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189|回复: 0

卍续藏第22册No.0413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9 14: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13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13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No. 413-A 观经直指疏序

  非佛作心。不厌娑婆而造十恶。非心作佛。不欣极乐而行十善者。凡夫也。佛外有心。知苦集而观察三界如牢。心外有佛。慕灭道而不信他方刹土者。二乘也。是佛作心。度众生而不住涅槃。是心作佛。修万行而不住生死者。菩萨也。即佛即心导三乘而入一乘。即心即佛。摄九界而归佛界者。如来也。所以无量佛出净土而来秽土。改浊还清。二大士引恶人而到善人。革凡成圣。国王现逆顺之境有感有应。世尊示折摄之门。为避为趋。是心作佛之教。于是乎兴。是心是佛之理。于是乎显矣。盖教能诠行。理由观彰。行开三种。观分十六。行行称真如之性。观观宗法界之心。日落悬鼓于西方。水起琉璃于乐土。树盖现十方之尘刹。池水演三宝之玄音。地内映宝珠之色。界上总楼阁之观。华座本是愿力所成。圣像不离心想而变。欲睹全体之金容。先瞻眉毫之玉相。观音上顶于佛果。势至下动于含灵。然后普观自身之能生。杂想三圣之所现。金刚台上之以上。宝莲花中而又中。化佛流光。下品得往。总之境不离心。事依理显。观心妙也。时时住唯心之安养。究理尽也。念念见理具之阿弥。由此国太夫人。悟即心是佛。忍证无生。诸天侍女。了作佛是心。记发无上。真所谓火内之莲花。海中之舟楫。病客之良医饥民之美膳。未有甚于此经者也。故得阿难受持于王宫。耶舍传译于宋世。天台智者。解说于隋朝。清凉国师。备释于唐代。讵知言近而旨远者。宜若登天之不及。文简而义周者。奈何坠地以无闻。因之一心投佛。三复斯文。遵贤首之宗承。秉帝心之观道。集成略疏。名为直指。若曰智辨无碍。有惭往哲。法门增广。无愧今心。将使诸佛心内之众生。在在观即心之诸佛。众生心内之诸佛。常常迎作佛之众生。生佛与心。同归法界。是则此疏之作。宁不为西方之直指也欤。欲往彼国而虑乎蹊径者。请沉玩于斯焉。

  时
康熙癸亥年闰六月初八上弦日灌顶行者续法题于慈云观堂

  No. 41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归命释尊诸圣贤  西方无量佛菩萨
 愿承三宝大慈悲  冥被疏之与经合
 传流无尽法界中  见闻说者皆开豁
 回兹胜德利群生  同证菩提安养乐

  △疏此经义。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辨定时会。四教义分齐。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局。八翻译传授。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后详释义相(十)。

  初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

  华严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成就如来出现。今说观经。亦多因缘。

  一为拣娑婆苦。多恶逆人。当厌舍故。二为显安养乐。聚佛菩萨。应欣取故。三为宣扬三种净业。前后有胜劣故。四为开示十六观门。事理有浅深故。五为的明是心作佛。成念佛三昧故。六为直指是心是佛。悟身中佛性故。七为令信称佛名。但十念。顿饶益故。八为令知带惑业。亦往生。渐断证故。九为度七趣男女。皆可到彼净土故。十为引三乘权小。尽得归于佛界故。

  由兹十义。说此经也。

  △二藏乘分摄

  二藏乘分摄者。

  藏有二。一三藏。经律论也。此经明观。经藏所摄。二二藏。声闻。菩萨也。此观三圣。菩萨藏摄。

  乘有四。一小乘。声闻四谛法也。如羊车。二中乘。辟支因缘法也。如鹿车。三大乘。菩萨六度法也。如水牛车。四一佛乘。诸佛菩提涅槃法也。如白牛车。今教念佛。疾成佛道。一乘所摄。

  分谓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颂。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议。今此经者。契经。授记。因缘。方广。未有。譬喻六分所摄。何者。以是长行直说。侍女悉记。因请方施。广陈观法。台光现界。冰类琉璃故也。

  △三辨定时会

  三辨定时会者。

  时有三。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所谓初善。日初分时入也。二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所谓中善。日中分时入也。此一时内。转开三照。初转照时。为下根转小乘**。中转照时。为中根转大乘**。后转照时。为上根转一乘**。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所谓后善。日后分时入也。此当中转时说。谈念佛门。引摄凡小入大乘故。

  会有五。一华严会。直显教也。二阿含会。隐实教也。三深密会。引摄教也。四妙智会。融通教也。五法华会。开会教也。此当深密会摄。以方广大教刹海之谈。诸佛菩萨甚深行愿。皆是引摄教会诸法相故。应如法思之。

  △四教义分齐

  四教义分齐者。开二。

  先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教相有五。初小乘教。但说我空。不显法空故。二大乘始教。但说法空。未能尽理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有不成佛故。三终教。明如来藏。方尽极说故。亦名实教。悉当成佛。称真实理故。四顿教。唯辨真性。不谈法相故。五圆教。法界性海。缘起无尽故。今此经者。属后三教。是心作佛。终也。是心是佛。顿也。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圆也。

  次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法义亦五。初唯一心为本源。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华严一真法界无障碍心。圆教也。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顿教分齐也。始教中空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空宗人。不知如来遣相处。以为显真性。故非彼分。二者。心生灭门。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终教分齐也。分教中识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相宗人。不知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故非彼分。三依后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破相宗齐此觉义。以为清净本然之地。以彼宗未明真空相。即真如心性。故说诸法无不是空。纵有一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念相者。即是法身。依此法身。说名为觉。故空宗诠法。唯齐觉义。四依后不觉义生三细。一者。业相。二者。转相。三者。现相。唯识宗齐此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以彼宗未明此三细等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故相宗诠法。唯齐业识。五依后现相生六粗。一者。智相。法执俱生也。二者。相续相。法执分别也。三者。执取相。我执俱生也。四者。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也。上四。皆惑道。五者。起业相。业道也。六者。业系苦相。苦道也。小乘教唯齐第三。但断我执。未证法空故。人天乘唯齐第五。但知善恶业相。不识二执惑故。下文明法界无尽身佛。圆演三心六念百千陀罗尼法。即一心总相法也。遍满虚空中大身佛。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真如也。无量无边高出一切世界上身佛。具说大乘实相因果。即生灭也。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真实身佛。说大乘般若。发无上道心。即觉不觉义也。高恒河沙由旬具足身佛。说百法明门。住欢喜等十地。即三细义也。丈六身佛。说四谛门。具足戒法。即齐执名义也。八尺身佛。赞归戒孝养仁慈善法。即齐业苦义也。此经通诠本末。义理深广。明矣。

  △五所被机宜

  五所被机宜者。料拣有二。一具三慧。佛地论云。菩萨履三妙慧。得于净土往还。一者闻。佛法历于耳根识也。二者思。观道想于心意内也。三者修。净业行于身口外也。下文夫人请云。愿遣为说。令我见闻。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如来诫曰。汝当谛听。善思念之。一心受持谛观彼佛。后况显说。但闻佛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若无三慧。即非器矣。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二赀三粮。一者信。信有净土。心不疑贰也。二者愿。愿求往生。心常乐欲也。三者行。行念佛法。心无间断也。下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善根回向。发愿往生。修行六念。具诸戒行。是知信。则地狱蒙光。脱苦往生。不信。虽二乘不生。如五百声闻。不见舍那神力。愿。则饿鬼畜生等。来生我刹中。不愿。虽积行菩萨难往。出现品云。菩萨于无量劫行六波罗蜜。若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行。则五逆邪定。亦能灭罪见佛。不行。虽禅戒人天亦被移他土。又有愿行而无信。则从胎生处于疑城。有信行而无愿。如悠悠念佛。临终不得往生。有信愿而无行。如众多障碍牵缠。不念佛者。故具二缺一。具一缺二。皆非机也。华严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若总收者。无论闻与不闻。信与不信。或顺或违。或赞或毁。皆为所被。毁如骂常不轻。违如十仙外道。不信者。大本云。疑城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得离彼处。往诣佛所。不闻者。大本云。无量寿光照三途时。解脱众苦。即得往生。故知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圆觉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涅槃云。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此之谓也。

  △六能诠体性

  六能诠体性者。略开四门。

  一随相门。又三。初声名句文体。此之四法。皆属能诠。体用假实。二相赀故。下云。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下云。善解义趣。三六尘显法体。光台树网。同演妙音故。下云。水流光明。宝树凫雁皆说妙法。

  二唯识门。前三教体。皆自识所变故。下云。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诸佛。

  三归性门。识性体空。唯真如故。下云。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四无碍门。谓前理事交彻。心境圆融故。下云。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是则此经。四门通取为教体矣。

  △七宗趣通局

  七宗趣通局者。

  先通辨诸宗。有六。一随相法执宗。阿含俱舍诸经论也。二唯识法相宗。深密瑜伽诸经论也。三真空无相宗。般若中观诸经论也。四藏心缘起宗。胜鬘起信诸经论也。五真性寂灭宗。楞伽佛性诸经论也。六法界圆融宗。华严十地诸经论也。今此经宗。当第四门。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后唯明此经。又有总别。总以一心观想念佛为宗。愿生西方见佛安乐为趣。别者五对。一教义对。教修福作观为宗。达三种业十六门义为趣。二事理对。举观行事相为宗。显法界理性为趣。三境智对。所缘依正佛生境为宗。能观心眼分明智为趣。四行位对。三心六念行为宗。四果十地位为趣。五因果对。不退道心。直至等觉因为宗。生方见佛。圆成妙觉果为趣。此之五对展转相由生起者也。

  △八翻译传授(二)

  先总明部类差别。

  八翻译传授者有二。一部类部。谓此观无量寿佛经也。类又二。一大本。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名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三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四名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二小本。一名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又亦部亦类者。鼓音声王经也。非部非类者。宝积第五。无量寿如来会。楞严二十四。势至念佛圆通章。华严行愿品末。以十愿王。导归乐土。法华药王品终。读诵斯经。得见阿弥。是也。

  △次别出译人名代。

  二译人者。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疆良耶舍译也。刘宋。标代。姓刘。国号宋。南北朝时也。西域。约处。三藏。显德。通经律论故。佛法诲众。名为法师。疆良耶舍。此云时称。出名。译者。翻梵成华也。表行。名义集云。耶舍。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文帝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天台疏云。此本是宋元嘉时疆良于杨州译也。

  △九总释经题

  九总释经题者。

  题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者。觉也。觉了真妄性相故。佛地云。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花开二喻。故名为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者悦也。八音远被。畅悦佛口及机心故。既云佛说。拣非菩萨天仙化人说也。观。能观智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所缘境也。无量者。如来功德。无尽量故。寿光。略举恒沙性德中一。应化随缘现为寿命。有始有终。权智事法界观。报身以智慧为寿命。有始无终。实智理法界观。法身真如性为寿命。无始无终。中道智理事无碍法界观。法界身法界心为寿命。有无俱泯。法界无尽智事事无碍法界观。若以两佛料拣。一化身寿。有量之有量。如释尊八十唱灭。大论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佛身土。此则缘促同促也。二应身寿。有量之无量。如阿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大本云。声闻缘觉。智力共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法藏愿云。设我寿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有无胜国。其中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大论云。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余处众生好故。佛寿应长。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坚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有齐限。人天莫数。此则缘长同长也。三报身寿。无量之有量。金光明经。四佛为信相菩萨说云。海滴山斤。地尘空界。可知其数。无有能知如来寿者。法华云。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四法身寿。无量之无量。涅槃经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五法界身寿。有量无量。俱泯不立。华严云。法界非有量。亦复非无量。牟尼已超越。有量及无量。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大本明阿弥陀。具足五智。一佛菩提智。二大乘广智。三不可称智。四不思议智。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由此故有五种慧光。缘照五教众生法界也。身光又二。一常光。无放不放。如圆光百亿三千界等。二放光。即眉间顶上口齿脐足之类。行者当以真实智观智光。方便智观身光。佛亦三。一本觉佛。涅槃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力士额珠。此则全觉全迷。起信云。依此平等法身。说名本觉。下云。是心是佛。二始觉佛。依本觉内熏之力。发心观行修证。此则觉而未尽者也。故起信云。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下云。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于中又三。一名字觉佛。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法华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如须达闻名。身毛皆竖。下云。但闻佛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起信云。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灭后念。令其不起。称为名字觉也。二相似觉佛。楞严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下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起信云。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也。三随分觉佛。楞严云。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于大菩提。已得通达。觉通诸佛如来境界。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下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起信云。法身菩萨。觉于念住。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也。三究竟觉佛。历超十二位。方尽妙觉道。如十五夜月。圆满具足。此则无所不觉者也。起信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生起。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下云。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于三中。究竟佛也。经中详十六观。独举第九者。举主该伴。举正摄依。举果彻因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5 16:47 , Processed in 0.0372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