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58|回复: 0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二十八集)-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9-21 1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八集)  2009/5/12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五页最后一行:

  【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前面我们学到‘智慧’,这是菩萨自行化他十波罗蜜,也叫十度。前面六条大乘经上常讲所谓六度,这个大家很熟悉的,现在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合成十波罗蜜,这是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教导诸菩萨修行的纲领。在《般若经》里面,世尊常常跟我们讲,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学习的科目就是这十种,或者说六度。十度跟六度的意思实际上没有差别,讲六度,后面方便、愿、力、智都属于般若波罗蜜,它就包括在里面。讲十度是把智慧展开,般若智慧是体,般若是体,方便、愿、力、智是般若的德用,有体有用。大乘法里面佛又常说,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实智,真实智慧;一种叫权智,权智就是善巧方便。在十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是实智,方便、愿、力、智是权智。另外一个名词,经上有讲的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波罗蜜,方便、愿、力、智是属于后得智。我们再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大家就懂,根本智是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完全没有了,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现前,这是根本智,真实智慧。后得智是什么?后得智就有一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

  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化众生,岂不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吗?对的,是没有两样。虽没有两样也确实有两样,这两样是什么?觉、迷。凡夫不觉,真有分别执着;菩萨、阿罗汉他们觉悟了,虽然表演的有分别执着,实际上他心里没有,这就不一样。表面上有,像什么?像舞台表演一样,舞台表演根据什么?根据剧本。剧本这里写让你笑,到时候你就得笑,让你哭,到时候就得哭,那不是真的是假的,装样子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在舞台表演。咱们凡夫,凡夫就把表演当真,真有分别、真有执着,不同地方在此地。这一点真正觉悟的人他看得出来,他很清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龙蛇混杂。佛菩萨跟凡夫和光同尘,我们没有这个智慧看不出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开悟之后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在中国,诸佛菩萨示现为祖师大德、为比丘、为比丘尼、为长者居士,做出很好的榜样给我们看。他的身分不暴露,我们不知道!身分一暴露他就走了,他绝不留在世间。在历朝历代修行人当中,我们在典籍里面所看到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天台山国清寺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身分暴露他就走了。宋朝,跟岳飞同时代,宋高宗的时代,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是自己宣布,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说完他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自己说他是什么佛、什么菩萨再来的,说了又不走,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

  无论是自己宣布,或是别人替他宣布,说了就走。永明延寿菩萨是定光佛说出来,这个故事很长,说出来耽误时间。当时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做了一个无遮大会,就是修供养求福,无遮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来应供,皇上设宴供养法师。这宴会上首席谁都不愿意坐,诸山长老都推辞,都互相推让,大家都不愿意坐。从外面来了一个和尚,看到大家都不愿意坐,他就往首席上一坐,这一坐大家就坐定,大家都不认识他,从外面来的。既然是出家人,就是没有任何条件,所以也就不说话。国王心里面也不太舒服,因为他心目当中的长老都没坐上首席,被外头来的一个人,来了一个和尚。宴会完了之后,散会了,他就向延寿大师请教,他说我今天设这个无遮大会,有没有圣贤来应供?永明大师告诉他,有!他说什么人?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他说谁?就是那个大耳朵坐在上位的,坐在首席的。这一听可不得了,定光古佛来应供,赶紧派人去追,这就追到,他在一个山上石洞里面打坐。身分暴露,知道这是定光古佛化身来,国王就要礼请他。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就是阿弥陀佛多嘴多事,怎么把我身分暴露,他就走了,就往生。这些追到的人回去赶紧报告,定光佛走了,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永明延寿不就是阿弥陀佛吗?回去报消息去。报消息的时候国王听到欢喜,原来都不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是定光佛口里说出来,那还有错吗?赶紧带着人去拜永明延寿大师。还没有出门,外头就有人来报信,报信的人匆匆忙忙,几乎跟国王碰在一起,国王说:慌慌张张什么事?永明大师圆寂了。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暴露身分而不走的,这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可不能相信。

  所以权智、后得智,就是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智慧要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这智慧有什么用?那何必要求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善巧方便,将般若波罗蜜落实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分别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便利我们学习。什么是方便?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好,“善巧方便,自积功德”,这个七是十波罗蜜里头第七,第七个是“方便度,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又济度一切有情也”。这几句话是总说什么叫方便,说得很清楚。大乘教里面也常常讲三种方便,不离这个宗旨。三种方便第一个,“进趣果向方便,修诸功德,回向佛果”。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佛,这是修因,为什么要修因?总希望得一个果报。每个人志愿并不相同,你看看绝大多数的人求什么?人天福报。能不能求到?肯定能求到。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成佛都能得到,何况其他的!成佛要跟人天福报相比,没得比,人天福报那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比殊胜的佛果你都能得到,何况人间这小福、小报!可是老师又告诉我,有很多人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自己有业障。换句话说,不是没有感应,你这个感应它当中有障碍,障碍消除掉,感应就现前。什么是障碍?叫业障,业障就是你造作的一切不善业,这个不善业障碍人天福报。

  所以老师教我要忏悔业障,你的障碍没有了,善因、善行决定感善果。我们看《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先生命里没有功名,功名就好比现在讲的学位。在古时候举人、进士这是功名,要去考这个学位,他命里没有,他命里只有秀才。他命里没有福报,福报是有一点,很少,做官最高也只能做到一个很小县分的县长,而且在很偏僻的地方,孔先生跟他讲,在四川一个小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那个时候在做县长的时候,到五十三岁赶紧辞职回到家乡,不要客死在旅途,让他回家来寿终正寝。云谷禅师跟他说明愿求的道理,他明白了;原来他什么都没有求,真的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十多年,每年的生活状况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同,所以他相信命运,死心塌地。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从哪来的?是你前生所修的。怎么修法?十波罗蜜第一个讲布施,你前生喜欢用财物帮助苦难的众生,欢欢喜喜修财布施,你这一生命里财库就丰足;你前生没有,你这一生财库空空。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就是你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是你的果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6 10:04 , Processed in 0.0554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