、《图象藏》、《仪志藏》、《艺文藏》、《杂藏》等。目前已完成有《阿含藏》十七册、《禅藏》五十一册、《般若藏》四十二册及《净土藏》三十三册等。发行以来,曾赠予海内外各大学、图书馆、学术单位、机关学校、学者教授、佛教界团体、道场、传播媒体等,颇受各界好评。

    三五、《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有何特色?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全套共一百三十二册,所选择的经典皆具有历史意义的深远性、中国文化的影响性、人间佛教的理念性。每册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宝藏》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并具有四大成就: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粹,可说是一部划时代的白话佛典菁华。

    三六、佛光山于全世界各地设有多少图书馆?

    佛光山成立之图书馆包括:西来大学图书馆、南华大学图书馆、新竹无量寿图书馆、佛光山民众图书馆、大慈庵图书馆、大慈育幼院儿童图书馆,及丛林学院研究馆、男众学部图书馆、女众学部综合图书馆、国际学部图书馆等海内外十六所佛学院图书馆。此外,佛光山海内外百余所别分院亦皆设有图书馆,如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等。

    三七、《佛光大辞典》何以得到优良图书类金鼎奖?

    一九七七年,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集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之员生二十余人暨佛、文、史、哲及精通梵、巴、英、日文等学者,由慈怡法师主编,费时十年,完成一套八册钜著《佛光大辞典》。本辞典拥有二万二千六百零八条辞汇,七百万言。尤以解说深入浅出,更配以相关图片补文字诠释之不足。凡一般术语、名相、人氏、地名、寺院庵堂、宗派教义、典籍词章、法器仪规、艺术建设、掌故公案,均在搜集之列,并作翔实介绍。此外,为便于读者查阅,另备有「索引」一册,使检索便捷。又本辞典内文中,凡一事一物,均载明经典出处;凡古今人物,均在搜罗编列之内。引证之广,涉猎百千经论;解说论议,容摄诸家言词。可以说本辞典已等于是现代人之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因此,本辞典于一九八九年荣获优良图书类金鼎奖。

    三八、佛光书局及文物流通处,在弘法上担任何种任务?

    本山为让佛教徒方便请购各类佛书、法物、佛教录音带、录像带等,于各地别分院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并于海内外各地设有佛光书局,带动国内外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扬。

    三九、香海文化事业公司内容如何?

    除佛光出版社外,成立于一九九七年的香海文化事业公司,主要做为佛教文化与社会传播的桥梁。举凡佛教图书出版、影音发行及文物流通,藉由香海的普遍发行,让社会大众有缘接触佛教。

    四十、如是我闻文化公司如何推动「法音宣流」?

    如是我闻文化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七年。以「如是我闻」为名,是希望以阿难尊者弘传正法的使命作为精神指标,传播与制作优良质量的音乐,并藉由美好的音乐来净化社会,改善身心环境。

    四一、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的具体贡献有那些?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2.青年学佛风气日盛;

    3.在家弟子弘扬佛法;4.传播媒体重视佛教;

    5.佛教文物广泛流通;6.佛教梵呗受到重视;

    7.佛光人会蓬勃发展;8.教育学界肯定佛教;

    9.政党人物实践佛教;10.演艺人员皈依佛教;

    11.佛学会考成绩辉煌;12.弘法布教跨国越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9-30 11:32 , Processed in 0.0531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