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俗化及反思
佛教的世俗化及反思(浮惠)
佛教的世俗化由来已久,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与中国的民俗、民风、政治、文化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宗教信仰自由得以进一步实现;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佛教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另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以物质为主题的世俗化”。并且,这种世俗化倾向正在呈加速趋势向前发展,很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当前,我国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佛教是远离世俗、重出世与来生,以救渡众生、解脱苦难为职责的宗教。
千百年来,中国僧侣或“隐居山林”、“农禅并举”或“广收门徒、讲经、说法”,给人的是清净、修为、超脱、慈悲的记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佛教给人们的不再是传统的印象.而是愈来愈多的社会化与世俗化。
l、佛教寺院不再有山林之气,其功能在不断世俗化。
过去,寺院是清净之地,是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场所。现在,不同了。佛教场所被商业化,寺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过去的寺院,从来不卖门票。现在几乎所有的寺院都卖门票,并且有的门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拜一次佛、烧一次香,不花些买路钱,是进不了寺庙的。最为普遍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信佛、拜佛,变成了一种花钱的买卖。更有甚者,一些寺院把商业拍卖,引入佛教内部。新年的第一下钟声,佛前的第一炷香,都成为拍卖的对象。佛法本讲究众生平等,最反对阶级种姓。然而,这种烧香、拜佛权的拍卖,以出钱的多少,将信众分出三、六、九等。可以说,已严重违背了佛祖的旨意。同时也说明,佛教已被商业化严重地扭曲。可以这样说,受市场化的冲击,当今佛教寺院的宗教功能,已逐渐由从前的“禅修”与“弘法”功能转化为“商业营销”与“文化旅游”功能。
2、佛教活动被世俗化,宗教节庆与法会都打上了娱乐色彩。
现在,无论是开光庆典,还是奠基、升座法会几乎都能看到一些世俗化的内容。大凡庆典活动都有地方领导参加与讲话,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从大到小,一场佛教的庆典活动,政府官员的讲话要占去一大半时间。最后的开光和法事活动十几分钟或几分钟结束。吃喝招待就更不要说了,可以说逢会必吃,小的庆典小吃,大的庆典大吃。资金比较雄厚的寺院,在搞庆典活动时,还要邀请海内外的法师和宾客,来人都要住“五星级酒店”,吃“高档精美的食物”,发“世俗化的高档礼品”,活动人员穿过市区时.甚至还有“警车开道”。剪彩时,有模特与礼仪小姐列队站立。一些规格比较高的国家级重点寺院(把寺院划成国家、省、市不同级别.这本身就是世俗化的严重表现)在搞庆典活动时,甚至引进全新的娱乐运营模式和传媒平台,请著名主持人主持,请专业策划师策划,通过卫星电视向世界现场直播。总之.佛教活动被“严重社会化与世俗化”了。
3、僧人的生活方式超前而现代,世俗化习气浓厚。
根据佛制,受具足戒后的比丘、比丘尼,要遵照戒律过清静、俭约的生活。这些戒律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香装饰、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财宝、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代人祈福、禳灾、不代神降福免罪。然而,就目前所见,僧人的生活,尤其是有一定职位的僧人生活,已不再是清静与俭约的,一些戒律已经被打破。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国内有些僧侣其生活的世俗化程度,甚至超过了俗人。方丈室及寮房在向星级标准靠齐,里面不仅有高档家具,还有空调、电视、电话、电脑。甚至是卫星电视、无线上网系统。有些僧人出入寺院,不再是行脚,而是打的。高级僧侣出入寺院,坐的基本上是高档车,其豪华程度超过县、市领导的公务配车。
(一)未完待续
厚朴居士选自2009年9月季刊《甘露》 {:1_328:}{:s_6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