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46册No.0790法华经论述记
摘自《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No. 790
法华经论述记
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者。妙法莲华经。是所释经本名。优婆舍释论名也。所释经本义要有二。一开方便门。二示真实相。真实相者。谓证道也。方便门者。谓教道也。此二种道。并□甚深□轨时义。故名妙法。言莲华者。喻显妙法。出离十慢之浊。开敷一乘之实。故譬莲华。又莲华者。寄譬别显法功德。此经所显方便真实。各有二种。谓法与人。法谓妙法功德。当体立名。名为妙法。人谓法师功德。寄喻显示。名为莲华。义如上释。优婆提舍。名为论议。即十二分中。论议理也。亦名摩怛理伽。言勒伽者。音之略也。律释经文。研究深义。是故名为优婆提舍。依所释经。立论名故。是依主释。或此论中。摄法华经所有要义名藏。
真谛翻云天亲。其人本是天帝之弟。故名天亲。沙门玄奘。翻为世亲。菩萨托生于世。因祈世亲之天。故为名焉。此论二本。一是勒那摩提所翻。无归敬颂。二是菩提流支所翻。有归敬颂。文句小异。义意无别。今所释者流支翻也。
致敬序中。大分为三。初一颂通敬三宝。愿释经意。次一颂别敬教主。及对扬众。显造论意。后一颂半。一总归胜缘。请承加护。顶礼者。起净心转爱果。举体顶礼也。正觉海者。谓佛菩提广大深一味具德。名正觉海。净法者。谓证教法。并皆离垢上。名为净法。无为僧者。贤圣众。皆以无为与同名。故名无为僧。就胜唯取登地菩萨。下二句者。显释经意。又可显示敬之所为礼三宝者。为何所为。为深利智者。开示毗伽典故。深智者。谓回向菩提。声闻得无漏慧。达注性故。利智者。谓新发意菩萨。直趣菩提。非迂回故。为斯二人。说一乘法。开者。直说而开。示者。委曲而示。又开者开权。示者示□。教满理圆。名毗伽典。如涅槃云。长者教子。先以半字。后毗伽。谓其义相似。彼经半字。喻于小乘。毗伽罗论。喻大乘故。何者名为毗伽论。劫初成时。摩醯首罗。与毗[米*〡*(白/ㄆ)]剑。和合生子。名婆蓝摩。彼有四面。说四皮陀。顶上一头。说一皮陀。四面所说。并是世法。顶上所说。语深难解。世所行者。唯四皮陀。后人更作六种论。解四皮陀。毗伽罗论。即是六论之一也。解阿闼皮陀。辨声明法也。阿闼皮陀者。是后面所说也。西方重此声论。故经十二年。乃有通解。非初尊者之所能解。故以毗伽。喻大乘也。祇?牟尼尊者。谓适敬于牟尼尊也。前敬佛中。虽通敬礼。而教主故。须别敬也。及菩萨声闻者。谓文殊弥勒。舍利子等。对扬众也。前礼僧中。虽六通礼。而对扬故。须别敬也。下二句者。显造论竟。又二显示列教所为。欲令以法自他利故。略出比经勒伽论也。摩德勒名为本母。以能显了源隐之义。如字之本母。名摩德勒伽。若正应云摩怛理伽。今存略故。名勒伽论。后请加护。如文应知。上来敬序已讫。
自下正释经文。即是论之正体。若依此论科经文者。大分为三。一者七种功德成就。名教起因缘分。即初序品是。二者五分破二明一开方便分。须方便品是。三者对治十无上显实相分。譬喻已下。至于经竟。流通之分。第十无上中通摄。故不别立。释初品中。先牒初二分。缠第分经不尽牒者。文隐难解。牒而释之。相显易知。皆在略故。如是我闻等。虽不别释。文少故并牒经。曰归命等者。结集经者。将欲出经。故先归命。一切经者。理应皆有。无者存略。
论曰。此法门初第一品。示现明七种功德成就。何等为七。一者序分成就。二者众成就。三者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四者依所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五者依止说因成就。六者大众欲闻现前成就。七者文殊师利菩萨答成就。
解云。论释经中有二。一开列章门。二随释章门。初中先总开。后别列。初总开中。此法门者。总举一部之法门也。初第一品者。别约廿八品中。初第一品也。初言便足。何故复言第一品者。为显廿八品。勒为三分。今此序品。约分在初。约品第一。兼二义故。言初第一。七种功德成就者。谓序等七事。总别随应。皆有发生信解之功。助显实相功德。如所安立。不可破坏。是故名为功德成就。别列章中。先徴后列。序分成就者。如是我闻等五句。文句玩少。又是通序。是故此中。总名序分。众成就者。依十地论。亦序分摄证信六句皆通序。故令就别义。名众成就。教所被机。起教胜故。要因机胜劣。显教深浅故。伽耶山顶论。名所应闻弟子成就分者。义意亦同。为显亦有通序义故。前牒经文。与序并牒。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成道来四十余年。所以未曾说此妙法。众生根未熟。说时未至故。今根机已熟。说法时至。是故先说无量义经。将为此经之前北也。依所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者。说时既至。将欲起说。必依如法顺威仪住。以佛尊重所说法故。待处待众。方起说故。此是三世诸佛。说法仪则。故名依如法随顺威仪。依止说因成就者。既住顺仪。雨华动地。将表内证。复放豪光。众睹希有之瑞。皆起渴仰之念。依此欲心。而起说故。是故名为依止说因。大众欲闻说法成就者。前虽欲问。其相未现。发言推问。欲相方现。是故名为欲闻现前。文殊师利答成就者。现见过去因果相故。腾众疑情。能决所滞。是故名彼答成就也。虽七种事。皆有序义。以从通名。为序品故。然初一分。从通受名。余六皆从别义立目。如五境名义无所违。
论曰。又序分成就者。此法门中。示现二种胜义成就。此义应知。何等为二。一者示现诸法门中最胜义成就。二者示现自在功德义成就。如王舍城。胜于一切诸余城舍。耆阇崛山。胜诸余山。显此法门最胜义故。如经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故。
解云。此下随释。释序分中。唯释住处。余皆存略。文义同余经。无别所表故。于中有四。一牒章总标。二徴数别列。三指事显义。四牒经重成。言又序分成就者。谓此牒章也。序分所摄住处。非但依处起教。亦有所表别义。显别义故说。又言此法门下。总标胜义。所表义深。故劝应知。何等为二者。微数也。一者已下。别列胜义。示现诸法门中最胜义成就者。谓妙法功德。证甚深。于诸法中最胜义故。阿含甚深。于诸门中。最胜义故。何故最胜。诸佛所乘。究竟乘故。过此更无余胜法故。自在功德义成就者。谓法师功德。前是所乘法。此是能乘人。如自所证。说授与人。不待思惟。成所作事。故云自在功德成就。如王舍下。指事显义。胜于一切诸余城舍者。智度论云。有人言。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始。曰初出故。东方之中。摩伽陀国最胜。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好。其城中有十二亿家。是中人多聪明。广学多识。其国丰乐。乞食易得。城在山中。闲静精舍多故。坐禅人喜住。广如论说。今以义求。有七种胜。一名胜王舍故。二方胜在东故。三处胜家多故。四住人胜聪明人多故。五丰乐胜乞食易得故。六闲静胜在山中故。七住止胜多精舍故。此法门亦尔。诸经中王。法门中最。广摄诸乘。明智所住。法乐丰饶。在炎山。贤圣喜住者。阇崛山胜诸余山者。智度又云。问余更有四山。鞞婆罗婆罗恕等等。何以多住耆阇崛山。答耆阇崛山。于五中最胜故。云何最胜。精舍近城。而山难上。难上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证此法门者。品尔不舍世间而入炎。入涅槃故。般若不染于世。不舍世故。大悲恒接于物。显此法以最胜义故者。显成胜义。余如文。
论曰。众成就者。有四种义故。成就示现。应知何等为四。一者数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摄功德成就。四者威仪如法住成就。
解云。自下第二释。众成就。经文中有二。初列十五众名数等。后总显四众威仪如法住。前牒经中。且列二众。谓比丘众。及菩萨众。此二众中。其文有五。一标类。二唱数。三叹德。四列名。五总结。论牒经中。后二存毗以论释中。通约为四。于中有三。一标。二列。三释。有四等。标其数。何等下。列其名。数成就者。总显十五众之愿数。行成就者。总显此众所有业行。此行成就。有义无文。亦可比丘菩萨等名。即愿其行。各随其行业。立通别名故。摄功德成就者。总显此众所有功德。文显比丘及菩萨众。义通余众。但文略也。威仪如法住成就者。总显此众所有威仪。此四种义。随义总科。非一一众文皆具四。初及第五。众文义皆具四。其余十三文。唯有二数及威仪。义通有四。各随其所应。亦有行德故。
论曰。数成就者。谓大众无数故。行成就者。有四种。一者谓诸声闻修小乘行。二者谓诸菩萨。修大乘行。三者谓诸菩萨神通自在。随时示现。能修行大乘。如颰陀婆罗等。十六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而常示现种种形相。谓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等。四者谓出家声闻。威仪一定。不同菩萨故。
解云。自下别释。大众无数者。总显十五众生。数无量故。释行成就中。有四者。前二显示大小乘中。内所修行。后二显示大小乘中。外所现行。理实四种。皆通在家及出家行。而第四中。遍举出家者。以相显故。厌离生死。舍化他事。速求自度。修觉分等。名小乘行。虽厌生死。而不舍众生。为兼济故。修六度等。名大乘行。此二名为内所修行。内行既成。外相亦现。菩萨随缘。通现四众。声闻一定。多现出家。此二名为外所现行现行。
论曰。皆是阿罗汉等。有十六句。示现声闻功德成就。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等有十三句示现菩萨功德成就故。
解云。自下释第三摄功德成就。于中先标二众功德。后释二众功德。标中不牒章者。文存略耳。
论曰。声闻功德成就者。彼十六句。三门摄义。示现应知。
解云。释中先释声闻功德。后释菩萨功德。声闻功德中。有三。一开三门。二列三门。三依三门。释十六句。此则开门。谓彼皆是阿罗汉等。十六句。上上起等三门。总功德义。示现应知。
论曰。何等三门。一者上上起门。二者总别相门。三者摄取事门。
解云。上上起门者。依所成能成句。谓能成句上。所成句上。而能成立。或所成句上。能成句上。而所成立故。名上上起。起者成也。总别相门者。依标释句谓先总标一句。后以别句解释。故云总别相门。摄取事门者。依满不满句。若是满句一句。摄取一切德事。若不满句。二三句合。摄取一切德事故。云摄取事门。
论曰。上上起门者。谓诸满已尽。故名为阿罗汉。(乃至)到第一彼岸者。善得正智心解脱。善得神通无诤三昧等。诸功德故。
续-《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摘自《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解云。自下依门释。此则依初上上起释。此初门中。其例有十。一以后起。二以二前起。三前后起。四以文起。五以义起。六文义起。七邻次起。八隔越起。九单独起。十重复起。诸漏已尽故。名为阿罗汉者。此有四例。一以后起。二文起。三邻次起。四单独起。其可义知。阿罗汉者。名之应应。受世间妙供养故。又名煞贼。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又名不生。永不复受分段生故。此三种义。皆由诸漏已尽故。以诸漏已尽。成阿罗汉。以心得自在故。名为诸漏已尽者。此有四例。一以后起。二以文起。三隔越起。四单独起。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名心自在。心若不自在。诸漏难尽故。故以心得自在。成诸漏已尽。言诸漏者。谓欲漏等。三种漏也。八十九云。诸欲界系。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名欲漏。诸色无色二界所系。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名有漏。若诸有情。或未离欲。或已离欲。除诸外道所有耶僻分别。愚痴所生恶见。弊覆其心。依此恶见。于彼诸欲。一分寻求。一分离欲。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于彼三界所有无知。总摄为一。名无明漏。以无复烦恼故。名为心得自在。以善得心解邪。善得慧解邪故名为心得自在者。此亦四例。一前后起。二以文起。三邻次起。四重复起。何故重复起者。以心自在。有通别故。通则不属诸烦恼故。别则解脱二种缚故。善得心解脱者。离三界贪故。善得慧解脱者。已离一切染无明故。如说离贪。心得解脱。离于无明。慧得解脱。智度问曰。答一切三界烦恼离故。心得解脱。何故。佛言染爱离心得解脱。答曰。爱能系闭。心有大力故。以是故说不余烦恼。爱断余则断。又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慧得解脱。是不退法。得无生智。故名善得。以远离能见故。名为无复烦恼者。此是以义独起因。具有三种。一不正思惟。二顺贪等境。三随眼未害。今且说二能见者。谓不正思惟所见者。谓顺贪等境。于此二因。并远离故。所断烦恼。无复起世。以善得心解脱。善慧解脱故。名为心善调伏者。此亦四例。谓以前文复邻次起。爱等不离。心不调伏。以能离故。心善调伏。故以三解脱。成心善调伏。佛地三释。有义。有学离见所断一百十二种分别。粗重烦恼。不??悷故。犹如良马。名为调顺。有义。无学离见修断一百二十八种烦恼。不刚强故。犹如真金。名为调顺。如实义者。皆是回向菩提种性。一切堪能发起大果。随佛意转。如聪慧象。故名调顺。今言调伏。其义亦同。若唯言调伏随应通三义。若言善调伏。唯在后二义。有学虽调伏。非善调伏故。人中大龙者。行诸恶道。如平坦路。无所拘碍。应行者已行。应到处已到故者。此是以义复起诸恶道者。谓苦集谛。以是杂染。可厌怖故。平坦路者。谓灭道谛。以是清净。可欣乐故。以空等行。观彼无性。虽行杂染。而无所著。故云如平坦路。无所拘碍。又知苦断集。故行诸恶道。如平坦路。无所拘碍。证灭修道。故应行者已行。应到处已到。应作者作者。人中大龙。已得对治。降伏烦恼之怨敌故者。此是以前文起。复以义成。谓尽智中。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如是知者。应作者作故。以前大龙。成应作者作。又知集因尽故。云已得对治。降伏烦恼之怨敌。故所作已辨者。更不后生。如相应事已成就故者。此是义释。谓无生智中。苦果不生。于知苦等。不复更作。故云更不后生。如相应事已成就故。离诸重担者。已应作者作。所作已辨。后生重担。已舍离者。此是文义重复起也。智度论云。五阴粗重常恼。故名为担。如佛说。何谓为担。五阴是担。因尽果不生。故能离五阴重担。故以应作者作等成。离诸重担。应作者作等中。证灭修道。非离重担义故。重释云。后生重担。已舍离故。有经说言。弃担能担。谓弃苦集之担。能担灭道之担。逮得己利者。已舍重担。证涅槃故者。此是文义单独起也。阴担非己利。而能舍故。涅槃是己利。而能证故。故云逮得己利。尽诸有结者。以逮得己利。断诸烦恼因故者。此亦文义单独起也。以逮得涅槃之利故。能尽诸有。以断诸烦恼之因故。能尽诸结烦恼因者。谓能见所见。不正思等。以如前所说。善得正智心解脱者。诸漏已尽故者。此是单文隔越起也。谓诸漏已尽故。善得正智心解脱。非唯见色得解脱也。如摩健提梵志弟子。举其尸着床上。舆行城市中。多人处唱言。若有瞋见摩揵提屠。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多有人信其言。诸比丘闻是语。白佛言。是事云何。佛说偈言。小人眼见求清净。如是无智无实道。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眼见得净道。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功德宝。智慧功德乃为净。眼见求净无是事。一切心得自在者。善知见道修道智故者。此是以义单起。于见修道。能自证知。非由他教所引集。故名自在也。伽耶山论云。依不颠倒。受教修行者。其义亦同。善知见道故。依不颠倒。善知修道故。受教修行。由此二因故。得一切心得自在。前言心得自在者。谓不属烦恼义。此言一切心得自在者。谓于诸圣道证知义。到第一彼岸者。善得正智心解脱。善得神通无净三昧等诸功德故者。此是文义单独起也。以二义故。名到第一彼岸。一异外道及有学圣。以善得正心解脱故。二异慧解脱。无别修功德。以善得神通无净三昧等诸功德故。上来所释。十六句中。相从有三句。一唯所成非能成。此有五句。谓阿罗汉心善调伏。尽诸有结。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二唯能成非所成。此有二句。谓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三通能成所成。谓余九句。非能成所成者。无作。总颂曰。
前后文义俱 邻隔及单重 能所相乘成
上起义应知 一七十三五 最后唯所成
五六唯能成 余九通二义
论曰。大阿罗等者。心得自在。到彼岸故。(乃至)是故名为众所知识。
解云。依三门。释十六中。第一门已竟。故因此仍释总结之文。列名之文易可知故。略不释也。
论曰。总别相门者。皆是阿罗汉等十六句。初句是总。余句别故。(乃至)十五者应如实知同生诸众。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故。
解云。自下第二依总别门。释十六句。彼阿罗汉。名之为应者。阿罗汉名。虽含三义。今就应义。名之为总。以通十五种应义故。十五种者。于总应中。随义别目。一者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等故者。谓应受供。应以诸漏已尽故。应受世间饮食等供。应将大众。教化一切者。谓应教化。应以无复烦恼故。应将大众教化一切。第三者谓应游入。应以心得自在故。应入聚落等。游行无失。第四者应降伏。应以善得心解脱故。应降伏外道等。如龙树云。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切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净。有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智慧说清净。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小功德。说清净。是人虽一处心同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不满足故。如说无功德人。不能度生老病死之大海。小功德人品。不度善行道法。佛所说度。须?陀梵志事。广说应知。第五者应观察。应以善得慧解脱故。应以智慧。速观察法。速观察者。能多入义。能多行者。说名速故。第六应说法。应以心善调伏故。应不疾不迟说法。如法相应。不疲惓也。七者应头陀。应以人中大龙故。应静坐空闲处等。龙性乐静。及小欲等。如律中坐禅比丘。乞龙珠事。八应善行。应以应作者作故。一向行善。不着诸禅。第九者应行空圣行。应以所作已辨故。应行空行。离空无我智。所作难辨故。第十者应行无相圣行。应以离五阴担故。于涅槃中。行无相行。十一者应行无愿圣行。应以得涅槃利故。于三界中。行无愿行。十二者应降伏世间禅。应以尽诸有结故。能伏世间禅净心也。十三者应起诸通胜功德。应以善得正智心解脱故。能起诸通胜功德也。十四者应证第一义胜功德。应以一切心得自在故。善知见修道知故。能证胜功德也。十五者应如实知同生诸众。应以到第一彼岸故。能如实知同生诸众。所得功德。同生众者。非异生众。谓圣众也。此复三应。如次显示智断恩德。
论曰。摄取事门者。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乃至)十者摄取上首功德。如经到第一彼岸故。
解云自下第三依摄取事门。释十六句。上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者。唯约别中。弁其摄取。故云。十五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者。有为功德。名可说果。以相差别故。无为功德。名不可说果。以相无别故。摄事分云。从此已后。不复应修。所行境性。如实已断一切烦恼。即于尔时。于诸烦恼断灭。涅槃离增上慢。即由远离增上慢故。此现实有究竟明脱。如实领受。已得明脱。所行境性。由此出离一切所有。有为法故。当知明脱。亦得出离。于涅槃中。能取所取。二种施设。皆无所有。一切戏论。永灭离故。是故乃至诸有为法。可得展转。问答施设。能取所取。言论差别。究竟涅槃。无为法中。一切问答。言论差别。皆不如理。十中初一。是不可说果。后九皆是可说果也。德功德者。谓断功德。当体是德。无相差别。是故就体。名德功德。诸功德者。谓伏他功德。随所伏异。名为诸也。不违功德者。自顺功德。自能随顺故。名不违胜功德者。有大力故。名胜功德。如龙树说。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故。云龙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又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澍大供雨。润泽万物。诸阿罗品。复如是。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相法。雨弟子心。令出善牙。所应作胜功德者。供养如来等。名所应作。依法供养中最。名应作胜。满足功德者。学地所作。已满足故。智度论云。得??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故名所作。得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故名已辨。得见谛道。故名所作。得思惟道。故名已辨。得学道。故名所作。得无学道。故名已辨。第七过功德中。过爱者。此中以爱为重担故。过求命供养恭敬者。以逮得涅槃利故。能过世间。求命等利。由求命等。非己利故。论云何己利。云何非己利。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法。是名非己利。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甘露城能到故。名为己利。余非己利。如偈说。世起种种无道法。与诸禽兽等无异。常求正智要道法。得脱老死入涅槃。过上下界者。以尽诸有结故。有三谓欲等三有。结谓爱等九结。论云。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故名有结尽。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之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上上功德者。以是不动法故。应作利益众生功德者。以得神通无量等故。上首功德者。以到究竟故。列名之文。论存略也。总结之文。如前已释。第五菩萨众中。文亦有五。一标众。二唱数。三叹德。四列名。五总结。
论曰。菩萨功德成就者。彼十三句。二门摄义。示现应知。何等二门。一者上支下支门。二者摄取事门。
解云。自下显示菩萨摄功德门。即是第三叹德文也。于中有三。一分牒章。二分门。三释义。此即牒章及分门。于中有三。一分。二徴。三列。如文。
论曰。上支下支门者。所谓总相别相。此义应知。
解云。总相是标句。故名上支。别相是释句。故云下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即是标句。皆得陀罗尼等十二句。是释句故。四何以故。菩萨叹德中。唯以二门。解释功德。不说上上起门。其义云何。答声闻德中。叹同位德。能所相乘。成是有上上起。以上上起者。显示能所相乘成之义。故菩萨叹德中。明别位三地功德。故无能所相乘成之义。是以不说上上起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反无上正华觉。体即佛果。所有五法。谓净法法界。及四智品。说智及智处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故。不退转者。由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退转。决定当证。念念进修。名不退转。八地以上。任运进修。于大菩提。修曾不退。无烦恼故。亦复不为一切有相功用所动。名不退转。由此八地。名不动地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耶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住。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证不退。初地以上。所证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为无为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萨。皆八地上。故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定当证故名不退。和上云。有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谓十信位若未得。第六心以来已得。未得法中。皆是退失。第六心已得以去。已得不退。未得法中。犹退失也。二伏心菩提。谓三贤位未得。十解第七住以来未得已得法中。皆是退失。已得第七住以去。已得不退。未得犹退。十回向中。第六回向已去已得。未得法中皆是不退。所以者何。以三练磨。练磨其心故。伏心者。伏除烦恼。除伏其心故。谓修行六度等诸行。及伏除六弊障等。故名为伏心。三明心菩提。谓从初地。至第七地。已得不退。未得法中。犹退失也。自已得法中。生染着故。上胜法中。不进趣故。来得中退明心者。初地中已得。照明法性真理。故明心菩提。四出道菩提者。谓第八地以上三地法。疾流中。任运流故。已得未得法中皆不退也。出道者。已出分段生死。升萨波若。故名出道也。五无上菩提者。即佛果也。
问已入第八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界作意得任运故。无有动摇。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住清净地。四入第九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名身句身文身。得自在故。又得无罪。无量广大慧故。又得广大无碍解故。能悦一切众生心故。名大法师。问已入第十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已得一切如来同大洒故。已得如云大法身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名如来。彼不退转。十种示俱此义应知。
续-《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摘自《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自此以下。依下支门。牒文释义。基公云。下支门中。有十二句。以十种示现。此十种中。分为二门。初九自利。后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为功德。后一无为功德。初中又二。初五福惠。后三悲智。住闻法不退。皆得陀罗尼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此即闻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之能持。名之为摄。闻即总持体念惠也。十地经云。八地以上菩萨。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修。彼论解云。堪谓闻惠。思谓思惠。持谓修惠。于一修惠。分三用故。散者施也。以四种陀罗尼。施与众生故。二乐说不退者。谓乐说辩才。辨才者。即是四辨七辨。而乐说故。四辨者。即四无碍解。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无滞智。三词无碍解。即解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辨说无碍解。即说法等无滞之智。七辨之义。如余广说。三说不退转者。真谛三藏云。有三种**。一转**。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往婆罗奈。为五比丘转四谛**。二照**。谓佛成道以后。第七年中。往施惠江边。去祇洹林三里。说般若等无相大乘。是名第二**。三持**。佛成道以后。第三十八年中。后毗舍离鬼王法堂。为胜义性等诸菩萨。说解节经等。即是解深密等。了义大乘。是名第三**。初是小乘。次是大乘。后是一乘。普摄三乘。皆归大乘。此三如次。名转照持。依金光明。立此三名。若依此解。诸大乘中。未回小乘者。回入第二**。回小乘者。入第三**。问若尔深密经中。说趣寂性。终不回入。又说一乘是密意语。何得为第三**。答彼云说趣寂性。不能令得大菩提者。就未回心时说。若回心时。非不能成。问若尔。与回向声闻何异。答若曾发大心中间。退住小乘。于释迦一化。还入大者。名为回向声闻。故法花论说此。名为退菩提声闻。经据后时。名为回向。论就初位。名为退心。故知曾退后还者。名为回向菩提声闻。若曾未发心者。释迦一化。根未就故。终不入大。以愚法故。起灭度想。是人名为趣寂声闻。法花论中。名决定声闻。以一化中不能回故。彼人必起灭度想。故名为趣寂。以不能回小乘心故。亦名决定。说一乘教。名密意者。依法同等。八种意趣。唯说一乘。设根差别。名为密意说一乘也。若说三乘。利钝若别。渐??行终归大乘。如是说一。非密意也。故梁摄论。以十一意。说一乘义。前三是显了说。后八是密意说。解深经据后义故。说唯有一。是密意也。四依心善知识不退转。以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此有三句。令为第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转。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论名殖众善根。以己身心业。依佛色身摄取故。菩萨修行。莫过身心。以己身心之??。供养诸佛外色身故。摄取己身心中。一切所有善业故。色身者。即佛身菩萨。依止佛色身。种己善根故。问何故不依法身。种善根耶。答明供养种善根等事故。须明色身。摄取者。依佛色身。种一切善根。为摄取也。供养有十菩萨地说。一现前供养。于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三宝。亲面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余佛制多等。作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对佛时。复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四于如是等诸如来所。唯自供养。五起慈悲心。以自衣物。施贫穷人。令其供养。六自他供余。自供养时。次劝教他。作此供养。七财敬供养。以花香等。敬而礼拜。乃至以珍宝等。施于诸佛。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妙。乃至净心回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作为是愿。今此一身。化作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花香。于一音声。亦出千声。歌赞实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不净之物。以尊重心。乃至清净之物。而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须臾修四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行供养。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亿。不可比喻。五断一切疑不退转者。和上云。菩萨修行时。于自心中。为退为不退。疑心起时。若被诸佛所赞。若受所授记。即自了知我必不退。是名断一切疑。基公云。由诸菩萨八地已上位。于理事疑尽。烦恼所知二疑俱尽。故第八地。名决定地。是故。被诸佛常所称叹。六为何等何等事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者。基公说。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证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苦与乐故。愿行二利。但为慈悲。不由余事。一云何等何等事者佛以慈悲方便力故。随诸众生根器不同。说三乘教。所说教法。非一种故。何等何等。入彼彼法者。以三乘教。令入三乘之行法。所入行法。非一种故。入彼彼法。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者。此言颠倒。应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问一切智。云何名如实境界。答佛一切智。为诸菩萨。是所入境界故。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二无我智也。藏师云。问我空法空。何故名大智。答小乘但得人空。以为小智。菩萨俱得二空。故言大智也。九入如实境界不退转者。此前二无我智所证。入无为大涅槃。十作所应作。不退转者。此诸菩萨等。名称普闻。故众生闻名。信问修学。由此名称。能度数百千众生。故名作所应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故。上来上支下支门竟。
第二明摄取事门者。论有三复次。第一复次。摄取事门者。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于何等境界。作所应作故。此为总标。论下牒释十三句中。分之为三。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二句。是何等境界。作所应作。论牒释中。唯解初二句。不释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也。清净地者。八地已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此中以无相理。名无上正等觉故。后三地皆于无相无功用行。住运寂静。离鄣清净。名不退转。非诸有功用有相行等之所退转故。第二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住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住持妙法者。皆得陀罗尼。由闻持住持妙法。令不舍离。住在身心。持之不忘。故名住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者。转不退转**。为人说此不退轮故。二摄取善智识方便。以依善知识。作所应作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德本即善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三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悲熏习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度。四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此摄三句。善入佛惠。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由有三智。能令众生。摄取三智故。自成三智者。令诸众生。摄取三智也。因初智知如实。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利他智也。后智是真理智。知实性也。论中唯解此初二句。不释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此摄二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者。是何境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者。是所应作。由菩萨具三智等故。闻远振十方世界。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众生。作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此初番讫。
第二复次云。复有摄取事门。示现诸地摄取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此二句为总标。下自别释。二句者。一示现诸地。二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十三句中。初四句。是示现诸地。复九句。是摄取胜功德。初四句示现诸地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一句。是第八地故。次二句是第九地。次一句是第十地。故论下释示现诸地云。地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故。自然而行故。案此文意。不同下者。初二三四五六地。有相有功用行。所不能动。不同上者。后第七地中。无相有功用行。所不能动。自然而行。唯识释不动地之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此论解不退转。谓功用不动。无相行不动。任运进修。空有双证。不为二动。故名不退。问何以得知上无相行者。第七地无相行耶。答唯识第十云。初六地中。有无相观。上间杂现行。后四地中。纯无相观。故知上无相行。不能动者。是第七地无相行。第八地行。后二地中无相行。不能动者。不应道理也。不同二乘诸功德者。所谓二乘者。非是声闻辟支二乘所说。二乘者。分别十地。初三地相。同世间故。是人天位。四五二地。是四谛观。世声闻位。第六地中。修因缘观。故是辟支位。第七地者。三乘中。是大乘位。后三地是一乘位。既前七地三乘位。故声闻辟支。合为一乘。第七地中。三乘中菩萨。为一乘故。合为二乘。作如是说。妙顺附于不同上下文也。于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具足四无碍解自在故。九地得间持等满。名为胜进。释皆得陀罗尼。具足七四辨。等为他说。释乐说辨才。于第十地。转不退转**。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子。以八九十地。同示现诸地。论自结之。下之九句。名。摄取功德。上之三地。皆同得之。
释第二摄取胜功德者。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故此有五句。论为初标。下自别释。依何处。摄三句。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论云依善知识处所故。依何心者。摄一句。以慈修身。论云。我依教化众生心。毕竟利益一切众生。诸菩萨以度众生为心故。依何智者。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依三种智。一授记密智。为众生说深密义故。记者别记。别解释之义。即佛慧也。二诸通智。以大神通。利益众生智。即通达大智。三真实智。证真如故。即到于彼岸。彼岸即大涅槃故。能到者。智证之义。依何等境界行者。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一句也。有情世界此诸菩萨。所度境界。何等能辨者。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菩萨以三智。于彼界中。能辨何等事。以度众生。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者。即三种智摄应知者。文意谓。以三智于世果境中。能辨利众生事用故。言三种智摄。
续-《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摘自《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藏师云。问方今正说无量义经。云何言是欲说法时至成就耶。答望后将说法华经故。言为欲耳。以将说法华故。前说无量义。即无量义。为法华之由序也。基云。略有三义。一依人。先为菩萨。说一乘经。名无量义。后为声闻。方说一乘。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萨。后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利根回心声闻。三依法。先谈法体。后谈功能。故说法华已前。先说无量义。名为时至。和上云。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成道来四十余年。所以未曾说此妙法。众生根未熟。说时未至。故今根机已熟。说法时至。是故先说无量义经。将为此经之前非也。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者。字即是教。义谓为理。教无量故。义理亦无量。无量义经云。以诸众生。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令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无上菩提。譬如一种子。生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此经典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二名最胜修多罗者。若对不乘三藏。即此经属菩萨藏。名为最胜。又下文云。文殊师利。是法华经。是诸如来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也。三名大方广经者。大方广是大乘通名。即释此经。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文大乘。文义俱广。故云无量大乘门。门即教也。随众生根。住持成熟者。释大乘一无量也。以大乘众生。根性无量故。大乘教无量。四名教菩萨法者至法华时。回小入大及直往菩萨。根皆已熟。故下云。如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又教菩萨法者。最后灯明佛。方说法华。故言教菩萨法。前二万佛中。唯说三乘。不名教菩萨法也。五名佛所护念者。又下文云。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存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宣之。案此文意。众生根未熟。说时未至。故成道以来。四十余年中。未为他说。故言以依如来有此经故。又应云迳二万佛。未有一乘机故。但自受用。不为他说故。言以依如来。有此法故也。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如下文云。唯佛能知。不妄授人。名为秘密也。七名一切诸佛之藏者。如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一切自在神力。乃至一切甚深之事。皆摄入此经也。八名一切诸佛。秘密处者。如五千增上慢等。从座而去。不堪闻故。九名能生一切诸佛经者。如法师品云。闻此经一句。我皆与授记作佛。又方便品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名一切诸佛之道场者。三菩提道。于此经。故名为场。如神力品云。当知。此处即是道场。在处既然。经岂不尔。十一名一切诸佛转**者。如药王品云。能破一切不善闇。亦能破五种惊怖。七种增上慢。三染等。十种人病也。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者。平等法身中。无三乘差别。故言不败坏。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名为败坏。此经唯显一佛乘。无有二乘之义。故言不败坏。又多宝品云。法身不坏。法师品云。当知此处。有如来全身也。十三名大巧方便经者。文意正以一佛乘为实。得一佛乘竟。于一佛乘。说二乘。及人天乘。名为方便。如药草喻品广说。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文意说。为显三乘中。佛乘胜故。名究竟非二乘。若依此文。八意趣中。究竟者。三乘中。佛乘最胜。故名究竟。了非是回二归一。名为究竟。庄严论云。二乘终回小归大故。名为究竟。十五名第一义住者。第一义即是法身。此经能显法身。即是法身住处。十六名妙法花莲经者。基师云。出水有二义。一出水不可尽。出离小乘浊泥水故。此谈花体。顿悟菩萨。性离泥水。法体性常。故不可尽。此谈一乘理性。出二乘故。名出水。二复有义。莲花出泥水。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花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此意说言。菩萨坐花上。闻说无上智慧境界。能证如来甚深密藏。声闻回心已去。得入大众中坐。亦如菩萨坐于莲花。闻说智慧境界。亦证密藏。前解菩萨顿悟体出。此解渐悟。后时用出。正以教理。化诸菩萨。傍化二乘。故此说花开义者。众生于大乘中。起县岸想。心怯弱故。不能生信。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净信。和上云。出水者。喻对治十慢。花开者。喻显十种无上。此经所明。唯此二义。前则破二。后则明一。故以莲花。喻于妙法门。何以得知。第十六妙法莲花。明破二明一义耶。答夫自经名。表宗极矣。此经宗者。以破二明一。以为宗极。此论末文言。方便品中。明五分破二明一之义。故知依经宗体。立经都号故。十七名最上法门者。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此为根本。摄余一切名句义故。名为最胜。频婆罗。是五十二数中。第十八数。阿閦婆是第二十数。余大乘经偈颂数。此皆能摄。故名法门。舒卢迦者。此反颂也。十七名中法门是总。余是别句。此经但有三一无量义。体用胜故。二教菩萨法。化根熟故。三佛所护念。依佛有故。三义增胜。故偏说之。
第四依所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者。藏师云。随顺威仪住者。随顺过去威仪。如过去佛。说法花时。入定动地雨花。今亦如是。二者随顺众生。现此威仪。故下文之为随顺众生。不见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一云随顺威仪者。由序之义。以入定等。为由序。方说法花。故如说耶。若先住对面念。以为由序后起方说。问今说法花经。何故不入法花三昧。而入无量义处三昧。释云。无量义处三昧。有三种力是以依之。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谓若不入三昧。有分别动摇。于此不能证说自在。今入三昧。身心不动。离于分别动摇。于法便能证。说自在故。二者。离一切障。随自在力故。谓入三昧。离诸定障。随顺于法。证说自在。若有定障。于及说。不自在故。对治者。和上云。十种对治。谓七喻三平等。菩提分法者。非三十七中菩提分法。以十对治。令诸众生。觉大菩提故。故言觉菩提法耳。为对治无量世来。坚执烦恼故者。和上云。七种增上慢。三种染慢坚执者。法执之义。
第五依止说因成就者。和上云。既住顺仪。雨花动地。将表内证。复放豪光。众睹希有之瑞。皆起偈作之念。依此欲而起说故。是故名为依止说因成就。问何故依止说因中。不说雨花动地耶。答放光明。自证法。甚亲近故。得为依止。雨花动地。于自证法。远疏故。不为依止。问何故。此经说时中。眉间白豪。中。放大光明。花严经说时中。面门者放光明。其义云何。答白豪。于舒一丈五尺。倦唯三寸。为欲现示开分三乘。会但一乘之义。亦为显示一乘中道。是故眉间白豪。放大光明。唯照东方者。为显妙法最胜。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本。日始出故。随顺世间。唯照东方。花严经中。从面门放光之意。门者出入。谓为显三乘五乘。本从一无相流出。后还归于一无相之义。是以从面门。放十方遍照。为显法界法门。普周之义。先为大众。示现外事。六种振动等者。表威仪。如法住成就中。雨花动地。次为示现此法门中。内证甚深微密之法者。显示第五依止。说因放光之所以。内证甚深微密之法者。方便品所明。证阿舍二种甚深。又依器世界下。释光明中所现事。于中略明十事。依器世界者。东方万八千佛土。众生世间者。方万八千土中。所有诸众生等也。数种种者。明众数种种上不同。量种种者。明器世界形量不同也。具足烦恼差别者。释六道众生不同也。六道不同。皆由烦恼上中下差别故也。具足清净差别者。释清净世界差别不同也。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者。佛即东方万八千佛土中。诸佛等也。法即是万八千土中。诸佛所说法。弟子谓四众及菩萨也。复乘差别者。四众为小乘。菩萨为大乘。有世界有佛者。东方世界。现在佛时。名为有佛。有世界无佛者。佛灭度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名为无佛。令众生见修行者。上现十事。此明令众生。睹见十事。即释经中。于世世界。悉见之言也。修行者未得果者。修三学行。而未得四果。得道者已得果者。已得四果。四众之中。有此二类。数种种者。示现种种观故者。由佛施光。示现万八千土中众生。种种观不同。故名数种种。略说四种观者。一者食。可禅悦为食。亦可是揣等四食。二食竟闻法。三闻法竟修行。竟得果为乐。基师云。食者。谓所见佛资长义。任持义。是食义。佛能资长众生。殊胜善法。任持众生。善根不坏。故名食。又云。是示现依止住食。又受用义。是食义。受用法乐能食。故名食。二闻法。如名可知。三修行。谓四众修行得道。及菩萨行菩萨道。四者乐。谓所见佛入灭度。生灭灭已。彼寂为乐。量种种者。释下颂中。入涅槃已。起七宝塔。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等是。行菩萨道者。释经文中。种种信解。乃至行菩萨道之言也。如经所说。当自推取者。前释四众中。修行得道者。示经文处。而今释菩萨中。行菩萨道。不示经处。但云。如经所说。当自推取也。所示者。前文略说之易。后文广引之难故。经之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行菩萨道也。种种因缘者。为求出生死。速证佛果。度脱众生。为此因缘。修菩萨道。或为严净佛土。或成就众生。修菩提分。行菩萨道。或为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如是等种种因缘。种种信解者。有七种所信解。一三宝。二威力。三真实说。四种真实。四因。五果。六德说菩提。七得方便。种种相貌者。有五种貌。一怜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布施。五说甚深法。
第六示现大众现前欲闻成就者。和上云。有四种德。为听法器。一有证决定。二有阿含决定。三有现前欲。四有不现前欲。证决定者。证甚深法中。深信心之。阿含决定。亦复如是。现前欲者。自内心中。生未曾有想。亦言中现请故。言现前欲。不现前欲者。唯自内心中。起未曾有想。而言中不现故。言不现前欲也。具此四德。堪听法器。第四威仪如法。第五依止说因。二门中唯有现前欲。此第六门中。具有现前不现前二欲。名为大众现前欲闻成就也。就文为二。前牒章名。问一人者。已下第二解释。大本经有二门。一者疑念。二者弥力发问。今具释此二也。大本疑念中有二。一弥力疑念。二大众疑念。今但释弥力。不释大众。问一人者。问意言。何故唯问文殊一人。不问余人。说多人欲闻生希有心者。此即是答。以多人欲闻文殊之答。是故唯问文殊师利者。结问文殊之意也。问大众不知文殊是能答之人。云何乃言多欲。闻文殊之答耶。答弥力能知大众机缘。属在文殊。若闻文殊所说。必生希有之心故也。如是示现。世尊弟子。随顺于法。不相远故者。释文殊能答意也。然弥力位穷补处。遂不能知现瑞之意。唯佛能知。佛入三昧。不可得闻。唯文殊是佛。但今日示现。为世尊弟子万故。余经云。昔为能人师。今作弟子。化二尊不并在故。我为菩萨。随顺于法。不相违者。此有二义。一者实是师。而示弟子。盖是随顺于法。无相违。二者文殊。能了达法相。与法不相违。故能答问也。佛世尊现神变相者。正释弥力。问神变之意。为何等义者。释弥力疑念。云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为说大法故者。论主释弥力疑。即是答也。现大相者。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也。为说妙法莲花经故者。为说证甚深也。现大瑞相者。即是雨花动地也。为说如来所得妙法。不可思议等。文字章句故。为说阿含甚深也。佛放眉间光。为说证甚深也。妙法莲花经者。即是证甚深故。天雨四花。六种振动等。为说阿含甚深之瑞也。不可思议名字章句者。即是阿含甚深也。有二种义。是故仰推文殊师利者。表正文殊五思。一者现诸法者。文殊是佛。了了现见诸法。二离诸因缘者。以文殊非推度比类而知。成论云。现见事中。因缘无用也。唯自内心。成就彼法者。释离因缘。以文殊自心。明见彼事故。不假余因缘也。示现种种诸瑞相者。以为示现彼彼事者。释大本经之必应见此希有之相。事非一故。奇彼彼事也。如彼事相。现没住灭。应当善知者。没者。诸佛入灭。及起塔等事也。现者。诸佛现在。说法教化等事也。住者。正法世等事也。灭者。正法灭尽等事也。以文殊能说彼事故者。此释经文。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数诸佛之言也。所作成就者。谓破所修作法。此有二种。一福德。二智慧。满内德满也。因成就者。释因中有二。一正因。二缘因。正因者。谓一切智。以因一切智。能见过去世事故也。缘因成就。谓众相者。记动地放光雨花。名为众相。由见过去世佛。现于示相。故说大法。今见释迦。现示相。亦说大法。故众相为说法之因也。果相成就者。因一切智。及瑞相故。知欲说大法。故大法众相之果。文殊外因既满。内德复圆。故能如佛亦说。如法果故。今推问种种佛土者。自上已来。释弥力疑念竟。今第二释弥力发问。种种异异佛土者。即释一万八千佛土也。示现彼国土中。种种差别。应知者。此有二意。一者示万八千土。种种差别。二者示现万八千土中。十事差别。净如国土者。即释经中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文也。如来为上首者。自此以下。释论经文。单本经无也。如来为首者。如来既为众圣之主。故称上首。诸菩萨等依如来住者。释上首义。余文易解。表经文中。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如是等文。单本经中无也。
论云。自此已下。次明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等。
自此以下。第七文殊师利答成就也。于中有二。初明现见过去因果故。是故能答。后明成就十事故。是故能答。初复有二。第一总释。第二别次第释。初总释中。过去因相果相者。过去二万日月灯明佛时之事。成就十事者。成就者。自在之义。又圆满之义。见自在故。具具足故。
论云云何现见过去因相以下。第二别释。先明因果。后释十事。释因果中。曾于彼彼诸佛国土者。就二万亿日月灯明。非一佛故。言彼彼诸佛。处处修行种种行事者。释因相也。最后灯明佛时。中为诸众生。说法花之因缘。前二万灯明佛时。修行种种行事故。今时为众。得说法花故。果相者。妙光菩萨。
续-《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摘自《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
尔时为他。说二万佛所。修种种行。所得之果。成就十事。四重分别。一举名。二释义。三开章。四合解。第一举名。如文中列。释义者。一大义者。记恩义大故。如来以大恩义。欲说大法故。二世间文字意甚深因成就者。佛说三乘。有字无义。言近意远。名之为甚深。现见希有因成就者。和上云。迳二万日月灯明佛。不说法花。无一乘根故。唯最后灯明佛时。一乘根熟故。方说法花。又今释迦时。方说法花。故言希有也。净法师云。此法说人难值。经无量劫。或不闻故。曰希有。四现见胜妙者。和上云。诸二万日月灯明佛等。唯自内中。受用法花。不为众生说法花。故言胜妙也。五现见受用大者。八王子等。在家之时。受用五尘胜妙境界。出家之时。八十小劫中。身心不动。受用法花也。六现见摄取诸佛**者。灯明佛灭度之后。妙光菩萨持法花经。八十小劫。为人演说。七现见善坚实如来转**因成就者。八王子等。受妙光教。坚固菩提。永不退故。八现见能进入因成就者。八王子等。进成佛道故也。九现见忆念因成就者。弥力菩萨。令忆念昔求名故也。十现见自身所迳事因成就者。文殊师利。现见昔自所迳妙光身。及弥力昔求名之身故也。此十通名因成就者。因者。所以之义。成就者。自在之义。净师云。因成就者。由文殊见昔十事为答。弥力之因。见之自在。故言成就也。第三开章。论文明了。更不复释。八种大义者。一断疑。二增长纯熟智身。三入声闻密境界。四入菩萨密境界。五进取上上净。六进取一切智。七建立名字章句义。八令证智转**。此八大义。如次配属于欲论等八句。第一欲论大法。云何愿断疑大义也。大法者。是大乘法。大乘法有三义。一性。二随。三得性者。即真如也。随者。即智福也。得者。即四德果也。第一是自性住佛性。第二是引出佛性。第三是至得果佛性。此三佛性。令求道者。生决定信。一信实有。即自性住佛性。二信可得。即引出佛性。三信有无穷功德。即至得果佛性。由此三信。能破阐提不信障。入十信位。故曰断疑大义。藏师云。欲论大法者。大法者。即一乘大法。今说一乘故。即断旧新二疑之心。旧疑者。自四十余年。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而见济度等。新生疑者。我今自于智疑。或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行道等也。为断此疑。今说一乘。是故欲论大法。第二欲雨大法雨。云何愿增长智身大义。法从佛流。雨能润智身为雨。前既得信。必有智随。若法水不雨。则智身不生。故次雨大法雨。增长智身。此时即破外道我见障。入十解位。故曰增长智身大义。藏师云。雨大法雨者。如世间雨。能令物增长。此一乘法雨。润三乘人。令入平等大慧也。身子云。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故也。第三击大法鼓。云何愿入声闻密境界大义。击者动也。法鼓者。法音也。破虚空定。诸声闻等。所不能闻。谓之密。如来动法音。以令闻。谓之入。由此定力。所出如意。譬如破空出物故。以为名案。声闻此时。闻佛道声。方欣此定。即破畏苦障。入十解位。曰入声闻密境界大义。藏师云。根淳熟者。为从二种微密境界。第三欲击大法鼓。及第七欲大法鼓也。前既明三乘智身淳熟。今欲授三乘人作佛记。说密境界。智度论云。法花经令二乘作佛。名秘密法者。甚深难解故也。又四十余年。曾不明此事。故称为密。大法鼓者。二句示现。以远闻者。正释法鼓之名。夫鼓令人远闻。今说大法。普授三乘人。说令十方远闻。二句示现者。一是击大法鼓。二是不断大法鼓。问何故云不断法。答夫二乘独善。必不传化。若得授记成佛。必更传化余人。亦令成佛。故云不断法鼓也。净法师云。不断大法鼓。云何显入菩萨密境界大义。此记令缘觉入菩萨密境界。菩萨以悲为体。无方救苦为密。如来法音不绝。彼则进入悲境。此时破独觉自爱障。入十回位。故曰入菩萨密境界大义。基师云。欲击大法鼓者。闻往声闻乘。为权密境界。今显所说菩萨乘。为实密境界。令舍昔权。欲归今实。是以击二之鼓也。五欲建大法幢。云何显进取上上净大义。幢以胜出为相。初四地中。得大乘光三摩提。能破闇。故名光。此四地中。真如显出。譬之如幢。此时破阐提无明习气。即方便生死。入大净位。故言进取上上净大义。藏师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者。释欲建大法幢。三乘既得授记。然后行菩萨行。菩萨远离二边。是中道行。故摄上上清净。法幢既高。故摄上上。六欲燃大法灯。云何显进取一切种智大义。燃灯以了物为相。次三地中。得集福德王三摩提。一切善法。除般若。悉名福德。能生能长能圆。故名集。于生长圆处自在。故名王。五地中依此定。起五明智。了于俗。六地中依此定。般若现前。能了于真。七地中依此定。观染净不二。泯于真俗。三照圆满故。譬之如灯。此时破外道我见习气。即因缘生死。入大我位。故言进取一切智大义。藏师云。欲燃大法灯者。夫灯有二义。一者破闇。二者显物。三乘人行既满。破无明闇。得一切种智。故能见佛性等法。前之四句。令三乘人因行成。今此一句。令三乘人果德满。七欲吹大法?。云何显建立名字章句大义。吹?以改号为相。八地九地。得贤护三摩提。贤有二义。一能现前安乐住。二能引摄诸功德。八地中依此定。行于一道。为成就佛法。九地中依此定。行于一道。为成就众生。既行一实之道。遂改三乘之号故。譬以吹?。此时破声闻畏苦习气。即有有生死。入大乐位。故曰建立一乘名字章句义大义。藏师云。吹大法?者。出语言音声。三乘人得佛果竟。更为众生。说一切教。故云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也。八欲说大法。云何显证智转**大义。转轮以破障为相。第十地及佛地。得首慢伽摩三昧。首楞名健。伽摩名行。菩萨及佛有四胜德。故名健。一无畏。得一切智故。二无疑。见自身无与等故。三坚实。恒在观无散故。四胜能。能破难破无明地故。具四德人。于此定能得行。故称伽摩。得此定者。自行圆满。多行利他。能破独觉自爱习气。即无有生死。入大常位。若不证者。即不能说曰令入不可说证智转**大义。依此八句。令彼八障。得入八位。成八大恩。为八大义现见世间名字章句章甚深因成就者。释十章中。第二章门。经文处者。释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经文也。问何故云名字章句意甚深耶。答三乘之教。随世间心。不愿真实。故名世间。名字章句者。说三乘教名字章句也。意甚深者。佛说三乘教之意趣。言近意远。谓初说三乘。终至一乘。故言意甚深也。
三现见希有因成就者。希有四种。一时遇难。二说人遇难。三闻法遇难。四请机遇难。以此四种。名为希有。不可议者。过情计之境。不可摄者。过言议境。不可量者。非喻笇境。今经云。无量者。过笇分喻分。无边者。过时分。不思议者。过情计分。即同般若。过四分也。劫有二种。一劫不可说。二时不可说。劫不可说者。一劫为一。至于无数。名劫阿僧祇。时不可说者。此论所说。五种之劫。一夜为一数。至于无数。乃至年为一数。至于无数。名五种劫。
四现见胜妙因成就者。和上云。胜妙者。二万诸佛。唯自内中。受用法花。不为他说。名为胜妙。藏师云。二万亿佛所说。三乘之法。皆具七善。名为胜妙。
五现见受用大因成就者。八王子等。在家之时。受用五尘胜妙之乐。出家之时。六十小劫中。身心不动。受用法乐。所受大故。名为大也。
六现见摄取一切诸佛转**成就者。上来五章。明佛行化事竟。次四章门。明能益物。后一明所化义利。今此章中。明妙光菩萨。佛灭度后。和经之时。即是转**不断。而言一切佛者。现见一切佛转之于前。菩萨于佛灭后。敷之不绝。即令一切佛**不断。故言一切也。
七现见善坚实如来**因成就者。妙光菩萨。从八十劫已后。八王子等。令坚固无上菩提。以无上菩提。无量时中。说**不坏。名为善坚实如来**。
八现见能进入因成就者。第六第七。明妙光能化事。今此第八。明八王子等。皆得经益。由此经益。后唯成佛。名为进入。
九现见忆念因成就者。明忆念过去中。妙光菩萨。为他说法利益他故。
十现见自身所迳事因成就者。明文殊令忆念过去中妙光。能解法花。复能为人演说。即定自身。受胜妙乐。汝号求名者。别释弥力事。于中二句。初释汝号求名。后示现得彼法。示弥力之终。以弥力。亦得此法。具足成佛也。一与说者。十种事中。第一现见大义因成就结也。三令待说者。最后二行偈结。此二行偈。待方便品所说故也。
偈四十五中。以十事配颂。初二事。略不颂也。以后八事。配属于颂初。初一行偈。颂第三希有。次一行偈。颂胜妙因。次以二十九行偈。颂受用大。次以一行偈。颂摄取一切诸佛转**。次一行偈。颂善坚实。次一行偈。颂能进入。次六行偈。颂忆念因。次三行偈。颂自身所迳事也。
方便品
依论十七种名中。第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人天声闻辟支佛等法。名大巧方便。故言方便品。又下论明佛有七种方便。故云方便品。依下论未论主。开方便为五。彼一说妙法功德。次说如来法师功德。第三明大众三义分。第四明如来四义分。第五释四种疑分。和上云。第二五分。破二明一。开方便门。此品初中。虽门实相从多分。而说开方便从多分者开方便文多。示真实相文略。开方便文多者。谓八种阿含。及四释法师功德等也。示真实相文略者。唯取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之文故也。破二明一者。三说不同。一云。破二者。谓破二乘执。明一者。即是菩萨乘。第二说。破二者。谓大小之二类。二乘合为一类。菩萨乘为一类。破此二执。故言破二也。明一者。谓十种无上。第三说。二乘合为一类。二菩萨合为一类。谓三乘中菩萨乘。及以云雨所对治菩萨。合为一类。破此二故。言破二。明一者。谓十种无上。叹法分。标取明之一。叹师分。示能说之人。疑请分。即显取破之三乘。授记分。现能破之一道。断疑分。更总定时处。通明授受方便。谓二种方便。一舍方便。二开方便。舍方便者。随彼曲见。应舍方便。开方便者。能显实相。应开方便。随彼曲见。应舍方便者。谓此经下文云。正直舍方便。又无垢称经云。方便有二种。一无慧方便缚。二有慧方便解。无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