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7 15:20:13

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三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平等与慈悲是佛教的特色,同体与共生含有平等融摄、慈悲尊重的意义。《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佛光会是一个重视社会福祉的社团,主张尊重有情生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居住地球,应以同体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许,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进而福利社会,不仅著力于关怀贫弱老幼的慈善事业,更要以微妙法音解除众生心灵苦恼。

    诸佛各有其清净国土,娑婆世界虽为五浊恶世,透过佛陀清净心所见,人间也成净土。人人若能奉行六度、四摄法,广结善缘,转憎嫉的人际关系为尊重包容;转人我交征利的处世态度为喜舍成就;六根所触,皆是真善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必定能转娑婆秽域为佛光净土。

    国际佛光会目前计有一百三十余个协会,一千多个分会,近三百万个会员,已然遍布全球五大洲。我们希望依前述所言宗旨、信念、精神,致力推动佛教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同时,能激发各分会的力量,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促进世界的和平,掌握未来的世界趋势,使佛光会具备「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国际宏观,则不论时局如何演变,国际佛光会终能因应世局,光大圣教,使佛光法水恒久长流五大洲。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在现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来频繁之际,佛教也逐渐突破旧有型态,走出山林,进入社会,扩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务,走向家庭,助益国家,进而超越国界而延伸全球。为了促进人类融和,发扬慈悲友爱的精神,国际佛光会应运而生,为历史写下辉煌的篇章。历年来,国际佛光会为推动佛教人间化、现代化、艺文化、大众化,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今,每年例行举办会员代表大会,更推展「主题演说」来作为会员的精神指标与未来努力的行事方向。其简介如下:

    一、欢喜与融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二年于洛杉矶音乐中心)

    世俗之财富、感情、知识、权力等,人人希望拥有,但这一切都可能带来烦恼,其实,最好的是拥有欢喜与融和。我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要本著欢喜做事,要本著欢喜做人,要本著欢喜处境,要本著欢喜用心,更要本著欢喜利世,欢喜修行;而融和,则不但大小乘要融和,显密要融和,而且应扩大到种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所以,国际佛光会是要把欢喜布满人间,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籍,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而能和睦相处。

    二、同体与共生(第二、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三年暨一九九四年于台北国立体育馆、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

    同体是平等观,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众生虽然有男女、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清净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正如佛陀成道时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的宣言,揭开「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同体平等的精神,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

    共生,是慈悲观,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众生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共生是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是无染污的慈爱,是无对待的包容。在工作中没有上下阶级的对待,在日常生活里没有计较的分别。共生,就是人我的尊重与包容,就是自然的共存与共荣。

    大家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应该捐弃我见偏执,彼此守望相助,以同体来推动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来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让地球成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

    三、尊重与包容(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五年于澳州悉尼达令港国际会议中心)

    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此外,我们更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能,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建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四、平等与和平(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六年于法国巴黎会议中心)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吓阻、限武等外在措施所能达成,我们还必须注意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共识来体会平等与和平所散发的喜悦。今日要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场的美德,在生活处事上,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慈悲宽容,消除我执,以达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

    五、圆满与自在(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七年于亚洲香港国际展贸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圆满的境界,如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命的苦乐无常、感情的爱恨恩怨等,总为吾人带来诸多遗憾。在佛教里,无余涅槃、常乐我净的境界才是真正圆满自在的净土。圆满,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思;圆满,是人们最向往,最欣慕的境界,我们应学习从心意的包容、生活的知足、人我的平等、处世的般若、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谐、身心的健康以及自我的解脱上,去体证世间的圆满自在。

    六、自然与生命(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一九九八年于加拿大多伦多星座大饭店)

    自然是世间的实况,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众生生老病死的轮回,都很自然。世间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长;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视人心、人性。唯有尊重自然,顺从自然,我们的心灵才得以解脱,生命才能自由。生命是不在乎一息尚存,而应在于具备有用的价值,除了人,山河大地亦能为人所用,凡对于人间有贡献,也应视为有生命者。故国际佛光会以「自然与生命」为题,期勉大众能在生活中体验自然的定律与生命的尊严、自然的生命与生命的自然、自然的和顺与生命的永恒、自然的生活与生命的佛道;更希望唤起人类的觉醒,珍惜生命的跃动,与大自然结合为一体。

    世间上的每一个人,若能以自然与生命作为生命的实践,必定能使内心自在吉祥、安庭和乐、社会安定,这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圆满世界!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三昧是每一个佛光会员的修行日课,求证解脱是每一个佛教信徒的终极目标。佛光会员以佛光三昧作为日常修持方法,上与佛法僧三宝接心,下与法界众生融和,以闻、思、修三慧及戒、定、慧三学来改进身、口、意三业,务期心境一如,确实实践发愿、净行、忏悔、回向。每一佛子如能依此实修,内能圆满六度万行,外则能建设佛国净土。

    三昧具有等持、正定、正心行处之意。简言之,将心定于一事、一境的安定状态。达于三昧,可启发正智,开悟自性,故有融通自在的含意。在《大日经疏》卷九中,阐释三昧耶具有四种特性:

    一、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义。

    二、本誓:立大愿,修行四无量心、四摄法等,利益无量众生。

    三、除障:戒体护心,得以除灭过去、现在、未来各种恶业罪障。

    四、警觉:对于身心内外世界,时时处于自觉状态,制止放逸、懈怠。

    佛光三昧者,以法界宇宙为心,从一心而开展为身、口、意三业之修持。持之不断,必能心境开展,逐渐含容法界一切众生于自心。以下依次说明佛光三昧四种修持法:

    一、拜愿法

    此法与身业相应。首先一唱、一礼,分别礼赞三宝,共三拜。打从内心深处生起希有、难遇、恭敬、向往之心,此心得与清净三宝接心。继之分别顶礼尽虚空界一切三宝,也是三拜。接下来的三拜,首先礼拜教主释迦牟尼佛,其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三者与娑婆人间因缘最深的观世音菩萨,总共九拜。第十拜祈祷世界和平,第十一拜祈祷一切众生同生佛国,第十二拜祈祷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十二拜之后,可依个人专修的佛菩萨圣号,一念一拜,时间长短可自行调整。以下列出十二拜的内容:

    第一拜:唱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赞颂佛宝)

    第二拜:唱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赞颂法宝)

    第三拜:唱念「僧宝清净不思议,身披如来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学无为。」(赞颂僧宝)

    第四拜:唱念「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大觉至尊,一切诸佛。」(礼敬佛宝)

    第五拜:唱念「一心顶礼,尽虚空界,清净圆满,一切诸法。」(礼敬法宝)

    第六拜:唱念「一心顶礼,尽虚空界,慈悲喜舍,一切贤圣僧。」(礼敬僧宝)

    第七拜:唱念「南无娑婆世界,人天教主,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本师世尊释迦牟尼佛。」(礼敬教主)

    第八拜:唱念「南无兜率内院,一生补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礼敬当来下生佛)

    第九拜:唱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礼敬诸大菩萨之代表)

    第十拜:唱念「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身心自在,佛法兴隆。」(祈祷世界和平)

    第十一拜:唱念「代为累生父母,师长朋友,历劫冤亲债主,所有眷属,法界众生,同生佛国。」(祈祷众生得度)

    第十二拜:唱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祈祷发菩提心)

    二、念诵法

    此法与语业相应。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现代人时时处处的修行。佛光三昧提倡的念佛方法共有四种:

    1.欢欢喜喜的念:念佛求生净土,不再受生死烦恼轮回,朝夕与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相处,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居住的是黄金宝地、七宝楼阁,生活问题随意念而解决,又能亲聆弥陀说法。如此观想,心中法喜充满,口中佛号绵绵密密,源源而出,念到体内每一细胞都共同发出踊跃欢喜的赞佛之声,如此可谓欢欢喜喜的念佛方法。

    2.悲悲切切的念:想到无始以来,沉沦在生死大海,遍历六道轮回之苦,头出头没,永无出期,怎不哀伤悲痛?于此烦恼深渊,唯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怎能不感激涕零呢?以此至诚悲切之心念佛,容易与弥陀本愿之心相应,如此感应道交,可谓悲悲切切的念佛方法。

    3.空空虚虚的念:我们生存的世间,虚妄不实;我们四大五蕴的色身,缘灭则散,唯有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从粉碎虚空的心中、口中念出,飘飘渺渺,悠悠扬扬的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如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可谓空空虚虚的念佛方法。

    4.实实在在的念:念佛要身口意三业同时用功,意念要念念分明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好,发出慈悲庄严的光轮,普照世间;身业要恭敬虔诚、端身正坐;口业要声声明白、句句清楚的称念佛号,出乎口,入乎耳,相应于心。

    以上欢喜、悲切、空虚、实在四法兼用,每一方法修持纯熟之后,再换一法,如此可平衡心境,达于圆融无碍的中道观。

    三、禅观法

    此法与意业相应。佛光三昧的禅观法,以慈心三昧为本,修行纯熟,可达到无瞋、无怨、无恼、无恨,世界一家亲之境界,由此招感无量福德,开发无量法喜,具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分两种次第:

    1.发愿修行:佛光人我某某发愿行佛光三昧禅观法,普愿一切众生在佛陀慈光普照之下,慧眼开启,善根普发,痴障烦恼消除。同时发起广大愿心,圆满六度万行,建设人间佛国。

    2.禅观正行:以禅坐方式观想。首先在心中生起喜悦的慈心观,令己身笼罩在欢喜祥和的光明之中,渐次及父母、眷属、一切的佛光人、整个台湾、中国到全世界,乃至法界一切众生均在莲花藏世界圆满佛果。

    四、实践法

    此法以身口意三业共行,与佛心相应。包括四种层面:

    1.发愿:每天晨起,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与诸大菩萨的愿心相应。继之可在食、衣、住、行,职业工作、人际关系或亲子教育上发出各式各样的清净别愿,对境练心。成就一切善德善行,均以发愿为本,愿切则事圆。

    2.净行:以智慧为导引,以慈悲为动力,努力成就他人,尽心接引众生开发菩提心,受持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乃至出家戒。以八正道作为具体的实践方向。

    3.忏悔:修行者,修正行为、思想、观念;忏悔者,清楚明白往昔过患。所以有能力忏悔之人,心智渐趋成熟。《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直至会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才照见往昔生生世世以来的无明烦恼,起心动念间各种行为过患。善于忏悔者,能透视整个缘起的本质、所有行为的起因,觉察到根本的动机与过程不同而导致目标的偏差。又行事只知一方、一隅,未能周遍全局,因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均得于至诚忏悔中渐修渐明,故云忏悔具足无量功德。

    4.回向:回向有如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过发芽、开花而结成累累果实。综合而言,有三种回向:

    (1)菩提回向: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迷向悟。

    (2)众生回向: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下向上。

    (3)实际回向:回事向理、回偏向圆、回执向中。

    以上佛光三昧修持法,融摄一切菩提愿行,得与佛心相应。一人行之,开发自心净土世界;人人行之,集体创作,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普愿佛光大众,力修力行,勿怠勿忽,时时以法界众生为念,共同缔造和乐光明的人类新世纪。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国际佛光会自一九九二年创会以来,短短数年,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至世界五大洲,并且凝聚百万会员服膺在本会宗旨之下,共同推展会务,除了佛光会有崇高的理想目标,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佛光会有统一的仪礼制度,例如:莲花手印统一、佛光会服统一、修行方法统一、唱诵偈语统一,乃至有统一的活动方式、会议程序、礼仪称呼等,使佛光会员得以在「一日佛光会,终身佛光人」的原则下,团结动员,共创未来。兹将佛光会的礼仪要点略述如下:

    一、会议守则

    1.佛光会员要以参加各种会议为主。参加各种集会或活动时,要有守时的观念,参加者应于会议预定时间前抵达,主办单位也应于会议预定时间准时开始。

    2.佛光会员在参加会议、活动时,应穿著会服,以代表佛光会员的团队精神。

    3.举行佛光会各项会议时,开始前必须唱三宝颂及宣读佛光会员信条,于会议结束前唱国际佛光会会歌。

    4.举行佛光会各项会议时,主席致词以简单扼要为主,其它所有发言亦应于三分至五分钟内结束。会前或会中可邀请专家做专题演说,时间以一小时为限。

    5.各协、分会举行会议时,会长为当然主席,并应给予前会长、督导、顾问、贵宾安排特别席位。

    6.各协、分会开会时,可由秘书处派代表做工作报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