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51|回复: 0

卍续藏第38册No.0697梵网经直解-二十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4 18: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38 册 No. 0697 梵网经直解》

  此释拣择授戒戒也。谓佛戒法平等。一切皆应得受。若分贵贱高下。应受不授。不应受而授者。先已得罪。岂可为师。故戒之也。佛言。佛子者。呼名而告。既为佛子。必当上弘下化。为授戒师。凡与人授戒时。应当平等施与不得拣择也。不拣有二。一授戒法不拣。二授衣法不拣。先明不拣授戒。无论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不应拣也。何以故。谓但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岂不尽得受戒。是故不应择也。应教身下。次明授衣。亦不拣也。言应教身所著袈裟等者。上与授戒。是令心体如法。此与授衣。乃令身相亦如法也。谓但受戒者。若心体如法。凡身相不如法者。不能令人深起敬信。若是身相如法。心体不清净者。诸天神明。未必欢喜。必也内具戒心。外具法服。表里如一。即获天龙恭敬。戒神护持。所以凡授衣者亦不拣也。袈裟解前。言皆使坏色者。谓离外染心故。与道相应者。谓于内受道法正相应故。皆染使下。申明坏色也。谓皆一一染之。而似青黄赤黑紫色故也。弥沙塞云。思入玄妙。究畅幽密。应着青色。摩诃僧祇律云。勤学众经。宣说真义。应着黄色。昙无德云。通达理味。开导利益。应着赤色。萨婆多云。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着黑色。迦叶遗云。精勤勇猛。快摄众生。应着木兰色也。此五部中。皆用五种坏色。非正五色。言应着木兰者。如木兰叶之背。似紫而非紫故。又律部中所言青色之下。有非青等二字。可证五色非五正色。一切染衣等者。谓不但袈裟者。皆以染坏。但凡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皆以坏色也。已上二种。应不拣竟。向下应拣。亦有二法。先明衣中有拣。谓凡比丘。身所著衣。一切皆以染色。虽云不拣。平等与之。内有不当同者。应别之也。何者。如若一切国土之中。国人所著衣服。为比丘者。皆当与其俗服有异。故不同耳。次明戒中有拣。谓若欲受戒时。戒师应于求受戒者。问言。汝今现身不作七逆罪耶。问定有无。无则应与授戒。有则不应与授。何故。谓七逆罪障深重故。是以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授戒。何名七逆。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黎。六破羯磨转**僧。七杀圣人。若具此七逆者。即现身不得戒。所以应拣。余一切人尽得受戒。所以不得拣也。出家人法等者。此明僧俗受戒礼义之不同也。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优婆夷等。欲受三皈五戒之法。必先禀礼君亲眷属。家庙祖先。然后方可求受戒法。若出家人受戒之法。不同优婆塞等受戒之法。谓始出家之时。先曾礼礼君亲过已。故出家后。以道自重。不务世礼。所以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离爱念故。鬼神不礼。离谄媚故。如是一切放下。但只解得法师说戒之语。便得受菩萨戒故也。有百里下。正明恶心拣择之义。上云。但能解法师语。尽得与他授戒。设若百里千里。以至诚心而来法师座前。求授戒者。而为菩萨法师。即当以慈悲心平等与之授戒。是名菩萨。设若反以恶心嫉妒。瞋心恼恨。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此。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性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此释为利作师戒也。此戒承前所云。不犯七逆罪者。尽与受戒。如受戒后。设有犯戒。其为师者。云何教令忏悔。设于忏悔之法不解。而为利作师者。得何等罪。故戒之也。若佛子下。举能教显所教。有根性义。菩萨与他人下。明教诫师。不得自专。以授戒时。必同二师授也。二师应问言下。审明无遮难者。方堪与授戒也。若有犯下。明受戒后忏悔之法。若不解下。明不解者。不堪为师。而菩萨下。明无解作师之罪也。教化人起信心时者。谓此菩萨。善为人作教诫法师。教人发起大乘信心。授戒之时不得专自一己为人授戒。应教受戒之人。请和尚阇黎二师。二师应问。受戒者言。汝有七遮罪否。否者。问定。有无之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是故二师。应先审问遮难。遮难若无。方许授戒。若有犯下。此是世尊。大慈大悲之心。为后末世一种痴迷众生。恐遇逆顺境缘。不能排遣。犯此十重戒者。开此一种忏悔法门。方便济拔。若不勤求忏悔。必陷三涂。永无出期。是故若有犯此十重戒者。应教急急忏悔。其忏悔法。应教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以至诚心。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相。知所犯戒。深生惭愧。观罪性空。殷勤悔过。苦到称礼三世千佛。言苦到者。如苦到来时节。如救头然之急相也。是故礼拜。称扬过去。未来现在。三千诸佛。万德洪名。如是礼拜哀求。得见好相。罪便得灭。若无好相。立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必竟要见好相。言好相者。或坐禅中。或礼拜中。或睡卧中。或经行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见华。见种种异相。以此证知。便得灭罪。许可复戒。若无此好相。罪不得灭。如悔心未切。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能得复戒。但得增长未来受戒益耳。犯十重罪。必要好相。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准地持经第四卷。方便处品羯磨文云。菩萨一切所犯。突吉罗摄。当向大小乘人。有力解语能受忏者。如法忏悔。如比丘犯突吉罗罪忏悔法说。以其不同七遮十重戒故。而教诫下。正为作教诫师者勉之。于是忏悔法中。一一好解。不可忽略也。言好解者。乃善解也。谓于大乘经律。轻重开遮是非之相。一一明彻。不得以轻作重。以重作轻。应当忏者。教令忏悔。应复戒者。即与复戒。毋得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有误人也。若乃不解大乘经律。于中若轻若重。是罪非罪之相。不解第一义谛实相之理。不解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于是三贤。十圣法门。其中多少观行出入。乃至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是即不堪为人师范。应生惭愧也。习种性等。已解上卷文中。言其中多少观行者。如十住中。空观多。假观少。十行位中。假观多。空观少。十向位中。中道观多。空假观少。十地菩萨位中。自初地后至六地前。无相观少。有相观多。五地已后。七地已前。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至七地后。纯无相观。故云多少观行。言出入者。即三昧中出定入定之方便法。十禅支者。解前。即四禅中所修观法。一切行法。结上观行法门。一一不得此法中意。总结上文而言。谓此大乘。一切修断观行法门。甚深微妙。若是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自利尚难。况利人乎。如盲人引路。彼此俱有陷坠之患。可不慎哉。而菩萨为利养等者。谓自无所解。但贪利名故。而强为人师也。矫饰威仪。广陈因果。取信愚夫。于中获利。如斯求名为利。俱非是善。故名恶求多求也。贪利弟子等者。因师贪利名于前。弟子亦效行之于后。互相赞叹。诳妄欺人。本自不解一切经律。而诈现能解一切经律。究其所以。实为求供养故。如是之人。是名自欺自诈。亦欺诈他人。是故与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6 03:23 , Processed in 0.0342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