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佛教徒学修要诀——多识仁波切
在家佛教徒学修要诀——多识仁波切在家佛教徒学修要诀——多识仁波切编者按:很多学习藏传佛教者,或盲目模仿僧人功课及学修模式,每天数小时念经;或流于形式,不在内心下功夫;或执一隅……多识仁波切针对这点开示了在家佛教徒应如何学修,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认识佛教
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它的特点是生活节奏非常快。所以,我们身处在这样的社会,就不可能像农业社会那样,有很多的时间来学修。比方说,大家平常觉得自己对佛教或者藏传佛教都有所了解,但我恐怕这种了解经不起分析,若从学术的角度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现很多人对佛教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
简单地来说,佛是觉悟的意思,生命从迷茫中获得觉悟就是佛。佛和众生的差别,仅仅是迷和悟的差别。迷者为众生,觉者为佛。因此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觉者之法。很多书中都说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创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将佛法理解为释迦牟尼开创之法,以释迦牟尼为佛法的源头,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大乘佛教认为,世界多如微尘、众生多如微尘、佛也多如微尘,也即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佛无量。从总体上来说,世间的成、住、毁、空无始无终,众生的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佛与佛法的存在也是无始无终。这就如同鸡和鸡蛋的道理是一样的。从逻辑上来说,没有第一个佛,也没有第一次创始的佛法。因为佛从法中生,如果没有佛法,佛从何而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佛,法由谁说?没有佛就没有佛法。佛是按照佛所说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时,佛法又是由佛来宣说。因此,法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释了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佛有无数,在我们所处的这一贤劫时期,先后要出现一千个佛,释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灭事佛(汉译:拘留孙佛)、金寂佛(汉译:拘拿含牟尼佛)、迦叶佛三佛住世,未来佛弥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释迦佛不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佛所说法,是承继了先佛所说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同宣之法。
慈悲善行与特殊智慧这两条,从根本上概括了整个佛法。
慈悲善行属于道德范围,包括利己、利众两个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诸恶莫作、自己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风格高尚、众善奉行,力行有益于众生的事,这又是利众道德。一切的戒律,都离不开利己利众的原则。小乘佛教以利己为主;大乘佛教则以利众为主,其修炼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自成佛,而是为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简言之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指的是我们在利益众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聪明有种种,有正当的聪明,也有所谓的邪聪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时候,作恶、犯罪的心智表现就是邪聪明,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这个界定词,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这与佛教所追求的目标有关。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难处境。这种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锐性,表现在对生命所遭受的苦难的种类、性质、产生原因的深刻的认识以及如何消除苦难以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对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这种智慧可以叫做“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与人类社会以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无关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产物就是“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论。
由此可见,佛法的本质就是利己利众的道德和智慧。对人类社会来说,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帮助众生获得善德、智慧两样东西,就是使一切众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无边,但离不开这个大的原则和理论框架。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特点。
二、确立学修目标
在现代社会的都市里,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佛?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世界上无论成就什么事情,都是先有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完成。所以,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是这样做事的。学佛的人也应该如此,不能盲目地来修,没有把握地去做,首先就应确定目的。
大乘佛教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
所以,学佛就要发大乘心,立志做菩萨。为一切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幸福快乐不惜生命地奉献一切的思想是大乘思想,叫大乘心。不单有这样的心,而且无私无畏如此地去做,就是大乘修行人,就是菩萨。这种学佛利众心,又称菩提心。
很多人以为菩萨就是庙里塑的文殊、观世音这些成了佛的菩萨,不能这样来看问题。菩萨从理论上来分有两种,一种叫贤位菩萨,一种叫圣位菩萨。贤位菩萨就是在修行五道中处于资粮道、加行道的还没有开悟的菩萨;见道开悟之后进入大乘修道一地到十地的修行人,称为圣位菩萨。学佛的核心思想就是学做菩萨,有菩萨的心肠,具菩萨的道德、作风和贡献,才是真正在学佛。否则,修行的根本就没有抓住,所修还只是一些枝枝节节。
如何做菩萨?藏传佛教主要有两种发菩提心的方法:一是七支发心法,这是《瑜伽师地论》中,无著菩萨这一派所传;二是自他交换法,是阿底峡尊者从锡兰国王处得到的菩提心传承。大乘与小乘的不同正在于此。小乘佛教为了自己解脱生死,出离轮回,达到罗汉的果位,不考虑众生。而大乘佛教的成佛只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佛与成佛的条件都离不开众生,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是靠众生来完成的;成佛之后的佛事业,也是利乐众生。佛和众生是没办法分离的,一切为了众生,没别的。
在藏传佛教中,各教派的僧人都有自己的修持仪规、制度与习惯。但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人,不能与专业的职业僧人相比,以他们的方法来修行,这恐怕很多人做不到,也不需要那样做。所以,在家弟子应该根据自己在家的特点来修行。佛教的原则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话,就不是方便。
修行应该抓住重点,不可能把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都拿来修,实际上也没有这样修法的人。三、好好做人
佛的一切教导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人都做不好,怎么做菩萨、成佛呢?所以,狠抓思想道德修养,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习做人,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从“道德”这个名词上来讲,人应该先有正确的道,然后才有德。德以道为因,没有道而讲德是很空洞的。道,指的是信仰、道路。学佛,信仰佛教,就要有菩提心。道是大乘之道,德当然就是大乘之德,是以利乐众生为基础的做人道德。也就是大乘的三种戒律:一是防止恶堕,自己的言、行、意都不要触犯佛教的道德原则;二是学修善法;三是利众。
“菩提道次”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大乘道思想修养”,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来学习做人,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人,应该讲良心、讲公平、讲公正、讲宽容、讲利众、相信因果报应,这些都是佛教的道德,是修法的基础。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念经、拜佛就都是形式主义,不是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方面来修,改变世界观、人生观。抓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修行的正道、修行的重点。如果思想上充满了贪心、邪见、嗔痴,念再多的咒、再怎么观修也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众生,学佛就应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爱心,发扬佛陀的舍身饲虎精神。如果人都只为自己,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团结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安定。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致善果者为善;能致恶果者为恶。大乘佛教认为,凡是能对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别人的事情都是恶。
一切戒律的基础是十善戒,一切恶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恶,叫做“十恶不赦”。从身、言、意三个方面共分成十类行为: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无意义语)、两舌(挑拨是非);意不犯贪、嗔、痴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础,也是转世人身的主要条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堕三恶道,转世人身的话,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十善。所以,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都要力行十善,要洁身自爱、坚守戒行。
在家弟子也是如此,真正的皈依是从戒律上皈依,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告诫弟子:我圆寂之后你们要以戒为师,行为合于律、言论合于论、修持合于经。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
为什么说要洁身自爱呢?因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传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在三乘佛法并修的时候,以小乘的戒律为基础。
藏传佛教完整地承继了佛陀的三乘教法,是正宗的佛教。密法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高的佛法,站在显宗理论的基础上来修密法,便会明白。显宗理论,尤其是在对空性认识的主观方面,只有粗分的笼统的解释,细分的没有明讲。又比如,在研究转世的问题上,说得不够深细,好像隐瞒了什么,无法自圆其说。诸如此类的问题,真正要明白,须融通显密,把两个理论衔接在一起才是整体的佛法。学了密宗之后才知道,在显宗里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密宗来解决了。无密不成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在《佛教理论框架》一书中作喻,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显宗是经典物理学,密法就是量子物理学。如果用经典物理的牛顿定律来比喻显宗的经典理论,那么现代的量子物理就对经典物理提出了挑战,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以后,否定了经典物理的观点。过去研究物质,现在进一步研究反物质、暗物质……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细化。密宗的理论就像量子物理学一样,代表着认识论的最高成就。所以,密法并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我在《密宗是非分辨论》一书中,将汉地对藏传佛教有偏见的言论收集在一块,逐一予以了驳斥。
喜饶嘉措大师是一世嘉木样之后现代佛教史上最优秀的学者,国民党时期就是西藏最知名的大师,曾被蒋介石邀请到重庆讲经,解放后担任第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 佛教》总编。他可说是辩才无碍,论辩文章很多。他在文章中说,我们佛教弟子有两件事一定要坚持:一是守戒律,自己修行;二是用生命来维护佛教的真理,如果这样做,即使不修行也是在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不能以为学佛的人不应该争强斗胜,所以就不与人争辩。坚持真理,不是争强斗胜。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没有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就等于没有了灵魂。鉴别思想的对错,获得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佛经中说,当戒律和生命二者选一时,应该选择戒行,放弃生命。也就是说,当别人让你抉择,或者舍戒或者被杀。佛教徒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宁肯放弃生命。因为生命还会转世,而听闻佛法、得到戒律只有这一次,如果自己从前就守戒律的话,福报也不可能是这样子。所以选择戒行,放弃生命。第二,继续二选一选择戒行和正见的时候,宁失戒行,选择正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哪怕失戒也不能失掉信仰。一般情况下,不能舍戒,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即使是守不了戒律,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正见上不能稀里糊涂,绝不可弃舍!(※本文搜集自:地藏缘论坛 http://www.folou.com)四、善巧修行
1.坚定信念
有的人见了活佛、法师就求法,到处去求灌顶,就像收集古玩的人一样,收集了很多的法。有很多人写书说自己到西藏的时候得到了黄教的、红教的、噶举派的、觉囊派的传承,到处宣扬说自己已得到了所有的传承。这是一种自我宣传,其实他只是像看到了一张菜单,什么也没有吃到。修行不仅仅是要得到很多的法,更重要的是怎么样修法。所以,法不在多。龙树菩萨在《宝性论》(《致国王书》)里讲到,修法有两条:一是信念、二是智慧。
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正邪,就不会得到正确的信仰。但光靠智慧不行。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很聪明,三教九流什么都懂,但却没有信仰,不会精进。而且看的书多了,思想上产生了混乱,怀疑也越来越多,产生出诸多不良邪见。甚至怀疑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学佛的人,首先就要相信善恶因果报应,如果连这一点信仰都没有的话,还学什么佛呢?
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信仰、信念,是一切善道的源泉,一切功德的母亲。密续中说,要在精通佛教理论,破除邪见,获得正见的信念基础上修行才能得成就;或者愚痴有信念,也可很快得成就。也就是说,即使大字不识,但却单纯、善良,具有真诚、坚定的信念,比起那些半通不通的知识分子来说,因为没有受到诸多邪见的污染,也易得成就。
去藏区看一看,什么是信念?比如我们青海的的信徒,一步一个头磕到拉萨去,磕完一个长头,打上一个记号,第二次磕头要踩在这条线上,再磕一个头……就这样以头代步去朝圣地,一直要磕三个多月,如果不是凭信念,怎么能做到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要坚定信念。
2.专心致志
专,就是修持一法,不宜庞杂,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大威德之光》中热译师道歌里唱道:“印度人只修一法而成就者很多;藏地人修的法多,成就的却很少。”藏地很多有成就的大师在传授学法经验的时候,都强调不宜杂,要专修一个法门,这是一个通常学修的原则。无论是修观音、度母、大威德,只要认真去修,都会有成就。例如,有一个人每天念《金刚经》,后来一天能念三十遍,就每天坚持念三十遍,圆寂后火化时,整个火化场的天空都是彩虹。又比如,青海省果洛有一个女的是天生的盲人,从小开始一直念六字真言,到三十几岁的时候,走路就无需人引领,她自己可以挑水、砍柴……什么都做,就像有眼睛的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而且,她还有神通,有人来找她,她都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还能给人看病。所以,有专才有精,学修就得靠专心,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成就。
有的人是多而不精,好像懂得很多,但专修上不行。有的人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整天换来换去象换口味一样,修得很杂,这在修法上是绝对行不通的。修什么本尊好呢?佛没有高低,不像人有权力、财富的差别,或者国王、富人,或者老百姓、乞丐,没有这样的区别。不要像买东西一样挑挑捡捡的,得到一个本尊法,你就一心去修。修法上虽各有各的特点,但修任何一个本尊,只要你产生信心专修,修它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修下去……将来一定会得到成就。
有的人好高骛远,喜欢高深的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空中楼阁怎能造成?学佛应打好基础,必须要按照菩提道次第,由浅入深。是有很神奇的法,但你本身的基础必须要赶得上才行,否则没有用。宗喀巴大师说:法的殊胜,不如人的殊胜。水银倒在瓷器里面,会把瓷器压破,因为瓷器无法承受其重量,华而不实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前面的基础没有修,后面的功德生不起来。比如没修生起次第,如何修圆满次第?甚至连三皈依都没有很好地修,怎么能够即身成佛?现在的人都想即身成佛,确有即身成佛的法,但真能修到即身成佛的,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少。
学习藏传佛教第一步,首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不要奢望成佛!要以人天乘为基础,争取下一世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人身、得到好的上师、得到好的传承,能够继续再修佛法。
3.持之以恒
滴水可以穿石,修法贵在坚持,要像无著菩萨那样修行。
无著、世亲菩萨是一母所生的两个兄弟,母亲眼看着印度正处在小乘佛教灭大乘佛教的时代,她发心要生个孩子来弘扬大乘佛教。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无著、小的叫世亲。根据印度习惯,孩子长到一定年龄要子承父业。当两个儿子长大懂事的时候,就问他们的母亲:父亲是做什么职业的?我们现在该继承父亲的事业了。母亲说:我生你们两个不是为了去承继你们父亲的职业,而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从今以后,你们都出家去学法,学成以后去弘扬大乘佛教。然后,世亲在一个有小乘佛教的地方出家学习,无著则在大乘教门出家。
当时,人间根本就没有大乘佛教经论的传承,只听说有弥勒菩萨能够传大乘佛教,但是弥勒菩萨在三十三天兜率内院,不在人间,怎么能见呢?于是,他得了弥勒修法后就到一个石洞里面去修。修了三年止观,什么奇迹也没有。他心想,闭了三年关也看不到弥勒,这样长坐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从闭关的山洞里出来了。他出来注意到石洞旁边有一个鸽子窝建在石崖上,因为鸽子飞来飞去,石崖因此很光滑。他从中得到一个启发:鸽子那么柔软的羽毛,竟能把坚硬的石头磨得这么光滑,难道我还不如鸽子吗?
第二次入石洞又修了三年,同样是无成果。他又出来了,然后看到洞口石崖上水掉下来把底下的石头给滴穿了一个个洞。他想:滴水可以穿石,难道我就修不成法吗?又进洞去继续修了三年。都九年了,也没有什么收获,他想再不能如此耽误时光了,人生还有几个九年?于是,就出了洞下山。山道上见到一个老婆婆拿着棉花在擦拭着一根很粗的铁棒,他奇怪地上前去问“您老这是在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抬,说“磨针”。他不解“这么粗的铁棒这样子怎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他心有所悟,默默地退回山洞,接着又修了三年。可十二年之后,还是没有见到弥勒的影子,他这次真的下决定要离开这个修行的地方了。走到山脚下,看到一条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好象是得了什么疮,整个下身都腐烂了,上面爬满了蛆虫……他想:它这么痛苦,也不知先前造了什么业啊?他因不忍看这条狗受这样的罪业,就想帮着把狗身上烂肉处的蛆捡掉。但又一想,众生可怜,这些蛆是靠狗的腐肉才活着的,如果我把它们捡开的话,蛆就会死,岂不是厚此薄彼吗?怎样才能既减轻狗的痛苦,又不让蛆们饿死呢?想来想去,他决定要布施自己的身肉给蛆吃,就取出随身带着的一把刀,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几片下来,摆在地上,准备把狗身上的蛆一个一个捡下来放上去,让蛆去吃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但是这个蛆实在是像水泡一样,很易被碰坏,他想:手是不能动它们了,只能用舌头来舔。可当时的情景确实是让人觉得恶心,他只好把眼睛闭上,再来舔蛆……就在眼睛闭上的瞬间,眼前突然一亮,睁眼不见了狗,只有弥勒菩萨金光耀眼出现在他面前。无著激动地说:“我足足修了十二年都没能见到您的面,您怎么今天才现身?”弥勒菩萨说:“我一直就在你身边,只因你罪业深重所以看不到我。今天,你大发慈悲心,把业都消了,所以才能看见我。”无著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是这样呢?”弥勒说:“不相信的话,你背着我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别人会怎么说。”结果,无著就把弥勒背在自己的背上去转街,很多人从旁走过却什么也看不到,有的人则说“这个人怎么背着一条死狗呢?”由此可见,业力不同,所见也不同。4.不拘形式
俗家弟子不能生搬硬套寺庙里那一套修行方式,因为僧尼是职业修行人,而在家的弟子,必须工作、干事业以挣钱吃饭、养家糊口,修行不是专业,只能是副业。所以应采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方法来修行。比如说,退休的、年龄大的人,时间多的可以多修;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时间少的可以少修,适当地挤时间来修行。有的可以明修,有的可以暗修。如果所做职业不允许公开修,就只能暗修。文革时,既没有佛像,也没有经典,拿着念珠就会被作为搞迷信活动而挨批斗,去哪里朝拜、烧香呢?但是除了烧香拜佛就没有别的修行办法了吗?信仰在我心中,无须打着标记,外在环境再恶劣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那时就得暗修,不能明修。我到温州去,看到那儿的民俗很奇怪,信教的人都在家门上打上标记,如信基督教就贴一个红十字,信佛教就贴上观音、弥陀横帖等。其实,信仰是思想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在表面作记号的。
修行有三种:身修、口修、心修。
烧香、磕头、静坐等,有很多身修的办法,讲究姿势,练气调脉。念经、念咒是口修,如净土宗修念佛号求生西方净土,平时问讯时都用佛号来代替;学修汉传佛教的人,要求须天天念规定的几种经典。但是,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懂,经典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是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的人念经就只是念,仅有念的声音而已,不解经义。
心修就是观修。甚至念咒也可以观咒,如金刚诵是密法里最高的法,它就不是念的,而是观呼吸,把呼、吸观成一个咒的声音,这是最好的念咒方法,是心念口不念。任何咒都可以心念、默念,比如在公共场所或在家里,要遵守公共道德,不能学僧人在寺院里的样,又打鼓又吹号地念经、念咒,人家会骂你是神经病。这就需要方便修,不能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心念,在心里观,不妨碍别人,也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一边做事一边念咒,走路、坐车,甚至睡觉都可以修行。比如《入菩萨行论》的著作者寂天大师,别人见他天天什么也不干,吃过饭就睡觉,他是睡下后才观。很多人喜欢这种方法,晚上人都睡了,挺安静的,没有人来干扰自己,心也容易静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时机,观修就有可能会比较清晰。
在藏地,无须皈依证,孩子长到两三岁就开始念六字真言,家家孩子都会念经,《般若经》、《大白伞盖经》、《心经》等常念。而且,并不是说坐下来念经,起来了再干活,而是手里在干活,嘴里在念经。一边放牧,赶着羊群、牛群的时候,也正好念经、念咒。僧人也大多如此,边干活边念经。
所以,修行有多种,不要拘泥于形式。比如说利乐上供,可以以心代行、以观代物。礼佛,不一定要合十、叩拜,从心里去拜佛敬佛是主要的。比如献花、燃香、献净水和食品等,所献的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仪轨中说“我以四海之水作供养”,作供的小水碗如何能盛下四大海水?这就要靠观的功德能量。观想世界上所有的鲜花,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想一切人造的、自然的香,如檀香、百花之香,都拿来做供养;观想自己家里的食品及所有的东西都来作供;观想无主的野生水果、海洋、地下矿藏等作供养……用意念来想像作供,就是最大的供养。《普贤行愿》里讲到,拜佛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多如微尘,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礼敬一切诸佛,这功德有多大?所以,以观代物是密法里的一个方便。尽管自己没有很多东西可作布施,但却可以以观代供、以观代施,观想以无数的财物、药品施予众生,培养自己的利众心,圆满施波罗。
六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修心,是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有没有财物施供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有一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当过去佛大释迦牟尼到来时,很多的国王、大臣等富人,都拿着金银财宝来供养佛,这个孩子正在路边玩耍,他心里非常敬仰佛陀但却无有财物来供养,于是就从地上捧了一把土来供养佛。大释迦牟尼佛说:“好啊!将来,你会因为此善而成为大地的主人。”因为他以土来作供,土代表大地,是把整个大地供养给了佛,所以将来就成为大地的主人。可见,供养不在多少而在心诚,心诚是最大的善。如果动机目的不纯,就是以金山、银山来供养或施舍,也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是善是恶,主要看动机目的。动机目的是善,结果也属于善;动机目的如果是恶,结果便是恶,为了个人名利,即使是做了一件善事也是恶。比如杀人,《律》里讲,失手杀人不算杀,没有杀人的罪恶。如果在院子里面望外扔石头,这块石头刚好落在走过来的一个人头上,把这个人打死了,这算不算是杀人呢?不算。世俗的法律算是失手杀人,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不一样,规定得更系统、细致,杀人、杀生,指的是有意识地故意杀害。因为扔石头的人无杀人动机,他是无意识的,所以不算是杀罪。
很多的修行都是用观想来代替的。比如献曼扎,大威德坛城上面放一些五色粮食,象征着把四大部洲、须弥山、八大小洲等整个宇宙都献给佛。如果不是靠观想,这么小的东西怎能代表整个宇宙呢?所以,修佛即修心,修心是一个重要主题。行善作恶、轮回解脱、去染还净,心在起着主导的作用 谢谢师兄分享。 受用无穷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