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法 “人体七轮”及“瑜伽” 解释 介绍
三轮 七轮介绍印度瑜伽术与西藏密教用语。指人体内的三条气脉通道与七个气脉中心点。
印度军荼利瑜伽术认为人体中,气所流行的通道称为脉,而诸脉中最重要的是中脉和左脉、右脉,合称三脉。在中脉里又有七个重要的中心点,称为轮,分别为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西藏密教撷取军荼利瑜伽术的修练法,并加入佛教内涵,而以之为重要法门之一,称为拙火定(kun!-d!alini,军荼利,意译即拙火),故藏密亦有三脉七轮之说。
三脉是中脉和左、右二脉。军荼利瑜伽认为中脉起自脊尾的海底轮,经过脊髓,上达头顶的顶轮。左右二脉则起自左右二睾丸,分别沿中脉的左右边向上行,至脸部时,分别经过左右鼻孔;其间在海底轮、心轮、眉间轮三度与中脉交会。近人陈健民以为中脉不在脊髓,而在身体的正中,约于前额发际向上四指处,如是笔直而下,直至脐下四指处。左右二脉则分别起自左右鼻孔,直上脑际而下,与中脉平行,至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中间则无交会。
七轮是中脉内七个重要的中心点,军荼利瑜伽认为七轮是连系我识、色界身、欲界身及肉身此四种不同素质的机构。这七轮平日为吾人的习气与烦恼障所遮蔽,若能把蛰藏于海底轮的军荼利鼓起,循中脉上升至顶轮,将七轮的障碍物完全净化,则吾人的知觉能立即伸展至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全知全觉往来其间,而不受时空的限制。西藏密教也主张各轮开发皆具有特别的功德。
七轮由下而上,依次为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每轮均由中心点伸出支脉,状如莲华。
海底轮在脊柱下之基处,肛门二指之上、生殖器二指之下。此轮为基础轮,军荼利在此睡眠;军荼利在此轮中供给所有余轮的精神与力量。海底轮,其色黄,有四叶瓣。
生殖轮在生殖器官根处,其色血红,有六叶瓣。
脐轮在中脉内的脐处,其色如暗云,伸出十条支脉,现成莲叶形。
心轮在中脉的中心点,位在心脏附近,深红色,有十二叶瓣。
喉轮在中脉内喉根处,蓝色,十六叶。
眉间轮在眉间,白色,二叶。
顶轮,藏密又称之为顶髻轮,在头顶,伸出千条支脉,称千叶莲。军荼利瑜伽认为此轮为大自在天主所住处,拙火上升至此与大自在天会合时,修行者即可享无上大乐,而成为无上智士。
◎附∶陈健民〈中黄督脊辨〉(摘录自《曲肱斋丛书》)
中者,中脉,无为法,表法身。依菩提心、中观见,修二无我空性,及密宗果位方便所开发。由此脉开发,显现法身空性;与大乐相合,则证报身;与大悲相合,则证化身。惟佛家密宗独有。
黄者,黄道,有为法。对前任赤道、后督黑道而言。《参同契》称黄中。其身见执,隐伏于自然见中,依此修先天定功,证天仙身。
督脉,亦有为法。本《庄子》〈养生主〉,具身见执,后升与任脉前降,转河车,行周天,证人仙、地仙身。
脊者,脊柱,有为法。生理学家以为脊柱动物之躯干,人、畜二身并属之。
佛家、道家肤浅行人,以此四者位置接近,故多误会,作证得果身之大障,故当辨一。道家督脉,世皆认为在脊柱中,故当辨二。佛教密典言中脉者,亦多云在脊柱中,故当辨三。道家黄道,在任、督二者之中缝,几乎与中脉位置相同,故当辨四。继婆罗门后起之印度教中之哈札瑜伽派,所言三脉五轮,与密宗几乎全同,亦云在脊柱中;世鲜有知佛祖借用其名,而别具升华要点之所在,故当辨五。首当知者,中脉从何得名?循名责实,理焉庾哉!(中略)
至若舍弃外道黄、督异说,专修中脉者,当本无上瑜伽部规定之要旨以实修之。其前行各种破除身见,及升华作用、防止后有等,皆当一一检讨。如有未如量证得者,当一一补充。正修中脉时,但当直观果位修中之法,不宜再念及黄道、督、脊之位置;观七轮时,不问五脏六腑之位置,但依修中贯穿七轮之观想行之,当知此中脉者,即是法身佛之代表。由此支撑之七轮及二十四大脉等,为报身佛之本体。由此再分出七万二千毛孔,诸脉充满,智体。由此再分出七万二千毛孔,诸脉充满,智慧明点即是化身佛之根源。此三身皆属明行道之果位功德,与凡夫身之黄、督、脊等由无明业力构成者,根本不同。凡身非佛身之模型,亦非佛身之因素,而为修成佛身之助缘耳。如此观念必先具足,方可进修中脉而得相应。
平时当以四事自检∶我今能修中脉者,是否依第六意识?内执七识所执为能修之我,外执诸观为所修之中脉?抑或我今能修,乃为明空无二修习法身之正见?内除七识所执八识之我,外修从上祖师无比中脉教授,别成明行道系统,与我执身见无关。前者非是,后者为是,此其一。我所修习中脉之较近加行、疏远加行,皆已分别取得现量证德否?此其二。我之中观见是否已如量证得?菩提心是否已如实发出?此其三。我之如来藏信心是否完整?有一等人,只信如来藏唯是种子,一切花果全凭修习,此为不完整信心;我今相信如来藏一切种子花果皆悉具足,我之修习,为除如来藏外层之障碍而已,是为完整信心,此其四。
至若中脉之是否开发,又必与各祖师开发之经验相同。有一等人以为丹田有火,脊柱内上下掣动,或全身暖热,或泥丸如破裂状,或转河车,或见直线光明,皆认为开中脉相,此殊不是,只能为督脉开发之相而已,尚非黄道开通之相,何况中脉?中脉开发之相,必以十事自检∶(1)烦恼与菩提无别;(2)力大无比,飞行自在;(3)无云晴空相续现起;(4)一切禅案真理无不了达;(5)具足无漏通;(6)超出时间、空间之限制,大悲事业所行无阻;(7)通达三世智;(8)无念光明大定相续不断;(9)烟等十相前行早已具足;(10)安乐充满,涅盘轮回无有分别。如此完全具足,方可谓中脉及各轮等皆已开发,有一不具足,当如法再修。此上三段,为对读者最切要之劝告。
瑜伽介绍
瑜伽(yoga;???,中国早在唐代已译为「瑜伽」,近年台湾坊间有人生造了瑜珈这新词,这用法,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并未予以收录)源於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唯一的经典是根源自公元前两百年的著名瑜伽行者(YOGI)帕坛伽利(音译)所著的《瑜伽经》(瑜伽的重要理论著作)。严格来说,瑜伽是一种身心锻鍊的统称,好比中国讲返本归源、导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个身心修练的通泛名词。有一段时期进行各种身心修练的人不管任何派别,都被尊称为瑜伽士(Yogi,女性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派别林立,不过有两本著作被大多数印度人尊为经典,一是「奥义书」,二为「博伽梵歌」,古印度婆罗门教提倡「梵我一如」理论,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师同时也是印度教祖师商卡拉的影响,这两本书也被往后大多数的瑜伽士奉为经典。瑜伽术本是一种身心修持术,与宗教无关,也可以说古印度任何宗教都采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一切可能,从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一如」),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说的最高目的,瑜伽术都是被认可的途径之一。
印度古语有云:世上有两种超越太阳轨道(获得永恒)的方式:
在瑜伽中离弃世间;
在战场上委弃身体。
这其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有所契合,例如道教的「功德成神」说,与儒家的「忠烈祠」信仰。
[编辑] 瑜伽分类
[编辑] 瑜伽五大类
身,哈达瑜伽。
心,胜王瑜伽。
知,智慧瑜伽。
情,虔信瑜伽。
意,行动瑜伽。
[编辑] 哈达瑜伽
Hatha Yoga,哈塔瑜伽。Hatha的意思为左,右鼻孔。以极度的呼吸与身体锻鍊为主的教派,古老的哈达瑜伽士的特徵是穿耳环、禁欲,实行断食、闭气、长时间单脚站立或举手等苦行,另外睡钉床、吞纱布清洗食道以及进行膀胱肛门清洗等等也是哈达瑜伽士常作的锻鍊。
古老哈达瑜伽士追求人体极度的表现,有时会进行将身体缩挤在小箱子埋入地下数天的表演,以证明人体的潜能被开发。1950年代,尚有香港的专栏作家在报章撰写专栏教授如何自行透过哈达瑜伽来作自我洁净。现代已少有人如此进行哈达瑜伽的锻鍊。
现代的哈达瑜伽被统括为体位法的练习,所以所有强调体位法身体锻鍊的派别都可以归纳到哈达瑜伽里。
[编辑] 胜王瑜伽
即Raja Yoga,有称「罗瑜伽」。胜王瑜伽以帕坦加利瑜伽经为主要经典,强调八步功法身心并行的锻鍊,尤其著重静坐与冥想的锻鍊,以达到天人合一的三摩地为目标。目前印度有些寺院团体仍以胜王瑜伽为标榜。
[编辑] 智慧瑜伽
Jnana Yoga,又称「知识瑜伽」。以理性的思维、逻辑思辩以探求真理的瑜伽。中国的老子,庄子等可以视为智慧瑜伽修行者。
[编辑] 至善瑜伽
Bhakti Yoga,又称「虔信瑜伽」。追求超越情绪、理性纯善的道之爱,以冥想、唱诵、礼拜等严谨的宗教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行善来达成。
[编辑] 行动瑜伽
Karma Yoga,通过积极入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来达致功德圆满。圣雄甘地即行动瑜伽奉行者。中国儒家亦可视为此类。
[编辑] 音瑜伽
Mantra Yoga。瑜伽的众多修练方法之一,许多瑜伽派别都采用,各自的差别为宗教歌唱、咒语念诵、秘密咒语念诵等等。唱诵时讲求心气合一、专注、信心,长时间的唱诵时常容易引发念者的宗教经验,效果强烈又简单,所以各大派别都很重视此练法。
念诵一般采用7个「种子字」,各自代表人的七轮。
[编辑] 密传瑜伽
Tantra Yoga。千年师徒的秘密传承,著重於开发生命能量,超越凡人境界的修练。 密宗瑜伽的特色为复杂曼陀罗图案(Yantra)、详密的宗教仪轨、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利用性能量引出生命能量的修练法、变换物质的练法、利用尸体的修练法、太阳能修练法等等。
[编辑] 瑜伽的「八支」
Swami Svatmarama 记载的古典文献《Hathapradipika》,详细说明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种方法:
1. 自我控制(Yama):讲求慈悲、不贪婪、正直、纯净、不受欲望束缚等。
2. 遵行(Niyama):包括洁净身心、知足、克制、修习圣贤古训,以及对天地保持虔敬的心。
3. 瑜伽姿势(Asana):稳定和舒服的姿势。
4. 调息法(Pranayama):呼吸的控制和能量的处理。
5. 控制感官(Pratyahara):进行练习语音冥想,收敛感觉。
6. 执持(Dharana):集中专注力以提升生命之气,是冥想前的预备功。
7. 禅定(Dhyana):即冥想。
8. 入定,或三摩地(Samadhi):超越意识的境界。身体和感官静止,看似在睡眠,但头脑仍保持警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