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诺法王 给弟子们的一封信】
敬爱的同学们:与法相关的典故要经常放在心里。我们除了今生与来生之外,别无他事,自是应为来生着想,这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流转于无边的轮回中,饱受着无尽的痛苦。能够解救这个痛苦的,除了三宝之外,再也没有谁了。主要是自己要相信因果并知取舍,最为要紧。
由于追求现世财富、幸福而不知足,造成今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法做到﹔纵然勤奋也无所获。主要的是应当祈求三宝。修学佛法首要应依止具德上师,凡师所嘱,竭诚遵从。
依上师所教的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力因果、轮回过患等四转心思惟与解脱功德,调整转心,是很重要的事。还没有生起出离轮回之心以前,修行就像是个影子一样,无法做得很正确。未证大菩提前,要勤修四转心思惟。这样的话,自己的心和法就可以结合在一起。
为了证得佛果,大乘之道的基础如果已经具有的话,就已经足够了﹔没有的话,就是很欠缺遗憾的。此基础即是利他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以分别心来做的话,就不是清净的菩提心。利他菩提心第一个要先对自己的母亲发起,再来对无边的所有众生。未生起深切悲爱不忍之心前,要经常观想、打坐。在世俗谛中,有愿菩提和行菩提的发心、波罗密多之路。要不断地努力修持于胜义菩提心──恒常安住于空性大离戏禅定。若经常这样修持的话,将能渐次清净二障及习气,进而究竟圆满的胜义菩提心就会生起。这个时候,就能给予一切众生广大的利益和安乐。
然后就是不共内加行:对着三宝,我们以身、口、意,虔诚地恭敬。秉持着不论身处任何苦乐的因果报应,都只有三宝才能救度我的信念来求取皈依。感念母亲的恩德,发起菩提心。(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罪障,要修持金刚萨埵法。自他所有福报,以特殊方便献供曼达。如甘露雨的上师相应法,亲自体验得到心髓的加持等等。自己的三门(身、口、意)必须要确实与法融合,这样做非常地重要。
我们本来清净,内外情器世间全部都是净土,生死的所有众生本然皆是佛父、佛母。但是因不清净的能、所二取和错乱寻思的染污所缠缚,所以一直造做恶业,饱受无边的痛苦。佛的大慈大悲智慧身──寂静及忿怒,和半寂半忿的,姿态不同的本尊、眷属和父母等,这不可思议的佛力让虽然(所显)不清净的所有众生全部都化为清净,并助其增长。为了得到究竟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外器世间是本尊净土,内情世间一切众生是本尊的显相,一切声音是本尊的咒声,一切念想皆是本尊的智慧或本尊之心中心。禅定之命、咒轮收放、佛身显相,本然如此。
最后,自己确定已经清净,收摄一切净光入于大离戏禅定﹔出定,再观净光之本尊,一面二臂。日常行为应结合生、圆次第(生起与圆满次第)等等而禅定。其它究竟见地上制心的要诀,应将具德上师视为真佛。收心有口诀、次第、解脱,了悟本心,不会走上散漫不可收拾。全部大圆满瑜伽四部(法性明悟、悟境日进、净觉圆满、诸法尽融法性)要精勤地实践,这样的话,就会得到一生成果(即生成就)的因。但是心思太放逸散漫、没有很用力地修行的话,要得到究竟了义是很困难的事。应当视为:德性自牧、裨益自身地修行。讲到这里结束。本人没有什么学养,也没有圆满断证的功德,但是为了自己的弟子们在修行佛法上,需要容易闻、解、实行的方法﹔因多年的敦请,不好推辞,故作此文,以答弟子们的诚恳。
巴珠贝玛诺布
堪布札西彻令仁波切、新店中心常驻喇嘛邬金天津 合译
-----------------------------------------------------------------------------
贝诺法王开示皈依三宝十四戒
一、应该做得三个戒:
1.自从皈依佛以后,见到任何材质的佛像,都要是如真佛来恭敬。
2.自从归依法以后,见到任何有关佛法的经典,皆必须恭敬。
3.自从皈依僧以后,见到任何出家人的法衣皆要恭敬。
二、不应作的三个戒:
1.自从皈依佛以后,不可以向外道、神明、护法来作〝究竟〞的皈依。
2.自从皈依法以后,不可以伤害众生。
3.从皈依僧以后,不可以亲近邪见之友。
三、相近的三个戒:
1.自从皈依佛以后,对根本上师当视为真佛般的恭敬。
2.自从皈依法以后,对上师所言当视为法宝般的恭敬。
3.自从皈依僧以后,对上师的一切眷属和弟子们当视为僧宝并以清静心来恭敬。
四、共同的五个戒:
1.纵损性命或逢权势、利益的诱惑也不可以毁谤三宝。
2.纵遇最大困难也不可舍弃三宝,并求皈护。
3.任何饮食前三宝节目,先行供养三宝。
4.自己守护皈依戒,并能引导尚未皈依的人。
5.不论行止何处,应当以虔诚的心恭敬的顶礼三宝。
以上文章由\"奇摩家族藏传佛教宁玛白玉派\"转载
由僧给多杰师兄发心编辑整理
【贝诺法王 给弟子们的一封信】
{:s_616:}{:s_616:}{:s_616:}【贝诺法王 给弟子们的一封信】
{:s_616:}{:s_616:}{:s_616:}{:s_616:}
【贝诺法王 给弟子们的一封信】
{:1_328:}{:s_613:}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