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04:42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一课 十劝(南朝梁.善慧)

    第一课 十劝(南朝梁.善慧)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劝君四:努力经营修善事,莫言少壮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处?

    劝君五:寻思地狱真成苦,眼前富贵逞容仪,须臾不久还归土。

    劝君六:第一莫吃众生肉,若非菩萨化身来,便是前生亲眷属。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的实,朝三暮四不为人,此理安身终不吉。

    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身若也杀他身,来生还被他身杀。

    劝君九:天堂地狱分明有,莫将酒肉劝僧人,五百生中无脚手。

    劝君十:相劝修行须在急,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娘妻子徒劳泣。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课 四相诗(南朝梁.善慧)

    第二课 四相诗(南朝梁.善慧)

    一、生相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

    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

    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

    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

    二、老相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

    咄哉今已老,趋拜礼还亏。

    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

    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

    三、病相

    忽染沈痾疾,因成卧病人,

    妻儿愁不语,朋友厌相亲。

    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

    不知前路险,犹尚恣贪瞋。

    四、死相

    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

    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

    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三课 信心铭(隋.僧璨)

    第三课 信心铭(隋.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像。不见精麤,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沈惛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启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然,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四课 大乘起信论义记序(唐·法藏)

    第四课 大乘起信论义记序(唐·法藏)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其犹波无异湿之动,故即水以辨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即波以明于水。是以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同贯。但以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秉尊言,无不悬契。大师没后,异执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遂使宅中宝藏匿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贝叶而不寻;群有盲徒,驰异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号马鸣,慨此颓纲,悼斯沦溺。将欲启深经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见之颠眸,令归正趣。使还源可即,返本非遥。造广论于当时,遐益群品。既文多义邈,非浅识所闚。悲末叶之迷伦,又造斯论。可谓义丰文约,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兹悟入者矣。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五课 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

    第五课 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宏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六课 无相颂(唐·六祖惠能)

    第六课 无相颂(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七课 永嘉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第七课 永嘉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萧洒。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两股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阿鼻业。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共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琺輪。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狮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即龙女顿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坠。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此即成吾善知识。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来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螗蜋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八课 辞北堂书(唐·洞山良价)

    第八课 辞北堂书(唐·洞山良价)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沈没,永入轮回。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06:47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颂

    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为邻。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后寄北堂书

    良价自离甘旨,杖锡南游,星霜已换于十秋,岐路俄经于万里。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摄意归空,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随时,转有转多,日增烦恼。阿兄勤行孝顺,须求水里之鱼;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门,慕道参禅,而报慈德。今则千山万水,杳隔二途。一纸八行,聊伸寸意。

    颂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附娘回书

    吾与汝夙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自从怀孕,祷神佛:「愿生男儿!」胞胎月满,性命丝悬。得遂愿心,如珠宝惜,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习学。或暂逾时不归,便作倚门之望。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今既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沈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九课 是非歌(宋·汾阳无德)

    第九课 是非歌(宋·汾阳无德)

    出家学道总须知,在众丛林切莫亏。尊幼古今诠有德,勿同愚辈是兼非。

    闻说好,心便喜;闻说恶,恨不死。好恶都来只自心,刚向其中觅道理。

    世间人,多无智,不解思量是非起。大智之人看着伊,自己容身入无地。

    子路曾遭渔父呵,夫子惭颜足忘履。舍利尊,第一记,亦被愚夫亲正指。

    如来慈眼视众生,了达古今明本际。看周秦,及汉魏,败国亡家皆总是。

    历劫是非地狱因,闻说是非须审细。我闻说,心不起,只个是非便亲旨。

    些子浮言尚不销,问甚西来祖师意。要分明,辨根带,晓个是非真有地。

    更有人来说是非,向道余今识得你。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课 十牛图颂(宋.廓庵师远)

    第十课 十牛图颂(宋.廓庵师远)

    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三、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一课 西斋净土诗(选录)(元·梵琦楚石)

    第十一课 西斋净土诗(选录)(元·梵琦楚石)

    却望金莲宝界遥,楼台一一倚云霄,黄莺韵美春长在,玉树枝柔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好华无数逐风飘,野人自选归来日,何待诸贤折简招?

    放下身心佛现前,寻常盈耳法音宣,风柯但奏无生曲,日观长开不夜天。

    行趁玉阶云冉冉,坐依珠树月娟娟,凡夫到此皆成圣,不历僧只道果圆。

    纸画木雕泥塑成,现成真佛甚分明,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

    万树华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

    念佛功深罪自除,身归极乐国中居,丛林草木璚瑶接,大地山河锦绣舒。

    香界来从移步后,宝莲结自放华初,玉毫炳焕黄金面,天上人间总不如。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散众妙华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却倚雕栏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净土真为不死乡,云霞影里望残阳,珠楼玉殿空为体,翠树金华密作行。

    款款好风摇菡萏,依依流水带鸳鸯,分明记得无生曲,便请知音和一场。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

    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华,睡美不知谁唤醒,一鑪香散夕阳斜。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华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华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珠王宫殿玉园林,坐卧经行地是金,舍利时时宣妙响,频伽历历奏佛音。

    返闻顿悟无生理,常住周圆不动心,触目皆为清净土,来从旷劫到如今。

    曾于净土结因缘,二六时中现在前,每到黄昏增善念,遥随白日下长天。

    如来宝手亲摩顶,大士金躯拟拍肩,不借胞胎成幻质,吾家自有玉池莲。

    土净令人道果圆,娑婆性习一时迁,鱼离密网游沧海,鴈避虚弓入远天。

    来往轮回从此息,死生烦恼莫能缠,无心即是真清泰,有染如何望宝莲?

    金银宫阙彩云端,念佛人居眼界宽,宝树交加非一色,灵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长凝翡翠盘,不似雪山多药味,众生无福变成酸。

    不向娑婆界上行,要来安养国中生,此非念佛工夫到,安得超凡愿力成?

    香雾入天浮盖影,暖风吹树作琴声,分明识得真如意,肯认摩尼作水晶。

    佛陀设教在娑婆,无奈众生浊恶何!欲向涅槃开秘藏,须从净土指弥陀。

    白云半掩青山色,红日初生碧海波,旷大劫来曾未悟,东西谁道没淆讹?

    日夜思归未得归,天涯客子梦魂飞,觉来何处鴈声过,望断故乡书信稀。

    几度开窗看落月,一生倚槛送斜晖,黄金沼内如船蕅,想见华开数十围。

    曾闻白鹤是仙禽,日日飞来送好音,便欲寄书诸善友,定应知我一生心。

    长思乐土终归去,肯执莲台远访临,百岁真成弹指顷,娑婆只恐世缘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故乡别早话归迟,何待君言我自知,客路穉竮无一好,人生惆怅不多时。

    苍颜历历悲明镜,白发毵毵愧黑丝,载读南屏安养赋,屋梁落月见丰姿。

    即心即佛断千差,名教名禅共一家,果证无边身相好,光流不可说河沙。

    余方妙丽终难并,本愿精深岂易夸?大抵熏修须及早,临终免被业缘遮。

    百亿劫中生死罪,纔称名号尽消除,迷时妄想同春梦,我佛真身等太虚。

    宫殿水晶千柱匝,园林云锦万华舒,痴心不是分高下,上上金台始可居。

    五浊煎熬道未成,群贤修习誓非轻,光中每出弥陀影,梦里亲书普慧名。

    绣佛虽斋防退失,火车已现急求生,临风莫洒杨朱泪,就我西方径路行。

    水若澄清月始临,金容佛影现吾心,春风不易回枯木,磁石应难受曲鍼。

    未得往生缘障重,必期成就用功深,譬如九转丹砂力,一点能令铁化金。

    朝朝暮暮道心中,岁岁年年佛事同,一往进修安乐界,六时朝礼法王宫。

    方袍不厌香烟黑,坐具何妨手汗红?如此出家今有几,灼然认得主人公。

    千经万论不虚标,共指西方路一条,念念刮磨心垢净,时时防护道芽焦。

    栖莲静觉身安稳,得果轰传地动摇,谩费工夫推甲子,娑婆大劫只崇朝。

    西望红霞白日轮,仰观宝座紫金身,一方土净方方净,十念心真念念真。

    生极乐城终不退,尽虚空界了无尘,向来苦海浮还没,何幸今为彼岸人!

    娑婆生者极愚痴,众苦萦缠不解思,在世更无清净业,临终那有出离时?

    百千经里寻常劝,万亿人中一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来携我入华池。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二课 七笔勾(明·袾宏)

    第十二课 七笔勾(明·袾宏)

    一、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二、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三、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孙一笔勾。

    四、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五、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羞,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六、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七、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三课 缁门崇行录(选录)(明·袾宏)

    第十三课 缁门崇行录(选录)(明·袾宏)

    一、左溪遁迹

    唐玄朗,傅大士六世孙也。常行头陀,依岩傍涧,号左溪尊者。宴居一室,自以为法界之宽;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非寻经典,不轻燃一烛;非觐圣容,不妄行一步。洗钵则群猿争捧,诵经则众鸟交翔。刺史王正容屡请入城,师不欲往,竟辞以疾。

    赞曰:「今人读永嘉答书,藐视朗师等之僻见,不知永嘉特一时遣著之语,而左溪遗范,正学者今日事也。明眼者审之!」

    二、力卫殿堂

    唐惠主,始州永归县人。专精律学,居青林寺。时,陵阳公临益州,素少信心,将百余驮入寺,就佛殿、讲堂、僧房安置,无敢违者。主从庄还,见斯秽杂,即入房取锡杖三衣而出,歎曰:「死活今日矣!」举杖向驴骡,一时倒仆如死,主手擎掷之坑中。县官大惊,执主申状。

    陵阳喜曰:「蒙律师破我悭贪,深为大利。」送沈香十斤,绫紬十段。后还京,从受菩萨戒焉。

    三、受杖自责

    晋法遇,事道安为师。后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余人。

    时,一僧饮酒,遇罚而不遣。安遥闻之,以竹筒贮一荆杖,封缄寄遇。

    遇开缄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耳。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遂鸣椎集众,以筒置前,烧香致敬,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垂泪自责。境内道俗无不歎息,因之励业者甚众。

    赞曰:「噫!使今人发安老之缄,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语者,寡矣!圣师贤弟子,千载而下,吾犹为二公多之。」

    四、荷担听学

    隋敬脱,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闻。其听学也,常施荷担,母置一头,经籍楮笔置一头;若当食时,坐母树下,入村乞食。

    五、巧论斋戒

    宋求那跋摩,罽宾国王族也。元嘉八年,达建业,帝问曰:「寡人欲持斋不杀,而身主国政,不获从志,奈何?」

    对曰:「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劣,应须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寒暑调,百穀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戒亦至矣!宁在撤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叹曰:「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泥于近教。如法师所言,真可谓开悟明达,通天人之际矣!」敕有司供给,举国宗奉。

    赞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独不信者之过,亦论佛法者未尽其妙也。如求那者,义正而语圆,辞善巧而不叛于道,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碍者矣!虽古良谏议,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见,而自谓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亲近缁流者,正为此等辈也。神龙变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谓欤!」

    六、忍苦护鹅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师之门,时珠师方为王穿珠,置珠取食,而珠偶堕地,鹅吞之。珠师与比丘食,视珠不见,疑比丘窃之也。比丘欲护鹅,故任其捶击,至于流血。鹅来舐血,珠师移怒,并击鹅杀之。

    比丘不觉悲泪,珠师怪焉,乃语之故。感悟珠师,忏悔作礼。

    七、袖纳荐书

    宋雪窦显禅师,得法于智门祚公。将游两浙,学士曾公谓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附书荐显。

    显至灵隐,陆沈众中三年,俄曾公奉使浙西访显,灵隐莫有知者。时僧千余,使吏检床籍,乃得显。问向所附书,出诸袖中,封缄如故,曰:「公意勤,然行脚人于世无求,敢希荐达哉!」曾公大笑,珊以是奇之。

    赞曰:「今人得贵宦书,如获拱璧,而晓夜求售,其亦不闻雪窦之风欤!吾怪雪窦拈唱宗乘,电掣雷轰,不让德山、临济诸老,考其平生,则器度由来不凡矣!为释子者,不可不自爱。」

    八、混迹樵牧

    唐普愿,郑州新郑人。依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得法于江西马大师。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贞元十年,挂锡池阳南泉山,蓑笠饭牛,混于樵牧,斫山畲田,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太和中,池阳太守与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固请开法,道化大行,号南泉古佛云。

    赞曰:「远祖师影不出庐山四十载,王老师足不下南泉三十年,此古人之盛节也。然皆得意后事,非初学所宜。出家儿大事未明,不远千里参寻知识,此何时,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赵州八十犹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敢为痴隐者告!」

    九、备经险难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07:49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晋昙无竭,闻法显等躬践佛国,慨然有忘身之誓。以永初元年,集同志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发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绝走兽,四顾茫茫,莫知所之,惟望日光以准东西,视人骨以标行路耳。

    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恶龙吐毒,风雨砂砾。前度雪山,下有大江,流急如箭。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后人见烟,知前已渡,方得更进;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矣。

    复过大雪山,悬崖壁立,无安足处。壁有故杙,孔孔相对,人执四杙,先拔下杙,仍攀上杙,展转相攀。经于三日,方及平地,检料同侣,失十二人。

    进向中天竺,路既空旷,惟齎石蜜为粮,十三人中又死八人。无竭虽屡经危棘,而系念观音,未尝暂废。至舍卫国,遇众恶象,乃归命观音,忽现师子,象遂奔逸。至恒河,复值群牛,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牛亦惊散。后于南天竺随舶达广州,齎经而还。

    赞曰:「读西行传,千载而下,犹可流涕。即今一字一句,皆先德汗血也。而或以轻心对之,污手执之,不洁处置之,又或存而不读,读而不行,乃至用以博衣食,货名利而已。悲夫!」

    十、扣钟拔苦

    隋智兴,居大庄严寺,职掌扣钟。

    大业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曰:「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绢十疋。」

    妻奉绢,兴以散众,众问:「扣钟何以致感?」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乃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严冬极冻,皮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四课 示厨(明·紫柏)

    第十四课 示厨(明·紫柏)

    佛言:凡三宝之地,办造饮食供养佛、法、僧之所,谓之香积厨。故办造饮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业不净,则办食之所不名香积厨,谓之秽积厨矣。

    何谓三德?清净、柔软、如法是。何谓六味?淡、咸、辛、酸、甘、苦是。盖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洁,荤秽不拣,便失清净德;若不精细甘和,稍有粗涩,便失柔软德;若不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无六味调和,亦不成就。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汝等即三德六味谛审观察,了知德之所以然,与味之所以然之说,加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勤勇善巧,办造饮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满虚空七宝布施,无量劫不生疲厌悭吝之心,与相较量,其功德亦万不及一。

    何以故?三德无阙,六味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健,则进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凡饮食不如法,则身多病,心多扰。身心既病且扰,而能精进开悟者,无有是处。

    即此观之,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故厨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谓之牛头阿旁,杀人无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又为常住悭吝,不尊贤敬贵,当来得饿鬼报;为常住破费,不察来处艰难,当来得贫乏报。又办造饮食,六根不谨,九窍放肆,四肢不净,当来得粪蛆臭虫报。

    如上所述,皆如来所言,若闻若见,当生惭媿。遵而行之,愚痴必破,般若必开,众罪必消,万福必集,现在身心安隐,当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佛言无诳,厨中佛子,当体佛心,出苦有分在。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纔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锺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凡夫,于尘劳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须下化众生;欲化众生,必先志断烦恼;欲断烦恼,必先广学法门。故此四事相与而有。

    众生,乃佛之对也;烦恼者,众生之本也;法门者,治烦恼之药也。以众生无边者,因烦恼无尽也;以烦恼无尽故,法门亦无量也。难度者愿度,难断者愿断,难学者愿学,三者既能,则佛道虽无上,亦可成矣。是所谓四弘誓愿,有大心者,方能发此大愿;具大愿者,方能建大业、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资愿,非虚愿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来是佛,与众生原二体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则敌我者皆人;人又一我,众我聚而众生成矣。众生所本,本乎烦恼,烦恼坚执,则我相益固;我相固,则人不亡;我丧,则人不立;人不立,则烦恼空,是则我心烦恼若尽,则返观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则觅众生若邀空花而结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

    所谓烦恼尽而众生空,斯则不度而自度矣,是相与而无也。然举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烦恼;烦恼用事,非真心也。然烦恼者,情也。若断烦恼,而以烦恼之心断之,是借贼兵而齎盗粮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断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学法门耳。

    法门者,乃出情之法,为消烦恼之具,所谓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学佛者,以吾人之心,体佛之心;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学自心之佛行,断自心之烦恼,度自心之众生,则如汤消冰,不劳余力矣。

    是则四愿固难,若返求之,吾心中无不具足,自不假于外也。若知不假于外,则吾人现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远而天下、国家、生民、物类,皆众生也。返求自心现前日用,若以烦恼之心而为之,然于自身六凿相攘,况家齐而国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现前,以空法而用事,则念念烦恼转为智光,照了众生,同归自性,则与佛同体。此则烦恼空而众生尽;众生尽而佛道成,民胞物与,浩然大均,又岂愿为徒设哉!

    由是观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为,无论致君泽民,未尝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愿,无非成佛之行。岂特为操虚尚事,耳目寄兴而已哉?某以此见志,其有得于此乎!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七课 宝王三昧论(明.妙叶)

    第十七课 宝王三昧论(明.妙叶)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敞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魔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别,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八课 赞僧诗(清·顺治)

    第十八课 赞僧诗(清·顺治)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九课 五十生日感言(太虚)

    第十九课 五十生日感言(民国·太虚)

    我生不辰罹百忧,哀愤所激多愆尤,舍家已久亲族绝,所难忘者恩未酬。

    每逢母难思我母,我母之母德罕俦!出家入僧缘更广,师友徒属麻竹稠。

    经历教难图救济,欲整僧制途何修?况今国土遭残破,戮辱民胞血泪流!

    举世魔焰互煎迫,纷纷灾祸增烦愁。曾宣佛法走全国,亦曾行化环地球。

    国难世难纷交错,率诸佛子佛国游。佛子心力俱勇锐,能轻富贵如云浮。

    恂恂儒雅谭居士,中印文化融合谋。遇我生日祝我寿,我寿如海腾一沤。

    愿令一沤撄众苦,宗亲国族咸遂求,世人亦皆止争杀,慈眼相向凶器丢,

    沤灭海净普安乐,佛光常照寰宇周!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课 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第二十课 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一、愿()人民,信仰坚固,确实信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相待以诚,相接以礼,表里如一,心口相应,团结一致,永远不渝。

    二、愿()人民,刻苦自励,克勤克俭,富者济人以财,智者济人以道。财不令藏于地,学不令私于身,营共同之事业,成共同之社会。

    三、愿()人民,爱护国家,服务公众,实行主义,守法奉公,俾约法能行,宪法早布,国基巩固,政治修明。

    四、愿青年男子,回心转意,进德修业,坚其意志,强其身体,修其言行,广其智识,力矫浮佻之时弊,作真实之功夫,养成耐劳苦,守纪律之性行,俾在家为克家之子弟,在社会为有用之人才,在国家为忠实之人民,然后方能为国为民,担当大事。

    五、愿青年女子,一齐觉悟,特宜养其慈爱和平之纯德,治家教子之常识,为妻为母,保育后代。民族之生存发展责任,端在于女性同胞,尽其天赋之职责,发挥其自然之良能,俾社会受慈育之恩,万代沾祥和之德,方为爱国爱民,爱护人类,爱护国家之正道。

    六、愿一切壮年人民,努力修为,不贻少年老年以忧患辛苦之境遇。在官者廉洁奉公,营业者诚实任事,刻苦耐劳,勇猛精进,上承先德,下启后人。

    七、愿中国国民党全体同志,亲爱精诚,团结一致,抛弃嫌怨,互相扶持。念先烈创业之艰难,知国民责善之殷重,虚心平气,矢信矢忠,奉行主义,努力建设。纳全国之忠言,容全国之人才,以尽其救国之责,成其建国之功。

    八、愿国民政府,上自主席,下迄僚属,中央地方文武官吏,履行誓言,奉行法令,廉洁勤慎,爱国如家,体总理天下为公之心,继先烈舍身救国之志,于权利则尽量忍让,于责任则奋勇承担。忠于国家,爱护人民,容纳贤能,接受忠告,提携后进,尊重前贤,共济时艰,同成大业。

    九、愿全国同胞,汉满蒙回藏以及回疆,乃至西南诸省山间民族,共存天下为公之大心,同发团结国族之大愿。以三民主义为依归,则共信斯立;以忠信笃敬律言行,则互信以固。分多润寡,人人存乎慈悲;截长补短,事事行于方便。同心同德,并育并行,复兴富强安乐之中华,有志竟成;造成尽善尽美之(),后来居上。

    十、愿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共立互助之志,同弃凌暴之心,扶持弱小之民族,建立共守之法治,继绝举废,治乱扶危,厚往薄来,协和共济。

    十一、愿佛教大众,彻底觉悟,发大乘心,行普度事,勿作自了之人,勿泥文字之迹,勿迷于外道邪魔而自犯毗尼,勿惑于世俗财位而妄为趋附,勿迷于鬼神而遗弃众生,勿迷于成规而阻碍进步。勇猛精进,自觉觉人;悲智双运,财法兼施。布十善于俗界,行六度于道门,持戒则如山岳之坚,度生则如河海之广。恢复固有之教义,则本体自是金刚;善用世间之科学,则法器悉为轮宝。然后释迦教义,根基巩固,枝叶繁荣,**常转,佛日增辉。

    十二、愿大慈大悲药师世尊,运无缘慈,施无畏法,愍念众生,普垂加被,使人人觉悟,共发至诚,忏既往之夙业,种当来之善果。一切烦恼灾障消除无余,村城国邑布满佛号经声,大地山河尽成琉璃世界。千秋万世,善业昭垂;四海五洲,仁风永被。中华巩固,()万年;万邦协和,正法永住。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二课 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星云)

    第二十二课 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星云)

    夫佛法者,自内容教义观之,固有其根本上不变之价值;然若于研究信解论之,则应有契合时代之方法与权巧,方能古今融会贯通也。

    基于此一原因,吾人期盼此愿望之实现,故于民国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佛光山开山以来,即未尝一日稍怠,朝此目标迈进。其中《佛光大藏经》之编印付梓,乃在此机缘下诞生于世矣。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08:53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我如来一代时教,自汉时东来中土,历朝大德,译著典籍,代有所出。宋元明清各版藏经之搜集编印,既保存圣言经教,亦提供为学者研究与发扬之据也。然各版所刊,未将三藏分段标点,致令今人望经兴歎。既感佛典深奥,非初学之所能解,且编排古板,虽信学有心,奈苦钻而莫能入。佛光山诸有志者,有鉴于此,乃于民国六十六年(一九七七)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以星云主其事,集学者数十人,经年累月,采各版藏经,冀望作文字之校勘、全经之考订,以及经文之分段、逐句之标点,甚而名相之释义、经题之解说,并有经后之索引、诸家之专文。吾人本怀,乃期编纂一部现代人人能读,读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之佛教圣典,唯其如此,方能助长佛法之延续与流传也。

    《佛光大藏经》之编纂新修,拟分以下类别:

    1.阿含藏   2.般若藏   3.禅藏    4.净土藏

    5.法华藏   6.华严藏   7.唯识藏   8.秘密藏

    9.声闻藏   10.律藏    11.本缘藏   12.史传藏

    13.图象藏   14.仪志藏   15.艺文藏   16.杂藏

    自清代集《龙藏》三百余年来,今有此修藏之举,星云等不自量力,为我中华文化,续佛慧命,点无尽之灯,开般若之华,让佛光普照寰宇,使法水长流九州。今以愚诚,祈各方大德襄之、教之!不胜馨香企盼之至!

    佛历二五二七年(一九八三)八月 星云序于佛光山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三课 佛光菜根谭(节录)(星云)

    第二十三课 佛光菜根谭(节录)(星云)

    一    录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

    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

    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

    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二    录自〈励志修行证悟篇〉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

    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三    录自〈社会人群政治篇〉

    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逍遥。

    四    录自〈励志修行证悟篇〉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五    录自〈励志修行证悟篇〉

    改心换性是改变命运的药剂;

    回头转身是开创命运的良方。

    六    录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给,有无限的妙用。

    懂得包容,懂得和平,懂得谦让,懂得尊重;

    懂,有无限的妙义。

    七    录自〈励志修行证悟篇〉

    学习提得起,放得下,可以扩大自己的胸襟;

    能够看得远,行得正,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

    八    录自〈做人处事结缘篇〉

    生活就像翘翘板,不是上,便是下;

    做人就像度量衡,不是高,便是低。

    九    录自〈励志修行证悟篇〉

    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

    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十    录自〈贪瞋感情是非篇〉

    脾气要变成志气,意气要变成才气,

    怨气要变成和气,生气要变成争气。

    十一    录自〈社会人群政治篇〉

    不杀生而护生,自然长寿;

    不偷盗而布施,自然富贵;

    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谐;

    不妄语而守信,自然誉好;

    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

    十二    录自〈慈悲智慧忍耐篇〉

    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烦少恼;

    不计较、不比较,必然多助多缘。

    十三    录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

    「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十四    录自〈慈悲智慧忍耐篇〉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得住,快乐逍遥。

    十五    录自〈做人处事结缘篇〉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

    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十六    录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我与大众要融和共处,

    我与金钱要能知善用,

    我与衣食要惜福不奢,

    我与身心要净化庄严,

    我与感情要无私升华,

    我与自然要同体共尊。

    十七    录自〈励志修行证悟篇〉

    与人为善说好话,从善如流做好人,

    心甘情愿行好事,皆大欢喜存好心。

    十八    录自〈慈悲智慧忍耐篇〉

    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饶一著,切莫与人争强弱;

    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

    十九    录自〈社会人群政治篇〉

    不要无情的拒绝,要有代替的拒绝;

    不要无礼的拒绝,要有方便的拒绝;

    不要生硬的拒绝,要有艺术的拒绝;

    不要愤怒的拒绝,要有笑容的拒绝。

    二十    录自〈贪瞋感情是非篇〉

    人在四大不调时,身体就有病;

    遇到不如意的事,心里就有病;

    恶口伤人或妄语,口中就有病;

    摆出脸色给人看,脸上就有病。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四课 文选

    第二十四课 文选

    一、燕诗示刘叟    唐·白居易

    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此,故作燕诗以谕之。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千往来,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日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声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作〈赏花〉及〈新井诗〉叙述世人的浮华与谗佞,得罪权贵,被贬,最后卒于洛阳香山。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中年归佛,亲近高僧,从受净戒,修习禅法。其奉佛的虔笃及其佛教思想,可由其遗编中看出。据其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载,生平的志行概为「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太和六年(八三二)重修洛阳香山寺,并与洛阳佛光寺如满禅师结香火社以修佛事,发愿往生西方,不怠不惰,以迄终年。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二、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李绅,唐朝江苏无锡人。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尤有诗名。举进士第,擢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共号「三俊」。受穆宗召为「右拾遗」,武宗时,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著有《追昔游集》。

    三、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唐朝河北中山人。字梦得。自称刘郎。因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以进士官至集贤殿学士。工文章,尤精于诗。曾撰〈大监禅师碑〉(六祖惠能禅师)、〈毗卢遮那佛华严世界图赞序〉。著有《刘宾客文集》、《刘宾客外集》。

    四、垂训诗    唐·元真禅师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

    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

    .元真,即唐朝洪州上蓝院(开元寺)令超禅师。

    五、传心偈    唐·裴休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

    契亦无契,无亦无无。化城不住,述额有珠。

    珠是强名,城岂有形?即心即佛,佛即无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营。使佛觅佛,倍费功程。

    随法生解,即落魔界;凡圣不分,乃离见闻。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三乘外法,历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

    .裴休,唐代河南河源人,字公美。为宣宗时宰相,曾师事沩山灵佑、宗密、黄檗希运等禅师。又奏请建寺,并施自宅为寺,亲送爱子出家。晚年斋居诵经,世人美称为「河东居士」。编撰有黄檗禅师与其弟子间问答的《传心法要》、《宛陵录》等。

    六、道不在语言文字    宋·罗大经

    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然则言语文字固不足以尽道也。

    .罗大经,宋朝江西卢陵人。字景纶。官至容州法曹掾。著有《鹤林玉露》。

    七、门铭    宋·吕夷简

    古者盘盂几杖,规戒存焉!今为门铭,窃类于此。

    忠以事君,孝以养亲。宽以容众,谨以修身。

    清以轨俗,诚以教民。谦以处贵,乐以安贫。

    勤以积学,静以澂神。敏以给用,直以全真。

    约以奉己,广以施人。重以临下,恭以待宾。

    贯之以道,总之以仁。在家为子,在邦为臣。

    斯言必践,盛德聿新。勒铭于门,永代书绅。

    .吕夷简,宋朝安徽寿州人。字坦夫。进士及第,官至刑部郎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殿大学士、太尉。封许国公,卒谥文靖。曾奉诏撰辑《大藏经目录》及《景佑新修法宝录》。

    八、仁寿堂说    元·吴澄

    仁者寿,天地生物之心曰仁,惟天地之寿最久。圣人之仁如天地,亦惟圣人之寿最久。夫人之全德固未易全,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而非仁者。得其一,亦可谓仁,亦可得寿矣!予尝执此,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洪者寿,貌之长厚者寿,言之肫恳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洪也、长厚也、肫恳也,皆仁之一端也。合杨杜翁,年八十有二,一乡称善人,名所居之堂为仁寿,予虽不识翁之面,其必温和者与,慈良者与,宽洪而长厚,且肫恳者与!五者有其一,已宜寿,况有其二、三、四、五者乎!今年秋,识翁之子于京师,获见时贤所赠仁寿堂记,于是推仁者寿之理而为之说。

    .吴澄,元朝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官累至国子监、翰林学士。曾总修英宗实录,勤于讲学,四方负笈者千数百人。卒谥文正。于《易经》、《尚书》、《春秋》、《礼记》等各有纂言,著〈学基〉、〈学统〉二篇。

    九、一世歌    明·唐寅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须满把金樽倒。

    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唐寅(一四七○-一五二三),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明代书画家。江苏吴县人。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曾举乡士第一,进士解元。画名甚高。又长于诗文,有《六如居士全集》传世。

    十、本箴    明·王锡爵

    孝弟为立身之本,忠恕为存心之本,立志为进修之本,读书为起家之本,严肃为正家之本,勤俭为保家之本,寡慾为养身之本,慎言为远害之本,节欲为却病之本,清谨为当官之本,谨厚为待人之本,择友为取益之本,虚心为受教之本,自修为止谤之本,凝重为受福之本,一经为教子之本,积善为裕后之本,方便为处事之本,权宜为应变之本,胆略为任事之本,实胜为得名之本,圣贤以心地为本,君子专力于务本。

    .王锡爵,明朝江苏太沧人。字元驭,号荆石。嘉靖年间进士,万历初掌翰林院,累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肃。著有《王文肃集》及疏草。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五课 诗选

    第二十五课 诗选

    一、平等实性    南朝·善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二、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三、夜归鹿门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曾于太学赋诗,一坐叹服。其诗属于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四、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五、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锺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王维(六九九-七五九),唐代太原祁(山西)人。字摩诘。生时,其母梦维摩诘入室,故以为名。开元进士,玄宗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为王右丞。归隐后,时与高僧共游,与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不觉倦乏。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并从之参禅。工诗,颇具禅味。又善书画,开创山水田园诗派,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六、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七、对酒    唐·李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李白(七○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亦称为李太白。个性率真豪放,嗜酒好游。玄宗时曾为翰林供奉,后因得罪权贵,遭排挤,最后病死当涂。其诗高妙清逸,世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时人号称「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八、将进酒    唐·李白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09:55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九、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字文房。唐朝诗人。玄宗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个性刚直而冒犯皇上,两度迁谪,贬为隋州刺史。其诗风格温雅流畅,冠绝于当世,誉为「五言长城」。著《刘随州集》。

    十、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七一二-七七○),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有诗圣之称。官左拾遗、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故亦称为杜工部。或称为杜陵布衣、老杜。中年辞官过著流离的生活,诗中不仅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亦反映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乱世的史实,故有「诗史」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十一、观幻   唐·白居易

    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戚,转苦又成空。

    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

    十二、僧院花    唐·白居易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十三、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唐代河东(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时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深寄其心于佛教,与诸禅师交游,胸中虑慨悉化为文,以〈贞符〉一篇最著名,一时南方诸大德的碑铭多出于其手。又尝作〈东海若〉,阐释净土法门。元和十年(八一五)被召还京师。三月出任柳州刺史,故亦称为「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集有《柳河东集》、《龙城录》等。

    十四、鱼鼓颂    唐·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工,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从谂(七七八-八九七),唐代禅僧。曹州郝乡(一说青州临淄)人。参南泉普愿得悟。住赵州城东观音院,因称赵州从谂。卒谥「真际大师」。其问答、示众等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无难」等语,俱脍炙人口。著有《真际大师语录》。

    十五、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八○三-八五二),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擅写抒情、咏史小诗,多清丽生动。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诗文多借古讽今,寓意深远。又长于近体诗,尤以七绝为著,后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十六、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唐代博陵人。字殷功。独游都城南,见庄居桃花绕宅,叩门求饮,有女子启门,问姓名,以杯水至,意属殊厚。来岁清明日,复往寻之,则门已锁,因此题诗左扉而去。后数日复至,闻其老父哭声,则女竟读诗绝食而死,崔护入内哭之,女复活,遂妻之。

    十七、访药山禅师    唐·李翱

    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唐代儒者。字习之。为药山惟俨的弟子。历任国子监博士兼国史修撰、户部尚书等职。与韩愈交往甚深,其对佛教的态度,初主张排佛,后与禅僧来往密切,思想深受禅学影响。著有《复性书》等。

    十八、自性    唐·张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张拙,唐末五代人。曾举秀才。因禅月大师贯休的指示,拜谒石霜庆诸禅师,庆诸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庆诸云:「觅巧了不可得,拙自何来?」于是豁然省悟,而作此诗。

    十九、山居诗    宋·永明延寿

    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

    泉细石根飞不尽,云蒙山脚出无穷。

    樵夫钓客虽闲散,未必真栖与我同。

    .永明延寿大师(九○五-九七五),宋代僧。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赐号「智觉禅师」。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为德韶国师法嗣,至雪窦山传法,并复兴杭州灵隐寺。

    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世称永明大师。师倡禅净双修,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各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而成《宗镜录》,并调和各宗派间的分歧。高丽王因见此书,派遣三十六位僧侣前来学法。

    二十、西来意颂诗    宋·善昭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正示西来种千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善昭大师(九四七-一○二四),宋代临济宗僧。曾参访七十一位硕德尊宿,至汝州首山参省念禅师而大悟,嗣其法。后住汾阳太子院,广说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诀、十八唱等机用接化学人,足不出户达三十年,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阳」称之。谥号「无德禅师」。有《汾阳无德禅师语录》等传世。

    二一、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仁宗时进士,神宗时为相,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未能成功。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诗文俱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格高峻。遗有《临川集》等。

    二二、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因上书痛陈王安石新法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工诗词,擅书画。其诗气势雄浑,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词》等。

    二三、庐山烟雨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四、庐山东林寺偈     宋·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二五、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六、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宋·苏轼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二七、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南宋诗人。亦工词。字务观,自号放翁。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一生创作诗歌丰富,今存九千多首,怀有崇高的政治抱负,关心民生疾苦。才气纵横超逸,风格雄浑豪放,匡复中原之志溢于诗词,有「爱国诗人」之称。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等。

    二八、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一一三○-一二○○),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后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菴、紫阳。曾讲学于建阳考亭,因号考亭。年轻时,尝读诵大慧宗杲、沩山灵佑、永明延寿等禅师的著作,并广研经典,据传朱氏亦参禅打坐,可见其学说深受佛教的影响。晚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集宋代理学的大成。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程准。

    二九、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歎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德佑初,元兵入侵,抗元师,宋亡,终不屈,遂被杀。临刑,作〈正气歌〉以见志。其诗词和散文,直抒胸臆,沈郁悲壮,表现忠贞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著《文山诗集》、《指南录》、《吟啸集》。

    三十、劝修行    宋·同安常察

    披毛戴角世间来,优钵罗花火里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

    .同安常察,宋初禅师。嗣法于九峰道虔。住洪州凤栖山的同安院。今有〈同安常察禅师十玄谈〉行世。

    三一、修行一得    元·耶律楚材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耶律楚材(一一九○-一二四四),字晋卿,法名从源,号湛然居士,又号玉泉老人。辽宗室。宿负奇志,以天下为己任。从万松行秀参禅,得其心法。后随元太袓征战定燕,召为相,历事两朝,凡蒙古陋风,悉为改革。卒赠广宁王,谥文正。著有《湛然居士文集》。

    三二、民权白云寺    清·佛定

    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普照四部洲,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佛定禅师,清康熙年间曾将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民权县白云寺扩建,使殿宇达五千余间。

    三三、句容慧居寺    清·雍正

    即心即佛是非是,非佛非心非是非,试把是非皆坐断,管他心佛作何依。

    .清世宗雍正(一六八七-一七三五),为清朝第五任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胤祯。康熙皇帝的四子。在位期间,治法严峻,为其后之高宗乾隆年间奠定繁荣的基础。帝曾参礼禅僧迦陵性音而大悟,自号圆明居士。撰有《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帝提倡念佛,对近世佛教的影响甚大。

    三四、题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清朝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少颖悟。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为人疏宕不羁,有狂名,而天性纯厚。工书,笔势疏放挺秀。擅写兰竹,富秀逸韵致。诗文豪放,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三五、寄调筝人    民国·曼殊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名玄瑛,字子穀。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横滨。一九○三年回国。二十岁出家为僧,曼殊为其僧号,曾参加过南社,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往。任上海《国民日报》等报刊编辑。以诗僧自喻,擅长诗文绘画。曾习英文。四处云游,居无定所。足迹遍及爪哇、印度、泰国、吉隆坡等东南亚一带。今有《苏曼殊全集》行世。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六课 悟道诗

    第二十六课 悟道诗

    一、唐·寒山    《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    《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    《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阳人。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    《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八五○),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    《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六、唐·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唐代曹洞宗之祖。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于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曾访沩山灵佑禅师,参「无情说法」公案,不契。受指示往诣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之义,辞归时,涉水睹影,大悟前旨。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门风颇振。其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尤以本寂的法系,称作曹山,合称之,即为曹洞宗。著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等。

    七、唐·洞山良价    《景德传灯录》卷十五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10:58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八、唐·古灵神赞    《五灯会元》卷四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神赞,唐代禅僧。初于福州大中寺受业,后遇百丈怀海禅师始开悟得法。

    九、唐·灵云志勤    《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灵云,唐代僧。福建长溪人。嗣法于长庆大安。初住大沩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禅林称为「灵云见桃明心」、「灵云桃花悟道」。

    十、唐·长沙景岑    

    《景德传灯录》卷十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景岑,唐代禅僧。幼年出家,参南泉普愿,嗣其法。初住长沙鹿苑寺,复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师机锋峻峭,与仰山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其有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谥号「招贤大师」。

    十一、唐·无尽藏《增订佛祖道影》卷四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尽藏,为唐代比丘尼。韶州(广东)曹侯村人。六祖惠能欲参谒五祖弘忍而途经韶州,听师诵经。师执经卷问字,六祖则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师极感惊异,乃遍告里中耆宿大德,推崇六祖为有道之士,重建宝林古寺,延请六祖居之,说法弘化。

    十二、宋·雪窦重显    《碧岩录》卷二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雪窦重显(九八○-一○五二),宋代云门宗僧。字隐之。四川遂宁人。得法于智门光祚禅师。住雪窦山资圣寺时,大振云门宗风,为云门宗中兴之祖。门下弟子有天衣义怀、长芦智福等。谥号「明觉大师」。遗有《明觉禅师语录》六卷等行世。

    十三、宋·茶陵郁    《五灯会元》卷六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茶陵郁,宋代禅僧。不曾游方行脚。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而有此悟道诗。曾为白云守端和尚的得度师。

    十四、宋·白云守端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四

    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哩罗。

    .守端(一○二五-一○七二),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湖南衡阳人。依茶陵郁禅师得度。于杨岐方会禅师处得悟,承嗣其法。历住江西承天禅院、圆通崇胜禅院、安徽法华山证道禅院、龙门山乾明禅院、兴化禅院、白云山海会禅院等处,弘扬佛法。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行世。

    十五、宋·白云守端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三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处出几多难,忽然撞著来时路,始觉从前被眼瞒。

    十六、宋·从悦    《联灯会要》卷十六

    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

    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

    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

    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

    翻身魔界,转脚邪途,了无逆顺,不犯工夫。

    .从悦(一○四四-一○九一),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虔州(江西赣县)人。宝峰克文禅师的法嗣。能文善诗,率众勤谨,远近赞仰。因住于隆兴(江西南昌)兜率院,世称「兜率从悦」。宋徽宗时,丞相张商英(无尽居士)奏请谥号「真寂禅师」。有《兜率悦禅师语要》一卷行世。

    十七、宋·五祖法演    《嘉泰普灯录》卷八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法演(?-一一○四),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绵州巴西(四川绵阳)人。初习百法、唯识诸论,后投白云守端禅师,精勤参究,遂廓然彻悟。初住四面山,后还迁白云山,晚年曾住太平山,更迁蕲州五祖山东禅寺,世称「五祖法演」。

    十八、宋·佛果圜悟克勤    《嘉泰普灯录》卷十一

    金鸭香囊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宋代僧。字无著。四川崇宁人。参谒五祖法演,得其印证。与佛监慧懃、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政和初年,住夹山灵泉禅院,徽宗敕赐其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谥号「真觉禅师」。曾于夹山的碧岩,集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世称禅门第一书。此外,有《圜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行世。

    十九、宋·龙门清远    《嘉泰普灯录》卷十一

    刀刀林鸟啼,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龙门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又称佛眼禅师。宋代临济杨岐派僧。四川人。雨夜读《传灯录》,至「破灶堕」因缘,忽拨火大悟,而作此偈。得法于五祖法演禅师。曾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后住龙门,道望尤振,学者争集。有《佛眼清远禅师语录》行世。

    二十、宋·怀深慈受    《嘉泰普灯录》卷九

    只是旧时行履处,等闲举著便淆讹。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

    .怀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宋代云门宗僧。字慈受。世称慈受禅师。寿春府(安徽)六安人。崇宁(一一○二-一一○六)初,谒长芦崇信于嘉禾(浙江嘉兴)资圣寺,并嗣其法。其后奉敕住于江苏焦山、洛阳慧林寺。靖康事起,师二度请辞,退居洞庭包山,「退步」偈就是在这段时期的作品。遗有《慈受深和尚广录》四卷行世。

    二一、宋·怀深慈受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门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多留月,黄菊深栽盛得秋。

    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

    二二、宋·性空妙普 《嘉泰普灯录》卷十

    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难妙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

    .妙普(一○七一-一一四二),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字性空。汉州人(今四川广汉),嗣法于死心悟心禅师。追慕船子德诚遗风,结茅于青龙之野,恒吹铁笛以自娱,又善为赋咏,开导人心。

    二三、宋·性空妙普  《嘉泰普灯录》卷十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二省开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

    二四、宋·佛灯守珣 《嘉泰普灯录》卷十六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灯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南宋临济杨岐派僧。浙江人。得法于太平佛监慧懃禅师。开创浙江何山移忠寺,故又称何山守珣。

    二五、宋·无著妙总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妙总,宋代比丘尼。丹徒(江苏镇江)人。当代临济宗大慧宗杲说法,妙总参于盛会,会中宗杲大骂诸方,众人皆惊,惟妙总独喜。说法毕,妙总叩请道号,宗杲予「无著」之号,并示偈云:「尽道山僧爱骂人,只有无著骂不动。」一日,正危坐间,忽大悟,宗杲为之印可,于是名闻四方。

    二六、宋·石头怀志    《嘉泰普灯录》卷七

    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菴。

    .石头怀志(一○四○-一一○三),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浙江金华人。得法于宝峰克文。示寂前,以「梦境相逢,我睡已觉,汝但莫负丛林,即是报佛恩德」示侍僧。

    二七、宋·天衣如哲    《嘉泰普灯录》卷九

    瑞岩常唤主人公,突出须弥最上峰。大地掀翻无觅处,笙歌一曲画楼中。

    .天衣如哲(?-一一六○),宋代云门宗僧。族里未详。为长芦净照崇信禅师的法嗣。

    二八、南宋·张九成    《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三

    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张九成,宋钱塘人。字自韶,自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绍兴间策进士。曾至能仁寺从大慧宗杲禅师习禅,后因和金事件,忤逆秦桧,谪居南安。著有《横浦集》等书。

    二九、民国·虚云    《虚云和尚法汇》

    杯子扑落地,声响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虚云(一八四○-一九五九),名古岩,字德清。湖南湘乡人。为民国以来,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十九岁于福建鼓山涌泉寺依常开老人出家,次年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其后四处行脚参访。五十六岁在江苏高旻寺,因沸水溅手,致使茶杯落,而顿断疑根,彻悟本来。其后潜隐终南山,更名虚云,号幻游。后往槟榔屿、马六甲、吉隆坡、台湾等地讲经弘化。亦曾说服滇军协统李根源,消弭逐僧毁寺之祸。并调停汉藏纠纷,招抚盗匪,为民除去战祸。九十岁始离滇返鼓山任住持。一百零九岁时,在香港弘法。于次年返回大陆。晚年驻锡江西云居山。师虽为禅宗巨匠,然亦每教人老实念佛。后人编有《虚云和尚法汇》一书。

    三十、民国·弘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合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一八八○-一九四二),为民国中兴南山律学名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性情惆傥恬醇,于诗文词赋之外,尤好书画,工篆刻。二十六岁至日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并研究音乐,创组春柳剧社,为我国新剧运动的先驱。回国后,任教于天津工业专门学堂。后赴上海主持《太平洋报》笔政,藉书画文字以宣传革命。一九一八年,出家于杭州大慈寺,未久即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号弘一。师推崇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的风格,惟以写字与人结缘。晚年自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坊间现有《弘一大师法集》传世。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七课 词选

    第二十七课 词选

    一、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摊破浣溪沙    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璟(九一六-九六一),南唐词人。字伯玉,初名景通。徐州人(一说湖州)。为南唐烈主李长子。李卒,李璟继位。世称南唐中主。其词意境高,现存四首,后人将他和其子李後主(李煜)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三、子夜歌    南唐·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九三七-九七八),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与其父皆工诗词书画,多所著述。其词善以白描抒情,情真意切。后服宋太宗所赐毒药而卒。

    四、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五、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六、破阵子    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七、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八、渔家傲    宋·范仲淹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宋朝名臣。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府进士臣,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仁宗时拜为相,镇守陕西,防御西夏,敌不敢犯。后为谗言所中,谪守青州,贬为户部侍郎。皇佑四年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仲淹自幼居佛寺,宿闻正法,净持律戒,刻苦淬励。既仕,喜近高僧,参究禅法,乐喜好施,置义田以赡族人,平日赖以举火者恒数十家。卒之日,闻者莫不歎息,仕女哭泣于路,如丧所亲。词写边塞风光,胸襟幽阔。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九、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今江西吉安)。著有〈本论〉三篇,极力排斥佛、老思想,而且在他编纂《新五代史》时,尽删有关佛教纪事二百余则;然至晚年,一反而为虔诚佛教信徒。遗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词》等。

    十、浪淘沙令    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十一、念奴娇    宋·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十二、卜算子    宋·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十三、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一○七六)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12:01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四、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五、江城子    宋·苏轼

    乙卯(一○七五)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十六、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宋代诗人。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工诗、文、词、草书。举进士,曾入仕途,政绩卓著,然以党见遭谪贬。黄氏崇奉佛教,以居士而嗣黄龙祖心之法。尝游学安徽山谷寺,自号山谷道人,晚年筑精舍于涪滨,修行净土法门,又号涪翁。又其所作诗文,广泛流行于日本足利时代的五山僧人之间,对于日本汉文学史的影响颇钜。今传《山谷词》等。

    十七、南乡子    宋·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十八、西江月    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南宋词家。字希真,号岩壑,时称洛川先生。著有《岩壑老人诗文集》、《樵歌》等。

    十九、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一○八四-?),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又号漱玉。济南(今山东)人。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词谐音律,曲折入微,清新婉丽,是中国伟大女作家,著有《漱玉词》一卷。

    二十、菩萨蛮    宋·辛弃疾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南宋爱国诗人、军事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以豪放著称,词作反映爱国忧民的精神和英雄情怀,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结合,与北宋苏轼同为「宋词」双璧,并称「苏辛」。著有《稼轩词》六百多首。

    二一、西江月    宋·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二、丑奴儿    宋·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三、贺新郎    宋·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

    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

    遂作数语,庶几彷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

    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

    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二四、夜游宫    宋·陆游

    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二五、念奴娇    宋·张孝祥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倾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一笑,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一一三二-一一六九),字安国。南宋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号于湖居士。词骏发清丽,具爱国热忱,与张元干是南宋词坛的双璧,著有〈水调歌头〉、〈六州歌头〉等名篇。

    二六、一剪梅    宋·蒋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南宋末词人。字胜欲,号竹山,学者称「竹山先生」。江苏宜兴人。平生著作以义理为主。工词,多为追昔伤时之作,词风清婉,音律谐畅。著有《小学详断》、《竹山词》等。

    七、虞美人    宋·蒋捷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

    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八、唐多令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斋。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七家词选》云其词与清真、梅溪、白石并为词学正宗。词风以咏物为多,字句工丽,音律和谐。有《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传世。

    二九、梦江南    明·屈大均

    悲落叶,叶落落当春。岁岁叶飞还有叶,年年人去更无人,红带泪痕新。

    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

    .屈大均(一六三○-一六九六),明、清之间的文学家。原名绍隆,字介子,又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曾为僧,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富有民族意识,关怀人民疾苦,沈郁而又工整。散文多寄托故国之思,笔力雄健。著有《九歌草堂集》、《道援堂集》。

    三十、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于学术、诗文、词典、戏剧方面均有卓著成就,《明史》称其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后人辑有《升庵集》、《词林万选》等多种。其词典雅清丽,尤以〈临江仙〉一词脍炙人口,清初毛宗岗父子取之置于《三国演义》篇首,流传极广。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 上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

    一、镇江金山寺

    千古英雄浪淘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金山寺,又称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合称临济三大丛林,位于江苏镇江金山。相传为东晋时创建,梁武帝曾在此寺启建水陆忏法,宋真宗尝颁赐大藏经。历代高僧如:佛印了元、高丽义天、杨岐圜悟克勤及天台宗山家派的南屏梵臻等尝住于此。寺中楞伽台、妙高台曾为苏东坡写经吟诗之处,今仍留有苏东坡的玉带。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也曾至此参访,并御书赐联,小说中白蛇水没金山寺及金山活佛的神迹异事,使金山寺声闻遐迩。

    二、镇江定慧寺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定慧寺,位于浙江镇江的焦山,原称普济寺,为唐代古刹。宋代重建,称焦山寺,圜悟克勤、佛印了元、枯木成法等禅师曾住此寺,郑板桥也曾于此寺读书。清朝康熙皇帝颁赐匾额,赐名定慧寺,成为著名道场。

    三、芜湖广济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就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广济寺,位于安徽芜湖的赭山西南麓。寺初创建于唐昭宗乾宁年间(八九四-八九七),名永清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一○○八-一○一六)改为今名。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均曾修葺。现存殿宇三重,世传寺内藏有价值连城的金印。殿后有赭塔、滴翠轩;赭塔规模宏大,「赭塔晴岚」为芜湖八景之一;滴翠轩,传为昔时黄庭坚读书处。

    四、苏州戒幢寺

    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

    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

    .戒幢寺,位于江苏吴县的苏州。初名归元寺,明代茂林和尚住持该寺弘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大雄宝殿西边的罗汉堂,屋宇深广,有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雕有罗汉五百尊,栩栩如生,高如真人。

    五、鄞县天童寺

    大护法不见僧过;

    善知识能调物情。

    .天童寺,位于浙江太白山一峰天童山。西晋僧人义兴草创,历唐、宋数帝,先后重建并赐号为「天童玲珑寺」、「天寿寺」、「景德禅寺」等,成为十方丛林的重心,宋时为五山大寺(太白山天童寺、杭州径山万寿寺、宁波阿育王山广利寺、杭州南山慈恩光孝寺)之一。宏智正觉等高僧驻锡于此。另有日僧明庵荣西、希玄道元等人至寺参学,将曹洞禅传回日本,此寺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

    六、杭州下天竺寺(法镜寺)

    法幢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尽是三空妙谛;

    智灯悬宝座,听晨钟暮鼓,无非一点禅机。

    .在浙江杭州有三座天竺寺。在白云峰北者,称上天竺寺;在稽留峰北者,称中天竺寺;在飞来峰之麓,称下天竺寺。三天竺寺皆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本,每年阳春有百万仕女群集进香。下天竺寺创建最早,东晋时西天竺僧慧理草建。曾显种种奇瑞,蒙赐「后天竺灵山寺」额;吴越王钱鏐重建,赐名「五百罗汉院」。宋时,天台宗山家派慈云遵式入寺,大张天台教纲,世称天竺忏主。寺原为天台宗道场,后改属临济宗,清朝乾隆皇帝赐名法镜寺。寺旁有翻经台,为谢灵运等重治《北本涅槃经》为南本之处,另有纪念唐朝僧圆泽与李缘相约来世相见的「三生石」。

    七、杭州上天竺寺(法喜寺)

    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利悬崖无退路;

    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八、杭州上天竺寺

    山中鸟语花香,活泼天机,好参妙谛;

    湖上风清月白,真空景象,即是如来。

    .上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天竺山,是吴越王钱俶夜梦观音求治其居所建,原称「天竺看经院」。宋时诸帝,寺运大兴,曾颁大藏经五三三○卷、「天竺灵感观音院」之额,并赐「白云堂」之印,以统领天下禅、教、律诸宗。清乾隆先后赐金扩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御题「法喜寺」,故世称法喜寺。民国初年石莲法师再度扩建,规模宏伟,香火鼎盛,不下南普陀寺。

    九、杭州韬光寺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韬光寺,位于浙江杭县灵隐山与北高峰之间,原名广严院。唐穆宗时,有高僧结茅于巢枸坞,自称韬光,与当时杭州刺史白乐天(居易)邀诗唱和,自此称为韬光寺。

    十、厦门南普陀寺

    现自在身,愿众生共渡慈航,早超苦海;

    救将来劫,望我佛宏施法雨,力挽狂澜。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厦门五老峰下。因位于浙江省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与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同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名胜。大悲殿为南普陀的著名建筑,为八角三层飞檐蹿角式,每角雕龙尾,龙头则于宝顶之上。殿顶结构奇特,为寺宇建筑中所少见者。一九二五年,会泉法师任住持,创建闽南佛学院。

    十一、普陀寺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十二、普陀普济寺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十三、普陀普济寺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普济寺,位于浙江定海县东南的普陀山。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之一,香火鼎盛,信徒游客络绎不绝。

    十四、浙江七塔报恩禅寺

    如来说般若波罗蜜,经典所在,则为是塔;

    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善法增益,乃报佛恩。

    十五、浙江七塔报恩禅寺

    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

    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

    .七塔报恩禅寺,位于浙江鄞县,与阿育王寺、天童寺、延庆寺三寺并峙,号四明名蓝。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八五八),明朝洪武年间,因普陀山前寺徙建于本寺余地,改称为补陀寺,故当地亦有「南海普陀」之说,世称「小补陀」。清康熙年间重加修葺,建七浮图,而有「七塔寺」之名。民国以来,传戒讲经,设藏经楼,立佛学院,大振临济宗风。

    十六、开封开宝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义;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蜜多心。

    十七、开封开宝寺

    四八愿,普被群机,决定万修万人去;

    廿五有,同生正信,合当一念一如来。

    .四八愿,指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廿五有,指生死轮回三界的二十五种有情,即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

    十八、登封法王寺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晓鉴鬼神。

    .法王寺,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的太室山南麓,嵩岳寺的东北。相传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七一)。历代屡更寺名,至宋仁宗庆历年间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称「嵩山大法王寺」。寺据嵩山之胜,为天下名刹之一。

    十九、登封法王寺

    退一步天高地阔;

    让三分心平气和。

    二十、天镇慈云寺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慈云寺,位于山西天镇县。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代重修,改称今名。全寺规模宏敞,被誉为「关北巨刹」。山门二侧的钟楼、鼓楼建于元代,形制颇为罕见。明清之际,启建大戒坛,僧众多来此求戒。

    二一、赵城广胜寺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2-2 18:13:04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续-《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广胜寺,位于山西赵城县霍山之南。寺内藏有金代刊刻的大藏经,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另有元太宗时的弘法寺补刻版,及明清所补充者及藏外的章疏类。

    二二、福州涌泉寺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涌泉寺,位于福州鼓山。唐末,州人拆墓庐时,有泉涌出。唐建中四年(七八三),灵峤诵《华严经》逐潭中毒龙,遂建寺宇,称华严寺。后梁闽王王审知重建,改称涌泉寺。雪峰义存禅师的法嗣神晏禅师住持,渐成丛林。寺有千余年历史,为东南第一禅刹。寺以藏经、藏版著称,计二四○○片,为我国佛典古版收藏的宝库。

    二三、福州林阳寺

    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

    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

    二四、佛光山头山门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二五、佛光山寺中央上人纪念堂

    是真血性男子,乃实践佛陀救世誓愿;

    企我青年志士,共效法上人爱国精神。

    二六、佛光山寺不二门(外)

    佛度众生,万类有情成正觉;

    光周法界,一超直入见如来。

    二七、佛光山寺不二门(内)

    门称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

    山为灵山,山非山无非我人清净身。

    二八、佛光山寺大雄宝殿

    兜率娑婆去来不动金刚座;

    琉璃安养左右同尊大法王。

    二九、佛光山寺大悲殿

    遍娑婆世界,千手千眼,化身无量数;

    游十方国土,大慈大悲,度众亿恒沙。

    三十、佛光山寺大智殿

    是古佛先师,自号法王子;

    为如来胁侍,人称妙吉祥。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 下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 下

    三一、佛光山寺万寿堂

    **常转超苦海;

    乘愿再来度众生。

    三二、佛光山寺万寿堂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三三、佛光山檀信楼斋堂

    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

    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

    三四、美国西来寺山门

    东方佛光普照三千界;

    西来法水长流五大洲。

    三五、美国西来寺五圣殿

    五圣同心开净土;

    七众协力护道场。

    .五圣:西来寺的五圣殿供奉五尊菩萨圣像,即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王菩萨、大慈弥勒菩萨,代表著大乘悲、智、愿、行、慈悲喜舍的精神。

    三六、美国西来寺韦驮殿

    将军三洲施感应;

    宝杵六道降魔军。

    三七、美国西来寺伽蓝殿

    东西伽蓝同时护;

    古今威德到处灵。

    三八、美国西来寺藏经楼

    佛日增辉天华放异彩;

    **常转贝叶说经文。

    三九、美国西来寺禅堂

    星辰影里那伽定;

    云水光中自在身。

    四十、美国西来寺怀恩堂

    我佛如来度一切苦厄;

    善男信女登九品莲台。

    四一、佛光山福山寺山门

    福地同登,万修万人去;

    山门直上,一念一如来。

    四二、佛光山福山寺大雄宝殿

    福慧双修广结善缘;

    山林并秀普度众生。

    四三、佛光山圆福寺华严宝殿

    藏经贝叶宣说文殊普贤心;

    华雨香云供养毗卢能仁佛。

    四四、佛光山福国寺大雄宝殿

    大梦谁先觉,趁早回头,相信西方为实有;

    雄风我久仰,及时放手,好从当体悟真空。

    四五、贵阳宏福寺五观楼

    五观若明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四六、长乐龙泉寺

    是大医王,善疗众生一切烦恼;

    作妙法炬,顿破六道无始痴蒙。

    四七、汉阳归元寺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论高尚,独让法王。

    .归元寺,位于湖北汉阳之西,为汉阳第一古刹。于清顺治帝时所建,寺内的门壁有曹洞宗第三十一世所刻的碑,与太平兴国寺、观音泉寺并称三大寺。太平天国之乱时被焚,一九一二年重建,黎元洪亲赐「归元禅寺」匾额。今藏经楼有宋版与明版、清版的大藏经。另有敕赐的五百罗汉堂、石刻观音像及清道光帝所颁「敕赐归元禅寺曹洞宗第三十一世白光主峰禅师之印」。

    四八、重庆缙云寺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住,何必急急忙忙干些歹事;

    我却晓前身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作个好人。

    .缙云寺,位于四川重庆缙云山。建于南朝刘宋,初名相思寺,明代始改称缙云寺。太虚大师在抗战时期,在此创「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受学者甚多。寺旁有破空和尚塔,远近朝拜者甚多。寺中大雄宝殿的横额为于右任先生所题。

    四九、乐山乌尤寺

    事到无心皆可乐;

    人非有品不能闲。

    .乌尤寺,位于四川乐山县乌尤山。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改今名。山门题有「垒抵」(乌尤的别名是离垒)二字。另有许多著名塑像,以风波禅师与济公禅师像最著名。寺中有尔雅台,相传系汉犍为郡郭舍人注释《尔雅》之处。

    五十、峨嵋千佛禅院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五一、昆明圆通寺

    佛光普照大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定真理;

    **常转人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岸头有神明。

    .昆明圆通寺,位于云南昆明。创建于唐,原名补陀罗寺,元成宗时修建,改称圆通寺,其圆通宝殿为古代建筑的杰作,并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名刹。

    五二、遵义湘山寺观音殿

    一色一香供养十方如来,华藏庄严无尽愿;

    千手千眼救度众生苦厄,娑婆遍满大悲心。

    五三、扶风法门寺山门

    入此门,万缘放下,人人获大福利;

    登佛地,随意瞻仰,个个性净清逸。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崇正镇,创立年代不详。初称阿育王寺,北周武法难遭破坏,隋大业末年又遭兵火,全部化为灰烬。唐贞观五年(六三一)重建,于魏周所建之处挖得古碑二座及佛舍利,日有数万人集此礼拜,遂成当代的名刹。帝屡迎佛骨至宫中供养瞻礼,翰林学士张仲素奉敕为该寺撰「佛骨碑」。

    五四、兰州白塔寺

    翦一片白云补衲;

    邀半轮明月看经。

    五五、潭柘寺流杯亭

    石上水流动皆静;

    云间山出幻而实。

    .潭柘寺,位于北平近郊,创于晋朝,初称嘉福寺,又称龙泉寺、大万寿寺、岫云寺,名称屡改,但潭柘之号久传不衰。历代出高僧,以唐朝华严和尚最著。寺内的金天德四年碑极为珍贵,每年三月一日法会极盛。

    五六、广德寺大雄宝殿

    教演三乘,广摄万类登觉路;

    法传千古,普渡群生证菩提。

    .广德寺,位于四川遂宁县城西,唐代宗时初建,原名石佛寺。曾获帝敕封十一次。明代极盛,僧众千余人,主领川、滇、黔三省三百余山,榜为「西来第一禅林」。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今已逐渐恢复旧观。

    五七、东城区雍和宫

    合大地成形,无非有为法;

    与众生同体,应作如是观。

    .雍和宫,位于北平市。为我国内地最大的西藏佛教寺庙。原系清雍正帝为皇子时的府邸,后改名为「雍和宫」。乾隆九年(一七四四),迎请高僧居于雍和宫,而以**喇嘛派遣的堪布掌教。因其原为亲王府,故建筑与其它的喇嘛庙不同。寺有乾隆所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合刻的「喇嘛说」石碑一座。民国以后,开放参观。诸建筑与佛像充满奇异色彩。每年举行驱鬼舞蹈,俗称雍和宫打鬼。

    五八、鸡足山金顶寺文殊院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五九、泰州光孝寺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切莫放年华虚度;

    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可晓得脚步留神。

    .泰州光孝寺,位于江苏泰州县。曾办佛学院,近代幻生、妙然法师等,皆曾参学于此。

    六十、泉州开元寺

    佛乃众生慈父;

    戒是汝等大师。

    .唐玄宗时敕令各郡建立开元寺,作为官方寺院,主要负责国家的祝典法仪。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寺内藏经阁收藏的经典有二万余卷,以宋刻《大云轮请雨经》、明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最著名。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九课 座右铭

    第二十九课 座右铭

    一、节东汉.崔瑗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二、东晋.陶靖节诗(陶渊明)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乘岁寒。

    管生称小,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

    三、隋.智永大师书千字文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四、唐.拾得禅师除贱语  刘正成书

    富贵浮云未足夸,民间风气太奢华,

    漫将两字逢人劝,勤俭由来好起家。

    五、唐.怀素草书千字文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六、唐.百丈怀海禅师警训  周敦良书

    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七、北宋.司马温公家训(司马光)庄东书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

    此先贤之格言,乃后人之龟监。

    八、宋.张载名言  李超哉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九、日本.狂云懒衲宗纯一休书

    囊无省数半文钱,定上座参临济禅,

    头发鬅鬙耳卓朔,破鞋来往玉门前。

    十、元.石屋清珙裁缝诗  谢稚柳书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十一、明.紫柏大师语录  沈鹏书

    水在釜中,非火不能热也;

    种在土中,非春不能生也;

    愚在心中,非学不能破也。

    十二、明.蕅益大师警训  董寿平书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

    十三、清.玉林通琇禅师语  邱大阜书

    省虚文,务诚敬,是礼貌真实;

    诫浮华,崇节俭,是日用真实;

    远奸佞,近仁厚,是交接真实;

    甘淡泊,耻谋求,是家风真实。

    十四、清.云闲沈荃拜手识

    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监察;

    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

    勿谓一事可忽也,须知有身家性命之关系;

    勿谓一时可逞也,须知有祸福子孙之报应。

    十五、清.板桥郑燮题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十六、富贵贫贱论  清.梁巘书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十七、清.林则徐书

    念非善莫举,人非善莫与,事非见莫说,

    物非义莫取。健时作病时想,可以保身;

    裕时作乏时想,可以守家。

    十八、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西山逸士溥儒(溥心畲)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十九、清.陶廷杰书

    人之论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二十、民国.印光大师语录  隆莲书

    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

    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无憾已,

    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

    二一、民国.弘一大师语  王乃壮书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二二、民国.太虚大师书

    学贵知要,不在贪多;用贵适时,不专泥古。

    二三、民国.大千张爰(张大千)书

    说法青莲九品台,天知病榻亦低徊;

    偶逢一笑禅心定,那有阿难著体来。

    二四、民国.斌宗大师法语  觉海山人书

    读书世受平和福,学佛人多欢喜缘。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

    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

    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

    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五陵才俊,百郡贤良,三年清节为官,一片丹心报主。

    南州北县,久离桑梓之乡;海角天涯,远丧蓬莱之岛。

    呜呼!官贶萧萧随逝水,离魂杳杳隔阳关。

    黉门才子,白屋书生,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游棘院。

    萤灯飞散,三年徒用工夫;铁砚磨穿,十载慢施辛苦。

    呜呼!七尺红罗书姓字,一抔黄土盖文章。

    出尘上士,飞锡高僧,精修五戒净人,梵行比丘尼众。

    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

    呜呼!经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

    黄冠野客,羽服仙流,桃源洞里修真,阆苑洲前养性。

    三花九炼,天曹未许标名;四大无常,地府难容转限。

    呜呼!琳观霜寒丹灶冷,醮坛风惨杏花稀。

    江湖羇旅,南北经商,图财万里游行,积货千金贸易。

    风波不测,身膏鱼腹之中;途路难防,命丧羊肠之险。

    呜呼!滞魄北随云黯黯,客魂东逐水悠悠。

    戎衣战士,临阵健儿,红旗影里争雄,白刃丛中敌命。

    鼓金初振,霎时腹破肠穿;胜败纔分,遍地肢伤首碎。

    呜呼!漠漠黄沙闻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怀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鸾凤和鸣,次望熊罴蕌梦。

    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璋瓦未分,母子皆归长夜。

    呜呼!花正开时遭急雨,月当明处覆乌云。

    戎夷蛮狄,喑哑盲聋,勤劳失命佣奴,妒忌伤身婢妾。

    轻欺三宝,罪愆积若河沙;忤逆双亲,凶恶浮于宇宙。

    呜呼!长夜漫漫何日晓?幽关隐隐不知春。

    宫帏美女,闺阁佳人,胭脂画面争妍,龙麝薰衣竞俏。

    云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园;月缺花残,肠断马嵬之驿。

    呜呼!昔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

    饥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伤身,逢虎狼而失命。

    悬梁服毒,千年怨气沈沈;雷击崖崩,一点惊魂漾漾。

    呜呼!暮雨青烟寒鹊噪,秋风黄叶乱鸦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