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5 13:46:12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卷)-二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五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要是算妙觉,一共六个位次。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里面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第一个是住佛之住,这叫十住位。这个住是讲你心里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哪里?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无所住就是佛住。无所住是指什么?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我们在讲席当中说的,「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特别是讲到高度跟圆满,空有二边都不住;二边不住,当中又立一个中道,你住中道又错了。这边是中道,那是二边,还落在一边上。所以祖师给我们讲:「二边不住,中道不存。」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二边不住就是中道,再以为有个中道,又住了。《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你要是住中道,中道是一物,你还是有一物。话难讲!我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一物?你有,你有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有一物。我什么都没有了,他还有个「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他落空了,他住在空里头,又坏了,总是堕在一边。所以「住真实慧」确实不是个简单事情。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佛就教给我们:「宁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著有是什么?你还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你在六道里面还不至於堕三途,这是好事情。
  所以基本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佛说法之困难,我们也要了解。听佛的言语,听佛的经教,也相当不容易;不把佛的意思错解,这也得要有智慧,要有福报,还要有殊胜的因缘。可是我们不入这个境界,如佛所说我们果然能够把心量扩大,也就接近佛住。这种住就是「四弘誓愿」,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一般人对菩提心很难理解;发菩提心,如果讲四弘誓愿就比较容易懂得。第一个要发大心,大心凡夫。什么是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发这个心,不是口头,口头发没用!真正发这个大心。什么叫度?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全心全力照顾众生,这就是度。不可以说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关怀他、照顾他;那个众生我不喜欢他、讨厌他,我理都不理他。你的菩提心没发,你不是大心凡夫。关怀、爱护一定是平等,没有怨亲;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尽心尽力,这才叫菩提心,这才是发大心。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要是做不到,后面三愿都没有了。就像盖楼房四层一样,没有第一层,哪来第二层、第三层?不可能!
  第二是什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为什么会认真努力去断烦恼?因为你有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我就度不了众生;我要度众生,一定先要把烦恼断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德行摆在第一;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后再求智慧。再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断烦恼为谁?为度众生。学法门为谁?为度众生。一切为度众生,如果不为度众生,就不必去断烦恼,也不必去学法门。因为一切大众需要,所以自己非做不可。诸位要晓得,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世间人每天在工作上辛辛苦苦,拼命在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名利。诸位想想,要没有名没有利,谁愿意去干事情?大家都不干!你干得愈多,你的名利得到愈多,为了贪图名利,不惜生命去拼老命,拼!社会都是讲拼,拼命!为什么?为名为利。在佛法是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什么力量推动你,你在那里勇猛精进?就是这个大愿力,「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力量在推动你。
  到最后要成佛道,成佛道还是为了度众生;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觉菩萨,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平等得度。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心不输给十住菩萨,就是超越。《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哪一样超过普贤?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在断烦恼、学法门,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回过头来我们也就明白,这部《华严经》里面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经文细说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些人怎样修学普贤菩萨之德,也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的生活,学习普贤菩萨的工作,学习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华严经》在《无量寿经》上是这一句,一句话展开来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讲《华严》,还是讲《无量寿经》,只是把《无量寿经》这一句拿来细说而已,没讲到别的。
  下面这一会是「十行」,第四会,第四会在夜摩天宫;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么?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佛的生活。佛用什么方法去做?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讲的六波罗蜜,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们自己有多余的,别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们多余的,里面事事物物很多,别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质生活上所缺乏的,我们有能力要帮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应当帮助别人。
  在物质上,譬如财物,佛在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丧道」,为什么?人没有财的时候,对财还没有贪心;有了财,贪心随著就起来,愈是有钱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门里面布施的,都是些没有钱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钱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财他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走!你跟他讲,他也晓得,晓得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肯帮助别人。真的如佛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舍财修福,福报是能带得去的,财带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机会,机缘现前,你要是不掌握到,修福的机会失掉,再想修福没机会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还是有福、有慧之人;没有福、没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没有机会,你才晓得难!何况在这个世界,共业、别业错综复杂,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带得走的,我们干;带不走的,决定不干。所以钱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没有了;不用,铜钱会生锈,就没有了;愈用愈多。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佛先把果报摆在面前给你看。在此地有个非常殊胜的果报,你们天天看了没在意,没看出来,我们这一次《华严经》启请,李木源居士做代表,这是真正的果报。十年前他得癌症,医生跟他讲顶多活六个月,你看他活了十几年。他是怎么转过来的?他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也没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转过来的。以前是个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烦恼。得病之后他觉悟、回头了,知道没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净,替佛教做工作,为众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来接引往生。做了十几年,愈做愈健康,愈做他精神愈好。这是学佛的果报好处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一无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著想。所以他相貌转,身体转;相随心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生活环境也随心转;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我们眼前一个例子。
  我这次到台湾办一件事情,在那边听说台湾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现在在台湾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萨。这个老太太的行谊,做出榜样给大家看。他们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一块地被别人侵占,许多年这个纠纷都不能解决。她去看占领土地的那个人,跟他讲:「我把你看作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非常恭敬你,我这土地你喜欢用尽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还给我,你用的时候尽管用。」这个人听了这话,就受她的感动,自动把地就还给她。什么样纠纷、纠缠都没有办法,非常顽强,她这几句话真能感动人,出自於真诚,并不是来要,出自於真诚。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没有两样!有一次她丢了五千块钱,很欢喜,捡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没有懊恼,没有烦恼,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她的儿子有个摩托车,花一万五千块钱修好,车有点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后被人偷去,她喜欢得不得了,幸亏修好了,要不然他骑这车会出车祸。你看看,她这个存心念念都给别人,都是替别人想。他们在乡下种一个菜园,她种的菜种得特别好,这是依报随正报转;别人的菜园跟她连起来长得就不如她。她那个菜园是告诉人家,随便什么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园去拿。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园里看到有人在那里摘菜,就问他:你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他说:这是慈悲菩萨的菜园,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没话说。她也不需要特别照顾,这证明依报随著正报转。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不顺利。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谊感动许许多多人。出家人会说,做不到!人家不会说,统统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她不会讲经说法,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没用处!要紧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为一切众生。
  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违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做什么事情,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说放下就什么事不做,还有精进!求进步,不但要做,还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哪里不做?所做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为自己做的放下,为众生做的提起来,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活在这世间为众生活的,这个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放下,为众生的、为佛法的这个提起来。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太多,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而且诱惑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六根不被六尘诱惑,不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不受一切诱惑,这个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糊涂,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叫行佛之行,这是十行位所讲的。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就叫佛法,这叫做回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这四个纲目,这四种修行。这四种修行,再给诸位说,这里面不是有先后,不是有阶段,先修这个阶段,然后再进入那个阶段,不是的,每一行里面圆满含摄这四种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生活怎么不美满?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等讲到经题的时候,我再跟诸位细说。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
  到十地,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里面圆圆满满的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用什么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也以这个方法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只、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你解了以后,你才晓得怎么行。
  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么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学了《华严》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你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们的修行。如果说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们美满的生活好懂!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是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这一品经很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