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度母 发表于 2009-4-15 12:56:52

五戒是人格的升华(转)

佛教经常提倡“愿”、“力”并行,十方叁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愿成佛,我们现在信佛、学佛是不能离开“愿”的,有“愿”也还必须要配合身体力行。要以实际行动来表现我们的希望,才能成就成佛的愿望。仅以空口谈愿,而不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永远都不能满“愿”。“信”、“愿”、“行”如鼎叁足,缺一不可。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佛陀的境界。因此,“行”是很重要的。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又说:“万丈高楼从地起,菩提涅槃戒为基”。“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教徒的本份,可以用两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持戒。

  一般人对持戒总会有些顾虑或忌讳,认为要皈依佛教,实在是一件难事。甚至有人认为受戒不是自找麻烦吗?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束缚?这事不能做,那事不能做?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戒”的意义。受戒是学最好的行为,就是要我们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也就是佛教所讲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是佛教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个人信佛,持戒、守戒后,不仅可以修身。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解脱,还可入佛位呢!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五戒,为佛教最基本之戒条,凡是佛教徒都应该遵守,是终身受持的。要想证得菩提,持戒就是基础。戒是多么重要!叁世一切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是诸佛的根本,是基础,五戒能守好,可保持人身,不堕落叁涂,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经有了。甚么是五戒呢?

  (一)不杀生戒: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佛陀的慈悲是无微不致的。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佛教中有六道轮回之说,今生为人,来生可能为畜;前生的父母亲朋,也许今生沦落在畜生道中为马为羊……。如果我们杀生,可能所杀的都是我们前生中的父母、师长、亲朋,那岂不是一件残酷的事吗?所以佛教中的不杀戒,目的就是为了拥护、提倡我们的爱心,长养我们的慈念,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都应以柔和爱心来爱护之。

  (二)不偷盗戒:偷盗不单是指明的抢、暗的偷而言,并且还包括了索取不义之财在内。欺骗、蒙混他人而收受任何利益。众生为了生活赚钱,也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甚至要利益众生。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生活丰满,昧了良心,走私贩毒,瞒骗税项等等勾当,导人误入岐途,破坏别人的家庭,这些都是违反不偷盗戒的。佛陀教我们要弃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

  (三)不邪淫戒:佛陀教导的弟子中,有四众之分。什么是四弟子呢?就是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就是指比丘、比丘尼而言,他们完全脱离家庭,舍弃欲念,看破世间名利,荣华富贵,达到了六根清净的境界,所以佛陀所说的不邪淫戒,是对在家二众而言。所谓“邪淫”,是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真正的佛教徒是很容易遵守此戒的。“邪淫”只是戒不正常的男女结合,并不是戒除正常夫妻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误解信佛的人,就是因为持戒保持了理智,但失去了情感,这是大错特错的。真正持戒的人,是最冷静而具有理智的的人,也是具足情感最丰富的人,就像是佛教中的“菩萨”,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觉”就是“理智”,“有情”就是感情,他对众生感情是超越一切的,牺牲自己成全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多么伟大、超俗的感情啊!所以学佛者如果能够彻底了解“戒”的意义的话,丝毫也不会影响家庭的幸福。

  (四)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不得不慎重口业。口业又分四种: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所谓不妄言:也就是不说谎,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能取信于人,所以本著守信、诚实,言出必行,守时尽职,就可以树立自己高尚的情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大妄语。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诅咒人,不毁谤人。我们要知道:佛说骂人家的人,就好像是仰面唾天,痰不至彼,还坠于己一样!所以身为佛弟子,不但不能恶口,更要培养慈言爱语,温言软语呢!不两舌:就是不随便批评他人,不搬弄是非,不谈论人家长短。因为一个人如果种下了两舌的恶因……就会害人而又害己。不绮语戒:就是不说矫情装饰的言词,不要为了迎合人家的喜好,涉及闺阁男女含有淫意的话。目前社会上就有许多这种人,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说得天花乱坠,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

  (五)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迷失理性,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入脑,那么他的一生就永远不得清醒了。饮酒后,迷失理性,反而引致造更多的罪业。五戒中杀、盗、淫、妄四种为根本戒。至于不饮酒为遮戒,是因为喝了酒,叁杯一下肚,不醉不罢休,前四种根本戒就容易犯,为了四种戒持得清净,不容易毁,必须不喝酒头脑清醒,才不敢犯戒,所以酒也列为五戒之一。五戒,实乃人伦之本。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所说的五戒,与儒家所说的五伦大致相同。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为一切大众所应遵守。其他的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等戒都由此五戒而引生的。

文章来源:http://www.sdgh.org/content.asp?id=634

法界度母 发表于 2009-4-15 13:23:22

佛教提倡“愿”、“力”并行,我们学佛不能离开“愿”,有“愿”也还必须要配合身体力行。要以实际行动来表现我们的希望,才能成就成佛的愿望。仅以空口谈愿,而不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永远都不能满“愿”。“信”、“愿”、“行”如鼎叁足,缺一不可。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佛陀的境界。因此,“行”是很重要的。
{:s_616:}

一定要依戒修行!!!
扎实稳妥修行,从最基本事情做起。真诚无造作,从起心动念处调整。————念行一致

光明 发表于 2009-4-15 19:51:42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s_616:}{:s_616:}{:s_616:}

cfcl 发表于 2012-5-24 15:27:39

{:s_613:}

心静 发表于 2013-2-18 18:20:44

{:s_616:}{:s_616:}{:s_616:}{:s_616:}{:s_616:}{:s_616:}{:s_6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戒是人格的升华(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