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078|回复: 0

大正藏第25册No.1509大智度论-三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16 23: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复次,是菩萨不以取相爱着故行禅;如人服药,欲以除病,不以美也。为戒清净、智慧成就故行禅。菩萨于一一禅中,行大慈观空,于禅无所依止;以五欲粗诳颠倒故,以细微妙虚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诸毒。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无量义第三十三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修慈心,为除众生中瞋觉故;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修喜心,为除不悦乐故;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问曰:

  四禅中已有四无量心乃至十一切处,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

  虽四禅中皆有是法,若不别说名字,则不知其功德,譬如囊中宝物,不开出则人不知。

  若欲得大福德者,为说“四无量心”;患厌色如在牢狱,为说“四无色定”;于缘中不能得自在、随意观所缘,为说“八胜处”;若有遮道,不得通达,为说“八背舍”;心不调柔,不能从禅起次第入禅,为说“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缘遍照、随意得解,为说“十一切处”。

  若念十方众生令得乐时,心数法中生法,名为慈;是慈相应受、想、行、识众,是法;起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法和合,皆名为慈。名为慈故是法生,以慈为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数法,虽皆是后世业因缘,而但思得名,于作业中,思最有力故。

  悲、喜、舍亦如是。

  是慈在色界。或有漏,或无漏。或可断,或不可断。亦在根本禅中,亦禅中间。三根相应,除苦根、忧根。如是等,《阿毗昙》分别说。

  取众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诸法实相故无漏。

  以是故,《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问曰:

  是四无量心云何行?

  答曰:

  如佛处处经中说:“有比丘以慈相应心,无恚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遍满东方世界众生,慈心得解遍满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以悲、喜、舍相应心,亦如是。”

  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烦恼。譬如净水珠着浊水中,水即清。

  无恚恨者,于众生中,若有因缘、若无因缘而瞋,若欲恶口骂詈,杀害劫夺,是名瞋;待时节,得处所,有势力,当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无瞋恨。

  无怨无恼,恨即是怨,初嫌为恨,恨久成怨,身口业加害,是名恼。

  复次,初生瞋结名为瞋;瞋增长筹量,持着心中未决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无所畏忌,是名恼。

  以慈心力除、舍、离此三事,是名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此无瞋无恨、无怨无恼,佛以是赞叹慈心。一切众生皆畏于苦,贪著于乐;瞋为苦因缘,慈是乐因缘。众生闻是慈三昧,能除苦、能与乐故,一心勤精进,行是三昧。以是故,无瞋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者,一大心分别有三名:

  “广”名一方,“大”名高远,“无量”名下方及九方。

  复次,下名“广”,中名“大”,上名“无量”。

  复次,缘四方众生心是名“广”,缘四维众生心是名“大”,缘上下方众生心是名“无量”。

  复次,破瞋恨心是名“广”,破怨心是名“大”,破恼心是名“无量”。

  复次,一切烦恼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为小;复小于此,故名瞋、恨、怨、恼。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广”、“大”、“无量”。所以者何?大因缘常能破小事故。

  “广心”者,畏罪畏堕地狱故,除心中恶法;“大心”者,信乐福德果报故,除恶心;“无量心”者,为欲得涅槃故,除恶心。

  复次,行者持戒清净故,是“心广”;禅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成就故,是“心无量”。

  以是慈心,念得道圣人,是名“无量心”,用无量法分别圣人故;念诸天及人尊贵处,故名为“大心”;念诸余下贱众生及三恶道,是名“广心”。

  于所爱众生中,以慈念广于念已故,名为“广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德多故,名“无量心”。

  复次,为狭缘心,故名为“广”;为小缘心,故名为“大”;为有量心,故名为“无量”。

  如是等,分别义。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为修。非但爱念众生中,非但好众生中,非但益己众生中,非但一方众生中,名为“善修”。

  久行得深爱乐,爱、憎及中三种众生,正等无异。十方五道众生中,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知识,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隐。

  如是心遍满十方众生中,如是慈心,名“众生缘”;多在凡夫人行处,或有学人未漏尽者行。

  “法缘”者,诸漏尽阿罗汉、辟支佛、诸佛。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诸欲。以慈念众生时,从和合因缘相续生,但空五众即是众生,念是五众。以慈念众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乐。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为世俗法故,名为“法缘”。

  “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何以故?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譬如给赐贫人,或与财物,或与金银宝物,或与如意真珠;众生缘、法缘、无缘,亦复如是。是为略说慈心义。

  悲心义亦如是:以怜愍心,遍观十方众生苦,作是念:“众生可愍,莫令受是种种苦,无瞋、无恨、无怨、无恼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问曰:

  有三种众生:有受乐,如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恶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乐,五道中少分。云何行慈者,观一切众生皆受乐?行悲者,观一切众生皆受苦?

  答曰:

  行者欲学是慈无量心时,先作愿:“愿诸众生受种种乐。”取受乐人相,摄心入禅,是相渐渐增广,即见众生皆受乐。譬如钻火,先以软草、干牛??,火势转大,能烧大湿木。慈三昧亦如是,初生慈愿时,唯及诸亲族、知识;慈心转广,怨亲同等,皆见得乐,是慈禅定增长成就故。

  悲、喜、舍心亦如是。

  问曰:

  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舍心中取何等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0-1 09:43 , Processed in 0.0349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