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09-1-28 00:10:31

明空不二——五智(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明空不二——五智(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究竟的智慧是佛性的根本,也就是我们讲的“无知”的相反,也可以说是一种了解、一种觉知。如果我们知道觉知的主体,这就是究竟的智慧。相对地来说,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敏锐的觉知,这觉知是可以培养的。比如经过修定,或者修行、修法,我们便能够得到智慧。所谓“得到”的意思,并不是从外取得,它的意思是因为我们本来具有,所以可以得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来看,无明的本质就是智慧。从究竟而言,心的本质就是觉知。要发展这种智慧,定力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修空。例如说,开车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车祸,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照此慢慢培养定力,就会成为智慧。

  我们的心常有一种盲目的期望,因而产生很多希望和恐惧。比如说,你认为自己明天还会活着,这表示你对以前发生的事以及现在围绕着你的一切,没有敏锐的知觉,因为就在目前正有许多人濒临死亡的边缘,这就是盲目的期望。我们应该有聪明的预期,而不是盲目的期望。譬如目前你很快乐,你应该预期这种情形会改变,因为在我们的生命里,从来没有一个快乐是永远的,这种事情已经改变太多次了。因为我们盲目期望,所以对目前的快乐很执着,但总有一天快乐会过去;当我们和快乐分开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沮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就有所称的敏锐的觉知。要发展敏锐的觉知,有两种方法。首先我们要培养这种觉知,我们应该去听闻有关的开示,或阅读有关的经典书籍,并逐渐养成这种习惯。我们的心是非常多面及富弹性的,所以任何东西都能容纳接受。多半时候,我们没有敏锐的觉知,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惯坏了。例如,你们交了我这个新朋友,也许你们认为我可以对你们的生意有帮助,这对你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很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搔头,那么你们就会克制,就是头再痒也不去搔,这就是觉知,觉知是由注意而产生的。为了发展觉知,我们必须很注意。但渐渐地,因为我们变熟,成为朋友,大家被这种情形惯坏,慢慢地注意力就降低了,我对大家渐渐就不再重要,然后慢慢地不再被需要。你们慢慢地会对我不耐烦,会在我面前搔头。为什么?因为你们对我不在乎,这种不在乎会毁掉自己的注意力。当没有注意力时,就会失去觉知,就再也没有友谊了。我在这里试着以此为例来解释什么是注意力。为了发展这种注意力,我们要修定。

  其实修定是佛教的一种花样。许多大师都告诉我们:我们妄想太多了,现在我们要集中,比如集中在佛像上,好好修定。但妄想是如此之多,从早上到现在,我们已经打了上百万个妄想;因为如此之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在妄想之流中,我们东奔西跑,就因为如此散乱,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正在散乱中,也不知道是如何散乱。当知道自己在散乱时,已经太晚了,我们总是说知道得太晚了,其实我们一直就是如此散乱。因为如此散乱,不但修习佛法不成,甚至世俗的事业也做不成功。因为心是如此散乱,我们会抱怨自己的记忆不好,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集中精神。例如,他说明早八点要见你,那么从现在到明早八点前,你都会担心。如果你没事,就不会担心,这种担心会使人衰弱。你也可以如期进行,但有敏锐的觉知,就是智慧;如此,自然就会很放松。所以,一旦有人要你集中在某个定点上,不出五分钟,你就会开始抱怨:我没有办法集中啊!我的心到处乱跑,很多很多妄想都产生出来了!实际上,这就是佛教大师希望你这样讲的一个结果。到目前为止,你终于发现你自己是散乱的,一般人根本连知道都不知道。我们一旦能够发现自己是散乱的,慢慢地,就会发现那个散乱者是谁!如果你真的了解谁在那儿散乱,这个就是觉知,这是发展觉知的另一种方法。 现在,可以谈一谈什么是智慧。也许我们可以把智慧分成很多类,譬如究竟智慧、相对智慧,或是“举例子”的智慧。什么是真实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什么是佛呢?相对上来说,佛是头上有肉髻,去过菩提迦耶的那个人;但究竟上来说,佛和你并没分别。你也可以把智慧分成五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等等,或是分成三类,根、道、果三种;不论如何分,都是一样的。

  先谈五智。五智是果上的智慧。在究竟上来说,等于是佛的心;在相对上来说,我们可以去研究、去修行。它有两种特性,一为空,一为明。要了解这两者,必须先了解心的本性,否则很难了解什么是智慧。我们要了解三界是唯心的,这说起来很容易,但修证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心不让自己修行。例如很美的花,从理论上而言,我们知道花就是我们的心,但实际上,我们要去市场才买得到,我们会觉得花跟自己是分开的;但在实相上,万法唯心,我们可以这样确定:主体和客体是同时出现的。这一点,在印度是被人引用最多的论证。外在有各种现象,但这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产生之前,都不可能产生。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六个感官系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没有六个外在目标(六尘)。比如在座各位,一定有人今天才看到我的。在这个世界上,以前我不存在你的世界,因为世界是你的世界,那么现在你看到我了,你可能会这么想:这个人一年以前一定在印度某个地方。这是你把现在的现象投射到以前。你也可能会这么想:这个人以前头上长角,来台湾前锯掉了。但是你多半不会这么想,因为你有一个很坚固的习性,认为人的头上不长角。由这一点可以证明一切唯心。 如果这个解释你不太同意,我们后面可以再谈谈,或再辩论。但是如果你去找心,心在哪里?如果你去创造一切事物的心的时候,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心?那么心是什么呢?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心,所谓“心”,只是一个名字,我们对心的看法只是一个概念。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在修行的时候,如果你努力去找心,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心,那么是谁知道没有心?一定有人知道没有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人去知道空了。但是,如果一切都是空,是谁知道一切都是空呢?“心”知道“心”是空?对,这就是究竟智慧,也可以说是究竟觉知。为了心的两种特质,我们给了它很多非常美的名字。由于“空”的特质,我们叫它法身;由于“明”的特质,也就是“了解空”的特质,我们叫它报身。实际上,这两者是合一不可分开的。“空”和“了解空”,二者是不可分的,分别就是一种痛苦。任何特质如果分开为主观和客观,就是痛苦的开始。因为主观为了去了解、去感谢、去利用客观,必须做很多事情,做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我们刚刚所谈的这些是属于相对的智慧,以此为基础,可以谈谈五智:大圆镜智。所谓大圆镜智,并不是跟智慧完全不同的东西。大略来讲,智慧有五种特质,谈到智慧时,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应该把智慧和空性完全分开。很多人好像觉得空是一个目标物,是一个我们要弄清楚,要去了解的目标物。如果你把“空性”分开,成为一个你要去了解的东西,那么这个“去了解的主体”就已经不能空了。如果你认为“了解的主体”本身就是智慧,那么我们便给了它两种不同的名字。对于喜欢有不同见地的人,就给予“空”这个名字;对于想修行的人,或对“觉”有很多执着的人,就给它一个叫“智慧”的名字。有很多人认为“空”好像是一个空间,事实上不是的,它可以说是一种了解的潜力,这点很重要。以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同学们经常说,讲“空”并不殊胜,我们要讲“满”。这个讲法是对的,“空就是满”,被一切事情所充满。举例来说,前面坐的这一位,有人觉得他好看,有人认为他很丑;对同样的对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我们说美是指一个对象,如果此对象不具空的特质,我们每人看他应该都是美的,但他不是绝对的美,有人觉得他是丑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空——因此有人可以看他是美,有人可以看他是丑。但是,你也可以说他是满,被一切美丑所满。在这个观点上来说,空和满所代表的意义完全相同。我讲一个我的故事,可是你们不要太当真。我的一切并不都是跟我的老师学的,也有从别的方面学了一点相对的真理。我学空性学了十八年,可是一旦头痛、肚子痛的时候,空性一点也帮不上忙,那时候,我会立即向上师祈祷,我认为上师是一定具体存在的,一定会从他那里得到加持。可是这个跟我学的却是两回事,我学的都是空啊空的,可是做的都是不空,实际上,向上师祈祷比空更有效。但有时候我也想,正因为它是空,所以有效,如果不是空的话,就不会有上师在这里帮助我,也不会有一个我在接受上师的帮助。所以,不要忘了,空是生命的一种特质,不要把它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来。

  有一次我到美国,参观了环球小姐选美,结果我认为最丑的女孩子竟然当选环球小姐。那时候,我觉得所有参加的人都很悲哀,因为没有人能看到真正的美,全在为自己的想象拼命争斗,没有人看到真正的美就是空。如果是在佛土,根本不会有选美会,每个人在那里都是环球小姐,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我们的分别非常强烈,因而产生了很多执着,使我们变得很忙碌,忙得要去办选美这一类根本做不到的事。比这更糟的是,那里有十个裁判,他们怎么可能选一个这么丑的人来当环球小姐?至少有一个我不赞成,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做这种不可能的事。在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所以看一个频道时,其他的频道都看不到了。如果佛到纽约的话,纽约五十个电视频道,他可以同时看到,而且是开始的、中间的、结束的同时看到。我常觉得,佛大概不会喜欢侦探片,因为那样子的话就没有悬疑气氛了。现在回头来讨论心。心的本质是空,这是我们自己要证得,而不是从外取得的。心的本质是空和明,也可以叫它做法身、报身,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所以应该去了解并证悟。如果以水晶做比喻,透明的水晶本身比喻为空、为法身,水晶所映现的彩虹为明、为报身。这个水晶球,每个人都有,就是佛性。现在水晶被一块很脏的布包裹着,放在盒子里,比喻为无明。但是水晶即使放在盒内千年,虹光并不会因之减少。就像这样,我们本具的佛性,虽然为无明所覆,当我们把水晶拿出来放在太阳光下,彩虹就会现出来了。太阳比喻为上师,或者我们所修的道。如果没有太阳的照射,便没有虹光的映现;没有上师教导,我们就不能体会自己的佛性。但就像虹光是水晶本有,并非太阳给的,上师并不能把佛性给我们,只是没有上师的指引,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自己本具的佛性。在这观点上,我们就有所谓因、道、果的智慧。因就是佛性,道是上师所给的方便,果就是因本身,当我们修到最后,又回到因。这果有五种,其本性都是空。

一、大圆镜智

  为什么要取“大圆镜智”名字?因为空性本身就跟镜子一样。虽然美丑形相都可以从镜内显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完全不受污染分别,大小品质都不会改变;就像这样,空性从来不变,但是不同的观察者去观察,就有轮回、有涅槃,所以称之为大圆镜智。

二、妙观察智

  在究竟上,这种智慧了知所有事情都是同样的,其本性都是空。因为知道一切事情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它就能观察得更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它不去分别、不去观察,所以它分别观察得最好。佛有这种智慧,所以对小乘根器的人,就教他去出家,自求解脱;希望远离贪欲的人,就教他修不净观;对另外一些人,他却说光修不净还不够,还要修空观;有些人知道外在并没有可以贪执的对象,一切都是心,佛便教导他们好好驯心;至于知道贪欲本身就是智慧的人,佛便知道如何教导不同层次的人,因为所有事情根本都是平等的,都是空。

三、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就是刚才解释的一切,其性平等。轮回与涅槃平等,佛与众生无差,主体与客体也没有分别。修定与修定者没有两样,一切现象本性都是相同的。
四、成所作智

  这是智慧的另一种特质。因为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从开始时就是圆满的。举例来说,他可以化身无量,也可以在微尘里跳舞;他可以做这样的事,因为对他而言,没有一个叫做“微尘”的所谓“小”的东西,也没有称为“佛”的比较“大”的东西。但对我们来说,问题就很大,因为我们认为小的就小,认为大的就大,我们不知道这两种情形是互相依靠的。如果有一天有人头撞到墙壁,我们只会去想到墙硬,从来不会去想是自己的头太软。其实如果没有头,便没有一个用头可撞的墙。对我们而言,墙是一个自己以外很硬的东西,头是自己一个很软的东西,所以为了让头高兴,我们就把墙揍一顿或推倒。但是佛不会这样做,佛了解两者皆空,每件事都是完满的,没有痛苦,也没有误解。

  前面四种智慧的总集,称为法界体性智。

                ———摘自《活的智慧与方便》(欢迎佛友转载利众)

cfcl 发表于 2014-10-11 15:20:5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空不二——五智(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