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46册No.0790法华经论述记-二
摘自《卍续藏第 46 册 No. 0790 法华经论述记》前后文义俱 邻隔及单重 能所相乘成
上起义应知 一七十三五 最后唯所成
五六唯能成 余九通二义
论曰。大阿罗等者。心得自在。到彼岸故。(乃至)是故名为众所知识。
解云。依三门。释十六中。第一门已竟。故因此仍释总结之文。列名之文易可知故。略不释也。
论曰。总别相门者。皆是阿罗汉等十六句。初句是总。余句别故。(乃至)十五者应如实知同生诸众。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故。
解云。自下第二依总别门。释十六句。彼阿罗汉。名之为应者。阿罗汉名。虽含三义。今就应义。名之为总。以通十五种应义故。十五种者。于总应中。随义别目。一者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等故者。谓应受供。应以诸漏已尽故。应受世间饮食等供。应将大众。教化一切者。谓应教化。应以无复烦恼故。应将大众教化一切。第三者谓应游入。应以心得自在故。应入聚落等。游行无失。第四者应降伏。应以善得心解脱故。应降伏外道等。如龙树云。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切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净。有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智慧说清净。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小功德。说清净。是人虽一处心同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不满足故。如说无功德人。不能度生老病死之大海。小功德人品。不度善行道法。佛所说度。须?陀梵志事。广说应知。第五者应观察。应以善得慧解脱故。应以智慧。速观察法。速观察者。能多入义。能多行者。说名速故。第六应说法。应以心善调伏故。应不疾不迟说法。如法相应。不疲惓也。七者应头陀。应以人中大龙故。应静坐空闲处等。龙性乐静。及小欲等。如律中坐禅比丘。乞龙珠事。八应善行。应以应作者作故。一向行善。不着诸禅。第九者应行空圣行。应以所作已辨故。应行空行。离空无我智。所作难辨故。第十者应行无相圣行。应以离五阴担故。于涅槃中。行无相行。十一者应行无愿圣行。应以得涅槃利故。于三界中。行无愿行。十二者应降伏世间禅。应以尽诸有结故。能伏世间禅净心也。十三者应起诸通胜功德。应以善得正智心解脱故。能起诸通胜功德也。十四者应证第一义胜功德。应以一切心得自在故。善知见修道知故。能证胜功德也。十五者应如实知同生诸众。应以到第一彼岸故。能如实知同生诸众。所得功德。同生众者。非异生众。谓圣众也。此复三应。如次显示智断恩德。
论曰。摄取事门者。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乃至)十者摄取上首功德。如经到第一彼岸故。
解云自下第三依摄取事门。释十六句。上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者。唯约别中。弁其摄取。故云。十五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者。有为功德。名可说果。以相差别故。无为功德。名不可说果。以相无别故。摄事分云。从此已后。不复应修。所行境性。如实已断一切烦恼。即于尔时。于诸烦恼断灭。涅槃离增上慢。即由远离增上慢故。此现实有究竟明脱。如实领受。已得明脱。所行境性。由此出离一切所有。有为法故。当知明脱。亦得出离。于涅槃中。能取所取。二种施设。皆无所有。一切戏论。永灭离故。是故乃至诸有为法。可得展转。问答施设。能取所取。言论差别。究竟涅槃。无为法中。一切问答。言论差别。皆不如理。十中初一。是不可说果。后九皆是可说果也。德功德者。谓断功德。当体是德。无相差别。是故就体。名德功德。诸功德者。谓伏他功德。随所伏异。名为诸也。不违功德者。自顺功德。自能随顺故。名不违胜功德者。有大力故。名胜功德。如龙树说。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故。云龙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又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澍大供雨。润泽万物。诸阿罗品。复如是。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相法。雨弟子心。令出善牙。所应作胜功德者。供养如来等。名所应作。依法供养中最。名应作胜。满足功德者。学地所作。已满足故。智度论云。得??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故名所作。得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故名已辨。得见谛道。故名所作。得思惟道。故名已辨。得学道。故名所作。得无学道。故名已辨。第七过功德中。过爱者。此中以爱为重担故。过求命供养恭敬者。以逮得涅槃利故。能过世间。求命等利。由求命等。非己利故。论云何己利。云何非己利。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法。是名非己利。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甘露城能到故。名为己利。余非己利。如偈说。世起种种无道法。与诸禽兽等无异。常求正智要道法。得脱老死入涅槃。过上下界者。以尽诸有结故。有三谓欲等三有。结谓爱等九结。论云。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故名有结尽。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之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上上功德者。以是不动法故。应作利益众生功德者。以得神通无量等故。上首功德者。以到究竟故。列名之文。论存略也。总结之文。如前已释。第五菩萨众中。文亦有五。一标众。二唱数。三叹德。四列名。五总结。
论曰。菩萨功德成就者。彼十三句。二门摄义。示现应知。何等二门。一者上支下支门。二者摄取事门。
解云。自下显示菩萨摄功德门。即是第三叹德文也。于中有三。一分牒章。二分门。三释义。此即牒章及分门。于中有三。一分。二徴。三列。如文。
论曰。上支下支门者。所谓总相别相。此义应知。
解云。总相是标句。故名上支。别相是释句。故云下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即是标句。皆得陀罗尼等十二句。是释句故。四何以故。菩萨叹德中。唯以二门。解释功德。不说上上起门。其义云何。答声闻德中。叹同位德。能所相乘。成是有上上起。以上上起者。显示能所相乘成之义。故菩萨叹德中。明别位三地功德。故无能所相乘成之义。是以不说上上起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反无上正华觉。体即佛果。所有五法。谓净法法界。及四智品。说智及智处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故。不退转者。由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退转。决定当证。念念进修。名不退转。八地以上。任运进修。于大菩提。修曾不退。无烦恼故。亦复不为一切有相功用所动。名不退转。由此八地。名不动地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耶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住。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证不退。初地以上。所证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为无为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萨。皆八地上。故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定当证故名不退。和上云。有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谓十信位若未得。第六心以来已得。未得法中。皆是退失。第六心已得以去。已得不退。未得法中。犹退失也。二伏心菩提。谓三贤位未得。十解第七住以来未得已得法中。皆是退失。已得第七住以去。已得不退。未得犹退。十回向中。第六回向已去已得。未得法中皆是不退。所以者何。以三练磨。练磨其心故。伏心者。伏除烦恼。除伏其心故。谓修行六度等诸行。及伏除六弊障等。故名为伏心。三明心菩提。谓从初地。至第七地。已得不退。未得法中。犹退失也。自已得法中。生染着故。上胜法中。不进趣故。来得中退明心者。初地中已得。照明法性真理。故明心菩提。四出道菩提者。谓第八地以上三地法。疾流中。任运流故。已得未得法中皆不退也。出道者。已出分段生死。升萨波若。故名出道也。五无上菩提者。即佛果也。
问已入第八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界作意得任运故。无有动摇。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住清净地。四入第九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名身句身文身。得自在故。又得无罪。无量广大慧故。又得广大无碍解故。能悦一切众生心故。名大法师。问已入第十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已得一切如来同大洒故。已得如云大法身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名如来。彼不退转。十种示俱此义应知。
自此以下。依下支门。牒文释义。基公云。下支门中。有十二句。以十种示现。此十种中。分为二门。初九自利。后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为功德。后一无为功德。初中又二。初五福惠。后三悲智。住闻法不退。皆得陀罗尼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此即闻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之能持。名之为摄。闻即总持体念惠也。十地经云。八地以上菩萨。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修。彼论解云。堪谓闻惠。思谓思惠。持谓修惠。于一修惠。分三用故。散者施也。以四种陀罗尼。施与众生故。二乐说不退者。谓乐说辩才。辨才者。即是四辨七辨。而乐说故。四辨者。即四无碍解。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无滞智。三词无碍解。即解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辨说无碍解。即说法等无滞之智。七辨之义。如余广说。三说不退转者。真谛三藏云。有三种**。一转**。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往婆罗奈。为五比丘转四谛**。二照**。谓佛成道以后。第七年中。往施惠江边。去祇洹林三里。说般若等无相大乘。是名第二**。三持**。佛成道以后。第三十八年中。后毗舍离鬼王法堂。为胜义性等诸菩萨。说解节经等。即是解深密等。了义大乘。是名第三**。初是小乘。次是大乘。后是一乘。普摄三乘。皆归大乘。此三如次。名转照持。依金光明。立此三名。若依此解。诸大乘中。未回小乘者。回入第二**。回小乘者。入第三**。问若尔深密经中。说趣寂性。终不回入。又说一乘是密意语。何得为第三**。答彼云说趣寂性。不能令得大菩提者。就未回心时说。若回心时。非不能成。问若尔。与回向声闻何异。答若曾发大心中间。退住小乘。于释迦一化。还入大者。名为回向声闻。故法花论说此。名为退菩提声闻。经据后时。名为回向。论就初位。名为退心。故知曾退后还者。名为回向菩提声闻。若曾未发心者。释迦一化。根未就故。终不入大。以愚法故。起灭度想。是人名为趣寂声闻。法花论中。名决定声闻。以一化中不能回故。彼人必起灭度想。故名为趣寂。以不能回小乘心故。亦名决定。说一乘教。名密意者。依法同等。八种意趣。唯说一乘。设根差别。名为密意说一乘也。若说三乘。利钝若别。渐??行终归大乘。如是说一。非密意也。故梁摄论。以十一意。说一乘义。前三是显了说。后八是密意说。解深经据后义故。说唯有一。是密意也。四依心善知识不退转。以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此有三句。令为第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转。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论名殖众善根。以己身心业。依佛色身摄取故。菩萨修行。莫过身心。以己身心之??。供养诸佛外色身故。摄取己身心中。一切所有善业故。色身者。即佛身菩萨。依止佛色身。种己善根故。问何故不依法身。种善根耶。答明供养种善根等事故。须明色身。摄取者。依佛色身。种一切善根。为摄取也。供养有十菩萨地说。一现前供养。于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三宝。亲面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余佛制多等。作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对佛时。复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四于如是等诸如来所。唯自供养。五起慈悲心。以自衣物。施贫穷人。令其供养。六自他供余。自供养时。次劝教他。作此供养。七财敬供养。以花香等。敬而礼拜。乃至以珍宝等。施于诸佛。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妙。乃至净心回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作为是愿。今此一身。化作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花香。于一音声。亦出千声。歌赞实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不净之物。以尊重心。乃至清净之物。而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须臾修四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行供养。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亿。不可比喻。五断一切疑不退转者。和上云。菩萨修行时。于自心中。为退为不退。疑心起时。若被诸佛所赞。若受所授记。即自了知我必不退。是名断一切疑。基公云。由诸菩萨八地已上位。于理事疑尽。烦恼所知二疑俱尽。故第八地。名决定地。是故。被诸佛常所称叹。六为何等何等事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者。基公说。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证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苦与乐故。愿行二利。但为慈悲。不由余事。一云何等何等事者佛以慈悲方便力故。随诸众生根器不同。说三乘教。所说教法。非一种故。何等何等。入彼彼法者。以三乘教。令入三乘之行法。所入行法。非一种故。入彼彼法。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者。此言颠倒。应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问一切智。云何名如实境界。答佛一切智。为诸菩萨。是所入境界故。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二无我智也。藏师云。问我空法空。何故名大智。答小乘但得人空。以为小智。菩萨俱得二空。故言大智也。九入如实境界不退转者。此前二无我智所证。入无为大涅槃。十作所应作。不退转者。此诸菩萨等。名称普闻。故众生闻名。信问修学。由此名称。能度数百千众生。故名作所应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故。上来上支下支门竟。
第二明摄取事门者。论有三复次。第一复次。摄取事门者。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于何等境界。作所应作故。此为总标。论下牒释十三句中。分之为三。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二句。是何等境界。作所应作。论牒释中。唯解初二句。不释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也。清净地者。八地已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此中以无相理。名无上正等觉故。后三地皆于无相无功用行。住运寂静。离鄣清净。名不退转。非诸有功用有相行等之所退转故。第二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住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住持妙法者。皆得陀罗尼。由闻持住持妙法。令不舍离。住在身心。持之不忘。故名住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者。转不退转**。为人说此不退轮故。二摄取善智识方便。以依善知识。作所应作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德本即善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三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悲熏习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度。四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此摄三句。善入佛惠。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由有三智。能令众生。摄取三智故。自成三智者。令诸众生。摄取三智也。因初智知如实。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利他智也。后智是真理智。知实性也。论中唯解此初二句。不释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此摄二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者。是何境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者。是所应作。由菩萨具三智等故。闻远振十方世界。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众生。作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此初番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