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6-1 13:15:06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出三藏记集11法句经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1 法句经序
   11法句经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所谓「昙钵偈」,是对各种经典要义的总集。「昙」是「法」的意思,「钵」是「句」的意思。《法句经》分别有好几部,有九百偈的,有七百偈的,有五百偈的。「偈」是概括性的语言,如同诗句颂词,是佛因事而发,不是某一时的言语,各时期的偈都有其前因后果,分布在各种经典里。
  佛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德性极为仁慈,怜愍天下苦难的众生而诞生于世,开示佛教的道理,使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其要义集中于十二部经中;另有四部阿含是佛入灭后,由其弟子阿难记诵出来的。佛经不论大小,开头都云:「我在佛处所,听佛如此说」,原原本本地传达佛的说教。此后,有五部沙门,各自从经中摘录四句六句偈文,按其义理分门别类地编排,构成章节,对于十二部经都有摘录,没有适当的名称,因此名为《法句》。各种佛经都是法言,所以《法句经》也是法言。
  近世葛氏传出七百偈《法句经》,偈颂的含义极为深奥,译出之后,其义模糊不清。佛生在古代无法遇到,他的言辞无法听到。加之,佛生于天竺,天竺语言发音与汉语相异,称天竺书为天书,称天竺语为天语,对事物的称谓不同,因此传译实在不容易。唯有从前的兰调、安侯世高、都尉安玄、严弗调把胡文译为汉文,审慎得体,后世很难有这样的后继者。后来的传译者,虽说不能达到严密,但尚能重视经文的实质,大略体现经文的旨趣。
  首先是维祇难,他是天竺人,在孙吴黄武三年(公元二二四年)到达武昌,我从他那里得到五百偈的《法句经》,并请维祇难的同伴竺将炎译为汉语,竺将炎虽然精通天竺语,但不通晓汉文,他的翻译,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语言质朴。开始时,我嫌他的翻译不典雅,维祇难则说:「对于佛教的语言,应该把握其含义而不用修饰,领会其道理而不强求文法的严密,对佛经的传译,做到明白易懂,不丧失其义理,那就是好的翻译。」在座的人也都说:「老子云:『悦耳动听的语言不可信,可信的语言不悦耳动听。』孔子也说道:『书不能道尽全部语言,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思想。』这表明圣人的思想是极为深邃的,现今传译佛经应直接表达梵文的真实义理。」
  因此,自己尽力做到依据译者的口授,依循佛经的本旨,而不加文饰。对于翻译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则阙而不传,所以有多处脱阙,没有译出。然而,此译经的文辞虽然质朴而旨趣深远,经文不多而义理宏富,钩取了众多佛经的要义,每章都有根据,每句都包含深刻的道理。在印度,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先学《法句经》,就称为超越了修行的次第。此经是初学佛道者进入佛道的门槛,是进一步深入修行的深奥宝藏,它可以启发蒙昧、辩明迷惑,诱导人们自立。花费的学习功夫很少,而获得的教益却很多,确实称得上是奥妙的典要。
  以前传来的《法句经》,有些偈文没有译出,竺将炎来后,向他询问,得到此等偈,另得十三品,和前传的相校对,有所增定,编排目录,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共有七百五十二首偈。希望有所补益,使更多的人开阔眼界。
  原典
  未详作者
  法句经①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②,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③,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④,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⑤、都尉⑥、弗调⑦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⑩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注释
  ①法句经:一译《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等,经文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偈颂,分类编集而成,在印度被视为佛教初学者入门的读物。通行汉译本有:印度法救撰,三国吴竺将炎、支谦译(按:另有其他说法),二卷、三十九品、七五二偈,为《法句譬喻经》中三十九品之法句。异译本有北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四卷。又,巴利文本有二十六品、四二三偈,收在巴利文三藏《小部》中,至今仍为南传佛教信徒的必读书。
  ②五部沙门:即史称的小乘五部沙门。佛灭后百年,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门下有弟子五人,对于戒律各抱异见,遂使律藏分为五派。分别为: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嗟富罗部。
  ③斟酌:考虑选摘之意。
  ④天书……天语: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云:「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上)
  ⑤安侯世高:慧皎《高僧传》卷一〈安世高传〉云:「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上)
  ⑥都尉:即安玄。慧皎《高僧传》卷一载:安玄,安息国人,深沈有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于汉灵帝之末,游赏洛阳,以功号曰骑都尉。性虚清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所谓都尉者也。(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中、下)
  ⑦弗调:即严弗调。临淮(今安徽盱眙)人,与安玄共译《法镜经》,安玄口译梵文,严弗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安世高称严弗调译出的佛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下)
  ⑧维祇难:慧皎《高僧传》卷一载:维祇难,本天竺人,世奉异道,后有感于沙门神力而信奉佛教。于吴黄武三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携《昙钵经》梵本,应吴地学士之请,与竺律炎译为汉文,但由于炎亦未善汉文,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近朴直」。
  ⑨仆:「我」的谦称。据《佑录》卷二云:「《法句经》二卷,魏文帝时,……竺将炎共支谦译出」,此处的「仆」可能是支谦。(大正五十五·页六下)
  ⑩竺将炎:慧皎《高僧传》为「竺律炎」。
  ⑾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漂亮的话不真诚,真诚的话不漂亮。见于《老子》第八十一章。
  ⑿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见于《周易·系辞上》。
  ⒀叙:次序,次第。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6-9 12:58:28

南无金刚萨埵菩萨 南无金刚萨埵菩萨 南无金刚萨埵菩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出三藏记集11法句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