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15:25:43

行法门第五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54 净土指归集》

  ○行法门第五

  知净邦之胜。而发愿往生。若织纴之有经也。而加功进行。犹纬焉。非纬则经为徒设。非经则纬何所施。两者相须。则缣素有成矣。愿以导行。行以填愿。二者相成。则净邦可至矣。自执持名号。下而至于十念一念。皆净因也。由净因而克净果。其应如响。亦犹耕稼之有刈获也。希净报者。可不勉哉。

  执持圣号

  阿弥陀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净觉疏云。福德虽多。大略如观经三种净业可也。天台判三种净业为散心。十六妙观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德因缘即散心。一心不乱名正受。孤山判此经为散善。观经属定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用彼验此。一心亦然。普门品中。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一心不乱。何得贬为散善。

  四种行愿

  慈云忏主。为杭州知府马侍郎亮。作决疑行愿二门。其行愿有四门。第一礼忏门。礼佛忏悔。净除业障。使身心皎洁。如净良田。第二十念门。执持圣号。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第三系缘门。爱护长养。滋发芽茎。如注以膏雨。第四众福门。助成繁茂。使速成华果。如灌以肥腻。相由虽尔。若或少暇。随修一门。皆得往生。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亦可于六斋日。修礼忏法。每日修十念法。其余二门随力行之。

  礼佛忏悔

  行人清旦冠带服饰。端庄谨肃。于佛像前。手自焼香。合掌定心。作是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一礼胡跪然香唱云)。

  愿此香烟云。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冥心少顷。运想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礼已赞云)。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于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刹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遍法界圣众

  (礼已。胡跪。然香。一心作是唱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至心忏悔。我弟子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闇。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已。皈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一礼已。旋绕。称佛菩萨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或七。次向佛前。三自皈命)。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经念佛。随意多少。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晨朝十念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南无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如是十气。连属不断。藉气束心。令心不散。专精为功。作是念已。回向发愿云。

  我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发愿回向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慈[云]忏主依华严经所立)。

  往生神咒

  无量寿佛说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跢夜 哆地伽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莎婆诃

  此咒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陀罗译。出大藏养字函。不思议神力传具载。流传神验。诵持之法。嚼杨枝澡豆漱口。然香于佛像前。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灭五逆谤法等罪。诵满三十万遍。即见阿弥陀佛。虽神咒秘密不翻。而咒前称名求愿词句。显然可解。其曰南无阿弥哆婆夜。此云皈命无量寿。哆他伽跢夜。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哆地夜他。新译云打的也挞。此云即说咒曰。旧云恒绖他。绖音迭。即地夜二合也。此句后方是密语。由当时书经之人节句舛误。后之读者。踵其讹谬。不能以楞严等咒比对相同。而反执误者为正。往往破句读之。甚为可笑。哆字虽音多曷切。不可作入声重呼。但可与带字同音方得其正。近代三藏沙罗巴重译此咒。名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咒语具足。梵音真的。今并录于此。修净业人。依法诵持。任意所求。无不果遂。

  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

  柰麻辣怛纳 特啰耶也 柰麻阿哩也 阿弥打?也 怛挞哿怛也 阿啰喝帝 三迷三不达也 怛的也挞 唵 阿弥哩帝 阿弥哩打 嗢巴伟 阿弥哩打 三巴伟 阿弥哩打 葛哩比 阿弥哩打 薛帝 阿弥哩打 帝际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带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柰 羯哩帝 葛哩 阿弥哩打 顿都比 苏哇哩 萨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舍也 葛哩 莎喝

  阿弥陀佛心咒

  唵 阿弥打巴 ??哩 莎喝

  道场仪式

  慈云忏主依大本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集往生净土忏愿仪。行法周备。四辈弟子修净业者。不可不遵。其间十科。一严净道场。二方便法。三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绕法。十坐禅法。第一严净道场。当于闲静堂室。香泥涂地。悬诸幡华。安佛像向东。观音侍左。势至侍右。及安九品化生像。敷设荐席。行者十人已还。着新净衣。竭尽所有种种供养。方有感降。宜于六斋日建首。其余九法。如行仪具载。

  克期修证

  慈云忏愿仪云。行人欲入道场。身心散乱。须预行方便。调习案试。治生杂务。即时屏息。但念不久。定生净土。诃去爱欲。勤息恚痴。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离。不为障碍。自当观察。何习偏重。诃弃调停。取令平复。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大集经明七七月。鼓音王经及大弥陀经明十日十夜。十六观经及小弥陀经七日七夜。取此三等为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披陈过罪。不得一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外人。语笑戏论。亦不得托事延缓放逸睡眠。专心致志。不惜身命。定取净业。即时成就。

  欣厌二行

  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十疑言。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往生。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五欲缠缚。轮回五道。不生厌离。无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不净臭秽。上至诸天。亦复如是。行住坐卧。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作七不净观。一观此身从贪爱淫欲生。是种子不净。二父母交会。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在母胎中。居生藏下熟藏上。是住处不净。四在母胎时。唯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日月满足。从产门出。臭秽狼藉。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脓血遍满。是举体不净。七死后坏烂。骨肉纵横。狐狼食啖。是究竟不净。自身既尔。他身亦然。于所爱境界。深生厌离。名厌离行。二欣愿行者。求生净土。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缘想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八万四千相好光明。遍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此谓欣愿门也。

  上品三心

  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观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和尚曰。身礼拜彼佛。口称念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真实。名至诚心。以真实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业。悉皆回向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日用系缘

  慈云云。凡历涉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若见他人受苦。以念佛心怜愍于彼。愿其离苦。普贤行愿云。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如是相续。念佛系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龙舒云。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睡时入观

  大藏集诸经礼忏仪云。修净土者。凡入观与睡时。应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毕。即发愿言。弟子现是凡夫。罪业深重。轮回六道。不能出离。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功德名号。一心称念。愿生净土。愿佛哀悯垂手接引。弟子不识弥陀世尊身相光明。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国土庄严等事。说是语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或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观中得见。或于睡梦得见。此法近来大有灵验。不能具述。精进行之。方信不虚。

  临终正念

  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云。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獘之衣。得着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着。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咒愿安乐之词。此是虚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病重命将不久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可哀哭。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信而行之。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心耳。服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能医命耶。命若垂尽。药岂柰何。问。神祇祸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长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杀害众生。祭祀神鬼。但增罪业。倍结冤仇。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帖安堂前饮食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令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失。问。平生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着便宜。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三种净业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天台疏云。初名共凡夫业。次名共二乘业。三名大乘不共之业。

  妙宗云。此经正被顿修之机。虽修佛行。父母师长岂不孝事。轮王十善岂不止行。三归众戒威仪等事岂不具修。但能修之心。一一称性。何妨所修。共于凡夫二乘。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实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深。修三智解。运圆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进。此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故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孝养父母

  长芦赜禅师作劝孝文一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孝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之孝。世间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而尽。能使父母生净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现在。而不以此劝勉。他日徒尔伤心。徒为厚礼。亦何益哉。观经前后两说。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又曰。父母信知念佛。莲华种植时也。一心念佛。莲华出水时也。念佛功成。华开见佛时也。孝子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善。聚为一疏。时时读之。令生欢喜。又请父母。坐卧向西。而不忘净土。设弥陀像。然香鸣磬。念佛不绝。舍报之时。更须用意。无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净土。受诸快乐。岂不嘉哉。平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顺孙。无忘此事。

  修十善业身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善业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三善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华严十地品云。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上品十善智慧修习。心狭劣故。缺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上品十善修治清净。不从他教。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具足悲悯。发生大愿。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智。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智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所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十善是一。发心智解有异。故不同耳。观经修十善业。是圆顿行。乃出世间上上十善。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成佛之因也。

  具足众戒

  欲修净业。必先持戒。尸罗清净。三昧现前。观经三种净业。及上品上生。具诸戒行。谓在家之人。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大乘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依师禀受。精进奉持。止恶防非。助成净业。佛为法王。戒是佛来。三藏圣教。经通余人共说。律唯金口亲宣。等觉已下但可祇承。如国家赏罚号令。必从王出。臣下僭越。庶人失信。亡败无日。佛法亦尔。若容他说。群生不奉。法不久住。末俗无知。辄于佛戒。妄行增损。虽入佛门。滥同魔外。甚为可悯。

  发菩提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是诸佛所证。究竟果德。是众生所迷。本源佛性。学大乘者。依圆顿无作四谛。发四弘誓。初依苦谛境。发一愿云。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依集谛境。发一愿云。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道谛境。发一愿云。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依灭谛境。发一愿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不依谛。悉名狂愿。了知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如是了达。发心立行。所有功德。唯佛能知。若不然者。虽能发心。滞于偏小。不与菩提心相应。虽勤行精进。如蒸砂作饭。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可不审哉。

  读诵大乘

  大乘经典。诸佛所师。佛果菩提皆从中出。观经三种净业。并上品上生。皆言读诵大乘。为往生之行。即法华华严般若涅槃等诸大乘经。并观无量寿佛经等。专谈净土诸大乘经。修净业人当受持读诵。仗大乘法力。决取往生。昔鐂遗民因诵法华经。得生净土。临终然香供养妙法华经。面西端坐而化。修净业人。当以此为轨。则天台智者大师云。诵经之法。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辨了。不缓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不异。不得谬误。了音声性如空谷响。而心历历。照诸句义。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熏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

  亲近善友

  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常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又智度论云。于诸导师。生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恭敬。不念余恶。如敝囊盛宝。不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敝人执炬。不以人恶故。不取其照。华严经云。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若闻一句未曾有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及释梵转轮王位。起信论云。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焼木者。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无有是处。

  听闻正法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15:27:51

续-《○行法门第五》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54 净土指归集》
  修净业人。期生净土。虽由炼行而得。若不遇正知见人说法开导。则不得其要旨。而或堕于邪倒。错路修行。不可不谨。譬如耕稼。农夫加功。扶疏益寡。时泽一降。华果敷荣。轮翼双运。目足更资。则无盲跛之失。而凉池可到。故十六观经。九品生因。皆须善友说法开示。中品下生。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乃至下品下生。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既获往生。遇二大士。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发菩提心。圣教明文。岂可不信。道俗念佛多不明理。或被执空之人。横生讥谤。则心生疑惑。遂致退失。由不闻法故也。学道之人。可不以此为急务者哉。

  十种信心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得不退转。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佛而不得往生矣。

  一心不乱

  真歇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即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顿超佛地。得非净土之见佛简易于宗门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愿。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净土指归集卷上
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54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卷下

  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法门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