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空性的智慧——卡卢仁波切(转)
◎ 一切思想、烦恼、恐惧、不安,都只不过是心所投之影而已。 ◎ 梦是一连串的心影。依俗理说有其暂时的真实性,但究竟而言并不真实。我们对醒时所感知的世界也可做如是观 ~ 它们只不过是因某些外缘而引发的心之不断投影而已。我们所经验者,皆是自心对自心所投之影的感受。◎ 冲突的情绪,正如“我” 的概念,都是由心而来。而心本身无形,无色,也无物,也就是心即是空。既然心即是空,其所产生的情绪当然也是空。当我们认清其空性,它们的力量也就随之消散了。
◎ 不论升起何种情绪,都必须有所认知,不论是贪嗔痴慢疑等都是由自心生起的,而心的本质,即是空性,所以由心所起的情绪也空,经由这样的认识就能从当中解脱出来。
◎ 一旦我们藉禅修而得见心性根本是空时,我们自会感到心影亦空。这些心影犹如海面起伏之波浪,无论起伏,皆不离于海。
◎ 当某种情绪浮起,它是从一个具有空性的心所产生的。这种情绪出现之时,它的本质亦是空的。此种情绪要是消失,会再度被心的空性所吸收。你可以到海边,看看那些海浪的潮起潮落,当海浪涨潮时,有时候变得相当巨大。海浪形成时,构成它们的物质不过是海水。当它们退潮之后,又再度回到海水之中。同样的,冲突的情绪都是心中的一部分,它们来自此种空性,其存在也就是空,然后再回到空性之中。事实上,它们从未存在过。
◎ 从空性之心所起之念与烦恼并无实体。心象跟心一样空而无实。
◎ 心是空性的,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从空性中生起的。如果你了解了此点,你便了解了佛法的所在。
◎ 当我们的身体被解脱为外相与空性的,语被解脱为音声与空性的,意被解脱为觉知与空性的,这就是佛果。
◎ 我们的心是“空”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填满它。这就是为什么永不知足,欲望无穷无尽的原因。
◎ 上士与凡夫间的差别,在于上士能觉察微细之苦,而凡夫则不能。例如你若把一根头发放在手掌上,你不会感到它的存在;但若把它放在眼睛上,你就会觉得难受,立即感到它的存在。
◎ 受戒是为了简化生活及令自己趋向修行。受戒极其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成为修行正法之法器。做为容器之碗,显然必须是清洁不漏的。若非如此,不管倒入的是什么,都会变质、变坏或流失。
◎ 如果你认识了一切的迷惑外相皆自空性之心生起,而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都只是迷惑之外显而已,那么你将会了解到一切现象都像是一个幻想、一场梦、一道彩虹、水中倒映之月,或是镜中的影像罢了。假如你认识了这点,那么即使是如执著等心理烦恼的生起,你也不会被其力量所支配。每个心理的烦恼,都将如同天空中生出的彩虹般地出现而已。彩虹自空中生起,亦融入于空性的天空中。当执著或嫌恶生起,它们将单纯的如上述般,而不会真实的出现。
◎ 如果地面充满了尖锐的针刺,而有人想在上面走走,他必然要设法去拔出每一根针。在他拔出一根针之后,还有另外的针必须拔出,拔针将永无止尽。而心理的烦恼就像这样。那些认识到念头与烦恼都是空性的人,就像穿了厚靴在遍布针刺的世界中行走,无论他走到那里都不会被针刺伤。假如你认识了心是空性的,因此念头和烦恼也是空性的,那么无论你是否待在轮回中,万物都将像弥陀的快乐净土般。
◎ 心不仅在本质上为空,它同时还具有明性,以及无碍的智慧。这是心的三特质,三者一体不可分。
◎ 大手印的主体是自然现起而不造作的,去思维心如空性仍是相当造作的。将心放松在它本然状态,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它不是一种寻找心或专注心的客观经验,是看而非凝视,是住于体验中而非盯住体验。行者并不是向内寻找任何东西,也不是向外寻找任何东西。只是单纯地让心安住于本然状态中。如果我们能安住于毫无造作的赤裸知觉状态中,未曾丧失直照的灵光,心的清净本性便会现前。
◎ 从究竟的层面来看,能见本尊之心,与所见之本尊,本质上是一非二。但只要我们未获直接证悟,心就自以为是能感受之“我”,而所感受者是 “他”。
◎ 生死的经历,事实上都不是真的,它们不过是心所产生的幻相。
◎ 死后当识能证悟其经验不外自心时,即可解脱。
【附录】乘愿再来转世自在的菩萨http://www.fjdh.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11/2008110820542929.jpg 您相信吗?他老人家能够在往生前自己决定到那儿投胎,而且出生后还记得前世的事。
他叫卡卢仁波切,是我的第一位密宗上师,在他八十多岁圆寂之前最后一次到台湾弘法时,我很幸运的有缘遇上他,瞻仰其丰采,聆听其有关心性等法要之精辟开示。
他身体单薄,看似一位虚弱的老人,却对冷、热一点都不在乎,不管穿多穿少总是轻松自在、平静安祥。在法会上可以平平静静的在法座上坐上一整天不用下座,不但没有显露倦容,而且从容自在。他的开示精要贴切,而且容易明白。他从不闲扯,从来不说废话。虽然已彻底了悟空性及明见心的本来面目,却从不吹嘘他自己的成就,也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他总是如实的面对现状,却没有任何的执著。面对顺逆境界,他时时保持著愉快又平静的心情,决不会显得毛躁不安。不管好坏,从来不会有任何情绪性反映,不会让自己迷失于兴奋或沮丧之中。他总是朴实直率、慈祥亲切的面对一切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动物,随时随地协助他人而没有任何成见或差别待遇,也没有任何贪染系缚。你几乎无法从他老人家身上找出任何一丝毫的缺点。
仁波切1905年出生于雪地西藏的东部,他母亲和亲戚都说,他一刚出生就目顾四方,璨然而笑,毫无畏惧或羞怯之色,而且口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显然为行者转世,而且禅定功深,没有隔阴之迷。
他生来就具有慈悲和虔诚的高贵气质,对受苦受难的有情众生往往情不自禁的伤心落泪。同样的,对上师的传法灌顶也常使他感动到泪流不止。当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自自然然地一心一意希望抛开世间的财富和享乐,只想在清净的山谷中找个岩洞修行。
因此在十六岁时就参加潜修中心三年三个月的闭关专修,二十五岁时,完全抛开世事,在山岩洞穴及其他人迹罕到之处,从事密集精修共有十二年之久。五十年代,受十六世大宝法王的感召,到不丹建立潜修中心指导闭关。1971至1989年远行世界各地弘法,并建立了近百个佛法与闭关中心。
在往生前,他自己告诉弟子,他往生时不会如同一只狗的死亡一般,他会准备好每一个细节。弟子请他不要离开世间,不然也要乘愿转世再来教化我们。他半开玩笑的说 :“如果你们需要我的转世,去找嘉称(仁波切的秘书也是他的侄儿)要吧!”而在这之前,他已立下遗嘱,将他的一切寺院托给嘉称喇嘛管理。结果,在他往生一年后,真的出生为他侄儿的儿子。
在小仁波切两岁多一点,第一次到印度菩提迦叶佛陀开悟的圣地与上百名喇嘛一起作了一个月的修法仪式,他坐在最上座,非常有自信地作著每个仪式,在场者无不感到惊喜,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教导过他,
更妙的,他在四岁时,应前世各地弟子的邀请,至世界各地前世所建立的中心与前世弟子们见面。当到美国时,中心的住持,在心中产生怀疑,这个小孩真的会是老仁波切的转世吗?法会后小仁波切亲切的拉著这位住持的手慢慢的走到中心旁的花园,告诉他:“您还记不记得在六年前某个时候,我在这跟您说了某些、某些话?”这时,这位中心住持徒弟马上跪下,一方面惭愧,一方面感动得热泪直流。您说妙不妙?仁波切真的是菩萨乘愿再来,而且禅定功深,没有隔阴之迷。 小仁波切长得真漂亮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1_32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