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度母 发表于 2009-3-5 12:16:55

【端坐旗竿上】

竹巴昆烈是竹巴噶举传承中一位不合常理的瑜伽士,这位神圣狂人,以一个对于欺骗与伪善绝不妥协、绝不遮掩者的形象,活在人们感性的记忆里,对于寺庙中的种种,他更是毫不放过。他也是位众人崇敬的成就者兼诗人。

有一次,竹巴昆烈无事可做,走进一个寺院的大集会中。那是个吉祥的场合,僧众们都聚集在寺庙中庭念诵《金刚经》──一 一部阐释空性的究竟智慧的经典。
虽然竹巴昆烈看起来像个流浪汉,但开心的举止与真实心灵的仪容使他与众不同。直至今日,许多人都在找寻竹巴昆烈所具有的崇高的内在宁静与成就。
在持诵大乘智慧经典的庄严、宏亮声中,竹巴昆烈攀上庭院中央的旗杆上,大家都看到了。然后,他端坐在旗杆上,拍动双臂,像乌鸦般地叫着──如往昔般,制造出一场不小的骚动。他开始模仿僧人念经。
那些尊贵的喇嘛们大怒,一致以传统的方式祈求能镇压这场骚动。“愿以此经的力量,让这个恶作剧的乞丐下来。”他们抑扬顿挫地吟唱。竹巴似乎也很听话地开始戏剧性地下降。
僧家们继续唱诵:“愿以我们专注念诵这部经书的力量,让这蓄意不良的乞丐下来。”立刻,那位压抑不住的神圣狂人再度升上旗杆上。
“鹦鹉是无法专注的,鹦鹉学语是无法了解真义的。”疯狂瑜伽士格格地笑着。

光明度母 发表于 2009-3-5 12:18:17

【开悟的厨师】

玛千(Machen)在藏语中意思是厨师。
匿名的圣者,也就是为大家所知的瑜伽隐士,偶尔会在我们之间被发觉──虽然这些发现常常来得太晚了!
在古西藏一座大寺院有个饭头僧叫做“玛千拉”,他夜寝于厨房,除了锅盘外一无所有。由于无私的服务奉献,他证得了至高的宁静,那是其他每日饮用他准备的茶饭的喇嘛们所要寻找的。玛千拉很早就不再苦修,放弃了哲理的研读和复杂的仪轨形式,放弃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努力,个人的偏见及好强的奋争;他满足于服务师兄弟,藉着对佛陀的服务来表达他的感恩心。
无论玛千拉在做什么,都好像开悟者,本尊亲自在他的旁边或他身内,帮他完成所有的事情。正因为不焦虑心灵的进展,饭头僧也不觉得须要做正式的祈祷或禅修,并且一切行为都无惑无误。全然地奉献,不偏私地接受一切,这个单纯的喇嘛经历每事每物仿佛都是一味;他既不为执著也不为嗔恨所困扰;他不介意别人的批评,也不寻求赞美,只是将每件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好,仿佛那就是世上最重要的事。
整个寺院就靠着那口巨大的铸铁锅子,在厨房里不断地炖熬简单又营养的食物来维持。风干的牦牛肉条挂在熏黑了的梁柱上,热腾腾的奶茶以及好配料总是货源充裕。那些有学问的僧人从未猜到那位混于他们当中谦虚的厨子是谁,他们的修行、健康和行为举止都非常兴盛,世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佛教团体可以与其比拟。然而,这些通常都归诸于他们辉煌的寺院仪式,并且也归于寺僧日常行为的纯净。
几十年后,当满脸皱纹的老厨子终于往生了,好几位杰出的帮手还都留在他的厨房,他们全都宣声他而且仅有他一人──这位单纯朴实的老人──是他们的根本上师。寺院为玛千拉举行一场喇嘛的葬礼及合宜的火葬,虽然他也一定会同样满足于被天葬──弃尸于荒郊坟场,供做豺狼的食物。葬礼时彩虹光环绕在玛千拉喇嘛荼毗木上方;在骨灰中现出了神圣的舍利子和咒言的种子字(咒言浮现在他的骨头上)。到这时,每个人才了解到一位隐名的圣人曾生活在他们之中,只是没被认出罢了。
玛千拉的故事显示着:开悟之道远比仅是遵从仪式更深奥。然而,从那寺院后来传出的故事都说,大悲观世音和圣救度母的名号总是挂在那个谦卑的老厨子嘴上。另有人猜测,以他心智之眼,即使是在他永不倦怠地刷洗锅盘时,他总是在心中、头上保持着他修观的本尊形象。
又有人宣称:在证得了与他的上师无二无别后,他从不曾刻意去培养、发展或转换任何事情。当日常生活上各种境界呈现时,他都能当下直心回应。在此娑婆世间,他已超越所有修行的方法,享有彼岸开悟之乐。
至今,他仍以玛千拉之名而被怀念着:那位滋养无数人的厨子。

光明度母 发表于 2009-3-5 12:22:17

【高贵广大的心量最重要】

周利槃陀伽,扫地大师,生于舍利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槃陀伽甚至连一行印度教圣典《吠陀经》都记不得,他既不会读也不会写。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回答:“像我这样低能的人,如何能渴望加入殊胜的佛陀僧团呢?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愚笨无比。”
  哥哥很同情地说:“槃陀伽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请示佛陀吧!”
  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祇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作,使自己免于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
  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三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这简单的偈颂和好几个其他的偈子。
  槃陀伽很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其他的教法及指示。而阿难也发现自己无法教导他,阿难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于是尊者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独自坐在祇孤独园外伤心,直到佛陀隔天亲自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有什么恶业呢?”
  佛陀告诉他:因为他前世是一个过度矜持的婆罗门学者,在那一世,他无情地诋毁其他学者的教义,只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并假称有神通,所以这世槃陀伽便要受苦且缺乏智慧。
  槃陀伽说:“打从我小时,老师们都骂我愚笨,如此笨的人要怎样才能变成聪明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实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既然连博学多闻的阿难都无法教会这愚笨的比丘,佛陀就亲自教他。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扫寺院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思维两句话:“拂尘、扫垢。”槃陀伽每日也要帮其他比丘们擦拭鞋子。
  “槃陀伽,你能擦鞋子吗?”佛陀问他,“你能扫寺院吗?”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无法记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再又一再地一起复诵。槃陀伽终于好像铭记在心了,然后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但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仍无法记得佛陀亲自教他的简单两句话;幸而阿难尊者在庭院,槃陀伽就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偶尔提醒他应该念诵的句子。最后,他终于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能一边工作一边思维了。
  擦拭比丘们的鞋子对这愚痴的比丘而言是另一个障碍。槃陀伽现在做这件新工作时,他无法记得那两句在他前一项工作时所背起来的话,但是,耐心的阿难又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的确是整个佛教僧团里最迟钝的一员。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力加持,使寺院的灰尘无穷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他同样也加持着比丘们鞋上的泥土。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勤勉、虔敬的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不断地清洁,同时谨慎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拂尘、扫垢”变成了他的真言。
  许多人笑这位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赞叹他的信心与勤勉。而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足,却是认真在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照佛陀的交代,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更且,在他将佛陀要他背熟的几个字再三思考后,他开始更深一层地去探究它的意义。虽然寺院的灰尘是无穷尽,然而他的觉观也在他心灵深处开始绽放。
  “佛陀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或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哪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愚笨的扫庙僧──佛陀弟子中最蠢的一位──开始在他日常杂物中开始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从他心中升起,其实那些句子就算他曾听过,也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熟背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
  智者弃之;
  垢是瞋恨,而非泥垢,
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
  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了解到贪、瞋和痴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一切迷惑的根本。
  突然间,愚蠢的槃陀伽高声呼叫:“看到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因为在那当下,手执扫帚,他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团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有一次,当槃陀伽阿罗汉正教导十二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无尽数的在家人时,其中一万二千人立刻证得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午餐的供养,全部的比丘,除了扫庙僧槃陀伽外都被邀请了。然而佛陀在他座位旁摆了一个座位给槃陀伽,并直到这位没受教育的阿罗汉被请来坐在适当位子后才肯受食。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中,最擅于转换他人心念的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时至今天,据说那些无法记忆或了解佛陀教法的人,若能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请,都能开展他们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仅是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法界度母 发表于 2009-3-5 13:10:14

【端坐旗竿上】

{:s_616:}

开悟之道远比仅是遵从仪式更深奥。

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仅是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坐旗竿上】