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4-11 13:14:10

[星云日记]人生如花1994.4.1~1994.4.1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星云日记]人生如花 1994.4.1~1994.4.15
星云日记
人生如花 1994.4.1~1994.4.15

  四月 一日  星期五               
  为了返乡探亲,昨天下午我就到了香港。今天和香港佛光协会的督导林耀明夫妇、会长吴其鸿谈及今后香港佛教发展的问题。随后,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再次回到久违的故乡––六朝胜地“南京”。此行承蒙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帮忙,以及秘书长萧秉权、秘书章鸿志先生的协助,使我们一行慈惠、慈容、慧传、慧运、萧碧霞等六人得以优待通关,顺利出境。步出机场,一眼就看到去年的原班人马:上海龙华寺住持明晹法师、焦山定慧寺住持茗山法师、海南省佛教城的圆湛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安上法师、上海佛教协会秘书长王永平先生、以及南京、广西等地的亲戚三十余人前来欢迎,如此增添大家麻烦,实在愧不敢当。
  这次大陆之行主要是为了探望母亲、看看亲戚,以及到海安祭拜师父志开上人。才抵达雨花精舍,母亲看到我就说:“儿子啊﹗你和你的徒弟一年当中都能见到很多次,我和你却一年难得见一次面啊﹗”虽然母亲的一席开场白勾起了大家一阵辛酸,但母亲毕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立刻就将话锋一转。她看到很多亲戚,如大哥国华家六人、三弟国民家六人、大姊素华家七人、三舅的孙女凤珠,和其它亲戚之后,不禁又说道:“真是千树桃花一根生啊﹗”这句话马上又引起了大家一阵欢呼。
  接着,母亲又告诉大家:“我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太过老实,大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人了,小儿子又太过护己,人总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意思大概是赞美我这个儿子最好了。
  只要母亲一说话,大家都屏息倾听,不敢随便开口。母亲继续说:“你的徒弟都是有根基之人,才随你学佛,我们家里的人却善根不够,你要好好发心去度他们才是。”接着,又指指台湾来的徒众说:“你们都是菩萨下凡,我却是凡夫一个,你们要好好护持你师父弘法度众啊﹗”
  母亲告诉我,凡有台湾法师来访,他们总是大师、大师不离口,她每次听了都很高兴。我一直不太喜欢台湾的弟子和信众来探望母亲,到底她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不想增加彼此的麻烦,但是得悉母亲如此欢喜,我觉得还是有必要。
  一阵寒暄过后,我打开皮箱,将送给母亲的衣物交给她。母亲看了,说:“你买衣服给我,我也要给你一点东西。”说完,就从枕头边拿出十几双袜子放到我手中。原来,母亲早已为我准备了礼物。
  我对母亲说:“我一双袜子要穿一、两年,您买这么多袜子给我做什么?”
  母亲回答:“儿子啊﹗你可以活到两百岁。”母亲就是这么一个善于赞美人的人。
  不一会儿,母亲将她搜集的名片一一翻出来给我看,从中可以看出她待人的用心。那些名片,大都是海峡两岸的有缘人,如立法委员潘维刚、大陆寻奇制作人周志敏、《大成报》副总编辑赵俊迈、澳洲的刘招明、美国的林陈雪娥……。这时,我也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我的名片递给她,母亲笑了笑,说:“这是佛陀的名片啊﹗”
  母亲有她自己的人生观,她又引用自己的例子:“为人要存好心,给人欺负不要紧。你看,我经过北伐,经过抗战,经过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难,多少的艰辛,还不是照样活到九十几岁?”
  “别人讨厌穷人,我就是喜欢穷人,因为穷是无常,穷只是一时,有朝一日,穷人也会转贫为富的啊﹗”
  听着听着,突然,我发现母亲衣服上有个破洞,就跟她说:“母亲,您的衣服破了。”
  母亲若无其事地对我说:“不是破,是布不够。”
  今晚,母亲显得特别高兴,尤其是在她那小小的房间里竟然挤了二十多人,真是好不热闹。讲到最后,我看看时间已经十二时半了,就对母亲说:“时间不早了,大家要睡觉,有话明天再说。”
  母亲指着大家说:“你们都去睡吧﹗”我正想离开,母亲忽然指着我说:“今觉,唯独你不可以睡觉。”(今觉是我初出家时的法名)
  我听了,只好打起精神,再坐了下来,聆听她老人家的教诲。
  四月 二日  星期六
  今早起来,要去西康宾馆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见面谈话,并且赴午宴。赵会长实在是一位佛教界的长者大德,他为了佛教可以说是舍身舍命。这一次,以八十八岁的高龄,特地从北京赶到南京来,我到达时,他早已在门口等候迎接,当我们行礼并紧紧握手的时候,我深深体会到这位老人家的慈心和热忱。朴老送了一些纪念品与我结缘,计有金线织绣的“佛”字卷轴一幅,复印弘一大师亲笔书写的《药师如来功德本愿经》六册,中国佛协出版的《佛教嘉言书法集》一册,《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二册。其中,尤以他亲手书写的词牌〈调寄忆江南〉一幅,最有意义,也最宝贵––
  调寄忆江南
  经年别,重到柳依依,烟花楼台寻古寺,庄严誓愿历僧只,三界法云垂。
  金陵会,花雨满秦堤,登岸何须分彼此?好从当下证菩提,精进共相期。
  一九九四年仲春至南京赋赠星云大师印可 赵朴初
  朴老是一位诗词书法大家,在大陆,他的题词、题诗、题字随处可见。他最乐于为寺庙道场书写,却不曾见他为商店写过任何招牌。朴老知道我将他的一幅字在台湾为筹建佛光大学义卖得款五十六万,非常高兴,现在他又送给我这一首〈调寄忆江南〉,由诗中可以看得出他那卓越不凡的文才,同时更能感受他对中国佛教的那份深切期许。
  谈话中,朴老对于这次参与香港大佛开光,港督彭定康合掌为礼,很是高兴。另外,他派遣的五个学生至斯里兰卡获得学位,现在能直接翻译巴利文大藏经,以及佛教不断地在各地发展,非常得意。我看得出他唯一引以为忧的是大陆目前虽能够建寺院,而对人才的培养尚待加强,他期盼台湾佛教界能透过中国佛教协会和大陆来往,如此,比较能够事半功倍,收到整合的效果。言毕,我也将台湾带去的土产送给他一份,此时,外面刚好传来请用饭的声音。
  席间,赵朴老又告诉我几件事情––
  茶在唐朝称为“甘露”,宋代苏东坡在寺中喝酒,将酒称为“般若汤”,这是坏了佛门规矩,今天朴老在此以甘露茶敬谢大家。
  阎浮,巴利语jambu,一位缅甸的法师告诉他这是一种椭圆形的水果;佛教称这个世界为阎浮提,可见佛陀早已知道此是世界的形状。
  印度有一种利器叫“卡克拉”,可以当做武器击杀敌人。后来,佛陀将之引申为“*轮”,巴利语dhammacakka,表示以真理当武器,用以摧破众生的无明烦恼。
  朴老谈话中,提到法尊法师,法尊法师对藏文非常精深,能流利地将藏文佛经翻译成中文,贡献很大,只可惜当初没有好好的栽培继承人。公元一九八○年法老示寂于北京广济寺,藏文经典翻译人才便形成断层,真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所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中,朴老认为佛教当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可见他对佛教教育的重视。
  他说:他最近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公元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太虚大师在上海玉佛寺打电话给我,叫我到寺里见他,哪里知见了面,只是嘱咐我要好好的护持佛教,说他要去无锡和常州。当时只觉奇怪,为何为了这点事,太虚老要我大老远赶来,百思不解,自觉力量不够,无法扛下这个重担,但看太虚老非常认真的样子,乃直下承担了这项护法交代。十天以后,太虚大师突然心脏病发圆寂了。直到现在才体会太虚大师原来在暗示他的无(锡)常(州)已到,希望我好好护持中国佛教。”
  而赵朴老一生“以教为命”,竭尽所能护持佛法,发扬人间佛教的理念,这种信守承诺的精神值得颂扬赞歎,而自从一九八○年继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得有今天复苏的景象,朴老可说居功甚伟﹗
  朴老人虽在大陆,但对台湾佛教界的动态非常关心,对于筹办佛光大学的文物义卖能够募集到那么多善心人士的捐款,赞歎不已﹗后来又得悉我奉献三百万的稿费所得给天主教、基督教筹办的民间社会团体,更是赞歎有加。还有七号公园的观音像能够圆满解决,他也欣慰万分。尤其它很留意《普门》杂志以及佛光出版社出版的动向,并且一再提到佛光出版社的《佛光大辞典》即将在大陆发行之事宜。
  用饭后,匆匆地告辞,相约下午在雨花精舍由我作东回请大家。
  回到雨花精舍,母亲问我:“你一早到哪里里去了?”我说去和北京的朴老会面,母亲也知道朴老,听了之后笑着竖起大姆指:“那是一个伟大的人,你要好好谢谢他。”正当母亲在和我叙述历朝三皇五帝的陈年旧事,时间尚未五时,诸大法师和朴老夫妇已法驾光临。匆忙中将大家迎入客厅就坐,又再天南地北从头话说佛教。
  晚餐由侄儿春富掌厨,萧师姑督导。席间,大家对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甚至还说胜过龙华寺的素斋,看到在座的龙华寺住持明阳法师和王永平,我赶快说:“春富出身于龙华,他的素斋也是在龙华学习的,说起来,他还是龙华的人呢﹗”
  今晚的菜肴虽佳,我看朴老夫妇最喜欢吃的,还是我从台湾带去的一盘豆腐乳。
  四月 三日  星期日
  天亮了,星星和月儿都溶进了晨曦之中。用过早点,我们踏上江都探亲和海安祭祖的旅途。在大地回春,百花齐放的仲春江南,一路上,绿水盈盈,杨柳青青,万紫千红,轻风拂面;遍地金黄色的菜花园里,依稀看到挥汗如雨的农夫在辛勤地耕种;环顾四周,只见村妇捣衣,炊烟袅袅,船只点点,燕子呢喃,真是青山如画,白云如诗,好一片美好的江南风光﹗
  车行约一小时,路过扬州,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脚踏车。扬州人的身材、走路姿态都很美,或许是与他们骑脚踏车有关。在台湾是汽车塞车,在扬州却是脚踏车塞车。
  扬州是座古城,在世界各地有人没听说过南京,却没有人未听说过扬州。扬州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远在大禹治水的商朝,当时扬州就是九州之一;从隋炀帝开凿运河开始,扬州又成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要道。我是扬州人,知道住过扬州的历史名人有:吴王夫差、董仲舒、谢安、沈约、杨广、王世充、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范仲淹、苏东坡、韩世忠、岳飞等,近人有朱自清、王柏龄、陈果夫、洪兰友……,是这些文人雅士为扬州抹上了美丽的神采。
  由于扬州位于长江要口,明媚的风光和怡人的景色,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吟咏赋诗,乾隆皇帝更有六次游江南的纪录。在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时也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秀丽的景色可见一斑。
  扬州出高僧,同为扬州人的监真大师(六八八––七六三)就是一代高僧。当时日本留学僧到中国来求法,希望迎请监真大师到日本传授戒法。为此,监真大师以“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大无畏精神,六次东渡,虽然经历五次失败,途中又因暑热染病而导致双目失明,但是他丝毫没有放弃弘扬佛法重任,而且越挫越勇,终于经过十二年的努力不懈,将戒法传至日本,被人尊称为日本律宗初祖,日本圣武太上皇更赐给他“传灯大法师”的封号。监真大师对日本的贡献卓越非凡,在建筑艺术方面,他根据中国的营造方式,在奈良创建了现存天平时代最大的建筑––唐招提寺。其它如雕塑、药品、文学、艺术、饮食、印刷等,也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文化。
  到了江都老家,看到房子焕然一新。因为上次回家时,我曾暗示要国民弟交棒给侄儿春来,这就是春来的杰作。想到“交棒”,就想到中国佛教的“交棒”,上一代不仅不肯将棒子交给下一代,并且还给下一代当头一棒,如此的佛教怎么会有前途?三弟的儿子李春来已经接棒,希望这不光是硬件设备上的更新,而在文化水平上亦能有所提升。
  午餐,他们特以别具风味的家乡菜荠菜汤圆招待我们,本来两个就够了,我因一时贪心,吃了三个。
  下午,乘车前往海安,沿途细雨蒙蒙,飞砂走石,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却有许多男女老少,人手一锄,不分彼此地合力开拓道路。他们使我想起“蚂蚁雄兵”的刻苦精神,这就是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的耐劳品格,大陆的水乡泽国,乃至四通八达的运河,可以说全都是这群蚂蚁雄兵的辉煌成果。
  抵达海安,直接步行至家师的灵塔,追思祭拜。在上香诵经时,前来瞻仰的乡民约有五、六百人,我除了感谢大家的关怀,还告诉他们:“这里面是一位伟大的人物,那就是我的师父志开上人。”记得月基法师曾经说过,家师是与药师佛同生,与民国同寿,屈指一算也有八十四岁了。处在动荡时代,人的色身生命能够活得多长不是那么重要,而法身慧命能够长存宇宙,则是我们佛弟子所努力的。
  晚,投宿扬州宾馆。
  四月 四日  星期一
  我是扬州人,却因从小离乡,没有游过扬州。在扬州,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不作水上游,不算到扬州。”因此,中国佛教协会于行程中特别为我们安排了半日瘦西湖“乾隆游”。
  瘦西湖的美名并不亚于杭州西湖,导游小姐形容两者为“环肥燕瘦”,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来此欣赏湖光山色,当时地方官员及盐商为了让乾隆皇帝赏心悦目,在湖的两岸建了不少雅致的亭台园林。此湖虽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却显得略为清瘦,故称“瘦西湖”。
  首先我们从“卷石洞天”搭乘大画舫一水而下,只见瘦西湖的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报红靥,柳围青眼。当我们沿湖游览时,真正地感受到“两堤华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心旷神怡,难怪古人会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美谈。
  沿途经过的重点风景区有西园曲水、大红桥、小金山、钓鱼台、五亭桥、白塔和二十四桥。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小金山内的风亭,山坡的四周,种植了许多绿竹和梅花,立于风亭之中,举目四顾,城内高楼大厦,远处烟囱林立;俯视脚下,湖水粼粼,游舟荡漾,绿树掩映中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不愧是瘦西湖的中心地域。
  五亭桥上建有五座亭子,像五朵冉冉出水的并蒂莲花,故又名莲花桥。每一亭顶敷有黄色琉璃瓦,檐脊呈绿色,亭柱朱红,藻井彩绘,金碧交辉,典雅壮丽。桥上的石柱雕有神采各异的石狮,桥下有桥洞十五个,纵横连环,洞洞相通,相传满月时还会有每洞各衔一月的金色奇观呢﹗
  别具风格的钓鱼台三面环水,与五亭桥、白塔隔水相望。从钓鱼台的南洞可见高耸入云的白塔,西洞可见横卧波光的五亭桥,北洞则见绿树成荫的大桂花厅。妙的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同时可见三洞景物,这种神奇的借景手法,堪称古典建筑中的一绝。
  二十四桥是全程的终点,呈单孔拱形的桥身远离湖面,人行其上,有凌空欲飞之感。诗人杜牧曾感怀地说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此我们可以一起追寻历史岁月的痕迹,由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人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扬州的园林,融南秀北雄于一炉,集人文景观于一体。众多园林中,尤以“园”最具特色。“园”是运用立意精巧、气势深雄的叠石来展现一年四季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园”,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我觉得如果能将环境再美化一些,或与旅行业者共同投资开发,提供参观者各项服务,祖国的锦绣河山将会更美、更秀、更动人﹗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4-11 13:16:25

[星云日记]人生如花1994.4.1~1994.4.15

续-《●[星云日记]人生如花 1994.4.1~1994.4.1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下午,参观了目前大陆唯一的佛学研究和木刻水印佛经的出版机构––金陵刻经处。金陵刻经处收藏了汉、藏大藏经,乃杨仁山居士一八六六年所创办,其间,杨仁山精心校刻了《大藏辑要》等经书二百十一种,一千一百五十五卷,佛像版共计四万七千余片。杨仁山也开办了“只园精舍”僧学堂,培育了太虚、欧阳竟无等佛学大师,以及谭嗣同、章太炎等近代名人。在经典的保存、校刊、刻印以及佛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金陵刻经处的确功不唐捐。今天来此,我提出了三点建议––
  1.出版双月刊或季刊。
  2.发起每月印经会,让大家共同来助印流通。
  3.藏经电脑化。
  金陵刻经处现在虽然残破,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并未受到波及,真是不幸中之大幸。杨仁山是杨步伟的祖父,赵元任的岳公。当赵元任回大陆时曾面见周恩来,周恩来就通知赵朴老,朴老便提起了鲁迅曾于金陵刻经处印过《百喻经》一事。周恩来闻毕,立即指示朴老将该处作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所以,金陵刻经处才能保存下来。
  刻经处主任管恩琨带领我们参观了刻字、印刷到装订等一贯作业,并赠我《藏要》、《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吕澂佛学选集》等著作,我也以一万美金赞助刻印藏经,同时题了“佛法无边”四字与其结缘。
  刻经处负责人李安闻我赞美其字,马上挥毫写了“佛光普照全球,法雨遍滋大地”这副对联送我。
  回到家里,所有的家人都围在一起要跟我谈话,我除了介绍国际佛光会的组织和佛光山的系统之外,也告诉大家,每一个人要学习一技之长,中国人常说:“家有万贯财富,不如一技随身。”因此,我建议他们––
  1.至少要高中毕业,并学习特殊技能。
  2.厨师的工作很吃香,薪水则西餐较中餐为高。
  3.美国目前缺乏护士,但需懂得英文。
  4.现在全世界最好、最自由的是台湾。
  符芝瑛小姐利用谈话的机会问大家:“第一次见到大师的感觉是什么?”我代大家回答:“没见面时,三头六臂,见了面,也不过如此。”引得每一个人哈哈大笑。
  晚上,碧云准备蛋糕、寿桃、寿面,并为母亲唱歌祝寿,母亲亲自切了块蛋糕给我,平常不吃甜点的我,为了不让母亲扫兴,也就不计较了。
  四月 五日  星期二
  今日一早,朴老派了他的专车,请秘书长萧秉权接我们至西康宾馆作半日谈。一见面,朴老爽朗亲切的笑声让人非常感动。进了客厅,他又立即吩咐他的幕僚人员出去,并把门关上,要和我好好地谈一谈。
  方才坐定,朴老将一副刚写好的墨宝送给我,上面写道:
  四月二日 星云大师招宴于雨花精舍
  香积饭,风味胜龙华。妙供喜承慈母笑,孝行今见法王家,眷属是莲花。
  谈般若,持诵袭唐音。不减不增诸法相,有声有色大心人,善护未来因。
  这首词开头就赞歎日前于雨花精舍举行的晚宴,虽然龙华寺的素斋极富盛名,但朴老却认为我们的素斋比龙华寺做的还要好,真是舌灿莲花,给人欢喜,尤其它最后的那句“善护未来因”,似有所指,耐人寻味。
  朴老最关心的是中国的和平与统一,我告诉朴老,我也一直主张海峡两岸要和平统一,但是不少人都将我归为统派。其实,我自己并不属任何派别,我只有一点台湾情,一颗中国心。每当我想到一个国家的分裂,将造成多少的妻离子散,苦了千百万的人民百姓,总有一份不忍的悲愍。因此,我一直期盼着台湾的自由民主能够继续发展,同时我也殷殷地希望中国大陆的经济贸易能够更加开放,让两岸人民先从经济生活上拉近彼此距离,然后再由政治方面获得互相和谐尊重的相处。一国两制也好,一国多党也好,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在大同的中国旗帜下,共同为全世界人类的福祉贡献﹗
  几天来,我亲眼见到农村的建设、人民的生活在不断地改善。记得一九八九年那次我回大陆,街道上看到的只有脚踏车。如今,不仅有机车,汽车也很多,听说私人轿车也不少呢﹗在此,我衷心地希望海峡两岸的当局能诚如朴老所说,都能“善护未来因”﹗
  接着,朴老在谈话中又提到了我对大陆水灾的救济。一九九二年大陆水灾,世界各地佛光会和我共同捐助了五十万美金,其中有的是托红十字会代为发放,有的是托残障协会邓朴方发放,而十万美金是请中国佛教协会代为发放。为此,朴老对我说道:“您那十万美元不仅替中国佛教协会增加了面子,更让各地的道场得到了救助,所以,国家、人民、佛教会都非常感谢您。”
  我想,中国大陆对我可能是又喜欢又不喜欢,因为我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这点虽然不会错,但是中国大陆却对我存有一些误会。例如以旅游休息名义投奔美国的许家屯先生,事实上,这宗临时突发的事件,在我以为是做了件对中共有益的事情,因为许先生在美国西来寺总比在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来得好。说起来我和许先生的交往算是素昧平生,因缘是由一九八九年我访问中国大陆经过香港时,承蒙他设宴款待而结下的,因此,我接待他纯属自然,反之,倒令人深感意外。
  除了接待之外,我也没有要求他到台湾,以免让中国大陆受到伤害,心中反而常常希望他能早日回归中国大陆。记得当时,我也将各种资料传真至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可惜一些人总是报忧不报喜,导致某些误会在所难免。另外,记者在报章上所作的不当报导,也加深了相互的隔阂与矛盾,让一些对中国大陆的有心人士感到徒呼奈何。
  当我们谈到金陵刻经处时,我建议设立“金陵印经会”,以吸引对佛法有心的人士来参与,并且提供协助,继而发扬印经的力量。至于真正印经处未来的发展,南京现有地址已不敷应用,听说天宁寺即将发还给佛教,届时扬州天宁寺可作为刻经处。朴老闻后,即说“智者一言,黄金万两。”以此表示对我意见的赞赏。
  最后,又谈到中日韩佛学会议、计画在香港举办的中港台海峡三地汉语系学者佛教前途座谈会、九月于温哥华举行的国际佛光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还有南京的教育事业、北京的文化事业……,谈了两个小时,彼此才依依不舍说再见。
  下午和晚上都在家与母亲闲话家常,母亲真是一位健谈的长者,从三皇五帝定乾坤开始,一直到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乃至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等,她都能津津乐道侃侃而谈。我故意向她提起海基会以及海协会,这方面她就不太了解了。
  四月 六日  星期三
  一大早,全家人齐集于佛堂恭诵《普门品》一卷,为母亲祝福祈祷。
  母亲得知我今天要离开,昨晚整夜都没合过双眼,一看到我就低下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
  “今觉,我有很多话想要跟你说,可是,见了面,话又没有了。”
  接着,母亲又慨叹道:“佛法无边,我却一直都在苦海边。”
  我听了,忙安慰她:“在台湾,我有万千听众,来到南京,我变成了您的听众。”
  这时,母亲眼中掠过一丝笑意,她说:“讲经的人不一定能得道,听经的人反而个个都能得道。”好一句智能之言。
  辞别母亲,我们搭乘旅游特快火车前往上海。记忆中,第一次看见火车时我才十二岁,当时我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惊讶地喊道:“不得了啦﹗房子在奔跑﹗”现在想起来,真觉幼稚好笑。
  我一生搭乘过无数趟火车,最感亲切的要算是中国内地的列车,因为只要端坐车厢中,就可欣赏祖国的河山风貌。运河里帆船穿织如梭,道路上拖拉机来往不断,远远望去,千百条彩带似的水渠将宽阔的田野划成棋盘式的整齐方块,山岗上一道道凌空架起的渡槽犹如一条条银链,静静地伸向远方。近处的耕牛,零星地散在各处,优闲地啃着路边嫩绿的青草。还有那小溪流蜿蜒地躺在田野里,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明亮带子。神奇的春风,成天忙碌地来回奔波,给依依垂柳带来一树鹅黄,也为婆娑的桃树带来满枝绯红,浓郁的春天气息更呈现出大地的盎盎生机。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上海。在这名闻世界的大都市,我们参观了全球第一的杨浦大桥、繁华依旧的十里洋场、新开辟的浦东城镇,最后来到龙华寺,住持明阳法师特地设宴款待大家,菜式丰盛:
  1.立雕彩拼
  2.八味盖碟
  3.荔芋石尖
  4.莲花蟹粉
  5.香柠玉粒
  6.八珍鸡冠
  7.善酿川苏
  8.灵芝益寿
  9.凤腿蕉球
  10.杨州干丝
  11.翡翠白玉
  12.栗茸香莲
  13.花色船点
  14.冬瓜扁尖
  15.鲜果彩拼
  每道菜除了有独特的菜根香之外,加上精美的果雕、扑鼻的饭香、优雅的音乐、爽口的蔬菜以及柔和的气氛,不愧是一桌名副其实的素斋满汉全席。
  晚,安单于龙华宾馆。
  四月 七日  星期四
  中午十二时,从上海搭机离开大陆,抵达香港,逗留两小时,转机飞往高雄小港机场,回到佛光山已是晚间九时。
  才刚踏入法堂坐定,还没喝完一杯热茶,就陆续接到各报记者打电话来探访我对“千岛湖惨案”的看法。其实,对于这个不幸事件,我也是刚由接机徒众的口中得知一二,有关详情还不甚了解,所以不敢遽下评论。只是我深深感到:如果中共当局能出面说几句话,让亡者得以安息,使生者获致安慰,相信更能抚平此一悲剧带来的创痛。
  今天适逢陈履安院长陪同夫人陈曹倩女士上山,准备明日起在佛光山展览馆举办花艺展,得知我甫从大陆回山,特别相偕与孙春华老师等人一起到法堂来。大家关心我此行的情况,我说:一切均极顺利﹗从第一天飞抵南京机场,即受到“免验行李,快速通关”的优待;此后七天,虽然一路上风尘仆仆,但每到一处都受到热诚接待,尤其有三件事令我非常感动:
  1.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盛情,特地在我抵达前数日,远从北京坐了十八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再换乘五个小时的火车到南京来等我,并且亲自安排一切接待事宜。
  2.佛教界多位年高德邵的耆宿长老,也纷纷从各地赶来欢迎致意,包括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明阳长老、苏州西园寺安上长老、镇江焦山定慧寺茗山长老、栖霞山寺雪烦长老、南京栖霞佛学院副院长圆湛长老等多人。
  3.看到高龄九十四岁的老母亲,身体硬朗,精神愉快,而且健谈如昔。
  言谈中,大家对大陆佛教的发展也极表关心。我说,要振兴大陆佛教,首重培养人才及发展文化事业。因此我把此行与赵朴老谈及未来两岸的教育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计画,以及参观南京金陵刻经处,当场并捐助一万美金,同时允诺以后帮助他们发展软硬件设备的事情告诉大家,趁机请孙老师以后帮忙引介台湾的印刷公司,助其在印刷技术上有所更新、进步。
  孙老师与陈院长都是佛光会的檀教师,孙老师每年往返大陆多次,她觉得“布施”实为度众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每次到大陆,总会带上几十箱的礼物前去结缘,加上她的法布施,使得“孙老师”三个字在大陆倍受尊崇。而陈院长则表示,台湾与大陆之间,其实就像兄弟一般,因此不应只是在生意上往来,大家应抱着交朋友的心。他说“回馈”、“给人”、“不求回报”,不失为交朋友的不二法门。
  陈院长讲的“不求回报”的心,其实就是“无相布施”,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大家谈得尽兴、谈得欢喜,不觉时间悄然而过,送走院长等人,回到寮房,已经过了十二时,数日来的旅途劳顿,此时一涌而上,只好放下已经拿在手上的书,安然入睡。
  四月 八日  星期五
  上午十时,与陈履安院长及其夫人陈曹倩女士,共同主持“第十届中华传统插花艺术展––佛教插花”开幕典礼。这是由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继上个月二十九日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后,将从今天起,在佛光山展览馆展出六天。
  配合这次的展览,并安排两梯次的插花研习会,同时举办六场以“佛与花”为主题的“一九九四年中国佛教插花学术研讨会”,藉此推动佛教与花艺相关的学术研究风气。此举在佛教界、花艺界、学术界而言,都算是首度创举,因此极具意义。
  “佛教与花”不仅有极深的渊源,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花像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样。一朵花,从含苞待放到灿烂绽放、花香四溢,正如人生的过程;花虽然有开有谢、有枯有荣,生命的本体是永恒不死的。然而众生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中,要如何开放呢?佛经中有所谓的“九品莲花”,人生也是有层次的,我们是让自己活出上品、中品,还是下品呢?就看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把握生命,继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花不只像人生,花也像人的心,我们常说“心花怒放”,心花怒放是表示欢喜。好的心就像花一样,可以把欢喜带给别人。尤其花总在当开放时开放,而且毫无保留的把它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供人欣赏,它不一定要为自己而开。所以人生应该像花一样,当欢喜则欢喜,当与人共享则与人共享,而不是凡事都要据为己有。
  过去每说到插花,大家就想到日本的小原流、池坊流,甚至不远千里到日本学插花。其实不只是插花艺术,“茶道”、“书道”、“剑道”等,这些都是传自中国的固有文化,却在日本蔚成流派。今天看了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曹倩女士,率领一百多位老师所插出来的花,一盆盆都充满了禅味,竟境深远,我说,这些应该叫“中国流”。甚至希望经过这次的花艺展之后,未来更能从“中国流”进而插出“佛光流”,让佛光普照,让中国的插花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今天的开幕典礼,不但与会贵宾云集,而且吸引了许多记者上山采访,有《中央日报》李堂安、《联合报》王纪青、《自由时报》郭绍齐、《太平洋日报》陈万强、《新生报》刘苍璘、台视周传久、中广黄钦萍等记者。他们问我:何谓中国流、佛光流?为何要提倡插花艺术?我回答说––
  中国的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朴素淡雅,尤其花本来就生长在天地间,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叶叶一陪衬,就能把意境烘托出来,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插花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只要能够插出中国花艺的独特风格,能够让花表现出生命、意境、真理,这就是中国流,就是佛光流。
  佛教讲众生得度有六个方法,称为“六度”。从一朵花中,其实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1.布施: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2.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3.忍辱: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4.精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春泥更护花,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5.禅定:花,静静的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6.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能,值得探讨。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4-11 13:17:28

[星云日记]人生如花1994.4.1~1994.4.15

续-《●[星云日记]人生如花 1994.4.1~1994.4.1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若能懂得欣赏花的美,必能升华精神生活。甚至我觉得修行也不一定是诵经、拜佛,才是修行;能够从赏花、看花中获得启示,这也是一种修行。甚至有许多的祖师大德在观看花开花谢的变化无常中,明心见性。我想这也是提倡插花艺术的意义所在﹗
  由于三月三十一日,发生了台湾旅行团到大陆千岛湖观光,不幸全体罹难的千岛湖事件,因此记者们也问起我对此事的看法。昨天返台后我才从媒体报导中得知这个事件,我觉得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总是令人难过,不过不幸事件既然已经发生,责怪也于事无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伤害减到最低。我觉得中共高阶层此时应该有人出来讲话,让家属得到心灵的安慰,才能使这件事情淡化。如果家属愿意,佛光山愿举办一场超渡法会,让家属受创的心灵得到抚慰,也使亡者得到冥福。
  会后,《联合报》记者王纪青小姐到法堂访问我此行大陆探亲的情形;《中国时报》记者苏正国也于午后专程上山采访。另有多家报社记者则以电话访问,其中《中央日报》记者李堂安,除了亲自上山,事后又接连打了四通电话,详细采访,于是今天大半的时间就在记者的追踪访问中过去了。
  这次到大陆,目的是探亲、祭拜祖庭。不过在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见面时,曾谈及两岸未来文化、学术、宗教交流的事情,双方都希望对此略尽棉薄之力。
  四月 九日  星期六
  上午,慧群来法堂向我请示国际佛教促进会今后的归属问题,我告诉慧群应将之归纳于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的管辖之下。国际佛教促进会于一九七八年获得美国政府的认可,目前欧洲、澳洲、南美洲的所有佛光山道场皆已登记为国际佛教促进会。
  我向慧群说明了国际佛教促进会未来的几个方向––
  一、国际佛教促进会扮演的角色:
  1.代表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作国际性的联络。
  2.代表国际佛光会促进国际间的会务发展。
  二、国际佛教促进会的任务:
  1.搜集信息,掌握认识。
  2.建立名册,定期联络。
  3.编译译书刊,交换刊物。
  4.巡回拜访,增进友谊。
  5.教育研习,发掘人才。
  6.文化交流,体解尊重。
  7.慈善支援,广结善缘。
  8.国际会议,培养共识。
  9.接待外宾,交流传译。
  10.收集资料,建立档案。
  三、于佛光山成立国际寮,接待国际佛教僧俗二众。
  四、创办国际佛光季刊:
  1.以英文出版国际佛光刊。
  2.以中英文字翻译佛学书籍及各地信息。
  五、举办活动:
  1.国际佛教僧伽讲习会。
  2.今年度十二月下旬举办两星期之国际英语学佛营。
  六、协助拓展国际佛光会,吸收外籍人士加入佛光会。
  今天永慈从菲律宾回来,除了销假,并转交了一个苗戈律圆通寺信徒的红包给我,我立刻将这份供养捐献给国际佛教促进会作为发展基金。
  这时,周志敏来电告诉我,她明天将远赴大陆拍摄“大陆寻奇”,该节目在台湾收视率最高,每一个人都喜欢看,因为它把人们不能抵达的地方,透过镜头,完美地呈现于大众的眼前。我祝福她旅途顺利。另外,由她在中视导播的“星云说”播影权已卖给国际卫星电视台,我听了非常高兴,今后透过卫星电视,全世界的人士都能收看到这个节目,佛光法水也就遍布得更广、更远了。
  接着,慈惠又来报告台南的名曲义唱最新消息,届时陈丽丽、江蕙、冉肖玲、殷正洋、潘越云等将前来义演,看来这次的义唱晚会必有一番盛况。
  下午五时半,前高雄县长余陈月瑛来访,言谈中,她十分关切佛光山停车场、河川发展、大树乡建筑等种种问题,我就是这样常常为老县长所感动。
  晚七时,于檀信楼大礼堂为各级学部联合讲习会上课。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最近我常常思索的一个问题:人是一个很奇妙的动物,在这世间,人也活得很辛苦。从娘胎呱呱落地,发出的第一声就是:“苦啊﹗苦啊﹗”出生之后要接受父母的养育、管教也是一苦;到学校求学,课业的繁重也是非常辛苦;毕业后工作,社会上的排挤、竞争,让人深觉好苦;回到家里,如果兄弟姊妹能够和谐相处,享受的是天伦之乐,反之,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生活的周围,瞋恨、嫉妒在压迫着我们,天灾人祸在威胁着我们,还有贫富贵贱、政治迫害……,人生真的好苦﹗
  我是一个性情乐观、积极进取的人,平常讲佛法很少谈到苦,但是苦是一个事实,唯一排除的方法就是信仰佛教。在佛法的大海里,我们可以找到安慰、找到平衡、找到欢喜、找到自在,佛法是人类的光明,佛法是世间的救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幸好我出家了,如果我没有出家,没有学佛,后果真不堪设想。”每当我看青年朋友学佛,心里总是有股说不出的高兴。我希望同学们珍惜因缘,持之以恒,最后以四句偈送大家:
  四月 十日  星期日
  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花与人、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紧连一起。若将人生譬喻为花,人的每一期生命是否都能像花朵一样绽放灿烂美丽的光采?这就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今天上午,我在中国佛教插花学术研讨会开幕典礼中,以花来解释修行大乘菩萨行的意义。
  花本身很美,在窗前明月之下,花将大自然点缀得很美;而我们也要学习花的精神,以菩萨的行愿将世间点缀得更美、更善、更真﹗
  中午,高雄市长吴敦义伉俪来访。市长告诉我,平常每逢周末、假日,活动都特别多,一般早上六时半就要出门,星期天比较好一点。今天是礼拜天,市长能够抽空上山礼佛参观,实在难得,故邀请市长在法堂共享午餐。
  晚上七时在*轮堂为男众同学上课––
  一个人要有思想,要能辨别是非、知道邪恶。在佛光山这个大团体里,我希望男众能够耐烦永恒,从零点做起,努力奋发,由无到有。有的人为一句话而奋斗了一生,也有的人一生就是从事一份工作,刻苦耐劳,默默地耕耘,像这次我到大陆南京金陵刻经处参观,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就在那里工作,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尽责地守住他们的岗位,我心中一直为他们的永恒耐力所感动。因此,我希望男众凡事皆能持之以恒,养深积厚,不要急着出头,唯有恒心、毅力,事业才会成功﹗
  我很希望男众做个螺丝钉,成为因缘,扛起佛教这座大山。我也非常希望男众能够建立共识,我们平常关心自己,更应该关心常住、关心佛教,因为常住是团体,自己是个人,如果没有了团体,也就没有个人,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前途与佛光山常住结合在一起,建立团体比个人更重要的共识观念。
  我曾经在焦山佛学院听大醒法师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佛教只要有十个出家人团结在一起,就有办法了﹗”佛教由于过去太分裂分散,才无法将力量凝聚起来,现在要靠大家担起责任,不但要自我健全,更要让佛教靠团结来组织、靠团结来奋起、靠团结来展现力量。我希望男众能够团结起来,将眼光放远,将心胸放大,发愿为佛教立心、为众生立命﹗
  四月 十一日  星期一
  从今天起,一连三天,我以“佛教的前途在哪里里?”作为教材,为佛光山丛林学院各级学部联合讲习会的同学们上课。
  佛教教育跟一般社会教育不同,在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谋生之用;或者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却包含了慈心悲愿,为了自利利他而责任重大。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务行政和义理研究两种,像法务、知宾、梵呗、弘法等都属于前者,比较容易学习。另外,义理的研究是属于心性上的内学,必须要靠自己去体悟。因此,佛学院的教育又分两方面:一是生活教育,二是思想教育。
  所谓生活教育,就是行住坐卧、待人处事、威仪等各方面的训练。有时候,一言一语、扬眉瞬目、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用心慢慢地表达于行为举止上,若要让生活中有佛法,必须要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请其它的同学和善知识担任顾问,如此自我要求约束,方能完成生活教育。
  思想教育,先要具备四不坏信:一、对三宝有信心,二、对常住要忠心,三、对众生有慈心,四、对持戒要肯定。记得我初到台湾的时候,佛教界感觉到共产党快要来了,很多出家人都去摆地摊、开小店,甚至到工厂里去找工作。治安单位今天调查、明天检举,将整个佛教界搞得风雨飘摇、草木皆兵。当时,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佛教徒。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即使是佛陀亲自来叫我去改信其它宗教,我还是要跟佛陀说:“慈悲伟大的佛陀,纵使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佛教,只剩下我一个人,佛陀,我依然信仰您﹗”自出家以来,由始至终,我对佛陀的信仰一直没有改变。
  此外,我想跟同学们说明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自动自发,自我学习。例如,每个月我自己出版一本“我的园地”,里面有论文、讲座、诗歌、散文、心得报告等等,虽然是我自己一个人看,但是从那时候一点一滴的发心累积,打稳基础,让我后来与杂志、写作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由此可见,自发的成果很大。这里,我对教育的理想提出十二点意见––
  1.为佛学院订定高、中、初各级层次的教材。
  一般教材:
   (1)初级:以古德诗歌为主
   (2)中级:以佛教大德开示语录为主
   (3)高级:以经论序文为主
  佛学院教材:
   (1)初级:佛学名相、佛法概论、佛教史。
   (2)中级:宗派概论、各国佛教介绍,如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等。
   (3)高级:文学专书、各种经论专书,如《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
  2.为各级佛学院考试评定合格教师。
  3.培养佛学院的师资人才。
  4.订定佛学院的设备标准,如教室、礼堂等。
  5.加强培养佛教教育行政人员,如学务、训导,并给予认定。
  6.佛教教育应共同组织一领导中心,举办讲习会、联谊会等活动,互相来往、交换讯息。
  7.学生毕业后,优秀者应协助其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8.各佛教学院学生应有院际间的共同活动,如论文、讲演、梵呗、书法等各种竞赛。
  9.规定布教师、住持、监院等应由佛学院毕业生充任。
  10.呼吁所有的佛教徒来支持佛教主办的学院和大学。
  11.设立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所有社员会考制度,认定其资格,以便使其为佛教服务。
  12.鼓励佛教界设立奖学金和贷学金。
  以教育培养人才是佛光山开山的四大宗旨之一,唯有重视佛教教育,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永芸从台北回来,我邀他在法堂晚餐。吃饭的时候,我对他说:“不要小看法堂这张桌子,多少的院长、县市长都在这里吃过饭﹗”
  永芸听后,赶快回答道:“所以,能够吃师父请的这顿饭,从台北赶回来也值得。”
  四月 十二日  星期二
  从学院上课回来,收到慧深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随信附了几首新诗,挑选三首,摘录于日记中––
  佛像与大磬
  大磬在抱怨:
  为何总是有那么多人
  心甘情愿地向佛像膜拜?
  却一点也不敢动祂一根毫毛?
  而我又为何每天早晚
  要被人们敲得嗡嗡作响?
  彷佛一点也不值得怜惜?
  面对大磬的抱怨、羡慕与嫉妒,
  佛像终于说话了:
  你可知道
  曾经受尽千锤百链,
  才有今天的我?
   曾经
  三年的岁月不算长,
  却影响了我漫漫的一生,
  皆因有您慈悲的抚慰。
  啊﹗恩师––星公上人﹗
  自从离开您后,
  我已数不清多少次在梦中见过您。
  犹如盘古开天般,
  我的心境竟然这样被您
  慈悲智能的佛槌,
  重重地击了一下,
  将我沉重的佛性顿时敲开。
  却万万没想到,
  来得快,去得也快,
  虽然都是不得已,
  但这一切
  岂是一个痛字能形容?
   想您
  是您曾经让我觉得:
  我抓住了生命脉搏中的太阳﹗
  是您的慈悲给了我满怀的信心﹗
  记得您在佛光山的球场上
  对我说:
  不要做泄气的球,
  那只会越拍越低;
  振作起来,充满斗志,
  才能越拍越高,
  学佛修道也是一样,
  要逆争上游﹗
  这些话我仍然铭记于心。
  您还说:
  不要随便去恨一个人,
  这样你会比他更痛苦。
  心中有太阳,
  挑战黑暗才不怕。
  类似如此励志的句子,
  不知道在我脑海里出现了多少次,
  但却没有比现在体会得更深﹗
  依稀记得
  您跟我说过:
  好好写,
  将来我要为你出版,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本佛教现代诗集。
  话犹在耳,
  却已和您咫尺天涯。
  您不了解我为何要离开您,
  我也再没有机会告诉您。
  十年了,
  我依然非常非常想念您﹗
  二十年前出家的慧深,由于性情不和众,常住命其返回俗家。十多年来,慧深仍然一直惦记着佛光山,尤其是他从内心对我流露出的那份孺慕之情,令人感慨﹗乌鸦尚知反哺,羔羊也懂跪乳,人也要懂得知恩图报啊﹗可是,往往从常住溜单他去的人却连一个慧深都不如,真是悲也。
  四月 十三日  星期三
  从小我就特别爱读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等,只要一书在手,就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程度。今天,我在檀信楼大礼堂跟学生们讲了一段故事––
  战国时代,有一位士人名叫安锉。一天,在上朝的时候,齐宣王就说:“安锉,来﹗”安锉听了,也对齐宣王说:“宣王,来﹗”朝中群臣对于安锉的态度深感不以为然,大家就问他:“王也曰锉前,锉也曰王前,可否?”
  安锉回答道:“王呼‘安锉,来﹗’如果我上前是我羡慕王的地位、畏惧王的权势而不得不趋炎附势;假如我说‘王,来﹗’王真的来了,便说明了他礼贤下士,尊重百姓,虽然是同一句话却有不一样的意义。”
  齐宣王闻毕,仍然表现得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王者贵乎?士贵乎?”意思是问帝王与士儒何者为贵。
  于是,安锉举了一个甚具智能的譬喻:“当然是士儒较帝王尊贵﹗过去齐秦两国交战,秦王曾经悬赏五百两黄金捉拿齐王的人头,同时也宣布了一道命令,也就是士将不可侵犯齐国士儒柳下惠的坟墓,否则,将以极刑处之。由此可见,帝王之首远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之坟﹗”
  这时,齐宣王才认同安锉的看法,明白到士人不可侮辱的道理,他赶快下座,赏赐了安锉许多财宝,可是却遭到安锉的拒绝。
  在安锉的立场,他认为按部就班、自由自在的生活,胜过帝王所赐予的琼浆玉液,没有罪祸加身是一个人最大的平安富贵,后来《战国策》上说安锉终身不受污辱是由于他那返璞归真的性格。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4-11 13:18:29

[星云日记]人生如花1994.4.1~1994.4.15

续-《●[星云日记]人生如花 1994.4.1~1994.4.1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以上虽然是我五十多年前读过的故事,但是我仍然记忆犹新。除了小说,我还喜欢看历代伟人的传记,像佛门里的高僧传、过去台湾的传记文学,都是我必读的传记。因为在这些书里面,海伦凯勒告诉我如何克服残障迈向成功,居礼夫人道出她成为科学家的种种经过,中国许许多多的诗词、文学、书法家,他们的成就也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最令我感动的是多位外国名人和总统,他们从送报纸,当小贩,经过贫穷刻苦的磨练,而成为时代的巨人。在中国,佛教界的太虚大师小时候也曾经是个牧童,著名的八指头陀穷得连饭都吃不饱,而他们成功的原因却是我们最值得省思的地方。
  说到成就,我认为任何成就都得来不易,一栋房子必须要靠一砖一瓦慢慢地堆砌,一草一木要仰赖灌溉、施肥才能开花结果,一个人的成就更是要经过多少的汗水、辛苦,多少的牺牲、奉献才能换来。我相信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伟大,是从平等无差的机会中努力争取得来的。我希望佛光山的弟子们能够珍惜身边每一点、每一滴的好因好缘,好好地珍惜这个世界,细细地品味这个人生,除了要赞歎一切成就之外,更要积极地创造自己的未来﹗
  四月 十四日  星期四
  上午,从美国回来的依恒来法堂向我销假,并报告了最近在纽约讲堂弘法的情形。
  中午,召集本山研究部的学生,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专长和研究的经论––
  满悦:《俱舍论》
  满贵:《华严经》
  满厚:《大智度论》
  满欣:中国佛教史
  满升:禅宗史
  满纪:《瑜伽师地论》
  永宜:中国佛教史
  觉门:《清净道论》
  觉涵:《菩提道次第广论》
  向来,研究生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埋头苦干,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如此,我觉得大家在学习上并没有求真、求完美。古代的读书人往往为了一个字,多少的斟酌、多少的推敲,依然不肯罢休,而我们的学生却欠缺了那份斗志和毅力。因此,我认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要具备下面条件:
  1.字要写得好
  2.文要说得通
  3.书要读得多
  4.资料搜集得多
  读书,要懂得融会贯通,并不是将书本死记硬背就可以。我希望每一个研究生要能列出一百个问题,以中国佛教史为例,要知道佛教初传、汉译佛经的诞生、佛教艺术的发展、各宗派的相承、僧官制度的建立、大藏经的出版、三教合一以及度生度牒等种种问题。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常以写作来加强表达能力,于研究时一旦发现问题,也要能提出见解、看法,如此读书,才能读出巧妙和快乐来。
  晚上,在抄经堂与住在金佛楼的徒众座谈,听取大家搬新家后的意见与感受。大致上,徒众都觉得金佛楼的视野、空气、设施较大慈庵宽阔、新鲜、完善,而且初学者共住一起,也能够彼此提携、相互勉励,我听后非常高兴。我告诉大家,每天可安排固定时间相约至抄经堂自修,或请师兄们报告弘法与修行的心得,生活方面,订定共住规约,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佛光人慈悲融和的形象。
  临行前,我对刚启用不久的抄经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抄经前仪式不得超过五分钟。
  2.抄经内容可选用大佛法语。
  3.抄经后押上日期归入档案。
  四月 十五日  星期五
  上午十时,高雄工商专科学校校长黄广志、教务主任黄清良以及刘文成教官等人来访,相谈本月底前往该校推动净化人心运动和举行七诫宣誓仪式之事宜。我与黄校长虽然初次见面,但彼此非常投缘,经过交谈,发现我们对于教育工作都有同样的热心。
  黄校长告诉我,他从小就矢志要当一位教育园丁,并发愿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国家人才,这一点倒与我的志趣不谋而合。黄校长曾任交通大学教务主任长达十四年,两年前才转至高雄工专担任校长要职。别看校长外表文质彬彬,原来他还是全国校长中独一无二的九段国术高手。校长曾经当选为十大杰出青年,也曾率团至德、美及香港等地作国术表演,在科技学术方面更取得了傲人的成就。面对这位文武双全的校长,我立即邀请他来山教授武术,校长不仅满口答应,还说要为佛光大学尽一份心力。
  晚七时三十分,应美浓镇长锺新财伉俪之邀前往美浓国中讲演。记得民国四十三年,我经常由高雄步行至美浓朝元寺,当时慧定法师还是位学生,我则是他的教务主任。如今时隔多年,对于美浓镇的一景一物,我依然觉得有一份亲切与熟悉。
  今天是我在美浓的第一次讲演,前来听讲的贵宾有美浓镇长锺新财伉俪、朝元寺住持慧定法师,以及美浓国中校长林炳英。在中钢黄坤玉、旗山柯玉瑕、阿莲陈进成、麻竹园范美吉等各佛光分会会长的带领下,几乎住在邻近的有缘人士都来了,八百名听众将整个礼堂挤得满满的,难怪镇长说这次的佛学讲座是美浓镇的一大盛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星云日记]人生如花1994.4.1~199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