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乃世间第一福田
孝顺父母乃世间第一福田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时代变迁,西风东渐,国人昔日三代同堂,含贻弄孙景象已不多见,且现代人崇尚自由,不喜与父母同住。
由于父母过度关心,成为子女精神负担,造成社会更多的孤独老人,生活无人料理,病苦无人照顾。有些与父母同住者,由于父母久病卧床,也成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甚至,更严
重者,有的不顺己意,就忤逆父母,恶骂、殴打。甚至杀害父母,违背伦理,造下无间大罪。
在世为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师长,必定常逢恶疾、衰恼、恶事,灾难缠身。
这时再四处求神、逢庙必拜,从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杀鸡宰羊,奉上丰富甘美饮食、牲醴求诸魍魉,祭拜渚天鬼神,以求福报终不可能得福。所谓日月祷祀如山,
怎奈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
佛说:“孝顺父母,世间第一福田。”若能孝顺父母、师长,礼敬三宝贤仁,不必四处祈求,则可得四种福报:
一者、颜色端正。
二者、气力丰强。
三者、安稳无病。
四者、健康长寿,不逢灾难。
古人云:“孝为百善之首。”孝顺父母为世间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佛无益。”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修福报1 2法
1、孝顺父母
2、放生
3、施食
4、烟供
5、不看黄片
6、供僧
7、印佛书并流通
8、做义工
9、捐血
10、捐钱
11、劝人不做坏事
1 2、随喜赞叹别人做好事
人生何处不相逢广结善缘路更宽(转自;慧海资源库)
时近徬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和尚着急四望,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只好拔起脚
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它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和尚恳求着。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竟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到了庙,老爷忽然瞥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
中纳闷,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小和尚,向他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
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至于详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欢讲的,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
世界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人生何处不相逢。胸襟宽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与大怨,人我原无两”的道理,环境与他人施与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励启发自己,恩与怨
都是成就道业的助缘。相反的,心胸褊狭的人,除了求一时之快以外,积累恶缘,阻绝善缘。结果,只有逐渐封闭自己未来更多可能的路向。
归依三宝有禁忌吗? (如十法师著《佛学问答》)
没有任何之忌讳,归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当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要做个墓督教徒,必先洗礼一般:同样的理由,要做个正信佛门弟子,必须先受
三归依的仪式,在仪式方面,其意义是没什么两样。统摄一般人不敢归依三宝的立场,通常有五点,这五点使得社会人士产生莫大的错觉与误会,致使他们迟迟不敢归依三宝。
何等为五?
一、以为归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了。基于这因素,有许多人一听到归依三宝,当下逃之夭夭,不见踪影,这是不敢面对归依的因素之一。其实归依三宝,并没有要求我们非吃素
不可。真正要求我们吃素应该是受完在家菩萨戒之后,才有明文限制,但是个人发愿受完归依,有意念想吃素,这是最好不过了。
二、以为归依三宝后,就是要出家,这也是构成一般无知者不敢归依三宝之因素。其实,佛门弟于有两大类:一则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二则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出家
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缘成熟,并非三归之后想出家就得出家的。
三、以为归依三宝后就不可婚嫁,这也是对归依存著误会所致,障碍了自己无法归依三宝的因缘。
四、以为自己业障(梵语kormavsrana)深重,烦恼丛生,接近三宝的话,自己越觉得自己罪重无比,满身不清净之感,于是自暴自弃,自划无形围墙,使自己没有勇气踏入佛门
来归依三宝。
五、贡高我慢者与邪见者。这些人更
糟糕,。 自认为自己的观念最上、最尊。一股无形傲慢之气凌驾云端,鄙视一切,或自认自己读了一些世间常识,就了不得了,以世间法来衡量佛法,因此,自己障碍自
己之善根,甚为可惜!邪见是无法出离生死的,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邪见也是归依三宝的一大障碍。
或许,要如故事中那位住持般的胸怀修为,可能不易,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此为人生成长的标竿之一,则个人的道路,自然无限的宽广了!
(厚朴居士收藏推荐自《天台》月刊) 愿所有人都能听闻善法,早日解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