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47册No.1969B乐邦遗稿-三
摘自《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9B 乐邦遗稿》王状元前身万年严首座
永嘉王十朋状元前身即万年山严首座。严曾手写石桥一碑而现在。状元一日游山。次到石桥庵礼方广。应真庵僧是夜忽梦严首座到山。梦觉思惟。严公圆寂已久。何缘到此。侵晨乃状元王公至。首僧言其梦。王亦自说平生多梦入此中。信知不谬。因赋二诗以见意。路隔仙凡意可通。石桥容我□长虹。桥旁方广神游久。不在登临杖屦中。石桥未到先已到。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先身曾写此山碑。
尹舍人隐几而逝
百家诗选曰。尹洙字师鲁。洛阳人也。天圣中登第。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公一日与一佛者谈。自言以静退为乐。其人曰。此犹有所系。不若进退两忘。公顿若有省。遗世之日。范文正公访之。公隐几而坐。言曰。己与公别安用复来。死生常理也。希文岂不达此。乃相揖而逝。俄倾举头曰。亦无鬼神亦无恐怖。言已长往。师鲁所养至此。可谓有力矣。
吕中书病知前路资粮少
百家诗选曰。吕本中字居仁。靖康年擢第。历官及中书舍人。落职奉祠。公平生缘诗以穷耽禅而病。清臞之甚若不胜衣者。所居一室萧然裕如也。公每以前路资粮为念。因赋诗寄刘器之曰。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无数青山隔江海。与谁同往却同归。至绍兴丙寅夏六日。公无病忽加趺而逝。考其修蕴。定知稇载而去矣。然纪录家谓。公稇载而去。余谓。毕竟载归何处也。
秦太师留题雁荡灵峰寺
高庙朝太师秦公桧太夫人未生公之日。忽梦一僧古貌魁岸登门化缘。夫人诺之。汝何处僧。答曰。我自温州雁峰来。自省与宅中有缘。求托一宿也。夫人喜诺之。继而乳于公。洎公之长登士路。一宵偶梦。入岩穴中禅坐。心甚异之。后因历官即道台温。洎于灵峰即游五百罗汉洞。顾见岩穴幽奇石壁峭峙晃然如旧物。遂思太夫人初生之梦。乃作绝句题于壁。梦中石室尚依然。游宦于今二十年。欲了世缘何日了。服膺至教但拳拳。洎公之薨有一才人。作荐公之疏。有愍海悬百战之难起石室三昧之定之句。盖其事也。文见播芳集。
宗晓粗阅群书。眇观先哲精修白业欲逃生死者。诚有其人矣。然而生死难逃。而竟不能超越者。亦复不少焉。于是录其昙谛已下师凡二十余公。惟其先世所修有异故。再出享受种族不同。且夫居尊爵食厚禄者。以世间之法言之。固可健羡。以出世间之法言之。则犹未免生死流转之苦。彼若先世知有西方径路。域意进功。则一念托生彼国。便得不退。与夫再入胞胎者。岂不大相辽远乎。唯除悲愿度生生死不能为累者耳。若夫未了生死来享富贵。其不为五欲所动者几何人哉。纵复发愿为清净僧。亦未必果如其愿。其间虽有坐脱立亡之者。又未必托生胜处。岂非欲脱生死而返入生死乎。呜呼生死海深波涛甚急。凡造修者快须着鞭无致颠蹶。如或不然。究观群贤出没之际。可不鉴其覆辙哉。
修净业人如得安下处
龙舒曰。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来。则无淋漓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来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苦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远行。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修一切善法回向西方
龙舒曰。供佛齐僧。造塔建寺。念诵礼忏。孝养父母。兄友弟恭。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恩礼相与。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指教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救人急难。或惠施贫穷。或造桥砌井。或施食散药。或减己奉养以利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或教人为善。善或护善止恶。但随所作世出世间一切善事。不拘小大多少。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水止渴。至于毫芒之善。并须起念云。愿此善缘回向西方。念心不断。必生上品也。
一念在净土必定得生
龙舒曰。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此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也。亦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至人死时。唯一念而已。是以一念在净土莲华中。则必定托生。况佛菩萨以大誓愿而招引乎。
念佛人七宝池生莲华
龙舒曰。或者疑之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余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有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弥陀佛国清净明洁。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自然生莲华一朵。待伊托生。无足疑也。
劝父母念佛为出世间之孝
龙舒曰。长芦颐禅师作劝孝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论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盖世间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能尽。能使父母生净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现在而不以此劝勉。他日徒伤其心。徒为厚礼。亦何益乎。观经前后两说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
孝养父母唯在命终助往
劝孝文曰。父母信知念佛莲华种植时也。一心念佛莲华出水时也。念佛功成华开见佛时也。孝子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善聚为一疏。时时读之。令生欢喜。又请父母坐卧向西不忘净土。设弥陀像。然香鸣磬。念佛不绝。舍报之时更须用意无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净土受诸快乐。岂不嘉哉。平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顺孙。无忘此事。
修净业人不得托事延缓
寂室曰。世人修行净业。勿得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己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是故奉劝诸人。即今安健。努力修之。
世人但将养此身不思后报
寂室曰。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营求资给。而不思舍此身已神识不灭。若无善因则沦坠苦涂。何为生时爱惜此身。死后其心亦是汝者。而不思救度何也。又世人专为妻子男女奴婢眷属。广营衣食。无有少怠。而不思命终之时妻子男女等虽爱彻骨髓。不能相救。唯当独往。今劝世人。不当以养生故而忘畏死。不当以为他故而忘自为。
修此净行功在纯熟
龙舒曰。孟子谓。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欲其熟也。则无往而不为仁矣。修净土者亦然。故起居饮食见闻动意皆在净土。则身虽居五浊。其心已在彼土矣。
龙门莲社诗(并序)
富阳龙门有居士孙公如圭。子名应辰。犹子名应祥。俱习儒业。方图折桂以荣其亲。复能观父之志。兼修净业。真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之理。且耻独善其身。遂师同辈逾三十人共为之。其劝发之言有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九莲超往自有法门。又曰。莫待老来方学道。要知忙里好偷闲。余一见喜甚。遂述古风以赞其美云。开禧改元重午东阳吴克己书。
卓哉西圣释迦文 口轮垂范亿代遵
开显一化无余蕴 复谭乐土拔沉沦
马鸣龙树皆赞述 首传震旦得遗民
自是搢绅多响慕 岂特缁侣蒙陶钧
河东先生具正见 发挥此道尤谆谆
景迂曾见立与照 有文炳然名略因
纵陷异宗亦牵复 杨公陈公即其伦
每嗟先哲不可作 悠悠谁与继芳尘
龙门忽逢孙氏子 肯约同辈并为仁
短疏一读起遐想 如见庐阜山中人
乃知儒俊最易晓 拨拨便转陶家轮
更把一乘扶壮志 鹏搏九万谁能驯
马鸣龙树乃付法藏传中第十二十四祖师。皆造论赞扬净土。庐山十八贤刘遗民为上首。河东先生即柳子厚。有无姓和尚碑龙兴净土院记东海若文。景迂者乃晁待制曾见延庆立法师灵芝照律师。作净土略因。杨无为陈了翁皆晚年留心净土。杨有十疑论序直指净土决疑集序。陈作延庆净土院记等。并见于乐邦文类。
乐邦遗稿卷下(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