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47|回复: 0

卍续藏第62册No.1173西归直指-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30 1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2 册 No. 1173 西归直指》

卍续藏第 62 册 No. 1173 西归直指


  西归直指卷之二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疑问指南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不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悟得无生法忍者。一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萨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冤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着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乃舍此求彼。欲生西方。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先净心。何乃不求净心而求净土。

  答。欲生西方者。谓是舍此而求彼。则不欲生西方者。独非舍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两无所求。是执断见矣。若云彼此两无所舍。是执常见矣。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故虽炽然往生。不碍无生之理。至于心净佛土净之说。有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见求生者之心必非净。而不求生者之心反为净耶。若言乎事。与其净此心以居五浊恶世。何如净此心以居极乐莲邦耶。况居浊世者之求净而不净。在莲邦者之不求净而自净耶。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而乃偏求一佛净土耶。

  答。诸佛净土。固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一处。三昧难成。故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无异生一切净土也。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无量无边。随念一佛。皆得往生。何为偏念阿弥陀佛。

  答。有三因缘。一。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有缘故。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今娑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称阿弥陀。将来众生福薄。法欲灭时。诸经皆去。独有阿弥陀经迟去百年。非其验何。一。因本师释迦如来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甚广。独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弥陀。苟非至切至要。胡为再四谆谆。一。因十方诸佛皆作证明故。盖净土法门。系难信之法。故世尊每说阿弥陀佛。即有十方如来。共作证明。以见不可不信。然则欲修净业者。安得不专念弥陀哉。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未断。一毫福德未修。若西方净土。已是超出三界。过于天帝天仙百千万亿恒河沙倍。凡夫念佛。安能遂生其国。

  答。此仗阿弥陀佛之力。非藉自己之力也。譬之跛人行路。终日不能数里。若乘转轮王之象宝。一朝能历四大天下。又如寒士欲亲近帝王。倘从州县小试。以望登科甲。位通显。则难而未稳。若能托胎而为王子。不过旬月之间。便与帝王同为一家。往生者之专仗佛力。亦犹是也。修行人若不求生净土。仅在恶浊世界修持。则头出头没。不知经若干年劫。尚不能成一罗汉。何况至于菩萨地位。若修净土法门。只要精进修持。一心不乱。现世便可往生。竟从西方修行。永不退堕。直至成佛。最为捷径。譬如竹中之虫。向上欲出。必要咬穿无数竹节。不胜其苦。若识得从旁便可咬穿。则横出甚易。所以修净业者。谓之横出三界。而何疑凡夫之不能遂生也。

  第六疑

  问。九品之中。下三品多是恶人。止因临终念佛。所以往生。万一既生彼国。仍有邪见三毒。柰何。

  答。只愁不生。不愁生后复恶。其中盖有五因缘。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持故。二者所愿如意。无所贪求故。三者宝树花鸟。咸宣妙法故。四者纯以菩萨为良友。恶缘永断故。五者寿命长远。历劫修持故。所以一生西方。直至成佛。永不退转。良有以也。

  第七疑

  问。继释迦而成佛者。即弥勒菩萨。今现在兜率天宫说法。人能修上品十善。便生其处。何不往生兜率天宫。亲侍弥勒。将来下生成佛之时。随之而下乎。

  答。上品十善。固得生天。但欲必生兜率。恐亦未稳。不观弥勒上生经乎。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试问修十善者能之乎。若阿弥陀佛。但得持名。无不摄受。较之广修十善者。其易数倍。况兜率天宫。多欲界退位天子。天女之多。不可胜计。天人见之。往往耽染。何况凡夫。萨遮尼乾子经云。诸天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较之西方。万不及一。又况纵见弥勒。未护圣果。一生净域永不退转乎。

  第八疑

  问。凡夫宿世今生。广造无量恶业。临终十念。云何遂得往生。

  答。今世造恶。临终十念往生者。必其宿世修行。今生不过一念之迷耳。不然。临殁之时。恶缘必至矣。安能反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乎。即教以念佛。彼安得而听信乎。况彼念佛之时。必其幡然觉悟。痛悔前非。大怖切心。万缘齐放。止认西方一条路。更无别处可回头。如此念佛。虽然一句。可当千声。所以十六观经云。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果能办着此种精诚。又加以宿生福业。佛来接引。夫亦何疑。

  第九疑

  问。极乐国土。去此娑婆世界。尚有十万亿佛土。如此辽远。凡夫岂能即到。又闻女人根缺。及二乘人。皆不得往生。信乎。

  答。道远难去者。形也。一念可往者。心也。念佛者生彼国土。只在此心。非挟此形骸以往也。如人梦游他国。虽在千万里外。一呼便醒。岂因道近易觉。道远难觉耶。女人及根缺不生者。谓极乐国土。无有女人。及根缺之人也。非谓女人及根缺者。不得往生也。若女人不得往生。则韦提希。(阿阇世王之母)与五百侍女。世尊何以授记其悉得往生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佛有一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女人如此。根缺可知。且鸲鹆鹦鹉。尚因念佛而往生。(一见净土文一见法苑珠林)岂根缺者反不如异类耶。至于二乘。乃果位中人。凡夫尚得往生。岂有反摈二乘之理。阿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将谓独非二乘耶。故谓生彼国者。无二乘之执心。则可。谓二乘不生。生彼国者。即无二乘。则不可。

  第十疑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功行。何等发心。得生彼国。又世俗之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国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持名之外。当具二种念力。必得往生。一者当生厌离浊世之念。二者当生欣慕乐邦之念。又当发菩提心。随力作善以回向之。未有不往生者。至于妻子之缘。在俗亦所不碍。苟能使之共沾法味。断不因之而反种孽根。所谓厌离浊世者。浊恶世中。动生荆棘。世人只为衣食二字。困苦一生。为名利两途。奔波一世。手忙脚乱。甘为妻子做家奴。昼想梦思。总为色身寻烦恼。自想七尺形躯。外面只因一片皮包。所以妄自尊大。若将天眼一观。中间不过满腹尿溺及脓血恶露而已。所以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何有智慧者。当乐此身。而谓不当厌离乎。所谓欣慕乐邦者。西方之乐。非天宫之可比。不可以言语形容。每日但将经中所言。一一静想。以为吾将来必定到此。则欣慕之念自生。净土之缘自熟。云何谓发菩提心。往生论云。菩提心者。誓愿成佛之心也。誓愿成佛者。怜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受苦无极。是以发心救度。使其超出三界。同至西方极乐国土而后已也。念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种念力。又加以发菩提心。仰体如来度人之意。有不决定往生。蒙佛受记者。未之有也 已上十疑论。

  客。问天如老人曰。永明寿禅师。海内推为宗匠。而自修净土。且以教人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差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度。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

  答。永明大师。非过赞也。净土法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广大者。一切机缘。收摄都尽。上而等觉位中菩萨。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之徒。临终念佛悔过。无不往生也。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但持六字名号。即便往生。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试问。修行出世。更有捷于此者乎。非寿禅师。不能以此自修。非寿禅师。不能以此教人也。

  问。广大简易。既闻命矣。但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何必复求净土耶。

  答。惟其悟达。故愿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则净土之趋。万牛难挽矣。且汝谓一悟之后。结习已除。诸漏已尽。无量劫来之冤对已消。更不复受后有耶。抑或尚有结业未完。不免重报轻受耶。且谓一悟之后。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时尚未具足。犹待他生后世也。倘谓只消一悟。大事已毕。则诸大菩萨之广修六度。动经尘劫者。反有愧于汝矣。观佛三昧经。载文殊菩萨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世尊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载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善财童子。亦终之以导归极乐。楞伽经中。世尊授记龙树。亦有往生极乐之语。至于大宝积经。世尊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指示韦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若夫东土之庐山远公。天台。贤首。诸宗尊者。无不宣扬净业。共修西方。岂其所悟所证。反出今人下耶。

  问。净土摄机。诚哉广矣。然所谓净土者。在十万亿佛刹外。较之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似乎著迹矣。

  答。楞严经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在心外者哉。当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所谓十方微尘国土者。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诸佛者。惟我心中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我心而立。无一佛不因我性而现。然则十万亿刹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

  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者当直悟禅宗。方为上着。若只赞扬净土。将毋执着事相。不明理性耶。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识得此意。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中峰大师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虽互为阐扬。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曰。愿我命终时。往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安得尚执偏见耶。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不复有七宝庄严之净土乎。果尔。则亦将谓。善心即是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不必更有刀剑镬汤。愚痴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耶。然则既有寂光净土。必有实报庄严等土可知。况事外无理。相外无性。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则理事尚不能无碍。安望其事事无碍乎。且尔虽具如来之性。现在犹是凡夫之身。若果能随处净土。试问能于厕溷之中。安之如衽席否。能于犬豕牛马。同槽而食否。能于腐烂尸骸。蛆虫钻啮者。同寝同眠否。如其能之。任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任汝说纵遇风刀常坦坦。若犹未也。则是秽净之见未空。爱憎之情犹在。而乃以过量境界。侈口高谈。使浅见之夫。略读几本经书。略看几则公案。便欲谤法造罪。伊谁之咎哉。

  问。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无生之义乎。

  答。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盖妙真如性。本是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知此。则知净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远而难到。则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夫何远之有。

  问。十方佛土。净妙者多。今偏指极乐。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答。此间国土。众苦所归。纵有乐缘。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经云。是诸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试以两土略一较量。岂特天渊。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际。与鬼为邻。彼则质托莲房。安坐妙香宫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秽。复不累母氏之劬劳。而人世之生苦谢矣。此方年老之人。发白面皱。腰曲背驼。坐起须人。奄奄一息。彼则法味资神。永无衰老。十方国土。瞬息往来。而人世之老苦免矣。此方一遇疾病。则呻吟床褥。宛转哀号。彼则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国中不闻痛痒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绝矣。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头就缚。押付阎罗。彼则一托莲胎。便成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此方有合必有离。劬劳之父母。难保长存。恩爱之夫妻。类多各散。彼则法中眷属。永远相亲。宁有爱别离之苦乎。此方仇敌相寻。有冤必报。大怖切心。无可逃避。彼则相亲相敬。无非菩萨胜友。相与周旋。曾有冤憎会之苦乎。此方人类。皆为衣食奔波。妻子驱遣。困苦万状。彼则念衣衣来。想食食至。宫殿园林。无非七宝。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阙绝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则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国则光明赫奕。相好庄严。此方则头出头没。轮转生死。彼国则一证无生。永不退转。此方则丘陵坑坎。荆棘成林。彼国则宝树参天。黄金为地。又此方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国则二大菩萨。亲为胜友。彼此较观。境缘迥胜。境胜者。可以摄取净之心。缘胜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问。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柰何。

  答。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也。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此极乐莲邦。盖惟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也。

  问。此间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必待营为。方能受用。云何极乐世界。一应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来。

  答。享福之事。皆从修福而来。北俱卢洲。其饮食衣服。皆能受用现成。何况阿弥陀佛万福庄严之宝刹乎。大阿弥陀经云。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以彼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刹。悉皆为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为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营。若此世界。为恶极多。为善极少。故不自修治。物无自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5 22:52 , Processed in 0.0407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