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9 14:25:18

丁二、正报庄严分二戊一、主分四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

◎ 光明遍照第十二
解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寿命无量,是竖穷三际。本品赞扬弥陀光明,首赞弥陀光明之独胜。次显光明之因胜。三显十二光之胜名。四显光明妙用之殊胜。
己一、显光独胜 分二 庚一、威光徧照 
  经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徧照东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解此品乃弥陀第十三「光明无量愿」,与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第十三愿曰:「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此愿成就,故「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至于佛果平等,光明何异?望西师答曰:「常同常别。诸佛妙德,内证虽同。本愿别故,光有胜劣。」此正经中「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之意。「恒沙」指印度恒河之沙。「四维」东西南北四方。
庚二、光中极尊 
  经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
解「顶上圆光」佛有顶光与身光,此指顶光。「由旬」乃印度表示距离之单位。古帝王一日行军之里数,为一由旬。或云四十里,或三十里。又《维摩经》肇(肇,音同“罩”)公注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上差异,盖由中印两国从古至今,度量衡单位常有变化。且行军一日之里程本非恒量。故不必定执一数也。从一由旬至「百千佛剎」,表诸佛光明所照之远近,以为对比。「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显弥陀光明之独胜。以证弥陀光明最尊第一,超越十方。是为本品内容之首。
己二、显光因胜 
  经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解次正显弥陀独胜之因。上品云「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今品又曰「十方诸佛所不能及」。下复云「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于平等法中,而又有如是差别者,盖由于前世求道之本愿不同也。弥陀第十三大愿曰:「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是以「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盖谓至成佛时,每如其本愿而现光明,皆自然成就,不因计划与安排。
己三、显光名胜 分二 庚一、诸佛极赞 
  经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解因果如一,是故「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庚二、十二光佛 
  经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解此段是本品之三,显光明之十二胜名。此十二光明,称十二光佛,均为无量寿佛之异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觉。《首楞严经》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今经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恒沙劫前之十二如来也。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曰:「是内坐十二大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其名为一切三达无量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正与本经相合。又《唐译》为十五光,《宋译》为十三光,乃开合不同耳。
「无量光佛」,昙鸾(鸾,音同“孪”)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大师此赞,深契圣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光不二。「是故稽首真实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实,故应稽首礼敬也。因此大经,唯一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今偈云「真实明」,可见极乐依正因果纯一真实。又宋大慧禅师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是法」指真实法,即真实际也。不离是光说是法,智慧光明不二也。此光即真实慧也。只以此光宣妙法,乃惠以真实之利,亦即光中之妙用。是故《赞佛偈》云「有量诸相蒙光晓」也。因此智慧光明之真实明,能开晓诸有中一切之相,亦指开晓一切诸有中之众生。故云「有量诸相蒙光晓」,一切众生蒙此光益而晓了真实之慧也。《论注》曰:「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是等众生,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是即「蒙光晓」之义,亦即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也。
「无边光佛」。《赞阿弥陀佛偈》云:「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师此赞,远胜余师。义寂解「无边」曰「无边际故」。净影曰:「广也」。皆不如昙师之圆妙。昙师以解脱光注无边光。解脱者,涅盘三德之一。复名之为「轮」。轮者,圆具之义。表解脱之德圆满具足。「无限齐」者,离一切局限与齐同。「离有无」者,离有无之二边。离一切边,从容中道。边中俱离,究竟解脱,是「无边」义也。亦即《论注》中「毕竟平等意业」也。末后直云「平等觉」(「平等觉」亦弥陀圣号)。顿显第一义谛,毕竟平等,万法一如。昙师此赞,剖显无边光佛号之深义。此真能赞佛者也。
「无碍光佛」。「无碍」者,憬兴、义寂曰「无障碍」。净影曰「自在」。昙师赞曰:「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其意为,光如虚空,故无障碍。本体常寂,妙用无穷。自在无碍,光明遍照,一切有碍(有情),皆蒙光益。故云「难思议」也。
「无等光佛」见唐、宋译。《魏译》为「无对光佛」。净影曰:「他光不敌,名无对光。」憬兴曰:「非诸菩萨之所及,故无对。」昙师赞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无对与无等之义同,无有等对,即是绝待。《首楞严经》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此显无等无对绝待之义。若是文殊,则二文殊,便有等对矣。故知「无对光佛」号,其义甚深。
「智慧光」。净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憬兴曰:「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又昙师赞云:「佛光能破无明闇(同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后两者,均以破除无明,而名智慧。彼佛智光,能荡除我等无明心垢,惠予我等真实之利,是故弥陀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常照光」。见《宋译》。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魏译》为「不断光」。净影曰:「常照不绝,名不断光。」憬兴曰:「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不断。」昙师赞曰:「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一切时普照,正是常照之义。
「清净光」。净影曰「离垢称净」。憬兴曰:「从佛无贪善根而现,亦除众生贪浊之心,故清净。」昙师赞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故知此光明朗离垢,复能为众生消除贪浊与罪垢,故号为清净光。又《往生论》云:「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是知清净一名,体是真实法身。广摄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故《汉译》弥陀名号为无量清净佛,又弥陀密号为「清净金刚」。当知清净二字,其义甚深。
「欢喜光」。净影曰:「能令见者心悦,名喜。」憬兴曰:「从佛无瞋善根而生,能除众生瞋恚戚心,故欢喜。」昙师赞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安乐」者,如《法华》曰:「身意泰然,快得安乐。」佛光能令众生安乐欢悦,故名欢喜光。
「解脱光」见《宋译》。《魏译》无之。故古诸师,未有注释。但《魏译》中有炎王与无称两光,昙师读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又「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由上可见两偈之实,皆赞解脱。「神光离相」、「因光成佛」是显解脱光自觉之德;「佛光第一」、「三涂蒙光」,是显解脱光觉他之益。从此两赞合参,正显解脱光之德益。离相成佛,故光普度,正显解脱光之妙德与利益也。于此亦可见,古译差异,往往皆由于开合之不同耳。
「安隐光」见《宋译》。安隐与安稳同。身安心稳也。五浊八苦不能挠,故曰安。山崩地陷不能动,故曰稳。又《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又寂静妙常,即常寂光。是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安义。三际一如,无去无来,是隐义。弥陀于寂静妙常中,妙光普照,咸令众生,安隐快乐,离诸生灭,是名安隐光。
「超日月光」。净影曰:「过(超也)世间相,名超日月。」憬兴曰:「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之辉,故超日月。」昙师赞曰:「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又《超日明三昧经》曰:「日之光明,照现在事。人物蠕动,百谷药木,诸天龙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铁围间,亦不能照人心本,令开达也。但照有形,不照无形。超日明三昧,所以胜者何?殊照十方,无边无际。三界五道,靡不彻畅。」何况弥陀光明。故名超日月光。上之经文,胜余诸解。盖以日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透铁围山(故不能照两铁围山之间)不能照明人之本心。超日明三昧胜之。但弥陀光明,又远胜此三昧。故名超日月光也。
「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开为「难思光」与「无称光」。按难思即不可思,无称即不可议也。净影曰:「过世心想,故曰难思。过世言相,名无称光。」过者超过之义。憬兴曰:「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难思。又非余乘所堪说,故无称。」又昙师赞曰:「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光离光相,故除佛莫测。昙师之解,摄前二者而更胜。(至于无称光既前合于解脱光,兹又合于不思议光,实亦无碍。盖诸译开合有别,错综不一,故显差异。但其实质亦无二致。解脱乃涅盘三德之一,正是不可思议也。)
又「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本经小本之原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有能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莲池《疏钞》释「不可思议」曰:「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
又小本依正因果皆不可思议。《疏钞》曰:「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
又《弥陀要解》曰:「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俟,音同“寺”。等待)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曰「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要解》所云:「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真是「红心里面中红心」之语,近代印光大师赞叹此书曰:「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诚哉是言!
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故名不思议光。
己四、显光用胜 分三 庚一、普照十方 
  经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解上段是本品之四,显弥陀光明妙用之殊胜。是为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
庚二、见者获益 分二 辛一、遇光善生 
经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
解「其有众生,遇斯光者」,表佛光虽普照十方,无边无碍。但以众生根性不同,其根下缘劣者,喻如覆盆绝照,日光虽遍,但人覆盆于顶,则不见光明,故有能遇与不遇者。若有机缘,「遇斯光者」,则必获如下之光益。「垢灭」,《魏译》为「三垢消灭」,三垢即贪瞋痴之三毒。「善生」者,《十住毘(毘,同“毗”,音同“疲”)婆沙论》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又《智度论卅》曰:「一切善法,皆从三善根生增长。」是明「垢灭」则「善生」也。又《魏译》为「善心生焉」。善心者,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今约弥陀本愿,则指对净宗之真实信心也。「身意」,即身、口、意三业。「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如《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盖此土众生,刚强难化。若「身意柔软」,便易调服教化。
辛二、三途解脱 
  经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
解「三途」。途者。道也。三途者,火途、血途、刀途也。小狱兼寒热,大地狱唯在热。从热而言,故地狱名为火途。畜生互相噉(同啖,音同“旦”。吃或给人吃)食,故云血途。饿鬼常被驰逼,故名刀途。恶趣众生,在极苦处,蒙佛光照,其苦休止,而得安息。故云「皆得休息」。因佛本愿曰:「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今此殊胜光益,正是此愿之成就。今云「命终得解脱」。正是愿文中,慈心作善,往生极乐之意。由上可见三途极苦之众生,以见光故,尚能息苦,命终往生,故知弥陀愿力,威光摄受之力,俱不可思议。又《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般舟赞》曰:「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故知真实念佛之人,皆是具缘遇光之人也。
望西师疏曰:「问:人间行者,犹见光难。三途众生,岂辄得见。答:《心地观经》云:『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孝子追善,向以如此。弥陀光益,岂唐捐乎!」
庚三、至心得生 
  经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解「若有众生闻其光明……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此段指闻佛光明之德,日夜称说者,亦皆「随意所愿,得生其国」。《吴译》曰:「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今经言:「闻其光明威神功德」,相当于《吴译》之「闻阿弥陀佛声」。今之「日夜称说,至心不断」,相当于《吴译》之「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今之「随意所愿,得生其国」,相当于《吴译》之「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会疏》曰:「日夜称说(弥陀光明),至心不断,是则生因也……。然则称彼名号(弥陀圣号),至心信乐,是日夜称说义也。」疏谓「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成为往生净土之因。而信乐持名,亦是日夜称说之义。且信愿持名是往生正因,故皆随愿得生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丁二、正报庄严分二戊一、主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