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醉
中药麻醉小说《水浒传》中有一段“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说的是宋官僚梁“中书”为了讨好东京(今河南开封)大官僚蔡京,搜刮、张罗了一份十万金珠宝贝的生日贺礼--生辰纲。当护送金珠宝贝的一伙人爬上黄泥岗歇脚休息时,由于喝了卖酒汉子的酒,不多一会儿,这一伙人就头重脚轻,一个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视,都软倒了。这时,他们眼睁睁地看着11担金珠宝贝的生辰纲,全被化装成枣贩的梁山泊农民军装上7辆车子推走了。他们心想去夺回来,但“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出。”
这个故事中所讲到的酒,究竟是一种什么酒呢?它为何有如此厉害的作用?原来,这酒内加进了“蒙汗药”。所谓蒙汗药,其实就是如今所说的**。“蒙汗”据说是“闷”字的谐音,就是说吃了这种药之后,会使人昏闷恍惚,晕头转向以至失去知觉。在我国古代小说里,讲到蒙汗药的故事还有不少,表明我国古时对**物的知识是颇为丰富的。
我国古代应用药物麻醉施行外科手术的最早记载,是《列子·汤问篇》。其中有一个故事,说“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刻胸探心,……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这故事中说的“毒酒”,看来就是置有**物的药酒;“迷死”即是由于**物的作用而使人失去了知觉;而能使人“既悟如初”的“神药”'可能就是催醒药。由此可见,至少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医学中已经有**和催醒药的实际应用了。
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还讲到在公元2世纪时,医学家华佗已把口服**用于腹腔大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这里所说的“麻沸散”,就醉药物。因文献中没有把它们的处方写出,多年来,国内外曾有人对它们的配方进行过探讨研究,多认为洋金花是其中的主药。
上面所讲到的应用**物的故事,只是古代文献中记载到的两个例子。其实**物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还要早得多。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为食时,必然吃到道具有麻醉作用的东西,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神农本草经》里,曾记载到某些药物的麻醉作用。如莨蓎子,书中说“多食使人狂走”。其莨蓎子即是莨菪的种子。狂走是由于服了一定量莨蓎子之后,发生了麻醉作用而出现神智错乱的现象。现在,人们已弄明了莨蓎子中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与托品碱。东莨菪碱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应用较大剂量后,可产生催眠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还记载了“乌头”,说“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可见乌头也具有**的作用。
宋代以后,文献中屡有记载的曼陀罗花(又称为风茄花、山茄花、醉心花、洋金花等),是中药麻醉中常用的药物。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公元1146年)简要地记述了曼陀罗花的麻醉功效,说“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后来,李时珍亲自试服了曼陀罗花,进一步证实了它的麻醉性能。曼陀罗花之所以能产生麻醉作用,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明确了其有效成分是东莨菪碱。
元代,封建王朝大量使用骑兵,外伤、骨折者较多发生,因此,伤科骨科以及整骨复位时的麻醉术,也相应地较前发展。14世纪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里,较详细地叙述了内服麻醉剂与外用**,并且正确地提出服用麻醉剂的原则,指出在应用**时,其剂量须依患者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说受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血出甚者,此药逐时相度入用,不可过多。”此后,明清时期的好些中医文献,对中药麻醉有过不少论述。
中药中不仅有**,还有对麻醉的催醒药。施行中药麻醉的病人,可以经过投以催醒药之后,在短时间内苏醒过来。这是中药麻醉独特的地方。古代中医书上记载的催醒药,是以单味或复方甘草场为主;其次是豆类,如黑豆汤、绿豆场等。
顶!{:s_61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