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7 15:18:49

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二

摘自《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 佛光学》

    总之,无论是传统佛教或现代佛教,其实都是佛陀的法音宣流,都是要能示教利喜。因此,佛光山的发展或佛光会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传统的佛教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主要有四点: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三、佛法为体,世学为用。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简要述说如下: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简而言之,乃指吾人本具之佛性。横遍十方,依空间上来说,法身无处不遍,无所不在;竖穷三际,依时间上来说,佛性不生不灭,永恒如一。以此真理之妙用,能够了知群我之关系,能够掌握因缘之生灭,能够透彻时空之来去,能够开发内外之宝藏。

    常有人问:「佛光教团,人多事杂,如何管理,令其上下一心,和合无诤?」其理趣在于「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因为横遍十方,便能扩大我们的心胸;竖穷三际,便能拓展我们的视野。知众生刹尘心数,无有国家地域的界限,无有肤色种族的分别,能视众生为生命的共同体,故能甘心奉献,广修供养,圆满菩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做人处事的金科玉律,是领导群众的最佳管理,是事业成功的雄厚资本,是团体发展的根本助力。

    佛光学是人本之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须着重现实生活之圆满。重视身心的净化,家庭伦理的建立,群我关系的融和,自然生命的尊重。念念依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无穷妙用,普门大开,接引各界人等,如《华严经》所言:「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众的慈悲,就没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应用,不能巧妙运用方便,则不能圆成度众的工作。《维摩诘经》云:「慈悲为父,方便为母。」慈悲与方便是令众生入佛知见的最佳要道。

    所谓方便有多门,六根都是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见到庄严堂皇的殿堂而入道,有人聆听钟鼓海潮而入道,有人嗅闻坛场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尝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礼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无常而入道。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众生入道法门众多,寺庙的法会固然可以得度,文艺、书画、素斋、茶道都能引度有缘的社会大众。国际佛光会也针对各种不同的对象,规划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如:妇女法座会、金刚禅坐会、星期儿童班等,以教育儿童,为妇女说法,为金刚开示,就如观世音菩萨的无量神通方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是以无量方便,给予众生慈悲欢喜,令其奉行诸善,增益道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效法观世音菩萨弘法度众的勇猛精神,「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用无尽的慈悲、无量的方便,成就广大无边的教化事业。

    三、佛法为体,世学为用

    面对现代科技文明,信息新知日新月异,佛法应该现代化、生活化,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佛法为体,世学为用,是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意义,是佛法和世学融和的表现,也是佛光学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方向。

    「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佛法之体,是拔苦与乐;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时遍学五明;出家后,遍访诸师外道沙门。因为佛陀贯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对象,应病予药,解脱他们的身心苦恼。

    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佛教徒不能逃遁于山林,而不顾众生疾苦。应该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权、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冲突、优生保健、生态环保、家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赠、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此外,对自杀、死刑、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复制人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思。

    佛法为体,世学为用,如:以佛法的缘起观,结合心理谘商课程,让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观,举办各种成长教育,让大家懂得惜福结缘,惭愧感恩;以佛法的轮回观,邀请专家论文发表,让大家明了薪火相传,生死一如。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以缘起中道的真理为体,以四摄六度的方便为用,广纳世间万法,如善财童子寻访五十三位老师,学习世间的天文、地理、医药、算数、航海、贸易等知识,学贯内学外学之后,始入毗卢华藏世界之中。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儒家以世界大同为天下升平和乐的期望;孙中山先生也以「天下为公」做为他草创民国的理想;佛教则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设人间净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的兼爱思想,而佛教除了对人权的维护,更进一步,重视「生权」的平等。此为「众生皆有佛性」、「汝是未来佛」,恭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权利。由于佛教提倡生权的平等,自然跨越国界的藩篱,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异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天下一家,人我一如,是彼此同中存异,不排斥每一个因缘。例如:人的眼睛欣赏自然美景,耳朵聆听鸟语虫鸣,口鼻呼吸清新的空气,供应血液的养份,身上的毛孔虽然微细渺小,却能帮助身体新陈代谢。佛法主张「众缘成就」,不轻视任何一位众生,也不错失任何微小的因缘。

    佛光会的发展与方向,以「天下一家」为出发点,让每个人胸怀法界,成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护自然,爱惜资源。以「人我一如」的同体观,自觉觉他,升华自我的生命,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众生留下善缘,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佛教乃僧俗四众所共有,然而传统佛教却一直以僧团为主,因此使得广大信众的力量未能完全动员,而且造成佛教渐与社会脱节。为了让佛教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的理念,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与需要,国际佛光会于是应运而生。

    国际佛光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然其创会历史应溯源于一九九○年八月十日在台北召开的第一次发起人座谈会。当时有一○八名发起人与会,会中确定了国际佛光会的名称、宗旨、任务、组织章程等主要架构,以及未来筹组工作的重心、步骤与发展方向,并随即于八月十九日联名具函内政部,申请准予筹备。九月廿四日接获内政部覆文准予筹组,自此筹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十一月三日,在第二次发起人座谈会上选出筹备委员王金平、赵宁、潘维刚、曹永杉、陈顺章等三十一人,公推星云为主任委员,同时依法公开征求会员。

    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中华佛光协会正式假台北国父纪念馆召开成立大会,成为国际佛光会的开路先锋。会中,星云经五千余名与会代表选出,担任中华佛光协会会长。当天,李登辉总统特颁贺电,行政院长郝柏村致送花篮,历任内政部长许水德、吴伯雄、邱创焕,以及国防部长陈履安、中央社工会主任锺荣吉、台北市长黄大洲等,均莅会祝贺,典礼庄严隆重,是中华民国历年来最盛大的宗教社团成立大会。

    继中华佛光协会成立之后,在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有法国、英国、德国;亚洲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香港;非洲有南非、刚果等六十多个国家地区也随即成立佛光会,并于同年九月,首先以通讯方式举行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第一次筹备会;十月中旬,假台湾佛光山召开第二次筹备会,世界各地均派代表参加。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在十方因缘成就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顺利在美国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成立大会,并同时举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四千多位来自全球四十五个国家的佛光会代表出席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星云经全体会员议决,当选为世界总会会长;同时选出时任中华民国内政部长的吴伯雄、日本佛教大学校长水谷幸正、香港慈善家严宽祜、澳洲企业家游象卿、斯里兰卡国立大学副校长安那努达法师等人担任副会长。此云集各国佛教菁英的盛会,充份体现国际佛光会国际化与欢喜融和的性格。

    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民社团,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成对象,有别于其它社会团体。佛光会的会员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仅为自己求得心灵解脱、智慧圆满,更以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增进和平尊重的世界为共同目标,是个「自他兼利,同体共生」的团体。佛光会创会以来,一直以教育、文化、修行、服务为发展方向。它的成立,不但使得广大的在家信众拥有更多的机会奉献心力,成为佛教慈善的推动者、文化的播种者、佛法的弘化者与大乘的修行者。尤其每年举办的国际佛教僧伽会议,更把藏传、南传、北传,乃至显密佛教的僧信团结融和在佛陀的慈光之下,是个真正超越国界、种族、宗派的国际性社团,因此普获各国人士的肯定。佛光会目前虽只创会八年,却已在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地区成立了一百三十多个协会、一千多个分会,其中包括廿七个非汉语系协会,会员已达百万名以上,广布在全球各地,另有三十余个国家正在筹备成立协会,甚至南非有逾十万民众期盼成为佛光会员。国际佛光会的创建,是佛光山国际性格的体现,不但实现了佛教国际化的目标,而且已将佛教带入另一个崭新的纪元,并为佛教的未来发展写下新的里程碑。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宗旨,宗旨不但代表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也是每一位成员所应努力的方向。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织对象的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民社团,其创会宗旨有四:

    一、秉承佛陀教法,虔诚恭敬三宝,弘法利生,觉世牖民。

    二、倡导生活佛教,建设佛光净土,落实人间,慈悲济世。

    三、恪遵佛法仪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学,圆满人格。

    四、发挥国际性格,从事文化教育,扩大心胸,重视群我。

    其中,秉承佛陀教法,虔诚恭敬三宝,说明佛光会员是为了成就佛道而聚集在一起,三宝就是信仰的核心,因此佛光会员最基本的修持,应该要恭敬三宝,从而弘扬佛法,普利群生。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法和生活不能分离,离开了生活,也就没有佛法可言。是以佛光会秉持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倡导生活佛教,主张家庭就是修行的道场,佛法不能悖离生活,不能把夫妻视为冤家、儿女说成讨债鬼、金钱喻为毒蛇、名利讲成粪土;反而菩提眷属正可以在佛道上互相扶持,净财越多越能做更多的佛教事业,正当的名利可以激发见贤思齐的上进心,甚至对于现世安乐的追求要更重于死后往生的期待,能够把佛法落实在人间,才能慈悲济世,才能转娑婆秽域成为佛光净土。

    在佛化世间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并将佛法分成五个层次,称为五乘佛法,包括修学三皈五戒的人乘,修习十善禅定的天乘,修习四重圣谛的声闻乘,修习缘起中道的缘觉乘,以及修习六度万行的菩萨乘。六度万行的德目虽然很多,但总括而言,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此,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佛光会员,首先要严持戒律、修习禅定、体证般若,通过三学的完成,才能圆满人格。人格的圆满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会员应当融和五乘佛法,以三学六度为修行的圭臬。

    培养胸怀法界,发挥国际性格,不分地域、种族、国界、宗教,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透过文化、教育,努力推动净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更是佛光会员的责任。因为唯有文化,才能无远弗届,深入各地;唯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净化心灵。

    从佛光会的宗旨可以看出,佛光会员负有弘法利生的任务、有慈悲济世的胸怀、有圆满人格的律仪、有重视群我的性格。尤其,佛光会员有「以世界观弘扬佛法、以人间性落实生活、以慈悲心普利群生、以正觉智辨别邪正」的理念。因为,佛教本来就具有普遍包容的特性,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宗教。因此,佛光会员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将佛法的菩提种子遍洒五大洲,把照亮世间的佛教带向全世界。

    佛光会尤其提倡积极进取的人间佛教,要将佛法由寺庙带到社会,由僧众带到信众,让佛法走入家庭,落实人间。因此,佛光会员为了传播佛法信息,应该学习写作、计算机、发行书刊;为了庄严道场,应该学习插花、布置、建筑;为了便利弘法,应该学习驾驶、演说、各种布教法等等。

    佛光会更透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提供会员更多策划参于的机会,让会员从参于服务中广植福慧,获得法喜,并于日常生活中给予会员们各种的辅导与帮助,在精神信仰上,为会员解决疑难,消除迷惑。

    此外,为了提升信仰的深度与广度,佛光会员平时除了参于佛法研讨外,更要亲近名师、大德,不要为风水、算命、占相、卜卦等迷信行为所支配,不要被富有神秘色彩的邪信所控制,要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培养正知、正见、正行,以正觉智去辨别邪正偏圆,如此除了可以获得自我学习的机会,更能藉著所学去接引大众,从而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业。

    国际佛光会不但有明确的宗旨目标,有崇高的愿心胸怀,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佛光会员更以发扬大乘菩萨精神自许,人人发四无量心,行六度万行,并且发愿做佛陀在人间的化身。当初,佛陀弘扬佛法于五印度,经过二千多年来,今日佛教徒应该光大如来遗教,要把佛法弘扬得更广、更远,所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这便是国际佛光会创会的宗旨与理念,也是全体会员一致努力的目标。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国际佛光会是个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每逢集会结束前,必须唱会歌,以坚定弘法的目标与方向。歌词如下:

    我们的宗旨,从事弘法利生;

    我们的信念,辨别是非邪正;

    我们的精神,效法四大菩萨;

    我们的希望,建设佛光净土。

    我们福利社会,放眼全球;

    我们同体共生,胸怀法界。

    请听!我们的心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请听!我们的心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诞娑婆,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僧信二众组成的佛光会员为共成佛道、续佛慧命而聚集一起,僧众秉承佛陀教法,上求下化,信众则以供养三宝,护持佛法为首务。因此,将佛法深植人心,解决人间忧苦,达到自他兼济的究竟安乐,成为佛光会员以世界观弘法利生的宗旨。

    弘法利生,首先要培养正确的知见。正见是解脱生死的方便,是学佛修行的根本条件,今日社会普遍缺乏正见,姑息邪说异端的横行,影响社会良善风气。因此佛光会员应以辨别是非邪正为信念,效法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寻声救苦;效法文殊菩萨的智慧,开启众生的菩提般若;效法普贤菩萨的大行,遍行一切法门;效法地藏菩萨的大愿,度尽一切有情;让每个佛光会员成为四大菩萨的千百亿化身,共同担负起破邪显正、利益大众的教化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光教科书第十一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