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09|回复: 0

卍续藏第38册No.0697梵网经直解-二十二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4 18: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38 册 No. 0697 梵网经直解》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此释为恶人说戒戒也。恶人有多种但不受菩萨戒。及不信敬三宝。毁谤戒者。俱名恶人。倘与彼前称说。而反增彼毁谤罪过。故戒之也。言不得为利养故者。前云不解经律。不得为利妄说是戒。此言能解法者。即亦不得贪利而滥说也。渴而与饮。则水之味甘。暗而思明。则灯之用大也。是以未受大戒人前。及外道恶人前。皆不得说此千佛大戒。不但未受大戒人前。及外道恶人前不可说。即邪见人前亦不可说也。邪见人者。乃随外道唱和易生反复人也。除国王者。谓诸国王。乃域中之主故。如来灭度之时。以佛法僧。付嘱国王宰臣掌护。俾令三宝得以住世。又大国王。即人中天。愿人改过迁善。自不宣人长短。故凡所行佛事。不宜隐讳。况兴灭亦系焉。是故唯除国王。余一切人不得说也。言余不得说者。是恶人辈。贪瞋障心。淫杀覆体。而好宣人长短过失。于是佛性戒中。有耳不闻。有鼻不嗅。有舌不?。有身不触。有心不知。虽在人类。名为人中畜生。纵三宝在前。彼若罔见。以是生生不见三宝。且畜生中。尚有报障轻者。或时一闻佛言。即得解脱。如龙听法。而即悟道。蟒闻忏法。而即生天。今人不受佛戒。尚不如畜生乎。然而形虽若人。实同木石无心。况木石之为物。亦有感应道交之时。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今人不受佛戒。顽石之不若矣。如是之人。名为外道。名为邪见人辈。虽曰有情。实与木头无异。木头本无知觉。焉知有佛戒耶。所以不得向彼说也。而此菩萨。若乃为利养故。于是恶人之前。说此七佛教诫法者。是为裨贩之流。是故结过。犯轻垢罪。言七佛教诫。今举七佛。以该三千。谓此戒者。乃是三千诸佛共护。故不可亵说也。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此释无惭受施戒也。惭愧之水。能涤罪垢。若无惭愧。则其罪垢。日日深厚。以是带罪受供。真可怜愍。故戒之也。若佛子下。总明先后二心。初明先心。谓此佛子。初发信心出家。而受佛正戒者。是名好心为道。堪为福田。应当受供养故。下明后心。上言好心受戒。堪当受供。若乃故变所信之心。反起不信之心。而毁犯圣戒者。即失福田。不堪受供。问。前云正戒。后云圣戒。何也。正。谓此戒离偏邪故。圣。谓此戒诸佛共证说故。故毁此戒。即不得受一切信心檀越供养。不但不得受供而已。即亦不得于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所以者何。以是水土。皆属国王。惟有道行者。可以饮履。无戒德者。于四事中。俱为无分。故佛藏云。佛言。我听持戒比丘。而受供养。破戒比丘。我则不听受一饮水。又俱舍云。犯根本戒。于大众食。及僧住处。佛不许此啖一段食。践一脚跟之地。即此义也。五千大鬼等者。谓持戒者。天龙八部。诸戒神王。恒相卫护。毁戒之辈。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善恶分感。理应然也。鬼言大贼者。世间劫盗。于佛法中尚有所畏敬。今此破戒之人。不敬佛法。不畏因果。凡受檀越所施。皆为窃用。内无惭愧。外无怕怖。非贼之大者乎。如是之贼。凡入房舍城邑宅中。护戒鬼神。不惟呵骂大贼而已。复常扫其脚迹。何者。盖以如来行处。皆有足轮。人天供养。增益福慧。今此破戒比丘游行脚迹。有秽清净伽蓝。是故鬼复常扫其脚迹也。一切世人皆骂言者。兼未发心童稚之流。谓不但鬼神瞋责。即一切世间人。见破戒者。咸皆骂言。此破戒比丘者。乃是佛法中贼。佛藏经云。破戒比丘。窃入我法。此人着衣食饭。皆是盗得。又佛所言。我灭度后。持戒比丘。能令佛法久住。破戒比丘。能令佛法速灭。是知破戒者。乃佛法中贼也。又且靡独世人骂言而已。凡若一切有眼众生。皆不欲见。何故。谓是犯戒之人。乃非人类。与畜生无识者无异。与木头无知者无异故。如是观之。诸佛圣戒。不可毁犯明矣。若故毁佛正戒。无惭受施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经垢罪。

  此释不供养经典戒也。承上言毁戒者。人鬼俱呵。持戒者。天龙悉护。如是皆繇受戒功德之力。是故应当供养流通戒法。不然。使佛慧命不复相续。即为背恩。又为自弃。故戒之也。若佛子下。举能信之心。所信之法。言常应一心者。即是一念无间之心。向何法上用心。惟有受持读诵大乘经律。甚深微妙法也。剥皮为下。乃明尊重供养流通之义。流通佛法法师。有六种。一受持。二读诵。三书写。四礼拜五讲演。六供养。此中有五。以供养中。具礼拜也。又流通佛法。有事有理。以事虽多。不出二种。一舍身命。二舍财宝。舍身命者。即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如是舍不坚固世间身命。书写佛戒。流通常住法宝。智慧身命。二舍财宝者有二。一舍轻财。即以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故。二舍重财。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为囊。盛经律卷。以舍此不坚固之世宝财。流通常住出世之法宝财。如是供养。是名佛子。一心受持。行菩萨道。弘护三宝之功德也。若不如法供养。惜其世财。而舍法身慧命财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此释不化众生戒也。此戒繇前舍身命财。流通戒法。若不广化众生。受持佛戒。仍是法教之不普耳。故戒之也。若佛子下。标明行菩萨道本因心也。常起大悲心者。菩萨以度尽众生为愿。故见众生在世。苦不能离。如切肤痛。故发拔苦之大悲心。所以恒常起也。若入一切等者。正明大悲心。行所入之处。谓诸众生无尽。世界无尽。故菩萨大悲心亦无有尽。是以凡入一切城邑舍宅之处。见诸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各各俱有佛戒之性。繇汝无始至于今生。背觉合尘。而以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今当觉知。前念起恶。舍此恶心。尽应受持三皈十戒。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此之三皈十戒。乃是一切众生所归觉路。成佛之正因心。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也。菩萨戒本经云。若人闻三宝名。则不堕三恶道。何况至心皈依三宝。又戒坛云。皈依佛者。永离地狱。皈依法者。永离饿鬼。皈依僧者。永离傍牛。所以三宝为大舟航。为大慈父。能保众生。不堕苦处。出生死之苦海。到菩提之觉岸者也。十戒。即菩萨十无尽波罗提木叉戒。非沙弥之十戒。若见牛马等者。推广以明度生之普。上言入城见生。乃指人类而言。此下见生。即指畜类而言。设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云何教化。应当心中作念。口中发言。汝是畜生。亦具有知觉者。即是戒性本觉之心。因尔众生。迷此本觉真心。而为无明之妄心也。只今返妄。便可皈真。是故教令发菩提始觉心。翻破无明之不觉心。永离畜生道苦。毋使再迷此心可也。而菩萨入一切等者。言不但城邑舍宅人类。畜生。二种众生。当施教化乃至一切所至山林川野。凡见一切禽兽众生。亦皆如是使发菩提心也。如是方便。如是教化。名为菩萨大悲之心。若不如是教化诸众生者。犯轻垢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0-1 05:39 , Processed in 0.0298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