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09-1-27 12:08:44

解痛苦与驾御心念

解痛苦与驾御心念
解痛苦与驾御心念


开示佛法的目的,在于指出人行为上的错误,并且教导他们解决生活里所发生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你们到此地来听我演讲的原因。但是,唯有老师自己是开示内容的活见证,讲说的佛法才会真正有效。很不幸的是,我自己完全不合格。我吃、喝、拉屎、睡觉,却一点也不懂佛法。但是,因为我曾经跟随几位证量很高的上师学习,或许,我可以把他们的经验报告给你们听。我说的对你们是否有任何益处,是另一回事。
   我们必须清楚明白佛法的目的是什么,这很重要。我们为何要禅修?为何要走修行的道路,或是过宗教生活?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一定要和平日的活动有所不同,否则,我们就不需要做这些辛苦事了。
   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哲学,与伦理思想等,名称各不相同,教导的方法也相当不同。但是,主要的目的,一定是一样的。如果这些思想有价值,一定是教导一些方法,减轻所有生命在身心两方面所受的痛苦。必须对于苦,这个举世一同的问题,提供治本的解决方法,因为,所有治表的方法,在这方面都已经宣告无效。
   自从地球上开始有生命,许多个人及团体有贡献力量,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目前,几乎所有国家中都有许多组织,积极从事改善人类居住的这块土地。但是,不论参与者的目标多么确定,大家多么努力,这个世界比起往日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并没有更接近和平。事实上,有许多理由使人相信,这个时代愈来愈衰败了。为什么物质发展所激发的希望,竟是如此不圆满,令人失望?
   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以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发生在外境,存在外界,和我不相干。因此,我们所想出来的解决办法也完全是外在的,虽然,这种解决方法可以暂时消除特定的问题,可是,另一个问题总是取而代之。所以,我们的努力虽然能够治表,对于解决潜在的问题本身却没有什么功效。
   事实上,有许多经过精心设计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只是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有一个例子,就是原子能的发现。不论科学家与工程师发展、运用原子能的初衷是什么,核能发展,对于人类保存自然能源、保护环境,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事项,确实造成一些严重、不可预测的危机。
   为什么我们不断祈求世界和平而不可得?为什么我们渴求止息苦难与困惑,这份希望却一再被剥夺?当然,为了促进和谐并消除争端,不乏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与不同的教义。但是,其间一定有些事情,我们未曾完全了解,或者没有运用得当。因为,不论我们多么努力,希望利益自己与他人,似乎都没有任何重大的成效。伟大人道主义者的计划与我们日常活动中所欠缺的,是达成目标的有效办法。所谓有效的办法,必须能够解决问题潜在的原因。因此,我们不仅仅需要外在的方法,更需要内在的方法。   
   为什么有效的办法必须同时是内在又是外在的?因为,我们想要消除的苦,不只是外在的。如果我们相信所有问题的来源,都只存在于身外的事物上面,就会想消除、改变,或是对抗外境。但是,这些努力最后注定要失败,因为所有的苦,毫无例外,都存在我们内心。
   事实显示,外境——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人、事,以及环境等,并不是带来不满足与苦的主因。譬如,旅行者发现了一个非常使人愉悦的国家,就想要在那儿住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另一些人,即使和这些旅行者来自相似的背景,却可能觉得这个国家完全不对胃口。他们访问这个国家时,经验到的不适感,一直是问题。但是,这不能完全怪罪外在的情况,如果外在的环境是造成问题的唯一因素,那么,没有任何人会喜欢来到这个国家。同样的,在一个家庭中,有些人喜欢某些食物,通常还有另一些人连碰都不肯碰它一下。同样的食物,怎么会有如此不同呢?   
   从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更确切的例证。如果有一个人是我们的朋友,自然认为他非常好、非常可爱。每当他出现时,心中就会产生温暖的感觉。但是,同样的人出现,却可能在另一个人心中,引起完全相反的情绪。或许,他在另一个人的心目中,非常凶恶、残酷,连看见他都难以忍受。因此,当一个人在我们心中引发爱的感觉时,在另一个人的心中所引发的,可能除了恨之外,什么感觉也没有。   
   我们并不需要把自己的感觉和其他人的经验相比,才能够了解各人的感觉,差异多么大。只要回想一下,自己对过去所认识的人的感觉。起初,只是一个陌生人,我们可能完全忽视他。但是,不久之后,变成亲密的朋友,经过更密切的接触后,发现他真是太美好了,已经不记得他曾经不是亲密的同伴。心中一点也不怀疑,他和善、有爱心,具有一切美德。由于对他的爱执如此强烈,我们真心相信自己的感觉。   
   但是,不久之后,情况改变了。或许,他说的什么话我们不同意,或是做了令人不愉快的行为,不论是什么原因,或许只是很微不足道,现在,他看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的话不中听,态度无礼,甚至面容看起来也很残酷。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人了,昔日对他的爱执,现在完全被仇恨取代。见到他,便生起忿恨或其他恶念,因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
   因此,显然我们受苦并不在于外界的改变,而是因为自己的态度改变了。用不同的心态,即使看到相同的事物,观感也会不同。一般而言,我们整个生命,正是一直经验这种态度的波动。   
   这种态度的改变通常非常迅速。有时候,我们对某人正要开始生气,忽然间,脑海里浮现他昔日所做的善事,记起他曾经在我们极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或者表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自私态度。刹那之间,这份记忆的闪现,驱除了忿怒的暗影,我们又视他如同最亲爱的朋友。这种经验,一定曾经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它使我们觉知,意念经常改变,如果能够稍加控制这种过程,我们就会比较快乐。
   对自己心念的运作状况保持警觉,就可以在消极的意念使我们受苦之前,打断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从正面去看一个人,就像我们有同样多的理由去仇视他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修心,并且充分了解自己内心的变化,就没有理由不能只表达些可以为众人以及自己带来快乐的意念。或许,全世界都反对我们,但是,只要找们已经发展出驾御心念的能力,仍然可以把每个人当做朋友,不会因恐惧与仇恨而畏缩。   
   一旦能够运用这种自觉的方法驾御心念,会何其安详啊!我们将不再困惑,也不再为自己或他人制造问题。这种深入的安宁感觉,是修习佛法后必然得到的结果,凡是有坚定的毅力,在修行道路上探索内心的人,都可以获得。
   应付困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驾御心念,解决问题,这也是最容易、无害的方法不但不威胁任何人的安宁,且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安详。如此,找们不但使自己快乐,也能为他人带来安详。如果我们坚持认为,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消灭世界上所有可能的敌人才安全。其实,即使我们运用这种笨拙的方法,应付烦恼,心灵仍然不平静。由于我们缺少内在清除心理上困惑的方法,即使没有外在的敌人,还是继续受苦。   
   想要有效对付问题,首先一定要发现并且认识苦因来自内心。我们对付问题的方法,应该像医生为人治病一样。如果医生不明白病人的毛病,便不能治愈病人。所以,首先要尽量弄清楚病人的问题所在,才能够给予治疗,消除病因。同样,我们想运用心地法门,解决问题,首先一定要完全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困扰我们?不要像一般人那样讳疾忌医,一定要面对问题。唯有这样,才能消除烦恼。   
   让我们用胎儿与新生儿的经验,简短的讨论受苦的各种不同的情形。我们通常不会想到怀孕与诞生所带来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十分真实。因为,母亲的心与胎儿的心不同,即使是母亲,也无法完全体会子宫里的生命心情不安宁,胚胎的心理与生理都不舒适。
   这个小生命,觉得自己被拘困在一个窄小的地方,拥挤得几乎没有生间。母亲突然间做的任何动作,都会带给它很大的痛苦。太热、太冷或是太多调味料的食物也会使它难受。它被局限在恶臭的排泄物近处,并且被母亲的消化与呼吸器官不可预测的运作所骚扰。   
   这些痛苦或许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明显到能够察觉的地步?但是诞生所带来的震惊,这种经验却是很容易知道的。当婴儿从子宫里面被驱逐出来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当它缓慢地经过产道时,觉得自己好像被两块石头挤压。生产结束后,这种强烈的痛苦并没有停止,它的皮肤非常敏感,即使是接生室里由温暖的空气,也使它觉得寒冷、难受。这个婴儿或许被包裹在最好质料的毛毯里面,还是觉得被刺刮着似的。除了这些身体上明显的苦痛?它经常还看见一些幻相,就像是死亡时所看到的幻相一般恐怖。因此,当我们看见新生婴儿时,不要认为它的哭泣没有理由。   
   大部分的人并不记得出生时所经验的痛苦。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子宫里面很享受,出生时,不觉得难受,我们只是把这些经验忘记了。就像我们不记得许多事情,或是没有任何知觉。我们无明的心,制造了许多内外在的污染,使我们对真相的了解,被浓厚的曲解蒙蔽。如果在不久以前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经验,都会从脑中消失,那么,把最早经验到的事情忘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出生之后不久,衰老的痛苦就开始了。身体经过许多使人不愉快的改变,譬如,童年时代的疾病,以及年老时更加严重的苦难,都是自然的过程。不必要生一场病,来经验病痛的不快,光是对疾病的担忧与恐惧,也会造成非常真实的痛苦。
   如果我们活得长久,便会经验到年老的痛苦,其间所经历的改变尤其可悲。体力、目力和听力都衰退了,不可能再从事儿童时代的活动。丧失体力已经够糟了,更甚的是,在心理上觉察到自己变得如此老朽又无助。
   这一切痛苦,只是我们即将经验死亡痛苦的前奏曲。每个人内心,都对死亡怀有恐惧感,一旦死亡真正逼近,这种恐惧便会更扩大。即使不希望离开我们的身体、财产,与所爱的人,还是一定要把所珍爱的一切都留在身后。而且,我们不确定死亡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意识到何处去。对死亡的无知,使我们陷入更大的烦恼。   
   临终时,床边可能围绕着医术高明的医生,以及关心的亲人,但是,呼喊他们无济于事。当我们的身与心必须分离时,没有任何一样事情,是任何人能够帮得上忙的。所有的人都会死亡,毫无选择的余地。在有生之年,我们娇养自己的身体,给予最好的照顾。但是,面临最后的危难时,身体残余的力量,不能使我们多活一分钟。我们无法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是最大的痛苦之一。因此,我们带着充满恐惧与忧虑的心识,进入不可知的世界。   
   所有人都已经验过诞生的痛苦,有些人也经验到一些与老相关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也正在等待我们。然后,这一世的生命就结束了,结束得与我们出生时一样悲惨。
   一生中,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经验到其他难受的事情。譬如,我们总是希望获得想要的事物。这其中包括好吃的食物,质料好的衣服,吸引人的伴侣等。我们不停追寻这些事物,却得不到,确实是很大的痛苦。一旦得到了,又感到不满足,这是更大的痛苦。不满足的痛苦,是最严重的苦恼之一。因为它使我们不断追逐不同的东西,希望能够得到永恒的快乐,却是徒劳无功。这种追逐把我们的时间全部用光了,使我们没有机会寻求精神生活、禅修或修习佛法。因此,我们无法超脱苦况。   
   我们不但遭受求不得的苦,而且还要与自己所讨厌的事情相遇。和仇敌、不好的食物,以及不愉快的情况接触,造成我们在心理与身体上许多苦,在一生之中,这种苦造成很大的困惑。
   不安与不满足的心,使我们得不到任何安宁。不管拥有多少,我们还是希望得到更多。我们工作、计划、设想获得事物的新方法,彷佛自己永远不会面临死亡,至少还要活个几百年。想想看,仅只为了照顾自己这个身体,就做了多少的事情。我们花费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时间读书,藉以得到一份工作;我们工作赚钱,然后又为了投资赚取更多的金钱而伤脑筋。我们最多只能活到五十岁、六十岁、或是七十岁,然而,这些年岁都被拿来从事这种狂热的活动,但是,又为了什么目的呢?
   我们把能量花费在许多方面,为保持身体免受饥饿、寒冷、疾病、攻击,甚至为最后的死亡而担忧。一生为了免于危难不断挣扎。事实上,我们把自己贩卖成奴隶,来达到这种目标。我们可能不愿意面对这个真相,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了解这些活动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工作多年,不过,只要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小改变,我们就会病倒,或是经历其他的不幸。得到保障很困难,陷入悲惨的情况却很容易。即使我们幸运的获得使生活更舒适、有报偿的事物,往往只是痛苦的另一个来源。譬如,我们可能储蓄了足够的金钱去度假,却碰上了一个可怕的意外灾难。或者,我们到一家昂贵的餐厅吃饭,却食物中毒。在这种情况下,痛苦的来临无法选择。
   如果我们把所遭受不同的苦列出来,会得到一长串的清单。在此所说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每种可能的痛苦,都可以归到以下三类:痛苦的苦(苦苦)、变化的苦(坏苦〉、以及遍行的苦(行苦),解释如下:
   显然,有一些经验只会使我们痛苦。譬如,生病、忧虑、疼痛、恐惧等,都使人不愉快。亦即,凡是明显的带来不适意的,都被归类为苦苦。
   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譬如美食、好衣服等,确实能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但是,深入的加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也应该被归类为苦的一种形式。因为,这种享乐只是暂时的,不能持久。譬如美食,大部分人认为和苦完全无关,纯粹是享乐。如果这是实惰,亦即美食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那么,吃得愈多,应该愈快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吃饱了再继续吃,这种快乐的经验立刻就转变成痛苦了。所以,世俗的快乐被归类为坏苦。   
   如果我们坐了很久,对坐姿已经感到疲倦,或许想要站起来走一走,这时候,轻松的感觉使我们觉得快乐。事实上,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把它归类为快乐,只是因为当我们站起来时,坐姿所带来的痛苦就消失了,我们却真正相信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即使它在不久之后又会改变。最后,当我们走路感到疲倦了,先前所认为的快乐,现在又变成痛苦。因此,不论抱着什么想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出任何一件真实不虚的快乐。所有这一类的经验都是无常的,很快就变成痛苦与不满足。  
    第三种苦是行苦,它潜伏于前两种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是跟着我们的身心而来,因为身心招引痛苦,就像吸铁一样。譬如,胃痛很明显是属于苦苦,当我们服用药物之后,所得到的暂时舒解与愉快,属于坏苦。但是,胃本身的运作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是行苦的一个例子。
   即使是动物,也能够认知什么是苦苦,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修行得力,主要是由于对“苦”的了解,不过,这里指的苦,并不是苦苦。唯有当我们明白世俗的享乐只是苦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我们所拥有的这个污染的身心,正是所有苦的来源,才能真正了悟苦的本质。清楚的认识坏苦及行苦两种苦,尤其是行苦,才算明白了苦谛。   每一种苦都得自我们拥有的身心,本身就容易受苦,造成身心污染的内在因素,称为烦恼。佛法心理学的经文中,提到了八万四千种烦恼障,基础都是六种根本烦恼:贪婪、骄慢、瞋恨、疑、邪见与无明。
   在这些根本烦恼中,邪见是指相信不真实的事、以及不相信真实的事。后者的例子包括:否认我及所有现象只是随俗存在,否认苦谛、灭谛、连系一世生命和另一世生命的相续,以及因果律。
   前五种根本烦恼每一种心理的困恼与一切苦,都是由于昧于事物存在真相的无明而产生。因此,无明被称为“轮回的根源”,轮回是由每个人自己所创造的苦境,是一种不自主的循环,被迫出生、死亡与重生,充满了悲惨。我们都在其中轮转,直到消除内心的无明障为止。嫉妒、贪婪、傲慢与恶意,这些只是少数出于无明的烦恼,是障蔽了自性清净心的一些恶念。我们为何认为以上这些是恶心呢?因为,出于业与烦恼的影响所做的行为,会造成苦。凡是抱着恶心的人,终将经验到自己所造下的不快乐。苦的循环与六道轮回,就是根据这种方式产生的。因此,所有导致这种结果的行为,以及激发这种行为的烦恼,都称为恶业。  
    如果想要得到真正恒久的安宁,完全止息痛苦,一定要从心中净除所有恶业,这是唯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我们被不洁净的地方烦扰,与其破坏这个地方,还不如把它弄乾净,就可以好好的享用。美丽的公园不会永远存在,它所在的地区,以前可能非常不可爱。但是,因为适当的清洁、修饰与美化,便能够享用。   我们应该以完全相同的方法,对待心念。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如果我们这么努力,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安详,远超过一般短暂的事乐。如前所述,短暂的享乐只是比较微细的苦,真正的安详,要完全止息根本的苦才能得到。只要断除苦的根源,悲惨的情况就不可能再发生。我们便会经验到真正恒久的安详,一种无可比拟的快乐。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09-1-27 12:09:45

Re:解痛苦与驾御心念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不先根除烦恼,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乐。只要心被无明及其他的烦恼遮蔽,我们所经验到的快乐,都瞬间即逝。恶业使我们无法主宰、调伏自己的心,这本身就是苦的例证。心念滋生出来的东西,必然具有苦的本质。
   譬如,花园中长着有毒的植物,要消除这种危险,修剪枝叶或剪断枝干还不够。要确保这棵植物不再长出有毒的干茎、树叶与果实,唯有把它根除。一定要挖掘到深处,毁掉长出毒素的根部。我们要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心念,以便从生存的苦况中解脱出来。如果探索的不够深入,最多只能暂时减轻某一项痛苦。要彻底解脱轮回,一定要消除苦因,它的根源在于无明。   
   只有智慧能够消除无明,这是深刻了知所有事物存在真相的智慧。我们通常昧于事情的真相,就像前面讨论过的苦况,我们经常被愚弄,把苦的来源当做是快乐的来源。我们不能辨认无明与烦恼,甚至不能辨认自己受苦的真相。我们盲从无知的冲动,听命于它,好像把它们当做我们的师长与向导一样。被烦恼系缚的心,总是把无明的愿望投射在真相上,我们盲目的随从这种愿望,把它当做真相。   
   学习禅修与佛法的目标必须是对治无明,才能用来有效解决我们的困难。修行之道要能够带领我们消灭苦的根源,才称得上是宗教的道路。尤其我们必须运用智慧面对并消除一种特别的无明,也就是“我执‘,或“自我意识”。当下如果能够检验自己的内心,便能够清楚发现,自我意识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因为不具备明辨、正知的智慧,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心念受到这种根本烦恼的影响有多严重。自我意识的意义如下: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譬如,现在正在听开示,我们对于这个“我”、“我是谁”以及“我什么样的人”,都有着某种感受。“我”的感觉强烈又直觉,我们觉得的“我”,和其他所有东西分隔,独立存在。我们不会停下来想:这个“我”是依身、心或是其他东西才存在。相反的,这个“我”看来巨大、实在、独立。这种感觉一直跟随着我们,我们尽力执着这个观念。于是,“我”变得比其他所有东西都更重要。这种把“我”的本质扭曲的倾向,形成主要的无明,使我们陷在痛苦之中。
   听到不友善的话,所引起的反应,显示自我意识带来的伤害效果。也许有人指出我们的错误,责备、侮辱或批评我们。听见这种话,我们立刻变得沮丧或生气。恶心立刻升起,觉得非常不舒服。当下这个“我见”,坚实得像艾弗勒斯山一般庞大强硬。蟠踞在心中巨大的“我”,生出许多恶念,全部会引生痛苦。就这样,把自己当做独立个体的无明,形成一切问题的来源。
   我们用基本上同样扭曲的方式,看待、观察一切的人事物。我们抱着“我执”与“自我意识”看待自己,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对这个“我”非常执着。我们认为“我的”身体,“我的”心灵,以及“我的”财产都是独立的、本来存在,所以执着它们,许多恶业也由而滋生。同样,我们视所有现象是独立、本来存在,所以认为有些事物非常美丽可爱,心中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不满足与不安全感,促使我们追逐那些被假设是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我们的苦有增无减。
   不但是贪着,根本无明还产生瞋恨、傲慢以及其他的烦恼与痛苦。我们认为自己、外界的事物以及其他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便以侵略、防备或是封闭的态度对待一切人、事、物。我们贪着那些增加舒适的事物,而对打扰我们的事物感到不愉快,而忽视那些既不提供帮助也不妨碍的人、事、物。我们把每个人都归类成“朋友”、“敌人”或是“陌生人”,并且认为这些归类是真实存在。因此,内心产生党派的大妄心。我们的态度被恶念所染,使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导致了不好的业果,把我们更深陷在轮回苦之中。我们再度清楚的看见,所有苦厄的根源来自对事物存在真相的无明。
   不管是采用禅修或是其他修行方法,任何宗教纪律的价值,都在帮助我们消除根本无明,使我们解脱烦恼的痛苦。不论我们追随那一种宗教或哲学,只要能够对无明提供药方,就是真正完美的宗教,真正的法。历史上有许多大师指出消除无明与止息痛苦的道路。只要我们的修行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根本无明,就可以肯定自己所依循的教法是纯正的佛法,不论它叫什么名称。
   梵语的“佛法”有“执持”的意义,就像是我们握住一个瓶子,不让它摔破一样。真正的修行,使我们不会陷入导致痛苦的险境和邪见之中。因此,不论我们禅修或是处理日常生活,只要这个修行方法能够对治烦恼,就是实在的法门。这种方法不一定是某种传统的仪式,追随者是回教徒、犹太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佛教徒、不可知论者,不管是谁都没有关,只要修行方法能够对治烦恼,并且根除痛苦,就是必要的修行方法,称得上是佛法。
   由于有不同层次的烦恼,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来解除这些烦恼。所有能够帮助修行的方法,都包括在佛法之中。真诚、有计划的运用这些方法,就能驱除心中所有的妄见、二元的心态以及恶念,得到完全的觉悟。我们的心被烦恼蒙蔽,但是,心与烦恼并不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能够证悟。心只是暂时被烦恼障蔽,就像一个旧瓶子只是在表面上沾染了污垢。由于垢与瓶子并不是一体的,所以,污垢可以被消除乾净。同理,心的本体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可以消除暂时蒙蔽的烦恼。
   止息痛苦与获得证悟是极珍贵的成就,值得我们付出大量精力,依循有效的修行道路。修行与理解,必须透过听闻和审查教理,所以学习省思也是修道上非常重要的一面。尽可能修学心地法门,把它与外在活动整合起来,生命会很有意义,对自己与他人都非常有益处。
   依循完整的修行道路,便不会有浪费生命的苦恼。而且,面临死亡时,不致被恐惧与忧虑击败。一旦发展出可靠的内在法门,就能控制心识的运作,以镇定、尊严与安详的心来面对死亡。由于确知已经把生命做了最好的发挥,就有信心会得到安详与快乐。
   这里所描述的所有事情,都是过去与现在的禅修家与修学佛法者的经验。其中有多人已经彻底证悟,成就圆满清净心的究竟目标。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丝毫妄见或恶心,我们也能做到像他们一样。当我们的心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样能够利益许多其他人,帮助他们开悟。我们将拥有无我的意识,知道如何依照最适合他人资质的方法,引导他们脱离痛苦。人生没有比这个更崇高的目的了。
   总之,遭遇难题时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应付方式。心念不调伏,遇见挫折,便会经验很大的痛苦。然而,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调伏内心,把修行佛法和日常生活整合起来,即使在困境中,内心还是保持快乐、安详。虽然对于佛法可能不具备最深的灼见,对修习法门也只有皮毛的认识,还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很大的益处。因为佛法关怀的是所有的生命,甚至包括最小的昆虫在内,使大家都获得真正的快乐并且脱离痛苦。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尽全力依循佛法。非常谢谢你们。以下回答(各位所提出的问题)一些问题。
   问:我们如何开始修行?
   答: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研习佛法。对佛法欠缺扎实的知识基础,无法净化心念。所以,首先必须学习一个正确的法门,必须听从有经验的老师所给予的正确解说,老师本身必须依教奉行,知行合一。要追随有证量的上师,学习教法,进而加以检验,看看是否符合我们的经验。然后,我们一定要禅修所学的一切,全部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这样一来,智慧会逐渐增长。
   问:密法的哲理及修行法门和佛法的关系如何?
   答:如果缺乏基本的佛法基础,不可能修习密法。密法本身就是佛法的修行法门,我们不能认为密法是在整个佛法之外的东西。
   如果我们在某处找到密法的译本,就想开始修习,却不了解佛法的要义,绝对不可能从中获益。事实上,这种修法不但不会减轻烦恼,反而只会增加我们的无明与邪见。
   密法的目的和所有佛法一样,都是要剥掉内心的障碍,使我们脱离痛苦。密法非常深奥,因为它是达到彻底证悟最迅速的修行道路。但是,修习密法必须是为了尽速证悟,以便最有效地利益所有如母有惰,唯有怀着菩提心的动机,密法才有益。
   密法的目的与动机和整个佛法完全一致,所以,这些较高深的教法完全奠基在一般性的教法。如果把密法视为异类,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问: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一位上师是否很重要?
   答:即使我们要做简单的事情,譬如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旅行,都必须依靠有经验的人指点。想要说一种外国语言,也要得到熟悉这种语言的人帮助。凡是学习,都需要老师或向导指示方法。对于大部分事情来说,这项法则都是正确的。研习佛法更是如此。因为,学佛的道路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陌生。佛法牵涉到极端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已以及其他一切现象。我们受苦的主因是因为,惯于本着自我中心,以及自我是独立存在的扭曲眼光,观察真相。如果想把这些顽固的烦恼从心中清除,有必要接受己经成就净见者的引导。
   追随正确的修行道路非常重要。我们的指导者必须是一位完美的老师,必须是修行规范的活见证。至少,他的心中必须完全熟悉正确的修行阶段,而且具备无瑕的见解。从这种老师获得正确的解说,开始学习,并且适当的加以检验、禅修,便能够达到所希望的结果。如果依赖不合格的老师,很可能有落人修行错误、不成功的危险。
   问:如何避免执着修行?
   答:有些人因为想要留给别人好印象,而走上修行的道路,他们喜欢被人视为一位神圣或崇高的人物。这很显然是误用佛法。相反地,如果我们但愿自己与他人都得到和平,因而诚心想要达到止息痛苦,这不是恶意的欲望,完全不同于会带给我们问题的执着。事实上,在初步的修行阶段,不应该回避这种有益的欲望。
   负面的执着总是带来痛苦。贪婪的动机使我们造下不善业,使自己和他人都遭受伤害。但是,修习佛法的欲望、兴趣与活力,十分不同,不属于贪婪。修习佛法的动机,激励我们修行,能够消除而非增加痛苦。少了它,可能会一直系缚在轮回之中,无法利用宝贵的人身来获得任何东西。
   依循修行道路之前,必须有很强的动机。我们生来就具有被自私支配的倾向。修习佛法的欲望带领我们得到有益的结果,因此,开始修行时,不应该担忧这份欲望是一种执着,而想要加以回避。我们应该尽量抱着最纯净的动机继续修行,因而为一切众生摄取最大的利益。
  非常谢谢大家!
梭巴仁波切开示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09-1-27 12:10:15

开始学习佛法

SODPA RINPOCHE
  在座的各位非常幸运。你们己经开始接触佛法的智慧,并且有宝贵的机会实修这份智慧。大部分人不完全了解这其中的复杂因缘;能够与佛法密切接触是十分稀有的胜缘。人们觉得接触到理念和人纯属偶然,其实并非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千万不要认为你接触到佛法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这不是轻易、偶然发生的事,要尽可能从佛法获得最大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对于接触佛法后导致的结果存有误解。有些人想着: “我今天听闻了教法,但是,起码要等个一年,才谈得上有任何体悟。”他们寻求证悟,对于要迈向这段漫长的路途却觉得十分灰心。这就是典型现代人心态,看不见眼前的真相。当你与佛法接触时,如果你够聪明,能够本着开放的心倾听,并且完全了解它的意涵,就可以看得出在自己内心立即产生的反应。你会逐渐对自己及世界,有崭新而更深刻的了解,思想的本质也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你上午消化了一些教义,下午应该就会明显看得出类似这样的作用,不必认为觉悟在遥远的将来才会实现。
  你们很幸运,能够接触到佛法的智慧,修习佛法,千万不可以懈怠。假如听闻教法,却不加以运用,只会给自己添麻烦而已。佛法可以用知性和逻辑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我们很容易认为,从中获得的只是知性的知识,着迷于佛教哲学的精巧、透彻,和名相术语,热切的执取解说佛法的特别语。这种不务实的知性了解,只会造成心理冲突。
  学佛很容易落入这种错误的取向。在你们所受的许多教育,主要都靠文字传达与学习。但是单单文字本身,并不重要,不过是得到更深奥智慧的路标而已。你们在此所受的教育是自己内在对于佛法的体验,一定要把所接受的教法拿来实际应用,并且亲自检验佛法是否在内心产生效益。如果你能够本着良知,抱着开放的态度这么做,解脱轻而易举,完全看自己的觉察力。修习佛法是否有效,其关键始终在于,教法是否能够融入自己每日的生活。
  万一落入枯燥的知识陷阱里面,所学到的哲学,只会把你导人感受与情绪的冲突,不但达不到心理健康的目标,反而可能产生心理疾病。这不是哲学本身的错误,清晰、理智的思维也没有什么不对,这和枯燥的知性化相当不同。问题的根本,出在攫取佛法知识的心态上面。
  真诚的在内心实践所学的一切,哲学与教义便会很有用,学习愈多,获益愈大,道理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你贪婪的吞噬着所学的一切,却不停下脚步来融会贯通,只会尝受心理不消化的痛苦。譬如,你或许会对自己所积聚的不消化的知识感到骄傲,辩称自己的理念比其他人强。其实这种态度,只会替自己与别人找麻烦。
  为什么攫取知识在现代生活是大问题呢?这或许和目前物质发展的现况有关。人们不停的渴求新事物,对于现代文明所提供的丰富消费品,却总是不满足。因此,他们转向理念的领域,追求剌激,着迷在能够拥有无限的知识,觉得这么做,就不会无聊,因为学习可以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以这种态度看待心识的广大容量,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这种态度,其实来自人们对真相本质肤浅的迷信,这种攫取知识的程度,正好反映背后的迷信程度 ——认为累积知识能够带来安全感,快乐或是解脱。
  请不要认为我在批判大家。我想要讲的重点是,你们应该仔细检查自己的态度。究竟为何要学佛?在日常生活上,代表什么意义?你或许自以为依循解脱之道,但是,一旦追究到深处,自己实际上在做什么呢?如果缜密地考察,也许你可以把佛法关连到若干行为,不过,仔细检查之后,会发现只是一些琐碎的行为,在生活中微不足道。那么,你可能还没有消化、吸收自己所学的教法。
  目前大家正在研习佛法,但是,你们可曾自问 ——皈依佛、法、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稍加思索,并且找寻一个明智的答案,就如同在答考卷一样,或许,你的脑筋里什么也想不出来,于是就下了结论——皈依不代表任何意义。这可能是一个可悲错误。然而,即使你能够说出长串的字眼与定义,如果你的答案不是发自内心,那么,皈依对你来说,还是不代表任何意义。因此,采取知性的角度看待皈依,显示你并没有了解皈依的意义,你已经脱离皈依三宝所能得到的精神安慰或利益。
  相反地,如果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学佛,而且真诚的用佛法解决每日生活中的难题,那么,皈依对你来说才真正有意义。你可以从亲身经验,了悟佛所成就一切种智的价值,并且清楚的了解,证悟后所发出的爱,远胜过凡夫俗子的执着与欲望,足以带给自己及其他人快乐。如此,为何要皈依的答案,才是直接心中流露出来,而不只是口中说出而已。
  我们强调知识必须发自内心,并不表示你要盲目的接受或相信一件事情,只因它是出自上师所说的话。这种错误,就像完全倚靠知识一样的严重。要点在于,我们要透过自觉,了解教法,你必须调查别人说话的真实性,不要因为一位穿着奇异的僧袍的人大力提倡,或是因为自己贪得知识,就照单全收。在佛法中,没有余地容纳超级市场心理的模糊梦想。
  如果你学佛很久了,还在经验由来已久的情绪问题,你或许会怪罪上师。在这种时候,应该自问,除了累积知识之外,你还做了些什么别的事情?你的行为有没有改变呢?或许,你根本是在污染自己的心念。为了避免这种染污,佛法强调,知行合一。
  你的身语意行,远比你从书本,上师或瑜珈士等人那里所收集的知识重要多了。你要负责自己的解脱与证悟,上师不能负这个责任。修行的成就,是出于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不是得自其他任何人。
  如果你向上师哀求: “我该怎么办才好?”,这是不对的。你的禅修是否有效,完全看你如何运用自己的潜能。
  从佛法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但要对自己的困惑与痛苦负责,也必须对自己的解脱负责。研习佛法哲学造成内心冲突,那是因为不知如何把这份知识,融合应用在思想与行为之中。知道如何把所学加以吸收消化,即使是所学的一小点,也能够变成心灵的美食,就像巧克力或是非常美味的糕饼,世俗的知识根本不能相比。世俗的知识甚至不能在知性上对真相显呈合乎逻辑的图像,更谈不上直觉,感动心灵的层次了。
  正如刚才所说,如果你能够学以致用,不需要等待很久就会有成果,很快就会获益了。我相信,只要经验过禅修的圆融境界,会发现,之后在生活中发生问题时,几乎可以凭直觉就毫不费力的解决了。因为即使是短暂的禅修,都能带给你深刻的安详,而这种经验的本身就是觉悟,不是吗?当内在宁静,内心沉浸在安详的境界,你是真正在学习,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少了这份安详,学习只会扰动情绪,使内心充满爆米花似的冲突意念,容不下像糕饼一样可口的佛法。
  佛陀的教法非常简单又直接。如果你觉得它很复杂,那只是因为你把它变复杂了。你或许认为: “我有博士学位,知识这么广博,却没办法弄清楚如何开始修习佛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好好察看心灵,设法观察错误的心念,并且检查一下身体、语言、意念上的能量是否被阻塞或是误导了。为了做得有效,你多少必须能够驾御自己的心念。基于这个原因,心念的修练或是规范,对修行就很重要了。
  如果不从现在开始修练或是引导心念,无数的来生中,你的心还是会一直不受拘束。无始以来始终存在的 “无明”,势必驱迫你一再不由自主地轮回,对于来自内外在的不良影响,完全“开放”。在这里,“开放”隐含负面的意义。然而,如果你能够正确控制心念,就能够达到正面意义的开放。训练心念,并不是神经质的压制思想。不是要束缚自己,用不自然和不自发的行为囚禁自己。相反的,修心是培养灵敏的正知力,逐渐打开错误观念的死结,从长久以来束缚自己的负面能量中解脱出来。要使这个过程有效,并不需要了解复杂的理论。重要的是,停止无意识的动作,不再毫不觉察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些人认为,自律会使你不能开放、自然。他们说,你应该放松自己,让所有事情顺其自然,这和有纪律并不冲突。事实上,只有自律,才能真正开放。你固然要放下自我意识才能够自在。但是,绝对不应该卤莽,不经思索地行事。一旦你应用佛法的智慧自律,就不再受烦恼和无明驱迫、控制了。缺乏内心的纪律,却想随心所欲,那么,不但在当前的情境下,不能开放自己,反而会被自己的困惑蒙蔽。因此,为了能够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并且放下自我的意识,一定要具有出于自觉与智慧的自律。有人抱怨,很难一直不断地看守自己的身语意。其实,正因为他们不察因果,才会觉得困难。
  你目前的举动,会直接影响到你将来所经验的事情。同样的,你现在所遭遇的事情,正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若了解这一点,就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主要是自己而非他人的责任。你也会明白,快乐或悲惨,基本上也是由自己决定。如果以善心、爱心与开放心自律,终将得到快乐。如果你愚蠢残酷,而且自私封闭,未来经验到的将只是痛苦。只有不明因果,不留心许多事情,自律才会变成苦差事。了解自己的言行,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后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就会小心谨慎了。这就是自觉的意义。对自己的行动比较自觉时,就能培养更多的智慧,进而真正能够掌控因果了。换句话说,你能够自觉地扭转业力。因此,当你具备了自觉的能力时,就能真正随心所欲,不至于被自己的无明所左右。有一句经常在说法之前念涌的咒语:
   嗡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
   这句咒语连续三个“牟尼”的深义是“控制”。第一个牟尼,指的是控制无明、贪婪与憎恶三毒的心,这三样东西会使你的生活悲惨。
  第二个牟尼,指的是控制所有的烦恼与业,甚至包括你所做的善行,因为善行虽然带来世间享乐,仍然使心念不得调伏。能够发展出前述的控制力量,就能完全解脱轮回了。但是,你不可能在一弹指之间,发展出这种力量,或是获得这份喜乐的自由,它是渐进的,非常缓慢地在意识里发展,最后达到圆满。    “嘛哈牟尼耶”代表的是最大的控制力量,甚至能够控制烦恼与业的习气,以及微细的对立意念。发展到最高层次,得到完全的证悟,你就能够全面掌控,利益一切众生。这一定要慢慢开始,并且平顺的前进,实证不会突兀地发生,是稳健的实践,得到的成果。慢慢开始,才能够轻松自在地持续下去,时时刻刻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进步了多少。要是卤莽地急进,可能会跌断了腿,之后假设上师来和你谈,如何更精进地体验真正的佛法智慧,你只能瘫痪的躺在那儿,无法回答。因此,不能依循上师的教导,错不在他,完全在于
   你自己。
  皈依佛、法、僧的时候,主要是承诺稳定你的业,表示你要看管住身体、语言、意念这三门,并且使所有的行动维持平衡,达到这份平衡的方法,就是禅修。有决心,方法清楚,研究任何哲学与教义都会有益处,对于如何禅修以及禅修的对象能够学习得愈多,修行就会更有效果。对菩提道次第整体上融会贯通,在生活中努力实践之,会使你的生命以及修行达成更高的意义。
  问题往往出在错失学佛经验的重点 ——知行合一。如果带着强烈的自我学习,将不能吸收所学,而且会因为知性污染所带来的心理疾病而受苦。譬如,你驾驭语言与概念的能力可能十分老练,但是,如果学问与修行二者并未融合,这份技能会导致错误的自傲。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身示现,把佛法的要**释给你昕,你也不会加以理睬,而在心中想着:“我早已知道了,你不必告诉我这些事情。”   要改变这种扭曲心态很困难。心念的能量,会形成强大的怀疑论,几近恶劣的顽固,维护自己珍爱的错误观念,这种强硬的态度,不但使你无法和他人沟通,并且完全摧毁了贵为人身的重要价值,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陷在无明之中,坐失调伏内心与脱离痛苦的难得胜缘。   因此,一定要尽力把所学付诸实修。运用巨大的能量,把你所听闻、阅读的东西,和实际做的、想的东西统合起来,这是我要说的重点。要观察自己的业,“业”与许多其他佛教哲学名词一样,是梵文,可是不要因它是外国字,就认为它的观念一定很复杂,事实上,你每天吃、喝、睡觉、行走、以及与人沟通等,这一切能量都是业。简言之,凡是发动身体、语言、意念的能量,就是业。就每一个业行带来一个业力反应,然后,又产生另一个业力反应,如此连续不已。
  在此不必把这个话题复杂化。总之,快乐是出自善良动机的行为所得到的业果,而痛苦是不善行为所得到的结果。要把业讨论清楚,必须花费数日、数周、甚至数月。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先实证简单的教诲,那么,更详细的教法,只是空洞的话,不过是一场知性的游戏罢了。 |
  从出生到现在,你说过的所有话语,所有的思想,以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形成得业报的潜势,你无时不在开始进行这种连锁行为,你或许不相信业与因果,然而,它们依然存在,就像一只手表不断的滴答行走。对这种过程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察觉自己习惯性的做了不少愚拙的行为,就能看清自己如何一直在替自己制造问题了。
  在每一分钟里面,你造了数以百计的业,却几乎觉察不到任何一个业。可是,进人禅修静止中,倾听内心,它是所有活动的发源地,这样你便能够比从前更觉知自己的行为。自觉导致自律,使你主宰自己的业,而不被它主宰。
  除此之外,佛教的大乘法门教导明确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行为,转变成通达到觉悟的有效途径。你甚至可以驾御负面的能量,使它产生正面的结果。这种转变是可能的,因为所有的能量都是心态的表现,可以随意引导到善或不善的方向。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保持警觉。
  了解并运用每天的能量,就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不需要闭关,与世隔绝,随时都可以学习,佛教是避免极端的中道。如果你真想把佛法的修习与每日的生活融合,势必寻求适当的平衡,不要低估或高估在合理的状况下,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尽可能因时制宜。
  把佛法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会使你永远活力充沛,即使活到一百岁,心思仍然像十五岁时一样新鲜、有活力。否则,身心将会同时老化、衰竭,智慧不会长进,度过余生后,会在恐惧与无明之中死亡。
  所以,请大家尽量寻求内心的平安,使自己快乐。生活在这个国家有许多好处,要好好利用。请记住,在工业社会中,使用机器的真正目的是节省时间,如果能够明智地自我安排,会发现自己有许多时间禅修。一旦你不断留意自己的身体、语言、意念,因而觉察到业力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真正在学佛了。否则,禅修只是枯坐,却没有发挥任何有意义的功用。
  静坐本身并不是修行,成长与发展才是真正的修行。当你成长时,你会真切的有所感受,不必茫然问道:噢,上师,我到底是不是在学习?有没有进步啊?实证的经验只有你自己知道,不是上师或其他人所能经验,你可以判断自己的进展。
  我想我己经说得太多了,但是确实有必要说一些话。现在,也许我们的相聚已经创造若干功德、善业,可不要把它给浪费了,让我们回向所有如母众生都能获得福利。谢谢。

hswwn 发表于 2012-2-8 09:02:36

hswwn 发表于 2013-11-19 10:20:47

忏悔罪业 发表于 2015-6-20 15:52:4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痛苦与驾御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