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3-7-4 12:13:51

对于涅槃的理解

接触佛教也有一段时间了,佛陀一生所教导的法,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止息一切烦恼和苦。


那种止息了一切烦恼和苦的境界或状态,被称之为涅槃。然而,对于还没有体证过涅槃的大多数好奇的人来说,


于那种未知的境界和状态,总会有各种猜测或推想,甚至怀疑。也有一些人,把这种尚未到达的领域放在一边不去管它,


只管按照指路人所指的方向前进。能够做到放在一边不去管它的人,是基于对佛陀强烈的信心——从不怀疑。


同时,因为前进中所得的收获并更加相信,或者基于越来越强的禅修经验而确定。但是,能做到这样的人必竟不是全部。


而另一些人,则会用生命中常见的感知方式,去试图了解什么是涅槃。那些以生命固有的种种思维、推理、经验等方式,


去试图了解涅槃的人,最终都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们不但没能了解涅槃的本质,甚至产生了恐惧害怕的感觉;


并最终被固有的思维和感知方式,逼进虚无、永灭、断灭、什么都没有了....等等诸如此类极端的死胡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不了解,对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不了解之故。


通常情况下,一个生命体会与生俱来的,将物质的色身感知为恒常的、自我的,认为感受和经验是属于色身的;


于是常说,是我在感受一切,这些感受是属于我的,过去是我在感受,现在是我在感受,未来也是我在感受;


而我就是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就是我。虽然色身不断地走向衰老与毁灭,也始终认为这个色身是感知一切的主体,是有自我属性的。


因此,他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色身离散分解,感知的主体消失,一切即归于虚无,一灭永灭。


也有一些人认为,色身只是物质的、是死的,是没有活力的。反观生命是充满活力的,于是他们认为,在这色身之中一定寄宿了一个永恒的灵魂。


他们想象:灵魂应该是至高的、最终的主体,是灵魂在承受感知着一切。而色身,只是至高灵魂的立足之处。


当然,还有许多类似于这样的,有永恒灵魂存在的错误认知,虽然各自所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归结起来,不会超越这两种见解;


一种是常见,认为有灵魂存在;并且,此灵魂是永恒、至高、最终,色身只是暂时的立足处。


另一种是断见,认为没有灵魂;色身即是我,我即是色身,死亡是一灭永灭的毁灭现象,死亡是一切感受的终结。
         
基于以上两种极端的认知或感知为起点,在那基础之上,他们去推测、思维、推理、想象、猜想涅槃的本质。


结果,他们得到了恐惧害怕的感受:他们将认为,这未来的涅槃和现在的一样不安全,


这是没有意义的奋斗,是一种虚幻不实的真理,不值得放弃眼前的一切去为之努力。
         
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以常见为起点的人这样思维着:一直以来是灵魂在轮回,在流动,身体就像一件件衣服,一幢幢房子;


灵魂不断的离开破旧且将要毁坏离散的物质依处,并寻找进入新的物质依处,灵魂永恒地依赖物质,并感受着一切。


而现在有一种教法,能够毁灭这永恒的灵魂,推毁这至高最终的主体,使它不复存在。一旦离开这旧有的归依处,就不会再有新的。


万一我一个不小心,证得了涅槃;这意味着,我将毁灭我的灵魂,我将不复存在,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所以,我不能接受成为虚无;我害怕虚无,我希望自己永远存在。可是一旦存在,就要承受许多眼前的不圆满和烦恼。


如此,就像一个明知道自己是有病的人,却坚信再也找不到良药。
         
而基于断见的人这样思维着: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我不会相信,那是虚幻不实的。我看不见灵魂,我不相信有灵魂。


我认为,我只是偶然从虚无中诞生的。一切生命都只是因为父母的结合才产生,这是一切生命的开端,在此之前我不存在;


而死亡是一切生命的终结,在此之后我亦不存在;我现在所承受的一切痛苦和快乐,将会在死亡那一刻得到解脱和终结。


因此,我不必为长远的未来,乃至远到来世的我而奋斗。因为来世并不存在,来世的我也不存在。


而如今,有一种教法证实了我的想法,我认为那涅槃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奋斗,这真理我早已明了,不值得放弃眼前的一切去为之努力。


但是我害怕死亡,害怕成为什么都没有。我希望能活得更长久一些。现在唯一的意义,就是让死亡迟些来终结我的感受。


如此,就像一个人,确信生命已得绝症,并无药可救。凡思维过涅槃的人,都有可能产生以上两种感受。


而不去思维的人,甚至对整个生命没有过前际和后际思考的人;皆不会对这类问题产生兴趣,也不会有任何结论,他们只是如常地活着。


现在,让我来记录我的思维,和自己对涅槃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将使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去害怕涅槃。


首先,我们要确定生命的本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必须举一个比喻,以便摧毁我们以往对生命的错误理解。


在此之后,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方式,去感知生命——那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组合。


比喻如下:假设有一个设计师,他设计了一个精密的结构。在此结构中有许多个球体,这个设计师将以水为最初的动力,


去启动一个球体,在不限定的范围里,做稳定的自转运动。当第一个球从一个点自转运动,动到另一个点时;


就将自己的力量,转递给下一个球。接受到力量的新球,开始做同样的运动,并按照一定路线移动着。


而旧球失去力量之后,就成为静止的状态。依此类推,当第二个球碰到第三个球时,又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第三个球;


当第三个球开始运动时,第二个球成为静止。此后还有第四个球,第五个球,许许多多的球,此力量不停的传递,永不停息。


总会有一个球,接受到这股力量并处于运动的状态。而这个设计师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制造许多个球体,而是要制造一种运动。
      
在设计师的整个创造过程之中,球体是物质的,是没有生命的;它就好比生命体的色身,是一个可以被赋予力量的载体。


而运动就好比是生命本身,是被一种力量激活、推动,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现在,我们说这个设计师制造了一种运动的状态,总会有一个球在做自转运动。


如果没有球,而只有力量,会有那个运动的状态发生吗?答案是没有。因为物质的球,是那个力量的载体。


但如果没有力量,而只有物质的球,会有那个运动的状态发生吗?答案也是没有。


因为若没有力量,那物质的球,就会成为静止的状态。现在这设计师很满意,他将要奖励,


帮助他成功创造出‘运动’的力量和许多的球。那么,在这个过程之中,这运动状态的成功实现,


到底是属于球的功劳?还是属于力量的功劳呢?如果是属于球的功劳,可是这么多个球,


都曾经接受过那股力量,都曾处于运动之中,他又该奖励哪一个球呢?如果是属于力量的功劳,可是力量是无形、无相的,


他又该如何去奖励力量呢?于是设计师开始为难了,他不知道要奖励谁好,也不知该如何奖励它们。


似乎它们都有功劳,离开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运动’这事的产生。


这时,让我们来观察生命的本质,看看它是否也是一种运动。


试想想,纯粹的物质,就是我们看到的血液、骨头、毛发、皮肤和肉等诸如此类的物质,能够算得上是生命吗?


假如有一个不幸的生命,它的色身被分解,肉在一处,血在一处,毛发在一处,这些是不能被称之为生命的。


因为它们并没有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它们已经失去了那种灵动的力量,并且不能够再产生出感受。


当一个活着的生命,在感知一切外界的种种对象时,它和那个已死去的生命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同样都是一堆的肉,有血、有骨头、有毛发,总之在物质的基础上是一样的。可是,死亡的和活着的就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就好比静止的球和运动中的球,相对于运动来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那是因为死亡的已失去那股力量,而活着的拥有这股力量。


承载力量的球,将做自转运动。失去力量的球,将处于静止的状态。同样的,接受到力量的物质,将生长、发育,并处于感知的状态。


失去力量的物质,就处于静止、无知无觉的状态。生命的感知,就好比是运动,感知即是一种活动的、动态的运动过程;


而只有动态的、运动的感知,才能被称之为生命。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动态的不停感知的运动。
         
让我们回到设计师的创作中,在他整个的创造过程里,我们不能说,这自转运动的状态是属于球的;因为如果没有力量,球是不会自己转动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自转运动的状态是属于力量的,因为没有物质基础,力量是不能被承载的。


同样的,我们不能说,不停的感知活动(即生命现象),是属于色身的。假如没有那股力量的存在,色身是无法被激活并感知外界目标的。


我们也不能说,这感知的状态是属于那力量的。如果没有色身做为载体和依处,那力量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只有力量被有效的传递给一个载体之后,它才能发挥其作用,生命现象才能产生。


生命只不过是一种运动的状态,比如你感受到快乐或痛苦;这些感受是没有实质的,但是它们又确实存在,并且离不开感官。


就好像球体的运动,运动本身是没有实质的;只不过是球体在承受力量之后,做出的一种自然反应。


那是一种物理的法则,它是不能改变的。于是说生命的死亡,就像一个球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了另一个球。


在这个过程之中,被传递的只是一股力量;而不是将两个球合并在一起,所以失去力量的球,


若是石质的、它便是石球;若是木质的、它便是木球;若是铁质的、它便是铁球;


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得到力量的球,若是铁质的它便是铁球,这个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


当得到力量的球开始运动之后,这两个球依然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又有必然的联系。


而死亡与新生之间,就好比是两个不同材质的球在传递力量;新生的生命和已死的生命是不同的,但又是有联系的,这就是业力的轮回。


那力量是一种业,可以是善业、也可以是不善业。已死的生命,把业传递给新生的生命,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但是由业力相联。


当我们说到生命时,我们指的不是这堆肉体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力量,而是精神力量与物质的组合,而产生出动态的状态。


我们不能否定这股力量的存在,也不能否定这股力量在物质上发生的作用。因为相对于偶然和虚无来说,这是最科学、最理性的结论。
      
在设计师的球体运动作品中,力量在传递之时,并没有任何一刻是静止的,失去力量和接受力量将同时进行;


运动的状态总要发生,只要那力量还存在,这个精密的系统结构而产生的运动现象,就不会停止。


在佛教中,这股力量即是无明与渴爱。只要无明与渴爱还存在,就会有业力在传递,而生命的轮回就不会被停止。


生命不是这堆色身物质,而是基于色身的一种精神上的动态感知。在这个动态的感知过程中,它将不断的创造新的能量和消耗旧的力量。


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思维、精神、思想、推理、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制造着经验与感受。


每一个感受在消耗掉旧有的力量之时,又会创造出新的力量,这力量表现为欲望、需求、渴望、追寻等;


或者想要继续获得这种动态的感知,为继续获得这种动态感知而累积力量,并造作种种的行为。


于是,这力量就在不断的消灭和获得中维持,它只会被传递、而不能被消灭,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将永无止境。
      
现在,该是回到思维与理解涅槃的时候了。


假设这个设计师突然发觉,这种无止境的球体自转运动是毫无意义的,于是想要把动态的变为静态的。


于是,这设计师排除这个结构中的水力源,其中某一个运动中的球体,在失去力量的支柱之后,逐渐地静止下来。


如是,在这个设计结构中,不再有任何一个球体活动,不再有任何一个球在旋转。这时,‘自转运动’的现象不见了。


接着,设计师跑去他的老师那里询问,‘运动’去了哪里?他的老师,将无法问答他的这个问题。


他的老师,不能说‘运动’去了另一个世界;不能说‘运动’去了东方或西方;不能说‘运动’成为了一种虚无。


因为运动本身,也是没有实质的。它只是一种由许多个条件组合,而完成的动态的状态。


于是,他的老师说;“你的运动并没有去任何地方,它只是由于失去了力量的缘故,由动态的变成了静态的,这个现象静止了。”


然而,这个设计师还是不能明白,他始终无法理解,在运动的现象,成为了静态的现象之后,究竟是什么?


那是因为,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正确的理解什么是运动。因此,他也无法理解什么是静止。


他一定要在静止之中,找到一种实质。可是,他忘记了在运动的现象中,就没有什么实质;


那么在静止之后,又怎么会有实质呢?这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而已,这两种状态都是存在的。


所以,当佛陀说涅槃是永恒的、是寂静的、是快乐的、是无苦的、是不死界之时;


我们是很难理解的,只有自己到达了‘那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知道。若我们一定要试图用动态现象的方式,


去在静态现象之中找到某种实质;我们最终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去亲身体验那种境界。

gydz 发表于 2014-6-27 16:02:23

好帖子,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于涅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