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来心应﹐境去心无(撰文/谈锡永先生)
人在中年学佛﹐很难避免名利的困扰﹐因为生活毕竟现实﹐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担挑都放在自己的肩头上﹐要谈摆脱名缰利锁﹐未免不切实际。但如果知道﹐佛家只是不执着于自我﹐并非否定自我﹐更非否定个人的社会功能﹑个人的家庭责任﹐那么﹐就可以在名利中打滚﹐而依然不为名利所困﹐一点也不妨碍学佛求解脱。密乘祖师将这种生活态度﹐用八个字来总结﹐叫做「境来心应﹐境去心无」。
甚么是「境」呢﹖
这是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切境界﹐亦即个人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与事的接触。当接触时﹐即是「境来」﹐此时应该知道﹐应付一切境﹐是「自我」的功能﹐功能并非虚无﹐因此我们便应该打起精神﹐以心相应﹐务求将事情弄得妥妥当当﹐无负于「自我」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可是当与人与事的接触过去之后﹐「境去」了﹐如果依然心识持境不舍﹐例如打麻将时给人扣过一只七筒﹐以致自己糊不出清一色﹐由是三年尚还记恨﹐那便是「自我」的执着﹐亦即坚持着用「自我」来作为计较是非得失的主人翁﹐这便是「心有」而非「心无」了。
不能「心无」﹐人便长期为「境」所困。 {:s_61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